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探究世界的本质 > 辨析题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截至4月26日,地震已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受灾人口15...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辨析题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截至4月26日,地震已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全力投身于抗震救灾,全国人民与雅安人民心连心,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
运用唯物论相关原理辨析:“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说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答案
(1)“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的观点是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观点。(2分) ①“天灾不由人”即天灾的有无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人们不可能改变自然规律决定的自然现象中的天灾。(2分)②“抗灾不由天”即抗灾的成败不是由天意决定的,人类有主观能动性,对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在尊重实际和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顽强、不懈的努力是可以战胜天灾的。(2分)
(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强调了事在人为,说明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具有积极意义的。(2分)对“成事在天”则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把战胜灾害的胜利归于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利用,就是正确的;如果把战胜自然的希望寄托在“天意”“神意”上,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设问中“唯物论”已经限定了答题的范围,唯物论里主要是物质、意识、规律三个原理。“天灾不由人”即天灾的有无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人们不可能改变自然规律决定的自然现象中的天灾。“抗灾不由天”即抗灾的成败不是由天意决定的,人类有主观能动性,对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在尊重实际和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顽强、不懈的努力是可以战胜天灾的。因此“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此说法是正确的。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强调了事在人为,说明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对于“成事在天”则要做具体分析,如果把战胜灾害的胜利归于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利用,就是正确的;如果把战胜自然的希望寄托在“天意”“神意”上,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唯物论的主要观点。此类问题的回答,首先一定要重视各个问题中的关键词,如设问中“运用唯物论相关原理”,有的放矢;其次要熟悉书本内容,能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点来回答一个问题;第三,分析回答问题一定要结合材料,让回答的内容更为充实。本题难度较高,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核心考点
试题【辨析题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截至4月26日,地震已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受灾人口15】;主要考察你对探究世界的本质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中国古人不但讲“天人相分”,还强调“天人合一”。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周易》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启示是
①利用自然首先必须改造自然     ②要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把握统一
③改造自然要保持自然的原貌     ④利用自然要承认自然的客观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漫画《变身份》告诫我们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B.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C.促进事物发展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创造条件,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设美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首创精神;二要坚持生态优先,突出乡村特色,体现田园风貌;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在建设上不搞一刀切。
材料二:从1999年11月中国发射“神舟一号”飞船到2011年11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中国先后成功突破了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活动、空间交会对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能力新的跃升。2013年下半年,中国将实现探测器的首次地外天体着陆。
材料三:十八届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31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强调,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开放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⑴结合材料一,请你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说明建设美好乡村给我们的启示。(8分)
⑵结合材料二,说明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8分)
⑶结合材料三,简述***的讲话是如何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的。(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静止是运动的普遍状态
C.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D.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判断中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是
A.要命令自然就得服从自然
B.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D.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