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题目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提问时间:2021-01-03

答案
是人与人,或人与事之间的“和”——调谐.尚“中”致“和”,做人要中,处世要中,思虑要中,审事要中,惟中是求,惟中是律也.
  (2),过犹不及
  这个中的位置究竟该如何界定呢?
  《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谈话.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优胜?孔子说子张显得过头,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就说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的答覆是“过犹不及”.
  中庸之道追求的中的确切位置,是优化选择决定的,座落在过头和不及之间的“无过无不及”的“临界位置”.从数学观点加以譬解,这个中并非意味变量在坐标区间的几何中点,而相当於微分学对应函数最佳极值(导函数为零时)的特定位置,无论左偏右离,都不如这个中位的效果最好.
  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理想,又须面对现实.为政过严或太宽都不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制订政策,借用现代政治语言讲,就是偏左(激进)和偏右(保守)都要犯错误.孔子主张凡事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中道也.
  孔子将中庸视为君子应有品德,尝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无忌惮者,无所顾忌,任意横行,放纵极端也.
  毛泽东说:“‘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是重要思想方法之一.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要做两条战线斗争,去肯定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毛泽东书信选集》145-146页)
  过头或不及,往往首先表现在量的范畴.量的过头或不及终将引起质的恶性变化.在政治领域,人们常常把过头或不及称为左倾或右倾.反右防左,反左防右,就是去肯定政局相对安定的质的需要.
  孟轲讲了一个关於经济政策上过犹不及的故事:周人白圭是个好心肠的经济学家,建议更改税制,把当时实行的“什一而税”降为“二十而取一”.孟轲指出,这种低税率适合於北方貉国那样五谷不生,唯黍(一种称为黄米的杂粮)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餐,无百官有司的后进少数民族地区;如果行之於中国,不顾“器不足用”的后果,将造成“去人伦,无君子”“不可以为国”的倒退恶果.白圭听了,明白了它的不可行性.孟轲以为,如果违背了体现中庸原则的尧舜之道,把税率降得偏低,就成了大貉小貉,反之,过於加重税收,则大桀小桀也.(见《孟子.告子章句下》)可见经济政策上过头或不及的量变,会造成政权性质恶化变质.
  《论语》中说的“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片语中,每个“而不”后面的字儿,非过即不及也.
  中庸反对过头和不及,但不是“和稀泥”、简单折衷,不等于不讲原则的平均主义.中庸之道崇尚和平渐进,但并非无原则的和平主义者,不排斥必要的战争,主要指反抗侵略的战争、为消灭战争而战的“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战争,以及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暴力抗争等.
  在一切可以量度的应用科学范畴,像上文提到黄金分割比例体现视觉最佳效果;或要种好庄稼,土壤酸度必须适宜;或根据不同国情制订适当的税率那样,中庸之道不仅有其科学的定性要求,而且应能在实用层次上做到定量分析,可以计算、检测和考核.
  人世一切失误,其实无一不是“过”或“不及”的后果,教训例子俯拾即是.万物之灵之高明,在於透过万花筒般的无数表象,悟出一个“无过无不及”的优化求中道理,并进而掌握这个优化求中的主要途径,方能落实求中的具体措施.
  (3),和而不同
  什麽是人际关系范畴优化求中的根本途径?一言蔽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
  “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
  如前所述,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折衷主义者,称之为“乡愿”,贬之曰“乡愿,德之贼也”.与“乡愿”迥异,中庸之道反对折衷主义者的“同而不和”,赞成“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
  与孔子同时代的晏婴曾举烧汤为例,解释“和而不同”的涵义.他说所谓“和”就象厨师拿水、火、醯(相当於醋)、醢(鱼肉等制成的酱)、盐、梅等不同甚至对立性质的物质操作调合,烹饪鱼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使其品味恰到好处,成为享用满意的佳羹.单纯的“同”就如以水调剂水,不用火、醯、醢、盐、梅等配合,必然乏味到无人问津.
  今就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上的“和而不同”作一点说明.
  凡循中庸之道决策,必有其共识基础,方能集合众人力量进行贯彻,这就是调谐意义上的“和”.“和”绝不意味着没有或无视不同意见,相反地,中庸学说肯定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的普遍性,视“不同”为理所当然.孤立的单一的因素不能构成完美的事物,相信唯有让介乎极端之间的各种异见,特别是对立因素充分沟通、辨析,折冲,兼容其合理因素,加以运筹统合,达到统一或调谐,方才能够得中,从而导致美好的结果.
  以君臣为例,孔子主张对君主采取“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的态度.所谓犯,就是提意见.“和而不同”的“和”乃君臣不同见解的协调结果.求中致和不是否定或掩盖矛盾,相反地,要通过群言堂、百家争鸣,即容许不同意见充分抒发和交锋,融百家之长,才能提高得中的可能性,利於导致优化决策.反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君说可,臣亦说可,君曰不可,臣亦曰不可,有不同意见不敢说出来,成为君主一言堂,结果非犯错误、出乱子不可.
  明白了“和而不同”的道理,就不要以为人人称赞你就是好事.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夫子说:“未可也.”他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夫子说:“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好人说好),其不善者恶之(坏人说坏).” (《论语.子路》)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意思说:做人如果朴实胜於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於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孔子好给别人提意见,也欢迎别人包括弟子们发表不同见解.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但过於谦虚,和动不动直言质询的子路太不一样.孔子对此是不满意的,因此说过:“回也,非助我也,吾言无所不说(悦).”
  “和而不同”要求常怀兼容精神,像拉丁文“宽容”一词“Tolerare”原义那样: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於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或就是现代民主社会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我不赞成你的话,但是我要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据说是法国人伏尔泰的名言)
  “和而不同”,是承认“不同”,尊重“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求中致和,体现了经由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斗争或变革(首重良性竞争)寻求统一或调谐的精神.推而论之,“和而不同”作为一项原则性共识,莫非现代民主政治广泛包容多元文化(或“非群体文化”)的优化决策概念的必要前提;正确处理家庭成员、办公室同事关系以至集团、国家、民族纷争,追求全球化、世界主义,以及天下大同理想必遵的金科玉律?
  2002年10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演讲阐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他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