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语文必修五中《归去来兮辞》的精讲教案...
题目
语文必修五中《归去来兮辞》的精讲教案

提问时间:2020-11-03

答案
一、《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实录
张岚(福建师范大学附中)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重点: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难点: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忧、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高声朗读视屏上的《饮酒》(其五).
(投影)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学生齐读.
2.回顾初中所学,初步了解作者.
师:本诗的作者是谁?
生齐:陶渊明.
师:那么,你们对他的作品(语音强调)了解多少?
生1:他写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生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生3:那是《归园田居》
生4:还有《归去来兮辞》
(全班大笑)
师:很机灵!那他的作品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生1:厌倦官场
生2:想隐居
生3:喜欢桃花源那样的生活
师:向往田园是吗?
生齐:是!
师:认识很统一啊!大家都没有忘记旧知识.陶渊明常在其诗文中表达对隐居生活的自由、悠闲的向往和追求.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 并序》,这篇文章被后人视为其“告别官场的宣言书”.
(投影)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
二、初读感知,形成印象
1.初读
师:请同学们齐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放声齐读)
师:声音很宏亮,但是有一个字音读错了.正文第二节第二句“载欣载奔”的“载”应读“zài”,是“一边……一边……”的意思.
(以上用时大约3分钟)
2.反馈预习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对本文思想情感的看法,现在,我将同学们的看法做了归纳、整理,选取以下两类:
(投影)
本文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
作者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有喜悦,也有忧愁.
现在,请同学们就从以上两点中选择自己认同的观点,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理解,注意一定要结合文中的句子,具体分析.你们可以找看法相近的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自由讨论,用时3分钟.)
三、文本细读,体味情感
1.讨论第一类看法
师:我们先讨论第一个观点:本文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充满了喜悦之情.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
生1:我认为是.文章第三节里写到“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这明显在说自己常常和人聊聊天,种种地,弹弹琴,有的时候还出去游山玩水,自由自在,可逍遥了.
师:这里的“悦”“乐”“情话”“或……或”“棹”几个词该怎么解释?
生1:“悦”和“乐”都是意动用法,“情话”是知心话,(师:这是什么文言现象?)古今异义.老师,还有什么词?我忘了.
(生笑)
师:不好意思,一下子念太多了.还有“或……或”和“棹”.
生1:哦,“或……或”是“有时……有时”,“棹”是撑船
师:有“船”的意思吗?那么,后面的“舟”又该如何解释?
生1:那是“划”或者“撑”的意思,作动词了.
师:有纵情山水之乐.很好,还有吗?(板书:山水之乐)
生2:我觉得“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这几句也写出了作者在家时的悠闲自得.
师:(如上提问“引”“怡”“眄”“日”“策”几个词的解释以及用法,此处略.)有闲居之乐.还有新的发现吗?(板书:安居之乐)提示一下,本文除了写自己耕种闲话、徜徉山水、闲居在家,还写了哪些事情?比如,第二节都在写闲居生活吗?
生3:还写了刚到家的情景.
师:通过哪些句子表现?当时心情如何?
生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其中的“欣”字,表示高兴.
师:很好,这其中还有一个“奔”字,你们能想象是什么场景吗?
生七嘴八舌:边笑边跑,有点变态!
(全班爆笑)
师:你们不要觉得这位同学说错了,想想,陶渊明这时已经是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看到家却异常得如同一个孩童,可见他此时的心情不是简单用一个“高兴”可以形容的,那应该是?
生齐:欣喜若狂
师:对了!家里有什么会让他如此失态呢?文章中有说明吗?
生4:因为家里有“稚子”
生5:因为家里有酒喝:“有酒盈樽”
生6:因为家里有老婆.
(生大笑)
师: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6:酒是他老婆倒的嘛.
师:非常好,你从文本中解读出了言外之意!家中有可爱的孩子、等候的仆人、知心的妻子,对陶渊明来说真可谓是享尽什么之乐?
