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享受被骗   大院里有一棵大槐树,没事时,大家爱凑在那里吹牛、下棋。老木坐在石礅上,慢慢地摇着扇子,憨憨地笑笑,时不时地插上几句话。平日里,老木和爱人靠摆摊卖些...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13 期中题
享受被骗
  大院里有一棵大槐树,没事时,大家爱凑在那里吹牛、下棋。老木坐在石礅上,慢慢地摇着扇子,憨憨地笑笑,时不时地插上几句话。平日里,老木和爱人靠摆摊卖些旧书刊来为女儿赚点学费,也为老木自己赚几个酒钱。老木对顾客的态度极好,时间长了,便养成了这副憨憨的笑模样。
  槐花在头顶飘香的时候,大院里来了一个人,他穿着很旧的西服,头发乱得很,一身风尘与疲惫。那人可怜兮兮地掏出一张纸条,却是一份证明。证明上的文字是:兹有我县某某乡某某村某某人因家庭遭受火灾,致二死二伤,现因经济困难无法生活及治疗,故外出乞讨,希望各单位和个人给予帮助。证明的落款盖的是邻省某县民政局的大红印章。
  这可怜兮兮的人和他手中的纸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小李翻来覆去地看着纸条说:“民政局还鼓励人外出乞讨?没听说过。”老张伸着脖子说:“当地政府不可能不过问呀。”那人为难地说:“哪怕有一丝办法,我一个大老爷们也不会跑出来求助呀!”大家都怀疑地看着他,不再说话。老木摇着扇子过来,从口袋里掏出五元钱放到那人手上。那人收了钱,一次次对他拱手。
  那人走后,大家开始奚落老木。小李撇着嘴说:“骗子,十足的骗子!”老张不屑地瞟一眼老木说:“弱智啊,弱智!”就连老木的女儿也不满地瞪老木一眼。老木呢,憨憨地笑笑,看人家下棋去了。
  几日之后,又来了一个人,与上次那人一个口音,看起来极像个憨厚的农民。来人同样拿出一份装在塑料袋中的证明,同样乞求大家帮助,证明也同样盖着邻省某某县民政局的公章。只不过证明上的内容有所不同,称该县某某乡全境惨遭水患,百姓痛失家园。小李笑道:“又来了又来了。”老张讥讽道:“火灾、水灾都让你们赶上了,拿我们当什么人啦?”来人便有些木讷地笑,慢慢红了脸。老木依旧摇着扇子过来,递上茶杯让来人喝了两口水,说:“大老远过来,不容易,不容易。”说着,竟又掏了五元钱放进来人手中。
  老木的行为引起大家一片嘲笑。小李摇头说:“世界上最愚蠢的人,就是不知道接受教训的人。”老张叹息说:“老木呀老木,你是不是脑子有病呀?”老木不说什么,仍是憨憨地笑笑,自顾摇着扇子。老木的女儿生气了,噘着嘴对老木说:“你摆半天书摊才赚几个钱?这五元钱要是买点肉,够全家吃一顿呢——你为什么要便宜一个骗子?”
  老木看看女儿,不笑了,摇摇头,慢慢收起折扇说:“骗子的伎俩是够笨拙的,怕是连小孩子都能看出来呢。你想,他的诡计这么容易被人识破,他还骗得了谁?骗不到钱怎么办?他可能会‘改善’或重新设计大的骗局。别忘了,所有的大骗子都是从小蒙小骗开始的。我看他累了一天也蛮可怜的,给他五元钱让他吃顿饭,他也许会好好想一想--你见过他们当中有人来过第二次吗?没有!他们可能就因为羞愧洗手不干了。我虽然花了五元钱,可这世上从今以后可能会减少一个骗子,这有什么不好?孩子,做人有时候心甘情愿地受骗,也是一种享受呢!”
  老木的话说得他女儿愣愣的,也说得大家沉默无言。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概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的家庭情况、生存方式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B.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主人公“老木”明知两个“乞丐”的乞讨有诈,却依然掏钱打发他们、不为人们理解的言行做法。
C.老木的两次行为引起大家一片嘲笑。人们说他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不知道接受教训。老木的女儿更是生气:“你为什么要便宜一个骗子?”
D.老木可怜这两个乞丐的主要原因是他们都有地方行政部门出据的行乞证明,而且可怜兮兮,表情木讷。
E.尽管可怜兮兮的乞丐拿着盖有邻省某县民政局的大红印章的证明,大家仍然怀疑他:“民政局还鼓励人外出乞讨?没听说过。”
2.分析乞丐们持有的“地方行政部门”出据的行乞证明的虚假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人有时候心甘情愿地受骗,也是一种享受呢!”请你品味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D
2.一是民政部门是解救百姓疾苦的,怎么可能推卸职责呢?
