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千古义绝独一人,关羽为何成为神蒲勇健  在《三国演义》众多英雄豪杰中,只有关羽关云长一个人在死后成了神,被后世所膜拜。按道理说,关...
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千古义绝独一人,关羽为何成为神
蒲勇健
  在《三国演义》众多英雄豪杰中,只有关羽关云长一个人在死后成了神,被后世所膜拜。按道理说,关羽在武功上并不是三国中的老大,加上张飞一起也斗不过吕布。有人说关羽的武功还在其弟张飞之下呢。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关羽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个人能力不过和张飞、赵云、马超差不多,曹操部下的勇将张辽、徐晃、许褚等大概和关羽都可打成平手。吕布当然更是强过他。
  其实,不仅仅是在武功方面,就是在性格和品行上,关羽也并非《三国演义》中最令人称道者,至少比不上赵云。他恃才傲物,眼中无物,没有大局观,缺乏长远的战略思想,破坏了刘备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导致诸葛亮“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全部失败,蜀汉国运立即衰落。但在后世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关羽这一人物形象却被无限放大,又被美化成匡复汉室的一代忠臣,明清以后更被尊崇为神。
  关羽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获此殊荣呢?人们说关羽是忠义之士。但是,在历史上“忠”得一塌糊涂的人多的是,不唯关羽关云长一人!这样看来,关羽身上最为难得的品德就是“义”了。关羽受后人尊崇,全靠《三国演义》夸张了他的重义。中国民间最重视的第一是孝,第二就是义。一部小说把一名武将捧成了神,不但由于小说的魅力,也由于中国人传统的性格。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忠义”的颂扬,主要是通过成功塑造关羽这一典型形象来实现的。关羽主要是尽忠义于他“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有较浓的知恩图报的思想。当关羽的忠与义处于矛盾对立时,往往是朋友之义、兄弟之义高于一切的。
  应该说在历史上,“义士”是相当多的,如春秋刺客荆轲、宋朝名将岳飞等,但为什么唯独关羽成了神呢?这与关羽的“义”之独特行为有关。最能表达关羽之义的,当属“华容道义释曹操”一节。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陷入穷途末路之境。然而关羽是个义重如山之人,他想起曹操的恩义,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便放了曹操及所有曹军将士。及至回营,关羽果然差点被诸葛亮斩了。华容道义释曹操,成就了关羽的一世忠义美名,他的人格也升格为“义”的化身。
  关羽的“义”有一种特别的行为特点,就是他与人交往中的“一报还一报”。也就是从这种“一报还一报”的典型行为中,现代博弈论就与中国人对于关羽的造神运动建立起了联系。但是中国文化中历来没有类似于西方基督教那样的有神宗教。那么,在这样一个缺乏宗教约束的文化里,是什么样的机制在规范人的呢?可能有人会说是儒家学说,但是儒家学说既缺乏像有神宗教那样的对于背叛者的震撼威慑机制,又基本上只适用于官僚圈子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实际影响不大。
  于是,在这个缺乏有神论宗教约束的民族文化里,关羽就自然成为民间的规范。通过把关羽树立为神的方式,中国人(特别是民间)就希望由此规范人们的行为,希望大家都按照“一报还一报”的最优策略进行交往以期获得最优的博弈结果。关羽成为神的缘由由此破解。他成为民间游戏的图腾,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标准符号,皆源于此。(选自《经济学家茶座》,有删改)
1.下列对历史上关羽情况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关羽的武功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最高的,可以说远远低于吕布,甚至有可能连张飞都不如。
B.无论是同一阵营中的张飞、赵云、马超,还是曹操阵营中的勇将张辽、徐晃、许褚,关羽和他们的武功应该在伯仲之间。
