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张謇是怎样实业救国的...
题目
张謇是怎样实业救国的

提问时间:2020-10-12

答案
名,加上张謇到上海招募来的失业游民,一下子就有了二三千人.他们先在海滩上筑堤垒坝,防止海水浸漫上地.一个多月下来,海滩上竟出现了一道石砌的长城!经过一秋一冬的劳作,1902年春天,垦区各处都长出了嫩绿的青草.个别碱性大的地段,工人们便开渠引水冲洗,改造土质.夏天到了,牧草、芦苇渐渐长大,工人们又弄来一些牛羊放牧喂养.秋天来了,芦花开了,牧草黄了,牛羊居然长得又肥又大……
  正当人们为成功而欢欣的时候,意外的灾难袭来了.
  一天夜里,海上突然起了大风暴.狂涛巨浪冲上海滩,石头砌的堤坝垮了,芦苇和牧草被淹没了,小牛小羊被卷走了.一年的辛苦劳作,转眼间化成了泡影!
  张謇从垦牧公司工务处里冲出来,迎着狂风巨浪向海堤奔去,一边大喊:"工友们哪,快到海堤上去啊!"
  工人们见年已半百的张状元竟然不顾一切地冲向海堤,开始简直以为他是发疯了,但很快,他们都被张謇的精神感动了,也纷纷跟上了海堤.
  "修补堤坝,不能让潮水上岸!"张謇一边发号施令,一边带头挺身而出跳到海水里去搬石头.但是张謇毕竟是一个文弱书生,一浪打来,就把他打得跌倒在地.工友们连忙来扶他,张謇直摇手,说:"快去搬石头!"工友们只得赶紧去搬石垒坝,张謇也艰难地在海水中抱着石头一步步往前挪.
  终于,这一段缺口补了,张謇才离开这里,又向前去查看别处的险情.
  经过几年的开垦和建设,通海垦牧公司已经初具规模.当年的荒滩,如今有9万多亩变成了良田,年产棉花多达四五万担.他们以堤划区,各堤之间都建有居室和厅堂.储物有仓库,吃菜有园圃,佃工有成排的宿舍.买东西也很方便,离宿舍不远就是市场.出门有路有桥,交通十分便利.特别是每年收获的那堆积如山的棉花,使大生纱厂的原料供应得到了可靠的保证.不常出门的农民到了这里,几乎以为自己是真的进了桃花源.
  这确是中国大地上前所未有过的景况.
  张謇常常说,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的事,要有一国的眼光;而办一国的事,就要有世界的眼光.这种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在他兴办实业的过程中.他从来就不满足于现有的事业,一直在不断扩展事业的规模.1904年,他利用大生纱厂的盈利和新人股的资金,投资63万两白银,增添纱锭2.4万枚,所用的机器设备等也逐步加以更新.就这样,到1913年,大生实业集团已经拥有200万两白银、6.7万枚纱锭.
  除了兴办垦牧公司,张謇还以棉纺织业为中心带动了其它行业的发展.1906年,张謇为了解决纺织机器设备的维修制造困难,开办了资生铁冶厂,还有广生榨油公司、大隆肥皂公司、吕四盐业公司、镇江铅笔公司、上海大达轮船公司、江浙渔业公司等也接连兴办起来,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张謇已兴办各类企业二三十个,形成了一个以轻纺工业为核心的企业群,一个在东南沿海地区独占鳌头的新兴的民族资本集团.
  在兴办实业之外,张謇一生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办教育了.因为他认为教育也是救国救民的重要手段,要想国家富强,人民就得掌握知识,因此,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他先后兴办了大生纱厂职工专科学校、纺织专科学校、铁路学校、吴淞商船学校等,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实业培养了各种有用人才.张謇在1902年创办的通州师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学校.此后,他还先后创办了女子师范学校、城厢初等小学、幼稚园、盲哑学校等.1920年,他又将纺织、医学、农学三个专科学校合并为综合性的南通大学.同时,他还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以及图书馆、气象台、医院、公园等,使南通成为一个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忙于打仗,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张謇的事业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1917年,单大生纱厂的盈利就达76万两白银,1919年又赚了263万两白银.到1922年张謇70岁生日时,大生集团四个纺织厂,资本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同时,在盐、垦、牧方面,他先后开办了20个盐垦公司,成为东南实业界的巨人!
举一反三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1,人们染上烟瘾,最终因吸烟使自己丧命.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