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政治试题 >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上海世博会虽然已经圆满闭幕,但仍是不少中学生热议的话题。请你就他们谈论的话题,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话题一在世博会的184天中,“中国文化元素”活动区全景展...
题目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来源:
上海世博会虽然已经圆满闭幕,但仍是不少中学生热议的话题。请你就他们谈论的话题,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话题一在世博会的184天中,“中国文化元素”活动区全景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基因。其中,大舞台展示各省份大型经典剧目片段,小舞台展示地方传统表演,传习区则请来一些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现场教授来宾有趣、易学的技艺。
(1)运用“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知识,请你回答上海世博会展现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话题二:在上海世博园随处可见风格各异的各国雕塑,堪称一曲多元文化的交响乐。
(2)你怎样认识各国特色文化共处上海世博会的盛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话题三:世博会期间同学们看到一些中国人的不良行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插队、装扮残疾人抢占绿色通道等等。在尴尬愤怒之余,同学们讨论如何提升国人文明素养。下面是他们提出的部分建议: 政府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管理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合理的法规、制度;在宣传教育上不能“老套路”,要想出新点子,给民众耳目一新之感;居民自身也要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请分析上述建议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设计中包含大量中国民族元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中国民族元素的设计有利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①各国特色文化共处上海世博会的盛况表明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各国特色文化共处上海世博会的盛况有利于尊重、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③各国特色文化共处上海世博会的盛况说明我们要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④各国应根据本国、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反对照搬外来文化,也反对全盘否定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倾向。
(3)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替代:发展是普遍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不重复给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核心考点
试题【上海世博会虽然已经圆满闭幕,但仍是不少中学生热议的话题。请你就他们谈论的话题,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话题一在世博会的184天中,“中国文化元素”活动区全景展】;主要考察你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认识世博会是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等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
A、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题型:辽宁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灯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罗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并发表题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的重要演讲,强调文明具有多样性。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融合,汇成了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 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中华文明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伟大思想。伊斯兰文明也蕴含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结合上述材料,请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请你阐述这一文明观的理论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伟大思想对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自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 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     ]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型:0119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英语在亚洲各国日渐流行。与此同时,亚洲各国纷纷开设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广播频道。这表明

[     ]

A.亚洲文化与世界文化日渐融合
B.亚洲各国注重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D.亚洲各国注重抵御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
题型:0119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