C.同赵云相比,关羽恃才傲物,眼中无物,没有大局观,缺乏长远的战略思想,个人性格和品行上的缺陷明显。
D.关羽破坏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导致诸葛亮“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的战略失败,是蜀国灭亡的最主要责任人。
2.下列不能作为关羽被民间捧为神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中国民间最重视的首先是孝,第二就是义。
B.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关羽的忠与义处于矛盾对立时,往往是朋友之义、兄弟之义高于一切的。
C.关羽的“义”有一种特别的行为特点,就是他与人交往中的“一报还一报”。
D.在中国这个缺乏有神论宗教约束的民族文化里,关羽成为民间的规范是情理之中的。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存在着诸多缺点,而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却被美化成匡复汉室的一代忠臣,明清以后更被尊崇为神。
B.春秋刺客荆轲、宋朝名将岳飞虽然也是义士,但他们在民间的地位却远远不及关羽。
C.关羽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和曹操感情深厚,所以当曹操落难,他在华容道与曹操狭路相逢,便放走了曹操。
D.关羽由人转化为神,与中国人(特别是民间)希望大家都按照“一报还一报”的最优策略进行交往以期获得最优的博弈结果有关。
答案
1.D
2.D
3.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千古义绝独一人,关羽为何成为神蒲勇健  在《三国演义》众多英雄豪杰中,只有关羽关云长一个人在死后成了神,被后世所膜拜。按道理说,关】;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条小河的伟大转身
吕游
  多年前的一个深秋,我曾出差到贵州,到了贵州自然少不了要去看看黄果树瀑布。记得在上小学时,我就对黄果树瀑布情有独钟,那雄奇壮观的大瀑布从少年时便悄悄挂在了我的心中,一直流淌了几十年,可惜始终未能亲临其境。这次有良机,我当然不会错过,到贵阳一下车就直奔黄果树瀑布而去。在气势磅礴的大瀑布面前,我流连忘返,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欣赏了黄果树瀑布的壮丽美景之后,我心中忽然萌发出了一个疑问:那雄奇壮观的大瀑布是怎样形成的?瀑布的上方到底是什么样子?是谁给了它雄浑奇伟之气势呢?为了探究究竟,我便独自来到了少有游人去过的黄果树瀑布的上方。
  谁知上去一看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为这里一定是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气势非凡,如下面的大瀑布一样壮观,可上面的景象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里只不过是一条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河,水不宽也不深,水中的石头隐约可见,浅水处还有大一点儿的石头裸露出水面。河水很平静,几片叶子细小无力地漂浮着,水面上还长着绿藻,投下一颗石子也不过荡起一圈小小的涟漪。这时,三两顽童正在河边玩耍,一群鸭子正在水中嬉戏,一位村妇抱来一大盆衣服正在水边涮洗,一村民耕完地后正背着犁、光着脚丫趟水而过……完全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村小景。问问河边的村民,知道这河叫白水河,除汛期外平时都是这样。
  这真是一条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河,没有浪花,没有激流,恬静、安详、温柔、默默无语,使人根本无法将它与雄奇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联系在一起。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条普通平凡的小河,仅仅在几十米之外,便化作了一道令世人惊叹不已、闻名天下的大瀑布;就是这些平静流淌、默默无闻的河水,仅仅在约一分钟之后,便变成了咆哮如雷、狂飙天落、翻江倒海、崩崖裂石的世界奇观。
