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古文:两小儿辩日中表现了儿童什么特征...
题目
古文:两小儿辩日中表现了儿童什么特征

提问时间:2020-11-03

答案
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飘然飞行,追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为冲虚真经.
  [编辑本段]人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泥鳅山;又因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有72人,且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编辑本段]实词的运用
  词类活用
  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
  通假字
  知:通“智”,智慧
  为:通“谓”,说
  一词多义
  此不为:这不是.为,是.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为,通“谓”,说.
  古今异义
  盘盂:
  古义:过去吃饭的碗、盘子.
  今义:用来装痰、垃圾、人的排泄物的盘子.
  汤:
  古义: 开水,热水
  今义: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鲁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