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沁园春长沙和欧阳修的秋声赋在写法上,主题上,特色上.的对比(同是写秋) 详细点,谢谢,急用...
题目
沁园春长沙和欧阳修的秋声赋在写法上,主题上,特色上.的对比(同是写秋) 详细点,谢谢,急用

提问时间:2020-07-13

答案
《沁园春·长沙》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欧阳修的《秋声赋》开头一句“欧阳子方夜读书”,规定了赋咏秋声的特定环境,欧阳子是一个勤奋用世者的形象.《秋声赋》的首段,作者以生动的笔墨,对无形的秋声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他愈是把声音写得仿佛倾耳可闻,则愈是显出秋夜的肃穆萧森.这段文字不仅本身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而且也与后面所抒发的人生感慨取得和谐的统一.秋作为自然季节,欧阳修会因其“风霜高洁”,感到它与春、夏、冬一样,“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同时也会在《新霜二首》诗中唱出“林枯山瘦失颜色,我意岂能无寂寞?……无情木石尚须老,有酒人生何不乐?”然而更多情况下,欧阳修却是从秋的显示一年将尽,联系人的岁月无多,而渴望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在《新霜二首》诗中,他又唱道:“咿呦儿女感时节,爱惜朱颜屡窥鉴.唯有壮士独悲秋,拂拭尘埃磨古剑.”此外,他在《秋怀二首寄圣俞》诗中说:“隆阴夷老物,摧折壮士胸.壮士亦何为,素丝悲青铜.”在《立秋有感寄苏子美》诗中说:“所嘘事业晚,岂惜颜色衰.庙谟今何谓,胡马日已肥.”梅尧臣、苏舜钦是欧阳修关系至为亲密的朋友,无须对他们说些冠冕堂皇的话,诗中所真诚披露的真是有志于“事业”的“壮士”的心.这同“夜读书”的形象恰好相符.那么,“物既老而悲伤”,《秋声赋》的情调难道不是低沉的么?是的,不过它低沉而不消极.这里面反映着欧阳修的矛盾心情.欧阳修后来位居显要,其实他在政治上的际遇是颇为坎坷的.他曾蒙受多次的构陷、贬谪,他全力支持的“庆历新政”也只是一现的昙花.他“既不能因时奋身,遇事发愤,有所建明,以为补益,又不能依阿取容,以徇世俗”,当老而且病的时候,他更不愿意“徒久费大农之钱,为太仓之鼠”,因此,他早就产生了全身避祸的思想.《秋声赋》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这一年春天,他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秋声赋》中的“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与“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原是概括了欧阳修政治上进退维谷的处境与内心里违己交病的苦闷.篇末“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这种“叹息”,我们不正可以联系欧阳修《感兴五首》诗的第五首来认识:“唧唧复唧唧,夜叹晓未息.虫声急愈尖,病耳闻若刺.壮士易为老,良时难再得!”对,由秋声所引起的秋感,其基本内涵应该说就是这“壮士易为老,良时难再得”.
秋声,毕竟是客观的,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因人而异.而秋感则属于主观范畴,各人身世经历、思想认识不同,于是所感也就千差万别.事实上,“感物”也已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秋声在《秋声赋》里具有那种“摧败零落”的惨酷之威.就因为欧阳修深深有感于“物既老而悲伤”.倘若心境悠然的闲人,便未必如此“悚然”了.当然,艺术形象的欣赏,也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读者对于《秋声赋》中秋声、秋感的领略、理解,不也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历史认识吗?
欧阳修对秋声作了多种描绘,既有想象,又有推理;他又不停留于秋声本身,还由秋声抒发了自己政治生活的感慨.他以传神的笔触,把秋天写成了有声、有色、有意、有形的东西,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举一反三
已知函数f(x)=x,g(x)=alnx,a∈R.若曲线y=f(x)与曲线y=g(x)相交,且在交点处有相同的切线,求a的值和该切线方程.
我想写一篇关于奥巴马的演讲的文章,写哪一篇好呢?为什么好
奥巴马演讲不用看稿子.为什么中国领导演讲要看?
想找英语初三上学期的首字母填空练习……
英语翻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