  我在此久久徘徊,流连忘返,反复思索着这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伟大与平凡、雄奇与普通、名震天下与默默无闻,有时竞只差几十米,有时竞仅仅只差一分钟!几十米前,它还是那么平凡普通;一分钟前,它还是那么黯淡无光。可谁知就仅仅过了这几十米,仅仅过了这一分钟,它面对千仞河谷,在悬崖之巅从从容容地纵身向前一跃,而就这么惊人地一跃,平凡竟化作了伟大,普通竞化作了雄奇,无名竟化作了闻名,缓慢竞化作了奔腾,平庸竟化作了壮丽,柔弱竞化作了磅礴,黯淡竟化作了灿烂,寂静竟化作了绝响……
  假如面对这千仞深谷,它或胆怯或犹豫或停滞或观望或等待或退缩或逃离或放弃或绕行或空想或妥协或错过,不敢纵身向前一跃,那么,平凡只能还是平凡,普通只能还是普通,无名只能还是无名,缓慢只能还是缓慢,平庸只能还是平庸,柔弱只能还是柔弱,黯淡只能还是黯淡,寂静只能还是寂静……
  我在此徘徊很久,心中忽然产生了这样一个答案:黄果树瀑布之所以成为世界奇观,不正是一条极其普通的小河在其前进道路上的一次伟大的转身吗?生命的伟大与平凡、辉煌与黯淡,有时仅仅只相差这一步;天壤之别的人生,有时往往就在这一瞬之间。难怪人们常说,献身生命才会壮丽,舍己人生才会灿烂,而平庸、黯淡的人生常常与之相反。想想也是,假若没有这条普通小河的这一勇敢、伟大的献身,会有这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普通平凡的小河,每个人都有希望成为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就看你愿意不愿意为之献身。(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到贵阳一下车就直奔黄果树瀑布而去”一句中,“直奔”一词写出“我”想一睹黄果树瀑布的急切之情。
B.“我”原以为黄果树瀑布的上方一定气势非凡,但上去一看却只是一条普通平凡的小河,于是大失所望。
C.作者描写白水河时,勾勒了一幅田园牧歌式的山村小景,暗含了作者对这种恬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D.题目为“一条小河的伟大转身”,其中,“伟大转身”是指小河由平凡化作伟大,由普通化作雄奇,由无名化作闻名等。
E.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文章最后的议论,由小河上升到人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文章开篇极力突出黄果树瀑布的雄奇壮观,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雄奇壮观的大瀑布从少年时便悄悄挂在了我的心中,一直流淌了几十年”表达生动形象,请选出其中用得精巧的两个词语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伟大与平凡、雄奇与普通、名震天下与默默无闻,有时竟只差几十米,有时竟仅仅只差一分钟”,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我是一片瓦
乔叶
1
  瓦。第一次让这个字成为一篇文章的第一个字,一种沉稳的、湿润的感觉从心底氤氲升起。同时又一次骄傲于汉字的神奇:这个瓦,本身不就是一只神形毕肖的瓦吗?
  字典里,瓦的解释很简单: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相关词组有:瓦当、瓦工、瓦灰、瓦匠、瓦楞、瓦砾……久违了,瓦。2
  夏夜,我和几个朋友相约于郑州东区的“瓦库5号”。坐在露天的最顶层,清风在身,明月在上,红酒在口,香茶在壶,眼里是朋友的笑意,耳里是隐隐的乐声——我不禁惊异,居然有这样一个地方,有别于我素日以为的郑州
  客人不多,有的清谈,有的下棋,还有的,只是静静地坐着。
  最多的,就是瓦。青瓦,红瓦,灰瓦,大瓦,小瓦,一帧一帧的瓦窗,整面整面的瓦墙,我们位于的顶层,则有成片成片的瓦顶……不期然间,在任何一个角落里,你都会看到瓦的身影。它静静地待在那里,温和地沉默着。
  忽然想,如果让我写,我写的也许是:我是一片瓦。3
  五间青砖灰瓦的房子,曾经是我们家最重要的不动产,它如一件巨大的粗布衣衫,给我们全家以最简陋的也是最坚实的温暖包裹。生活在瓦下,但平时感觉不到瓦的存在。只有下雨的时候,我在屋檐下玩耍,伸出双手,任落雨在掌心汇聚如歌,偶尔会听到母亲叹息:该揭瓦了。我便知道:房顶某个地方漏雨了。于是,天晴以后,父亲便会找来泥水匠上房,揭开某个部分的瓦,在瓦下搪上一些泥巴,再把那些瓦盖上去。雨再来的时候,我们的房子便没有任何破绽可寻。
  渐渐长大,到了调皮的年龄,有一次,曾悄悄顺着院墙爬到房顶,去采摘一棵已经长成的胖胖瓦松,被母亲发现后自然是一顿狠狠的呵斥:小女孩家家的,怎么那么野呢!
