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感悟怎样写...
题目
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感悟怎样写

提问时间:2021-03-26

答案
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藉,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赏析四: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亦即丙辰年的中秋节日.作者当时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从小序可知,此词系醉后抒怀之作,同时表达了对兄弟苏辙(子由)的思念.古人评论说:词的前半“自是天仙化人之笔”(先著《词诘》),其实通篇风调又何尝不是这样.
此词的主旨在于抒发作者外放期间的寥落情怀,其中杂用道家思想,观照世界亦复自为排遣.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弃险恶的宦海风涛,提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运用形象化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和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貌岸然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开篇“明月几时有”一问,排空直入,笔力奇崛.诸家指出此处词意和屈原《天问》、李白《把酒问月》的传承关系,正可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志”,而又不谐尘俗的怫郁心理.“不知天上宫阙”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情态.李泽厚 阐述苏轼诗文的美学观时说:苏轼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美的历程》).这些论断,对理解《水调歌头》这首词本身,是很有启示作用的. “又恐琼楼玉宇”二句,把见于段成式《酉阳杂俎》诸书中的神话传说具象化.说入世不易,出世尤难,言外仍是说得在现实社会中好自为之.这里寄寓着“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也潜藏着对封建秩序的些微怀疑情绪.尽管上下文衔接处都曾表示自己顾影自怜、颇欲遐举的旨意.苏轼诗文中很多貌似“出世”的思想,实质上都是“入世”思想的一种反拨形式,本篇复如此.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挥洒淋漓,无入不适.“转朱阁”三句,“愈转愈深,自成妙谛”(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不应”二句,笔势淋漓顿挫,表面上是责月问月,实际上是怀人.“月如无恨月长圆”(石曼卿),本是“人事多错迕”(杜甫)的同义词.“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双绾自然和社会,用变幻不拘的宇宙规律,说明人间合少离多自古已然的事实,意境一转豁达,聊以自我宽慰.结尾两句,把南朝刘宋时谢庄的《月赋》,进行更高层次的变转,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境界愈见澄澈辽远,词的情思也愈加殷切绵延,是颇有“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的崇高美感的.
从艺术成就上看,本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赏析五: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1076)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明乎苏轼此词问天的创作源流和具体的创作心境,再来审察这首词,就容易把握其心理的细微变化,并由此窥测出其复杂的人生意趣.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政治失意后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理.见月而问天,追月而迟疑,在“天上”与“人间”徘徊不定.这与苏轼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的思想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据说宋神宗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时,乃有“苏轼终是爱君”的感叹,并以此量移汝州.(《岁时广记》引杨湜《古今词话》)是看到了苏轼对“人间”的挚恋之情.至于是否真有“爱君”的意思,就难以一言遽定了.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所展示的语言方式和矛盾心态,曾一时为众人仿效,如黄庭坚之“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以及赵秉文之“我欲骑鲸归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时真.笑拍群仙手,几度梦中身”,等等.模仿的痕迹很深,但意趣与苏轼相比已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