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寻觅社会的真谛 > (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见下面的统计图、表  城镇化率 年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西部相差(百分点)2007年53.2%39.4%37...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见下面的统计图、表
  城镇化率
年份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西部相差(百分点)
2007年
53.2%
39.4%
37%
16.2
2008年
55.7%
40.9%
38.3%
17.4
2009年
56.7%
41.3%
39.4%
17.3
2010年
59.9%
45.2%
41.6%
18.3
2011年
61.1%
47%
42.7%
18.4
表    2007—2011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城镇化率对比
注:2011年我国城镇化预期目标为48.5%,而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均在80%以上。(资料《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如韩国推行大城市主导型的城镇化,大力改善道路、水电等城镇基础设施,并发起“新农村”运动,推动乡村发展,迅速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也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拉美地区是世界城镇化最快地区,但由于“赶超”过度,城镇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工业化所能吸纳的程度,出现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材料三 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⑴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表所包含的经济信息。(6分)
⑵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6分)
⑶结合材料三,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16分)
答案

⑴图表明了2007—2011年随着我国人均GDP的稳定增长,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尤其2009年后增速加快,到2011年已超过城镇化的预期目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4分)  
表反映了2007年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城镇化率都有了提高,但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区域不平衡。(2分)
⑵①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2分)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分)③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伴随产生的就业等民生问题。(2分)
⑶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必将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4分)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改革,破除与城镇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旧的体制机制,能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动力。(4分)。③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中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能破解各种阻碍城镇化发展的矛盾,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4分)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改革能进一步发展经济,保障粮食安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物质支撑。(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我国的城镇化为背景进行设题考查。具体考查形式采用了图示、图表、文字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小题是图表解读,考生在解读时,一定要把握住图表题的解题步骤。做到“三读”、“两比”“一个注意”。解题的方法是要看表头、表格内容、注释。再分析内容的时候要对比。最后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题图像反映包含的信息是我国2007—2011年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情况和城镇化率情况。同时要与国际进行对比。上表反映了2007年以来,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城镇化的情况,同时要注意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最后揭示本质。考生回答第二小题时,考生要结合材料中的存在的问题,然后从贯彻落实发展观,推动城乡一体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等角度进行说明如何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考生回答第三小题时,首先要明确的“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包括哪些内容。根据教材知识体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相关知识。本题可以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等角度结合材料进行作答。
核心考点
试题【(2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见下面的统计图、表  城镇化率 年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西部相差(百分点)2007年53.2%39.4%37】;主要考察你对寻觅社会的真谛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表(明代以前)

注: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说:“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
材料二 到了近代,中国的农业科技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字狱、焚书坑儒等对文化的摧残,破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二是古代中国知识分子长期受儒学教育影响,认为只要学习古代先贤理论即可,忽视向农业生产者学习;三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深入探索研究,传统农业局限于经验,少有创新。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8分)
(2)结合材料二,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探究我国近代农业科技落后的原因。(1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中共十七届七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切实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体现了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指向
②理性认识必然推动实践的发展
③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④科学理论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作家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当代著名学者周国平则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二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这体现了    (    )
①真理具有多元性          ②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      ④真理是相对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调整消费税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间接引导投资流向。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用生命换来“歼-15”完美升空的我国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被评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罗阳航空报国的震撼人生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越高,人生价值就越大
②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
④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