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名句名篇默写 > 【题文】阅读下面的《孟子·梁惠王下》选段,完成后面题目。(5分)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
题目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阅读下面的《孟子·梁惠王下》选段,完成后面题目。(5分)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诗》云:引自《诗经·大雅·皇矣》,是一首歌颂周先祖功业的诗歌。②莒:国名。③越:违背。④衡行:指作乱。衡,通“横”。
【小题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小题2】分析上面选段,联系孟子说的“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这句话,说说孟子关于勇的看法。(3分)
                                                                                    
答案
【答案】
(1)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
(2)孟子认为勇有大勇与小勇之分,小勇指的是好勇斗狠,是匹夫之勇,会使父母受到伤害;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伤害之时挺身而出的正义之勇,它可以使百姓得到安生。孟子提倡大勇,反对小勇。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语意理解和概括内容要点题,其前提是正确翻译文段和理解重要概念“好勇斗狠”的含义。
译文:宣王说:“先生的话可真高深呀!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逞强好勇。”
孟子说:“那就请大王不要好小勇。有的人动辄按剑瞪眼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只能与个把人较量。大王请不要喜好这样的匹夫之勇!
“《诗经》说:‘文王义愤激昂,发令调兵遣将,把侵略莒国的敌军阻挡,增添了周国的吉祥,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望。’这是周文王的勇。周文王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
“《尚书》说:‘上天降生了老百姓,又替他们降生了君王,降生了师表,这些君王和师表的唯一责任,就是帮助上帝来爱护老百姓。所以,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来负责,普天之下,何人敢超越上帝的意志呢?’所以,只要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感到羞耻。这是周武王的勇。周武王也是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如今大王如果也做到一怒便使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那么,老百姓就会唯恐大王不喜好勇了啊。”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核心考点
试题【【题文】阅读下面的《孟子·梁惠王下》选段,完成后面题目。(5分)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主要考察你对名句名篇默写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文】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②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1)从第一段看,“礼、乐”和“仁”之间有什么关系?(2分)
答:                                     ____
(2)结合两选段,谈谈你对“礼之本”的理解。(4分)
答:                                       ____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5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下面两题。(4分)
①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②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
③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荀子?子道》)
(1)根据①②两则材料,概括人生追求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态。(1分)
                                                                                    
(2)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分析君子无忧的原因。(3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谈“仁”的概念,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要求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对仁的理解不致流于空泛。比如选段就提到仁在家在邦的要求。
B.俗语有言“人各有志”,自己视为正确的、善的、快乐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这样认为。所以子贡提出不愿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也不会强加于别人。孔子对此并不认同。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术思想的一条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要求别人接受;对于自己不想***事情,也不要要求别人去做。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自己想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自己想通达,就要帮助人家一起通达。孔子认为,实行仁的关键就在于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小题2】结合上述语段,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儒家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看似矛盾的说法。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列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①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王在灵囿,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