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琵琶行的解释和赏析...
题目
琵琶行的解释和赏析

提问时间:2020-10-02

答案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
  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
  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
  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
  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
  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
  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
  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
  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
  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
  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
  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
  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
  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
  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
  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
  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
  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
  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
  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
  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首诗写于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贬官江州的第二年.诗歌通过琵琶女高超技艺和不幸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社会摧残妇女的罪恶,寄托了诗人对她的深厚同情和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感,抒发了被谗遭贬的悲愤心情.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琵琶女的形象.不仅写了她技艺的精湛,还写了她悲凉的身世.“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就已经暗写了她的难言之痛和不愿见人.接着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曲中传情,情借音乐而传达,音乐又由情感的加强而显得生动.然后琵琶女直诉心声,叙说了自己的半生遭遇,使之与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形象.但诗歌并没有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它的深刻之处还在于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引起了诗人的共鸣,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为琵琶女的身世而落泪,也为自己的不幸而伤怀.一个是社会最底层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的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不同,遭遇也不一样,但诗人却能将这两者相提并论,把琵琶女引为同调和知己,这也正表现了诗人对被侮辱的女性的无限同情和尊重,这对于一个封建士大夫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除却思想性,艺术上也是独具匠心的.
  (一) 结构上,全诗始于秋江送别,但所展示的不是离情别绪,而是从水面上传来的声音揭开序幕,引出琵琶女,最后由琵琶女的身世落到自己被贬谪的感慨.故事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叙事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氛,生动深刻地表达了主题思想.三个部分内容和场面不同,但过渡自然.
  (二) 这首诗是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代表作.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和惊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将无形的音乐用众多的比喻和巧妙的摹声加以表现,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在联想与想象中得到具体的感受.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侧重从听觉上写,先以“嘈嘈”、“切切”摹声,再以“如急雨”、“如私语”这些人们常见的、熟悉的现象使之形象化,再续以“大珠小珠落玉盘”,使人从视觉和听觉上同时感受到音乐的流动和富于变化.又如写音乐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唐诗鉴赏辞典》霍松林语).
  “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都用同样的手法写音乐的效果.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这里描写音乐,并不只是写音乐的美妙动听,还为塑造人物服务,声声或如泣如诉,或高亢激越,表现了主人公的辛酸和悲愤.
  (三) 利用景物描写和听众的情绪反映,来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加强叙事诗的抒情效果,“东船西坊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了弹奏的惊人效果.“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写出音乐的动人心曲,而诗人更是一个难得的知音,对深化主题起了作用.
  (四) 在用韵、节奏上,有强烈的音乐美.这是一首古体诗,诗篇随着情绪的转换,声调用韵也随之转换,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舒徐.
  本题为《琵琶引并序》,“序”里却写作“行”.“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个形象,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
  作者在被琵琶女的命运激起的情感波涛中坦露了自我形象.“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那个“我”,是作者自己.作者由于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遭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很痛苦.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他的心弦,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的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转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把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并寄予无限同情,这在以前的诗歌中还是罕见的.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