  二是“某人家遭受火灾,致二死二伤,无法生活及治疗,故外出乞讨,希各单位和个人给予帮助”和“该县某乡全境惨遭水患,百姓痛失家园”的说法过于夸张、虚假,任何政府部门也不可能坐视不救。 
  三是乞丐的为难或木讷、红脸更说明证明的虚假,连自己都难为情。
  四是乞丐们老是出入百姓饭后茶余的聚散之地——大院,其行为也说明证明的虚假,怕被有关部门察觉。(意对即可)
3.(1)表现老木为人的宽仁、憨厚,甘心情愿地满足乞丐的要求,只求他能反思悔改。
  (2)说明老木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善良的人性追求。
  (3)“有时候”表明老木的“受骗”还是有限度的,并不是无休止的。
  (4)“心甘情愿”“是一种享受”,再现老木对自己力图拯救心灵堕落的乞丐的信念与认识。(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享受被骗   大院里有一棵大槐树,没事时,大家爱凑在那里吹牛、下棋。老木坐在石礅上,慢慢地摇着扇子,憨憨地笑笑,时不时地插上几句话。平日里,老木和爱人靠摆摊卖些】;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谁能让我忘记
侯德云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下去。心里有事嘛。 
  现在我才知道,无聊,其实是人生的一种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终于来了。
  我让自己的心情很尽兴地激动了一会儿,才慢慢打开那封金光闪闪的来信。
  信上没多少字。很严肃,公事公办的态度。
  我把信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周围没人。陪伴我的,是偶尔的几声鸟叫,几声蝉鸣,还有一株小白酒草,两株苍耳。
  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没有。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烟熏火燎地盼着这个好消息。我的想法是,反正他们已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我走到村外,去看望那棵老槐树。我在老槐树下站了很久,默默地流泪。看见老槐树,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
  我听见了自己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声音。往日的声音。它们没有走远。它们有着露珠一样的鲜活和清亮。
  我不是看望老槐树。我是看望我自己,往日的自己。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他忘记了午睡的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她坐在炕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衣襟擦擦眼。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刘家庄到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祥,很博爱。那是他儿子的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仅仅一次,我再也不想去了。
  那天很热,热得很不要脸。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皱了皱眉头,弯下腰,从筐里挑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吃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
  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臊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扔掉的瓜皮上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浅粉色的瓜瓤。
  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又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看,还经常去抠。抠得一丝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跟鸡屁股有仇。”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按她的说法,这个挨千刀的货,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她成功地从芦花鸡的屁股里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我回过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1.作者等录取通知书时的心情和得知录取后的心情是怎样的?试用几个词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品结尾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却能够看到“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中动词的出色使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试结合作品分析以下句子中划线动词表现了“爹”怎样的形象特征。 
 ①爹把他的唾沫星子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爹狠狠地了我一眼……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爹”啃西瓜皮和“娘”抠鸡屁股的情节太过夸张,不够真实,这样写降低了作品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云南看云
沈从文
  云南是因云而得名的,可是外省人到了云南一年半载后,一定会和本地人差不多。对于云南的云,除了只能从它变化上得到一点晴雨知识,就再也不会单纯的来欣赏它的美丽了。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战争给了许多人一种有关生活的教育,走了许多路,过了许多桥,睡了许多床,此外还必然吃了许多想象不到的苦头。然而真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海边的云幻异,渤海和南海云又各不相同,正如两处海边的人性情不同。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橘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它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在这美丽天空下,人事方面,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其余平常小职员、小市民的脑子,成天打算些什么,就可想而知了。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个真正的多数人,还似乎毫无意义可言的。
  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观众人数多,批评好,正说明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我意思是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蚀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象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大学生读书目的,不是站在柜台边作行员,就是坐在公事房作办事员,脑子都不用,都不想,只要有一碗饭吃就算有了出路。甚至于做政论的,作讲演的,写不高明讽刺文的,习理工的,玩玩文学充文化人的……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顾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我们如真能够象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象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壮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使他们活在这片土地上更好一点,更像人一点!我们责任那么重,那么困难,所以不特多数知识分子必然要有一个较坚朴的人生观,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作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分知识,方能够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放在同一目标上,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仅仅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  1940年
1.“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往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作者希望“我们”也“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中华文化精神(节选)

  文化,就其广义而言,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更大、更深远。
  从总体来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哪些呢?
