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有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什么意思...
题目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有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什么意思

提问时间:2020-10-19

答案
短相互显现,"高下相倾"的"倾"是说高下相互显出差别.因此则知"有无相生"的"生"也应该是指有无相互依赖而存在.此"生"字应解为生存,即为显现出来之义,也就是一般所说有没有的存在之义.严遵解"有无相生"为"无以有亡,有以无形","亡"是没有、消失之意(18),"形"即"长短相形"的"形"."无以有亡"意为没有因为有而显出没有.所以,由句法和训诂方面来看,"有无相生"就是有和无相互依赖而存在.
二、"有无相生"属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层次
再由义理方面来看,借助《庄子·秋水》"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加以理解,则知这六对概念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相反",二是"不可以相无"."相反"的一层含义是不言而喻的,无须具述,关键在于"不可以相无".所谓"不可以相无",从正面说是双方"相互而有",也就是相互依赖而存在;从反面说就是双方不可以相互取消,或者说不可以相互取代.
在此意义上,则知"阴阳"这一对概念与《老子·道经·二章》所说六对概念完全属于同一性质.阴阳也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一对概念.一方面,阴阳是对立的.阴就是阴,而不是阳;阳就是阳,而不是阴.另一方面,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没有阴;阴不能取代阳,阳也不能取代阴.双方皆非超越对立的全称概念.我们只可以说阴与阳二者互为消长,或者阴多阳少,或者阴少阳多.但是不能够说阴就是阳,或阳就是阴;不能够有纯阳或者纯阴(19).这种只有相互消长而无相互取代的逻辑关系,借助宋人所作"太极图"恰可有一形象的说明.
对于《老子·道经·二章》中的六对概念,古今学者有"对待"、"相对"、"相对论"等不同称谓,我们认为以"相对"的称谓较为不失原义.从逻辑思维方面来看,先秦诸子中具有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是"矛盾"的逻辑思维形式,第二是"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第三是"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
"矛盾"的逻辑思维形式以法家韩非为代表(20).其最主要的性质就是"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就是现代形式逻辑所说的"矛盾律".即以长短为例,依照"矛盾不相容"的逻辑思维形式,长就是长,长多少就是长多少,与短无关,因此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无限地追求长,而无须考虑短.
"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以道家老庄为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由于诸家各持一说,互相非难,所以老子和庄子都着重阐述了"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较之"矛盾"的逻辑思维形式更高一层,学者早有论述,如冯契先生说:"庄子的相对主义起着反对主观主义的作用,是哲学向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先秦诸家在认识论上都有独断论的倾向,而庄子则认为经验和理性都是相对的.从而否定了人们认识上的'独断的迷梦'."(21)李震先生也说:"笔者以为庄子泯是非之说,并不意谓庄子在知识方面的怀疑论,而在于肯定感性和理性认识之限度.庄子所追求的真知是绝对性的,亦即有关'道'的认识.'道'不是理智分析的对象,'道'超越了是非相对的层面".
关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庄子也有许多论述.庄子认为,事物的个性和各自的原则,包括各家各派的是非之争,不能作为衡量事物存在的根据和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这是因为:第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究竟有没有是非的分别,彼此二者不能互证.第二,是非不是绝对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彼此所以是所以非,是由于彼此各有是非的原因.是非出于彼此自身,因此彼此同样都不具有普遍意义.第三,彼此虽然对立,却又互为存在的条件."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方方可."
因此,大致说来,道家一派讲"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是要对它进行否定,是由否定的态度上讲(26),这一点由庄子尤可证明.而老子也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唯与阿都是叹词,是答应的声音.吴澄《道德真经注》解唯为正顺,阿为邪谄.刘师培《老子斠补》以为唯之与阿犹言从之与违.唯与阿,善与恶,同样是偏失,没有什么不同.