  但是感觉真的很好——那是我第一次登上了乡村的高处。4
  后来,有意无意地,我开始看房顶,也就是看瓦。
  阳光落在瓦上,被一节节隔断,似乎也有了瓦的节律。也许只能用瓦本身来形容这种节律的奇妙:一瓦一瓦。瓦上的雨,顺着瓦垄流下,如细微的河流,湍急率性。瓦上的霜,如一袭轻俏的纱衣,美固然是美,但天一晴就被太阳收去了,宛如稍纵即逝的梦。雪的时间则要长得多。因落得高,没有脚能踩得到,因此它以奢侈的晶莹堆积在那里,久久不化。即使化,也是先朝阳后背阴,一点点地化,化,化呀化,如一幅被谁神秘篡改的图。而瓦楞上的冰凌则是最诱人的。长长短短,粗粗细细,宽宽窄窄,透透亮亮……从它下面走过,我会很顺手地掰下二块噙在嘴里。这也就是我冬天的下午茶了——有天空的味道呢。
  瓦上还有什么呢?梧桐的落叶,晾晒的干菜,对了,还有鸟。鸽子,麻雀,喜鹊,燕子……以及那些我不知道名字的鸟儿。瓦上是它们的广场。它们散步,休息,谈恋爱,窃窃私语。偶尔,它们的目光也会与我遥遥相对,相顾无语。
  瓦上有多少美好的事物啊。
  我在瓦下,生活了多年。后来,到了城市。5
  乡村是一方巨大的瓦库。我是一片出库的瓦。
  城市的喧嚣和繁华,从不曾让我忘记自己的来处。
  我知道,这个城市里还有许多如我这样的瓦。
  我是一片瓦。
  你呢?(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第1部分,作者说“久违了,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远离J+乡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见瓦了。
B.“它如一件巨大的粗布衣衫,给我们全家以最简陋的也是最坚实的温暖包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C.表面上,母亲是狠狠地呵斥“我”,但是“我”却从这狠狠地呵斥中感受到了母爱,因而“感觉真的很好”。
D.以“你呢?”这个反问句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像“我”一样来自乡村的人不要忘记乡村的期望,语气亲切,启人深思。
E.作者在对“瓦”的描写中,既表达了对美好淳朴的乡村生活的留恋和赞美,又表达对喧嚣繁华的城市生活的不满和否定。
2.文中说“我不禁惊异,居然有这样一个地方,有别于我素日以为的郑州”,从文中看,“我素日以为的郑州”是怎样的?“这样一个地方”是怎样的?
(1)“我素日以为的郑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一个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作者说“我是一片瓦”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虚实结合”是现代散文创作中常用的技巧之一,请从“虚与实”的角度探究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行走在风景之间
朱成玉
  那一次去郊游,看到了笔直的松树、庄严的柏树,还有几个人合抱不过来的百年古树,那一刻,我看到阳光在茂密的树叶间闪烁跳动,像一串串不安分的正在成长的心。我的心里,顿时也有无数漂亮的词语在跳动,试图串联成一段段长短不一的精美的句子。我想回去之后,一定要用我的笔记录下它们。记录下这一次心灵的行程。可是等我回去之后,接连不断的会议撕扯了我那份惦念着美好的心情,那些会说话的风景又被我抛于脑后,忘记得一干二净。
  朋友们问起那是些怎样的风景,我竟无言以对。“但我去过,我真的领略过那里的风景。”我对朋友们说,“不信,你们看,这是我从那里带回来的石头。”
  我的抽屉里一共有三块石头,因为我去了三次。这就是我对那些风景的眷恋和全部的记忆。曾经让我心动不已的风景,最后却只能用一枚石头来替代。
  这是大多数现代人的心态:有些风景,只要愉悦了我们的眼睛,快乐了一会儿我们的心灵,就可以了,不必将它们收藏到心灵的文件夹里,让本来就满满的心灵空间变得更加拥挤。
  我们不能说这种心态不好,毕竟,在奔跑的尘世,你要追赶上一些东西,就必须甩掉一些东西。而他们在处理心灵的文件夹时,唯一要做的就是清空、清空,他们要让自己的心奔跑,他们不想有太多的羁绊。但不是所有的风景都可以擦肩而过,有些风景是需要收藏的。哪怕仅仅是为了给你奔跑的姿势配一幅温馨的背景画面也好。
  朋友旅游归来,带着一火车皮的疲惫和满满十几个胶卷。我问他看到了什么景致,他说都在照片上呢,自己看吧。他说他的脑海里除了人影还是人影,不停地晃动着。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印象。
  据说英国科学家新发明了一种“神奇相机”,可以像项链一样挂在脖子上,它可以随时随地自动拍摄上千张图片,拍摄内容包括你遇到过的人,你去过的地方,你做过的事,你吃过的食物等。
  科学家的意图或许是为了帮助那些经常健忘或者记忆衰退的人找回失去的记忆。
  于是有人高兴了:带上它去旅游,可以把所有的景致都照下来。
  旅游的真正意义是愉悦身心,并不是仅仅带回几张图片,证明你去了多少个地方,那和到处都刻上“张三到此一游”还有何区别?那些照片,只是让一个人有了记忆,却丢掉了感觉。
  有时候我经常问自己,面对美景总要留下点什么吧!哪怕一声赞美,哪怕几行或押韵或打油的诗,可是我们没有,我们仅仅是换了个地方继续着我们机械般的心灵游戏。
  歌德在欣赏到美景的时候,常常会把自己的心灵丢失,忘我地与大自然交融到一起。比如海德堡,歌德就说过,那是他将自己心灵丢失的地方。
  是啊,面对美景,我们要学会将自己的心灵交出去。