生齐:天伦之乐!
(板书:天伦之乐)
生7:老师,我还想到一点,作者急着回家,还可以从第一节最后两句看出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师:那么,你觉得这两句中哪一个字最有表现力?
生7:“恨”
师:什么意思?
生7:遗憾.
师:要知道,那时的船只能走那么快,天刚亮是自然现象,正常情况没什么好遗憾的,作者说“恨”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生齐:归心似箭.
(板书:归心似箭)
师小结: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陶渊明显然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人.文中有着“自斟自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闲适快意;虽然也许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累,但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尽享劳动之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纵情山水,从中获得了慰藉和快乐.
(板书)
辞官归家 初抵家门 闲居在家 耕种闲话 纵情山水
归心似箭 欣喜若狂 天伦之乐、安居之乐 山水之乐
——归隐之乐
2.讨论第二类看法
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第二类看法,同意的,请说说依据,以及你的分析.
(无人举手,一片沉默)
师:没人敢说啊,还是都不同意这一观点?那我只好先请原来提出这一观点的XX同学来说说你的思考.
XX同学:我也说不出什么具体的,就是觉得文章最后一节的最后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里面透露出了天命思想,有种认命的味道.如果真的快乐无比,无忧无虑,那还有什么好认命的呢?
(学生鼓掌)
师:如此有想法,还敢说说不出来?应当要相信自己!XX同学抓住了文章的最后一节的结句来解读,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与中心有深刻的关联.我们一同来看这两句.这其中的“聊”是什么意思?
生1:姑且、暂且
师: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2:有种无奈的感觉
师:为什么无奈?
生2:课文里写了“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不想追求功名利禄,修仙成佛又没希望,就只好种种地,写写诗,顺应自然.
(鼓掌)
师:分析的很到位.那其他同学能从他们的回答中得到什么启发吗?
生3:我觉得作者不是不想追求功名利禄,毕竟古代的读书人大都都想通过做官实现理想抱负,而且又有钱拿,又有酒喝……
师:不好意思,打断一下,你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生3: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师:读得很细致,我们不能放过文中的序言部分.请继续.
生3:可是这官不好做.
师:此话怎讲?
生3:当时社会很注重身份.我记得陶渊明家父亲,还是祖父,还是外公(挠头,学生笑)还是什么的官也做的蛮大的,但是并不是贵族出身,所以,到了陶渊明时,他虽然有才华,也没能坐上什么大官,自然他的志向也就无法实现了.
师:那你知道他有什么志向吗?
生3:不知道
(笑)
师:“大济苍生”.你在课后做了很多功课,能以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文本.同学们要向他学习!这也是一种阅读方法,叫“知人论世”,即通过了解作者的经历、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帮助解读文本.
生4:老师,(很急切)我不同意XXX的说法.陶渊明他就是不想做官了.
师: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
生4:你看,课文标题,还有第一、三节开头两次说“归去来兮”,就是在说“回去吧”,重复出现不就说明他不想做官,很想回家吗?
师:大家看呢?
生5:我觉得有一定道理.
师:我们要讲究证据,文中有吗?
生5:有,第一节“既自以心为形役”
师:“为”在这里怎么解释,有什么用法?这句话又该如何理解?
生5:“为”表示被动,内心被形体役使.
师:这里的“内心”和“形体”是指实际中的“心”与“身体”吗?
生5:应该是指志向和行为吧?(不确定)
师:什么行为?
生5:是做官吗?
师:正确.“心为行役”,即指志趣意愿被形体(为官的行为)役使,做出了许多违心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陶渊明年轻时也曾有“大济苍生”的“猛志”,但是现实使他屡遭挫折,最终志向难酬.(简介陶渊明的出身、经历——三入三出,此处略)
(投影)
“……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宋书•陶潜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
“质性自然”——《归去来兮辞并序》
所以,他一次次发出呼告“归去来兮”,以求从行动上、思想上真正归来.