三、"有生于无"属于绝对的逻辑思维层次
"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仍以老庄为代表.《老子·四十一章》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五章》又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庄子·齐物论》也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大"是至大,"无"是无对,也就是绝对.至大的象,涵括了所有的形,所有的象,无所不形,无所不象.因而有形同于无形,有象同于无象,至大而无对,孤立而自存,所以说"大象无形".在"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中,有方与无隅、有器与晚成、有音与希声、有象与无形等等表面对立的双方,就不再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关系,而是同一的关系."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是较"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更高一个层次.
先秦诸子百家多有关于"一"的讨论.《庄子·天下》称老子的学说是"主之以太一",说明老子的学说是"一元"的.
老庄都有很多关于"一"的阐述.《老子》中说:"载营魄抱一.""三十辐,共一毂.""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道生一.".《庄子》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由此而论,《老子·道经·一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阐述的主要就是"道"与"无"与"有"的同一关系.对此,宋程大昌说:"当其已出也,则有之与无固可分矣.而其未出,则混合无间也,故曰此两者同也.同即一也,一即未为一三可以生万而未至为万者也.《易》暨《五经》《论》《孟》皆尝言一而未尝言其何以为一也,老氏之师弟子则于此特详矣,曰混成、曰浑沦、曰浑沌,皆言其未分为二也."元丁易东说:"道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两者皆出于道,所谓一源也.而有无异名,无即微也,有即显也.惟一源,故无间也.同谓之玄者,谓之有不可,谓之无亦不可.以为有耶?则其体似无.以为无耶?则其用似有.故谓之玄.玄者,有无不可分之谓也."元吴环中(吴埈)说:老子"独于道字上不十分说破,一书间见迭出.埈反复沈潜,至'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地一以灵,谷地一以盈',喟然叹曰:一乎一乎,其为道之根柢乎!是一也,敛之则无,散之则有.庄周曰:人地一,万事毕.信斯言也.道果生于一矣,果能此道矣."三人所说是极有见地的.
"有""无"同一,"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无"合在一起就是"道"."道"、"无"、"有"三者都是同一的.从《老子·道经·一章》及以上叙述中可以提出四个要点:第一,"道"是一元的,也就是说"道"是绝对同一的."道"至大无外,在"道"之外别无他物.第二,既然"道"是一元的,那么"道"就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既是宇宙起源上的,也是抽象概念上的.第三,既然"道"是一元的,那么"道"就既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又是天地万物的演化.第四,既然"道"是一元的、绝对同一的,那么"道"就是无名的.可以对"道"加以任何称谓,但是任何称谓都并不是"道"本身.
对于老子的"道"、"无"、"有"三者的关系,古今学者众说不一(34),其中以认为"道"是无是有和认为"道"非无非有两说最可关注.
认为"道"是无是有的,如严遵《老子指归·道可道篇》:"有名,非道也;无名,非道也.有为,非道也;无为,非道也.无名而无所不名,无为而无所不为."牟宗三先生也说:"有不要脱离了无,它发自无的无限妙用,发出来又化掉而回到无,总是个圆圈在转.不要再拆开来分别地讲无讲有,而是将这个圆圈整个来看,说无又是有,说有又是无,如此就有一种辩证的思考出现.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这个圆周之转就是'玄',《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玄是个圆圈,说它无,它又无而不无就是有;说它有,它又有而不有就是无,因此是辩证的."
认为"道"是非无非有的,如宋司马光《道德真经论》解《老子·道经·一章》说:"玄者,非有非无,微妙之极致也."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说:"玄之又玄,则犹云深之又深,远之又远,非无非有,非异非同."张岱年先生也说:"道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无中含有,有中含无.道实非有非无,似有似无,于无观有,于有观无,即所以不滞于有为之际,而为观道之方法."若由"道"无名一点而言,认为"道"非无非有是不错的.既然"道"无名,当然就非有非无,甚至还可以说是"非道".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不仅'有''无'是'异名同谓',道和有无也是异名同谓.不可以说'道'是有、无的统一,也不可以说有、无是道的两个方面.说统一就多了'统一'两个字.说两个方面就多了'两个方面'四个字.因为道、有、无虽然是三个名,但说的是一回事."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