  中华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中国虽然也有宗教和神学,但宗教和神学没有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没有国教,没有教皇,更没有宗教裁判所。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非凡贡献的人。所以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那些道德素质,进而追求人格的完美。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就是圣贤。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这是中华文化十分可贵的内容。
  中华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小到家庭,大到国家、民族,都是群,而群就是公。《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已经成为至理名言。至于公和私的关系,应以公为先;人和己的关系,应以人为先,正如孔子所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荀子认为人能从事有秩序的伦理生活,所以才能驾驭自然物,个体也得以生存和发展,因而维系群体利益就成为一种美德。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也就是声音的和,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融和、祥和等意义。“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
  中华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但不要做大自然的掠夺者。不仅如此,还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
  中华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周易·系辞下》提出“三材之道”,视天地人为一整体,认为宇宙中种类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彼此相互影响。人们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以相感相通和相生相克的整体思维,考察自然现象的性能及其变化过程,从而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化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不息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化的品格。中华民族敢于、乐于和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节选自《语文》必修4附录《中华文化精神》,有删略)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人们的生活中,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比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大。
B、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不注重祭“神”。
C、因为中国人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能够开放兼容,敢于、乐于和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
D、“天下为公”,就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今世界,环境污染严重,但人们只要以“人能胜天”的精神激励自己,营造好的文化环境,就会拥有幸福生活。
B、中医学里的“阴阳相克”理论,也是中华文化注重整体思维的一种体现。
C、我国目前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和”的精髓。
D、中华文化会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的文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3、上面的文字,在行文上主要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伦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对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他认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济学本来就具有两种根源,即两种人类行为的目的:一种是对财富的关注,一种是更深层次上的目标追求。由此产生两种方法,一种是“工程学”的方法,也就是数学、逻辑的方法,一种是伦理的方法。这两种根源或方法,本来应是平衡的。但不同的学者重视的方面有所不同。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比较注重伦理问题,而威廉·配第、大卫·李嘉图等更注重工程学方面。现代经济学则大大发展了工程学方面,却忽略了伦理方面。
  科学研究总是把人们当做完全理性的对象,这样逻辑的方法才能有效。但具体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有许多非理性的东西。单纯的理性的逻辑方法,难以避免现实上的失误。人们的感情、人们的意志、人们的理想和道德,在经济行为中,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单纯的工程学或逻辑方法,是不够用的。亚当·斯密指出,人们的活动是受自利引导,市场则以互利为原则。这一点被现代经济学家所继承和发展了。但人们却忽略了他的另一些观点,即人们的同情心、伦理考虑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一般来讲,个人有或至少应当有追求自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追求就一定有伦理正当。当这种追求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时,就违背了伦理正当,从而成为应受谴责的不道德行为。离开伦理学的经济学只能使经济学贫困,正如离开经济学的伦理学,只能使伦理学空洞一样。
  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结合,其中也包括借助经济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应用程序,使伦理学问题得到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关于道德权利的分析便可证明这一点。人们常常从义务论的角度来看待权利,即表现为他人必须遵守约束。这类义务论结构可能不大适用于对道德中普遍存在的相互依赖性等一类复杂问题的解释。例如,甲侵犯了乙的权利,那么丙有义务去制止吗?丙有权利,但不一定出于义务。如果借助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去解释某丙的行为,可能更有利。用福利主义的根据事物状态的好坏来判断行为的原则,又用结果主义的根据效用结果来判断事物状态好坏的原则,那么丙去制止甲,因其结果是好的,他便有道德权利去行事。评价一个道德行为,不应只看内在价值(自我完善),还要看结果(与人为善)。显然,用结果主义的逻辑推理来分析道德权利,不见得完全充分,但却十分必要。
  由此可见,经济学应具有伦理的方法,伦理学也可引进经济学的方法。伦理学与经济学之所以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联系相互引进,是由人们的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本身相互关联决定的。例如在工业生产中,人们的创造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取决于是否肯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任何人的行为都带有社会性,不管你是否自觉到这一点。而这种社会性即包含经济因素,也包含伦理因素。
1、下列表述,与第一段中阿马蒂亚·森的看法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     ]
A、人类研究经济学,既是由于对财富的关注,也源于更深层次的目标追求。
B、理性的逻辑方法和伦理的方法,都是研究经济学的有效方法。
C、现代经济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者却不能像那些经典的研究专家那样,始终注意两种根源和方法的平衡。
D、历史上某些著名经济学家的经典论述,尚未能引起现代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
2、以下不属于单纯工程学方法缺陷的一项是[     ]
A、把人当做单纯的理性对象来看待,因而难以避免现实的失误。
B、常常忽略人的感情、意志、理想和道德的巨大作用。
C、常常运用经济学的方法与应用程序,来解释和说明伦理学问题。
D、常常只看到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却忽略应有的伦理约束。
3、关于伦理学对经济学的作用,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承认同情心、伦理考虑等非理性因素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要求人们在追求自利时不违背伦理正当的原则。
B、使伦理不离开经济学,因而避免空洞;使经济学不离开伦理学,因而避免贫困。
C、使人们提高乐于奉献的道德水平,从而发挥其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潜能,提高创造能力。
D、发掘出人的社会性中属于伦理因素的一面,使人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能实现自利,还能达到互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