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亵渎和玷污英雄的民族没有希望!汪长纬  在经历了戏说历史与戏说经典之后,如今文化生活领域里又出现了一种怪异现象,即打着学术的幌子,...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3 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亵渎和玷污英雄的民族没有希望!
汪长纬
  在经历了戏说历史与戏说经典之后,如今文化生活领域里又出现了一种怪异现象,即打着学术的幌子,却在亵渎传统的神圣。例如,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归咎于“夫妻感情不和”;把民族英雄岳飞说成是“破坏民族团结”;把伟大的爱国者屈原说成是“反对国家统一”。这样颠覆历史、亵渎传统神圣的东西,还居然标榜为“个人的研究成果”或“个人的学术发现”,理所当然地遭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指责和抨击。
  无独有偶。在历史的神圣遭到亵渎的同时,当代神圣和经典也遭遇玷污。据《劳动报》报道,日前香港影星陈小春和内地歌手阿朵在某时装发布会上,玩起了“军装元素”:前者穿着类似军装的衣服,帽子上歪别着红五角星,脖子上系着“改良”的红领巾,还大摆敬礼姿势;后者身穿红色泡泡袖衣,眯眼做出性感表情,头上却戴着雷锋帽。这样肆无忌惮地亵渎人民解放军军装,自然遭到一片骂声。事后面对巨大的批评声,陈小春公开道歉,表示穿着不妥,并表示自己一向热爱祖国,深为这次失误而遗憾,今后要引为教训。可是,内地这个阿朵却毫无悔意,还声称“很喜欢那天的服装风格”,对舆论的批评“不太理会”,“做自己才最时尚。”这样极端的态度只能激起社会舆论更大的批评声浪。
  不论是以学术的名义还是服务商业的娱乐,都把对神圣的亵渎轻飘飘地或标榜成“个人发现”或说成是“个人时尚”。这些举动果真仅仅是“个人”的吗?不是。上述行为实际上是对传统神圣的亵渎,是对民众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挑战。
  传统的神圣不论是来自于历史的真实,还是源于悠久的传说,在千百年的演绎中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成为这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与道德标志。大禹治水的传说,岳飞精忠报国和屈原爱国的真实历史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故事,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价值尺度和精神寄托。至于现代和当代的人民解放军的军装和他的光辉代表雷锋形象,已经成为一种价值符号储存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一种神圣。
  有位外国哲人说过: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样,有了英雄却又千方百计地亵渎和玷污的民族,也同样没有希望。因为,这种亵渎和玷污,割裂了民族的文化脉络和精神传承,颠覆了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价值观念,这无疑于在摧毁民族的根基。而阿朵所谓的“个人时尚”,与那些所谓的“个人学术观点”或“个人的考证发现”一样,已经侮辱了我们社会的道德形象,玷污和亵渎了千百万公众心中的价值观念,是对传统神圣的亵渎行为,触犯了众怒。对这些人,公众和社会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告诉他们:这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他们没有权力推卸应负的社会责任。
  好在上述种种行为,不论是娱乐的还是“学术”的,都遭到公众的谴责和舆论的抨击,这足以证明我们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选自《解放日报》2008年4月6日)
1.对“亵渎民族的英雄”现象的分析,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一些人打着学术的幌子,掀起了一股戏说的恶流,以颠覆历史和亵渎传统为乐事。
B.甚至当代经典也遭到娱乐界的颠覆,这种做法只能激起社会舆论更大的批评声浪。
C.把对神圣的亵渎轻飘飘地标榜成“个人发现”、“个人时尚”的人,是毫无道德的。
D.面对巨大的批评声,陈小春能公开道歉,并承认过失,说明其能为自己行为负责。
2.根据原文,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生活领域戏说历史、戏说经典、以学术的名义亵渎传统的神圣,激起了国民的义愤。
B.传统的神圣就是历史的真实,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认同,是不容亵渎的。
C.人民解放军的军装和雷锋形象,已经成为一种神圣般的价值符号储存在人们的心中。
D.传统神圣的东西经过千百年的演绎,已成为我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与道德标志。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因为,割裂了民族的文化脉络,摧毁了民族的根基。
B.公众和舆论对亵渎神圣行为的谴责和抨击,这些足以证明我们国家是大有希望的。
C.亵渎传统的神圣,实际上是对传统神圣的亵渎,是对民众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挑战。
D.亵渎传统的神圣,不论是娱乐的还是“学术”的,都将遭到公众的谴责和舆论的抨击。
答案
1.C
2.B
3.A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亵渎和玷污英雄的民族没有希望!汪长纬  在经历了戏说历史与戏说经典之后,如今文化生活领域里又出现了一种怪异现象,即打着学术的幌子,】;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愈行愈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思乡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弯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
