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时事政治 > (3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新华社2009年11月19日电,欧盟领导人特别峰会一致选举范龙佩、凯瑟琳·阿什顿为首位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欧盟外交和安全...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2009年11月19日电,欧盟领导人特别峰会
一致选举范龙佩、凯瑟琳·阿什顿为首位欧洲理事会常任
主席、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他们被形象地称为
“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右图)。欧盟是当今世界最
成功的一体化组织,人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欧盟
各成员国将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实体。
材料二 有分析称,在欧盟中享有更多影响力和发言权的法德领导人都不希望选出一个有足够国际影响力的欧盟“总统”。推选过程中,各国为了各自利益而勾心斗角,无疑是对欧盟建立“超主权国家”设想的最大嘲讽。欧盟各国领导人用暗箱操作的方式闭门推选,也与欧盟政治理念背道而驰。欧盟未来的政治前景或许是光明的,但起码在这两人的任期内,我们似乎是无法看到这份光明了。



 
材料三 
近年来,中欧之间交往频繁。2009年5月,温家宝总理出席中欧第十一次会晤,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双方签署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欧洲一体化的主要进程,分析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产生的积极影响。(14分)
(2)有人说:“‘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结合材料二对这一观点进行评判并阐述你的理由;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一体化的主要特点。(1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欧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
答案
(1)主要进程: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②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③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④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⑤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实现了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⑥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⑦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答出四点即可得8分,如学生答出1958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2009年10月2日,《里斯本条约》获得通过等相关内容可酌情加分。)
积极影响:①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和资本本的自由交流,有利于欧洲的发展;②使欧洲的地位和实力进一步提高和增强;③欧洲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④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2)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2分)理由:①从材料二来看,在一体化过程中欧盟各国的分歧和矛盾仍然存在,“超主权国家”的形成任重道远;②但是欧洲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虽然还不能起到支配整个欧盟的作用,但是他们的产生无疑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③完全否定二者产生的作用是不可取的。(6分,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字句,如学生持相反意见且能自圆其说可酌情给分。)
主要特点:①经济搭台,政治跟进;②斗争中曲折前行;③大国主导,众多小国影响与日俱增。④由单一经济领域到多种经济领域;⑤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不必拘泥字句,言之成理且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3)地位: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中欧贸易数额最大,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2分)主要原因:①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②走向联合的欧洲经济实力不断增强;③中国与欧盟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言之成理即可,6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3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新华社2009年11月19日电,欧盟领导人特别峰会一致选举范龙佩、凯瑟琳·阿什顿为首位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欧盟外交和安全】;主要考察你对时事政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2009花亭湖金秋旅游节暨第八届皖西南山货节、2009年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第八届凤凰美食文化节.首届中国(安徽)国际酒店用品及设备博览会……今年以来,我省各地政府.旅游主管部门.景区景点纷纷高举“节庆牌”,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参加的企业收效明显。有关专家表示,在通过打好节庆活动这张牌来进行有效促销方面,安徽企业受益匪浅。
“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需要很多载体,节庆活动是其中之一”。专家认为,旅游市场开发一定要强化“政府推手、市场基础”的理念,我省许多活动需要年年办,但是要在保持一定传统的基础上每年办得有点新意,办得有新鲜点,让活动形成品牌,形成影响力,市场营销就会水到渠成,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有人认为,旅游企业的成功经营主要靠节庆活动。请你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评析这一观点。(8分)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通过高举“节庆牌”受益匪浅的原因。(8分)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为我省进一步搞好节庆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者哥本哈根召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再次成为全球焦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影响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三(2)班的同学以“气候变化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
信息一 气候与经济
多变的气候对社会经济各层面的影响也日渐深远,气象因素正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巨大力量。极端气候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而易见。首先对农业生产力可能会造成影响,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在商品化上可能下降5%到10%。专家认为,气候变暖与经济发展将导致能源消费与供给结构性矛盾加剧,工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将受到影响。此外,全球性高温的持续,将刺激中国的空调制冷电力消费给电力供应带来严峻的挑战。近百年来,中国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据统计,我国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
信息二 气候与政治
气候变化给全球各地的政治局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本来就脆弱的国家和地区。持续快速恶化的环境加大了政治和经济压力,导致某些国家国内关系高度紧张;北极地区也成为各国争夺领土和资源的新战场。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就此刊发文章说:气候变化可能引起政治动荡及国际争端。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把达尔富尔冲突同全球变暖联系在了一起,尽管专家对于把达尔富尔问题同气候变化直接联系起来持谨慎态度,但是他们表示,东非地区的迅速沙漠化从中起到了一定作用——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加快。
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就气候变化给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相应的具体政策措施。
(2)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关系到各国利益。请你结合信息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世界各国应该怎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3)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深深体会到气候变暖其实与我们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探讨我们青少年能为应对气候变暖做些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长期的抗灾斗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衰”。张仲景记述道:“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单竟逐荣势……唯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张仲景从医的社会背景,写出其医学著作的名称并概括该著作的成就。
国家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是救灾应急措施之一。储备库选址应遵循储存安全
调运方便的原则。
(2)运用地理学知识说出满足上述原则的救灾物资储备库选址条件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3)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2009年12月31日正式批复《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海南发展目标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的外向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倡导科学合理消费观,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近年来,海南地区的绿色、生态、旅游等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其发展给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意见》的实施,将进一步对全国各个区域民生发展、经济振兴产生联动效应。
材料二  建设海南高效生态旅游经济区,让海南走向世界,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打造魅力独特的海南文化对于该地区发展意义重大。该区域的文化产业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社会性,有历史人文积累,有民俗文化的绵延,有革命文化的巨变,有工业文化的当代画卷,有岭南山水文化的韵味,这些构成不可转移和不能替代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观,是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是发展海南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
(1)材料一是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以上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如何推动海南区域科学发展。(1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海南高效生态旅游经济区,让海南走向世界”的理论依据。(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8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8分)
图13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第(2)题。
(2)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4分)
(3)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8分)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导致化石能源大量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剧增,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一些学者建议政府依据企业生产过程中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的碳量,对其征收碳税,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4)运用《经济学常识》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市场在调节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说明学者建议政府征收碳税的经济学道理。(8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