师:可见,作者真的还是有烦恼的.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透露出与“乐”不一样的情感?
生1:“倚南窗以寄傲”中的“傲”字.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情感?
生1:不知道
师:看来你只是抓住了瞬间的感觉是吗?那其他同学能说说看吗?
生2:因为“傲”就是“孤傲”,就是看不起别人.
师:是看不起别人,还是没人能理解?
生2:应该是没人能理解.
师:为什么没人能理解?他不是说“悦亲戚之情话”吗?
生3:但是他们都是农民,不懂他读书人的真正想法.
师:看来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啊.那他又为什么会有“孤傲”的情怀呢?
生4:清高呗
(生笑)
师:说得好!还有吗?
(沉默,不能回答)
师:提示一下,下文还写道“门虽设而常关”,这又暗示了什么?
生5:他在享受孤独.
师:“享受”这个词用得非常棒!“傲”字写出了中国文人的清高与孤寂,体现一定的道家思想;“常关”也直截了当地揭示了诗人的与世隔绝.但正是这种孤独使他独善其身,保持了本真,无怪乎苏轼如此评价:
(投影)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
生6:那“引壶觞以自酌”中的“自酌”算不算表现了“享受孤独”?
(这时,下课铃响了)
师:当然可以.这一句话既有着自由自在的悠闲,又有些许自斟自酌、无以为伴的孤独与苦闷.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正渐入佳境,分析是越来越精彩了,可惜时间不允许了.其实,文中还有很多句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像文中的五个反问句,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乐琴书以消忧”“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加点字为重读)等等,课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一下.
3.总结
的确,我们从文章中读出了诗人辞别官场、归隐田园的愉快轻松,读出了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读出了返璞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读出了特立独行、逍遥于世的自由自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感受陶渊明欢乐的同时,也体悟到了作者流露出的时不我与的惆怅、惋惜,年华已逝的忧愁、无奈.所幸的是,作者在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苦恼之后,悟出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真谛.
(投影)
归隐之乐 乐天安命 乐中隐忧
在短短百来字中,诗人选取颇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打动人心,所以后世大家纷纷对此文作出评价:
(投影显示)
“两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欧阳修
“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宋•李格非
“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明•归有光
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言行也成为后世众多士大夫们自觉或不自觉学习的对象.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像感悟人生乐观旷达的苏轼,都或多或少受到他思想的影响,而这篇《归去来兮辞》也成为了一篇千古名作.
四、作业布置
1.熟读成诵.
2.整理本课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对还来不及分析的句子(前面已经提过)同学们任选三句,做出分析品评,字数150字左右,下节课交流.

二、《归去来兮辞 并序》执教感言
作为一堂语文教学公开课,如何体现课堂的简单高效是我思考的重点.于是我便根据本单元提示中的要求“古代抒情散文”“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把教学目标锁定在两个方面:掌握重要字词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教学目标具体、明确.
为解决课时与内容的矛盾,我利用预习作业布置,集中学生意见,确定探讨方向,避免学生们泛泛而谈,以追问方式深入文本,引导大家完成了从“初读”到“再读”“深化”的学习过程.同时,将繁琐的文言字词理解融入文本分析之中,既节约了时间,又达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一定的文体特点,做到简化教学程序,突出重难点.
最后,在文本解读中,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引导,及时补充相关知识、诗句以及评论,扩大本课外延,以新知促进旧知深入理解,增加课堂容量;课堂也只是预设了几个“主问题”,尽量避免预设性太强,力求给学生留下生成的可能与空间,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不断追问,催生精彩.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还是太细太多,以至耽误了一定教学时间;而且有时前后两个观点的分析衔接显得较为生硬、空泛,导致了学生暂时的沉默.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以便对文本的解读能更加全面深入,切实了解学情,这样才能更灵活的引导学生,更自如地驾驭课堂.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