  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像,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
  在已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流行在内蒙古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节悼念爱国先人,重阳节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持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45期,相关链接:国务院2007年12月16日公布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的决定,从2008年1月1日起,把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假日增设为法定节日,各自放假一天。)
1.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2.对于如何“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要在弘扬和传承时了解所有节日所蕴含的“和文化”传统文化本质。
B.在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中增添一些时尚元素,让传统节日更多体现一些时代色彩。
C.重视这些民间节日,国家和民族要增加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
D.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3.对于国务院出台的增加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这一做法的意义,结合文章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是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民意作出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更是对祖先文化的高度重视
B.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与日、韩等国有一定差距,但如今这一状况正在改变。
C.中国人由早先的愈行愈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转变为怀着一份敬畏与呵护之心去留存民族这些独特的文化记忆。
D.有利于去除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在重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我们在十七岁时干些什么》,回答下面的问题。我们在十七岁时干些什么
舒婷
  17岁,有个共同点,就是每天在镜子前,龇牙咧嘴挤压青春痘。
  儿子现在的班级成立文学社,众同仁在冥思苦想给班刊命名时,盯着社长硕果累累的苞谷脸,豁然贯通,遂一致同意叫“青春痘”。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的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他老爸17岁时,引为己任的是作家使命感,社长交椅一坐好几年,几至坐穿。文学自是圣殿一般,班刊非“采贝”即“鼓浪”,满纸豪言壮语。脸上火力更足,未有“珊拉娜”洗痘水、敷痘霜之类济世良方,常常这瘤那瘤叠罗汉,冒冒尖尖,岌岌可危。至今太阳穴两旁还赫然留有遗迹,雨天可存好几盅水哩。
  我17岁时下了乡,水清风净滋润,缺鱼少肉没有油脂浪费在脸上。偶尔鼻尖眉头爆出一两颗信号弹,便忧心如焚,有男知青来串门,将刘海儿拉来拨去设法遮丑。就着油灯读名著,唱“外国民歌两首”,抄古今中外格言,写华丽动情的信。技痒时诌几行诗,随着手抄本四处乱飞,没有刊名,捞不到社长当,时时提心吊胆。
  17岁,儿子不叠被不整理书桌,更不洗衣服和臭袜子,喊泡茶来饭盛好,鞋要自选衣要名牌,每月上一次发廊,整天问有什么好吃的,惟一自己动手的只有开冰箱和打电脑游戏。不过,长途旅行时他是家中的全劳力,因为老爹老妈的颈椎、腰椎、肩周关节遭岁月风化,儿子便手提肩扛,嘴里咬着自己的机票和身份证。同学中有“月薪、周薪”的,儿子领“日薪”,从未超支略有节余。压岁钱、奖金(提琴或作文比赛所得)或生日红包统统自觉上缴,尚无经济头脑不懂回扣。
  他老爸17的上半岁紧锣密鼓地打拼,准备上中文系。屁股和膝头的补丁厚如烙饼,而且颜色迥异。海外频频寄来的进口布料、纯毛衣服,窝赃般地压在箱底发霉虫生蛀。他身任学生会副主席、团委书记、对敌斗争积极分子兼足球队长,该足球队转战全省没有失过一个球,遂去大连参加全国少年足球比赛度过17岁生日。下半岁碰上文化大革命,忙着写大字报、贴标语,早请示晚汇报,被抄家和去串联。绘画学3个月,小提琴练半年,饭不会做衣服不会洗,直到两年后去插队。
  我17岁体重只有42公斤,要挑50公斤的谷担,摸田、育秧、割稻,学一样哭一场。自留地里栽菜秧子,不长叶子只生虫,幸亏种番薯倒是光长叶子,便不绝采来炒着吃。跟着新华字典每天学5个生字,翻英汉读物,背唐宋诗词,做大学梦。腋下夹一本禁书,到各知青点去投桃报李,换来各种意外的惊喜。衣裳、头发每日一洗,抽屉、衣箱纹丝不乱,学会用二两肉、一板豆腐、几棵芥菜做一桌佳肴。和伙伴过中秋节,然后佯醉,为了不必到结霜的小河边刷碗。
  17岁的儿子崇拜贝克汉姆、谢霆锋和麦当劳。小时候口必称郑渊洁,从未仰视过老爸老妈,称班主任“凡姐”,直呼物理老师“阿弟”,说班上男生都叫女朋友“老婆”。趁机追问儿子有没有拍拖?答:还没有那么畅销。上网聊天,打又臭又长的电话,时而卷着舌头说两句英语。从幼儿园开始,音乐小学、音乐中学、小提琴专业浸泡10年,一打开私房音响,还是张信哲和王菲。功课百忙之中,不忘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因近视已达750度,不肯戴眼镜。
  17岁时,他老爸开始写小说,至今没得发表;再写诗,发表以后除了他的老娘将《诗刊》放在菜篮里向左邻右舍显宝外,似无追星女青年;改写寓言、随笔、科幻小说,书出得薄薄的,反响也是小小的。喜欢马雅可夫斯基、雷锋、贝多芬、郭小川,其中没有我。有心栽花无心插柳,而今所出版的书大多是数十万字一本的诗歌理论,这是后话。
  17岁时我梦想的是一斤膨体纱毛线,可以打件时髦的套衫;一柜满满大部头小说,最后是卷了边,发了黄,略有破损,这样的书才好看;梦想不用向队长赔笑脸,不必上大队部去送礼,也无需走县城“四个面向办公室”找关系,忽然一纸通知书便腾云驾雾进了大学。猛听一声吆喝:“翻谷咯!”震醒过来,还在晒场边打盹。
  从未想过成为一名作家或诗人,更不懂得梦想当母亲。
