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装置图用序号填空)。(1) 写出编号①和②仪器的名称:①               ②                  (2) 实验...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装置图用序号填空)。

(1) 写出编号①和②仪器的名称:①               ②                  
(2) 实验室加热KMnO4制O2时,应选用    做气体发生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可用装置E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实验室制取H2时,应选用   做气体发生装置。已知MnO2固体和浓盐酸混合共热可制得氯气(Cl2),则应选用      做气体发生装置。
(3) 有一名同学欲用F装置收集H2,则H2应从导管口   通入。另一同学欲用G装置收集氧气,则O2应从导管口     通入
答案
(1) ① 长颈漏斗 ② 集气瓶
(2) D      氧气不易溶于水   B    A
(3)  b   c
解析
分析:(1)根据仪器的形状、结构、用途回答.
(2)根据实验室加热KMnO4制O2时,选用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反应原理、氧气的性质回答前三空;根据实验室制取H2时,应选用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根据 MnO2固体和浓盐酸混合共热可制得氯气选用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
(3)根据氢气、氧气的性质,以及FG装置收集气体的使用方法、原理回答.
解答:解:(1)①是加入液体的仪器,颈较长,是长颈漏斗,②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是集气瓶.
(2)实验室加热KMnO4制O2时,药品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故发生装置选D;具体反应是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由于氧气不易溶于水,所以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H2时,应选用固体锌粒和液体药品稀硫酸,反应不需要加热,由于装置C不严密,故发生装置要选B;MnO2固体和浓盐酸混合共热可制得氯气(Cl2)时,药品是固体和液体两种,条件是加热,发生装置应选A.
(3)F装置可用于向上或向下两种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由于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要用向下排空气法,则H2应从导管口b通入;G装置是排水法收集气体的装置,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水要从长管排出,故O2应从导管口c通入.
故答案为:(1)①长颈漏斗;②集气瓶;(2)D;2KMnO4K2MnO4+MnO2+O2↑;氧气不易溶于水;B;A;(3)b;c.
核心考点
试题【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装置图用序号填空)。(1) 写出编号①和②仪器的名称:①               ②                  (2) 实验】;主要考察你对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列变化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B.蜡烛的燃烧C.人体的新陈代谢D.食物的腐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与事实不符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黑烟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D.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实验室用KClO3和MnO2混合加热制取氧气时,图5中能正确表示反应中MnO2在混合物中质量分数a% 随时间t变化的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10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与装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有编号的仪器名称:a           b         
(2)在实验室里,通常用下列方法制氧气:①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②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③加热高锰酸钾;其中最能体现“节能、环保、低碳”理念的制备方法是__   __(填序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当用A和C装置制取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色,为避免此现象发生,应对该实验装置作出的一点改动是           。
(4)为检验CO2气体,可把气体通入F装置中,则F中的试剂是____  ______, F中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阅读以下资料并回答:
物质
制取气体的药品
反应条件
气体的物理性质
氯气
二氧化锰固体、
浓盐酸
需要加热
密度比空气大、
可溶于水
制取氯气__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下同)采用B装置,收集氯气_____  ______采用E装置。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属于缓慢氧化的变化是                        
A.木炭燃烧B.食物腐败C.蜡烛燃烧D.汽油燃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