  我认识一个喜欢郊游的老人,他每每看到美景时,有一个习惯就是美美地来上一段京剧。如果你在某个森林里,听到了那一声声韵味十足的京剧段子,那一定是他又看到了令他心仪的美景!他的表达方式是如此美妙,如此的与众不同。
  表面上看,我们在行走,风景静立不动。其实我们都错了,有时候,真正在行走的是风景,不行走的,是我们那颗日渐懒惰的心。(选自《思维与智慧》2010年第7期)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认为对于那些愉悦了我们的眼睛、快乐了我们的心灵的风景,看过就可以了,没必要将它们收藏在心里,而使心灵空间变得更加拥挤。
B.有些风景可以擦肩而过,有些风景却是需要收藏的。哪怕你收藏它的理由仅仅是为了用这风景给奔跑的姿势配一幅温馨的背景画面。
C.旅游的真正意义是愉悦身心,不是仅仅带回几张图片,以证明去了多少个地方,这样做看起来是有了记忆,却失掉了感觉。
D.歌德说海德堡是他将自己心灵丢失的地方,意思是海德堡旖旎的风光迷住了歌德,使他找不到自己心灵的方向。
E.英国科学家新发明的“神奇相机”令一些人十分高兴,因为这样就可以带上它去旅游,可以把所有的景致都照下来。
2.为什么“朋友们问起那是些怎样的风景,我竟无言以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真正在行走的是风景”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抽屉里一共有三块石头,因为我去了三次。”对于作者欣赏一次风景就带回一块石头的做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寂寞荀子
王善鹏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竞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眼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
  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先生的那篇名作:“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君子曰:擘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树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密密麻麻刻满了捐钱人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
  《客中行》不是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制造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
  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座大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予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竞无言以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因为家乡沉睡着影响了炎黄子孙的圣贤——苟子而感到自豪,但同时也为家乡人对苟子墓的冷落而感到不安。
B.兰陵酒的商标上有李白的诗篇,还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对于兰陵人的精明,作者还是感到十分钦佩的。
C.文章引用明朝诗人李哗的诗极有意义,它一方面展现了历史上苟子墓一直以来的荒凉,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D.作者想象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像是在对着苟子墓背诵苟子著名篇章,这表明作者认为苟子应该得到包括王思玷在内的人们的尊重。
E.作者思路开阔,笔法灵活,将与兰陵有关的名人一一写来,挥洒自如,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
2.文章起笔先从荒凉的苟子墓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题目是“寂寞苟子”,文中却又写了另外两个人物——王思玷和李白,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倒数第二段转而写苟子墓(庙)的历史,有何意图?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定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欷歔。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要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毫升,共需300毫升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流交会,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