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实验探究和设计 > 【探究典例】我市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洁净的塑料瓶从一没被污染的河水中取回定量的水样,该水样由于含泥沙较多,呈黄色,同学们打算把它制成饮用水。【提出问题】如何使...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探究典例】我市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洁净的塑料瓶从一没被污染的河水中取回定量的水样,该水样由于含泥沙较多,呈黄色,同学们打算把它制成饮用水。
【提出问题】如何使天然水变为饮用水?
【设计方案】对天然水进行沉降、过滤、吸附、杀菌等几步处理可使之达到饮用水标准。
【实验准备】
(1)明矾是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后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从而起到一定的_________作用。
(2)________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3)过滤使用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
(4)过滤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①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
(1)将天然水倒入烧杯中加入明矾,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静置。
(2)取烧杯中的上层清液按照正确的过滤方法进行过滤。
【实验现象】黄泥水加入明矾后,黄色的泥沙会________;过滤后,滤纸上有一层黄色的固体小颗粒,滤液________。
【交流思考】如果想除去水中的异味,吸附掉一些可溶性杂质,在过滤时可加入____。
【继续探究】 经过以上几步得到的水是否能饮用呢?把过滤后的滤液滴在载玻片上,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看到了水里有活动的微生物。这说明现在的水里有细菌或病毒,是不能饮用的,如何杀灭水中的病毒或细菌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验准备】
(1)净水
(2)过滤
(3)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
(4)①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倾倒液体的烧杯尖嘴应轻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的底端应轻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应紧靠烧杯内壁
【实验现象】迅速沉降澄清透明
【交流思考】活性炭
【继续探究】在自来水厂一般通入氯气来杀菌。在水里滴入几滴氯水,用玻璃棒搅拌一下,然后把滴有该溶液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微生物被除掉了,现在的水基本就可以饮用了
核心考点
试题【【探究典例】我市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洁净的塑料瓶从一没被污染的河水中取回定量的水样,该水样由于含泥沙较多,呈黄色,同学们打算把它制成饮用水。【提出问题】如何使】;主要考察你对实验探究和设计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300多年前,英国波义耳在密闭容器中加热金属,煅烧后立即打开,结果发现质量增加了,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不守恒。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闭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这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相似,为何结论不同?某研究小组沿着科学家的足迹进行探究,请你完成以下相关内容:
(1)交流讨论: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究竟与哪些实验因素有关呢?
作出假设:若用同种金属、同一容器进行实验,两位科学家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2)实验验证:
已知:钠在空气中受热燃烧生成过氧化钠固体。
得出结论:假设成立。
(3)依据以上实验事实,解释两位科学家的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碳元素形成的物质的种类是最多的,故对碳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1)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写出一种你知道的碳的单质的名称________。
(2)酒精(C2H5OH)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将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时,所得体积小于200mL,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们曾用四朵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进行了下图的实验,让我们体验了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科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CO在冶金工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若CO中混有少量的CO2,要除去少量CO2,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在制取CO2的实验中,小科发现质量相同而粗细不同的大理石与盐酸反应,CO2的产生速度细的比粗的快得多。
(1)经思考后,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完成下表:(每次实验用大理石质量1g,盐酸20mL)
(2)为了比较反应速度,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其中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实验①中CO2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在下图上画出实验②中CO2体积随时间变化关系的预期结果。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小强家的电线晚上出了问题,电灯忽明忽暗,忽亮忽灭,爸爸说一定是电路中有接触不良的地方,他用干燥的木棍轻轻拨动屋檐下的电线,几经周折才算恢复了正常。第二天,小强帮电工师傅一起查找线路故障,他们检查了电线的每一部位,直到检查一处铜线和铝线的接口处才发现了问题。他们发现上面“长满了”灰色、绿色的粉末。师傅说:“铝、铜的接口处易生锈,问题就出在这地方。”小强对师傅的话半信半疑,又检查了一遍,确实是铝铜接口处生了锈,而铝接口处和铜接口处都没有生锈。这是必然还是偶然原因造成的?只有铝、铜接口处易生锈吗?其他不同的金属接口处都易生锈吗?小强想通过实验弄明白这些问题。他找到了铝丝、铜丝、铁丝和锌条,想模仿自然条件下较长时间后导线接口处的生锈情况。请你和小强一起完成下列问题:
(1)怎样设计这个实验?请写出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几个月的观察,若得出“只要是不同种金属相连接,就比同种金属相连接容易生锈”的结论,那么上面所设计的实验在几个月后出现的现象应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避免小强家类似断电现象的发生,安装民用线路时,请你给电工师傅提出建议。_______________
(4)在你学习和生活接触到的用品中,还有类似现象吗?请举一例。对防止这类锈蚀,你有何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常伴随一些明显的现象,但也有一些化学反应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像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就没有明显的现象。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得混合溶液的pH逐渐变小,当略小于7时,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必须“测得混合溶液的pH略小于7”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稀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过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兴趣小组同学对这种意外现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使红色消失。
(3)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如下实验:将配制的NaOH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4)为了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结论1:说明Na2CO3溶液呈______性。
结论2: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CO2无关。
(5)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NaOH溶液浓度较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
请设计实验证明该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度过大:
①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