  咳,17岁!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1)社长即儿子,一任而已,其伟大使命莫非就是贡献脸上的那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样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功课百忙之中,不忘见缝插针频频跟电视机接吻,因近视已达750度,不肯戴眼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1题中的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两代人17岁时各自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苦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阳、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里,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象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在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象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晚辈。
  它,就是都江堰。
  注:余秋雨近年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等,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称为“文化散文”。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不超过10个字)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二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这可以概括为(各不超过15个字):
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都江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做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E、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的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题型:0101 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鉴赏。两片秋叶
  我悲秋,我亦恋秋。
  秋意渐浓,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吗?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湿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缕莫名的悲哀。
  有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的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深深挚爱着大山——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毅然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自己先前为何竟会产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吗?”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我慢慢觉得,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因为,即使到了秋,不是也还有这烧红的枫叶吗?
  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本文标题是“两片树叶”,一片是_____________,一片是_____________。
2、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对比,领悟到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道“我悲秋,我亦恋秋”
(1)作者为什么“悲秋”?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恋秋”?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合欢树》节选语段,回答问题。 
  ①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②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了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③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都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得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④我摇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⑤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合欢树》是当代著名作家________的一篇散文,这位作家的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篇或一部)
2.选文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要回顾母亲对合欢树精心摆弄伺候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涵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