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始终有你曾荫权  各位市民:今年香港已经回归祖国10周年。10年不是一段短时间,对香港人来说,如何回顾总结这10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始终有你
曾荫权
  各位市民:今年香港已经回归祖国10周年。10年不是一段短时间,对香港人来说,如何回顾总结这10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答案。今日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对这10年的感受。
  我的感觉相当复杂,可以用“悲喜交集”这4个字来形容。……香港经历过前所未有的困难,金融危机、禽流感、SARS没有一样是有例可援的、有现成即用的解决方法。只靠自己摸索,过程中难免会走冤枉路,甚至跌倒受伤,但我们到底都克服了。我会记得这些危机带来的压力、带来的伤痛、带来的心力交瘁经验。但我也会记得克服这些困难,令香港社会更加成熟的经历。“悲喜交集”的心情就是走过低谷,克服困难,悲伤过后,让我们更加认识自己,让我们重拾一些本来觉得很老套的价值观:珍惜身边的朋友、爱护家人、关心社区等等。
  我更加记得SARS中的英雄。香港人很少会渴望成为英雄,对任何歌功颂德都带点怀疑态度。香港人向来都只是低调地一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但在困难时刻,香港人却又自然会挺身而出。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从不以英雄自居,却充满英雄本色。我们不会忘记谢婉雯医生。她自愿转到SARS病房工作,为病人医治,后来不幸感染病毒逝世。她与其他在SARS中奋勇抗疫的医护人员,都是香港人的英雄。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过去10年众多挑战为我们带来的经验,更不要忘记为我们牺牲的香港儿女,他们展现了香港人光辉的一面,是需要我们去延续的。
  在这条不平凡的道路中,值得我们欢欣喜悦的,是这10年我们探索出“一国两制”的道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种生活方式、两种货币、两套法律、甚至是两套价值观。当初不少人对这构思抱半信半疑的态度,但今天只要我们问几个问题:香港与内地的交往是否越来越密切?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是否越来越高?香港是否仍然紧守我们独特的制度、生活方式、核心价值等等?我相信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香港人与内地在经济、旅游、以至文化方面,每天都在接触、对话、交流、合作;而不同调查也显示香港人对国家的认同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们没有放弃香港的核心价值及生活方式。我们深深明白香港要持续发展,香港人要生活得愉快,香港人要贡献国家,我们就更加要保持香港的独特性。从这种种看来,“一国两制”是成功落实了。当然,任何时间我们都可以做得更加好,但以一个前所未有的构思来说,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绩是难能可贵的。
  回顾过去,是为了走向未来,我们这10年之旅,是制度的探索,是香港人精神面貌的探索,也是我们价值与理想的探索。
  在1997年出生的孩子,与香港度过了喜怒哀乐的10年。他们下一个10年怎样度过,你和我都有份去塑造。我希望未来的香港面貌,不会是上一个10年的简单重复。“不甘平庸,追求卓越”是我对自己、对政府的要求,也是我对大家的期望。我期望在我新一届任期与大家一起建立更开放的政府,建设更民主的政治,推动新经济发展,为香港人缔造更优质的生活,并推动香港的新关怀文化。我希望九七年出生的孩子,到了20岁生日那天,他们会更加以香港为荣。
  香港在地图上只是细小得毫不显眼的城市,但我们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城市。在香港,“人”的价值是最宝贵的。无数的个体在努力奋斗,集合迸发出巨大能量,推动香港进步繁荣,发展成为一个生机勃发、包容开放、进步文明的社会。我相信未来10年,香港可以做得更好,因为香港始终有你。
1.这篇演讲回顾香港回归10年来的历程,香港回归10年来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和演讲目的,说说本文的标题“始终有你”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我希望1997年出生的孩子,到了20岁生日那天,他们更会加以香港为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阅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的《始终有你》,读到一种平民风格、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国家认同、一种价值理念、一种执著追求……那么,你读到了什么?你是否有同感?请你选择一点加以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演讲者用“悲喜交加”四个字来形容香港回归10年来的特点。析:本题考查的是演讲者的思路,从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的首句可以看出。
2.(1)“始终有你”,标题简洁,温馨亲切,犹如拉家常,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2)“始终有你”是香港的一首流行歌曲的名字,以它为标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3)与结尾的“我相信未来10年,香港可以做得更好,因为香港始终有你”形成呼应关系,使文章结构完整。(4)画龙点睛地总结了香港回归10年“不平”以及未来10年一定“做得更好”的根本原因,是“始终”有香港市民,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3.作者以孩子的成长见证香港的发展。1997年出生的孩子到了10岁意味着回归10年的香港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落实。到了他们20岁生日那天,即再过10年,香港会成为一个更加生机勃发、包容开放、文明进步的社会。语言生动真切,言语之意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意对即可)
4.(示例)读出了一种平民风格。形式上不以“××市长告市民书”等形式聘,而是以“香港家书”的形式出现,这种以港为家、平民化的行文方式,无形之中拉近了与市民的情感距离。演讲中摆正了自己与香港市民的位置,将自己定位为香港市民的公仆。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有谦恭诚信之意,无指手画脚之心。不讲空话、大话、套话。比如在讲到战胜重重困难的原因,没有一句话是为政府评功邀好,而是运用较大的篇幅歌颂香港人民战胜困难的“悲壮”。这样,就容易让市民从平等的家书中找到家的感觉,形成以港为家的主人翁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始终有你曾荫权  各位市民:今年香港已经回归祖国10周年。10年不是一段短时间,对香港人来说,如何回顾总结这10年,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志愿精神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体现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这就是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同一个场景和机遇,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号召作用,而且这种召唤常常是以无声的形式进行的,但是,其超越性的社会关怀又是使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无法抗拒的,从而会最终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就是它的社会动员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以其实际的效应,广泛地宣传并大力地弘扬最具有普遍性的、作为最能够表达优秀文化成分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而且在越重大的社会事件中,这种特征就会表现得越鲜明,这就是它的社会导向功能。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人的发展层面上也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体现了社会成员时价值合理性的追求。现代化的物质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工具合理性的追求,然而,现代化进程的悖论特征之一就在于,时工具合理性的关注常常极大程度地抑制了价值合理性。因此,为了防止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进程中出现畸形走势,强调价值合理性的意义就会显得极其重要。而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的意i之一就是体现出了社会成员以及社会本身对于价值合理性所作的追求。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表达了社会成员对人本化取向生活的向往。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而在表达志愿精神或参与志愿行动的过程中,过一种富有意义的集体生活,实现自己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善良愿望,可以充分地表现出其中内含的人本化取向的生活目标。
  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社会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成为社会凝聚其成员的一种重要场域;从社会成员角度看,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则成为社会提升其成员素质的一个平台。正是在自愿参与公益事业或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行动中,社会成员实现了其精神境界的提升,完成了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和人生经验的丰富,甚至促进了其自身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增强,而这一切的经历及其感受也必将成为生命中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行动所体现的功能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一项是[     ]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目前已为灾区捐款45亿多元人民币。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C.“一个也不能少”,希望工程志愿者们以他们的满腔热忱和无私行动,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失学儿童的真诚关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社区服务志愿者“一对一”定人到户帮助孤寡老人,弘扬了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愿精神通常具有自愿性、公益性和亲身参与性的人文内涵。
B.志愿行动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化和日常化的实际体现形式。
C.社会成员追求工具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物质成就的获得。
D.社会成员在当前特定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更为向往。
3.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文后的1~3题。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西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1.这一段里几次写到大风雪,请分析描写自然环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那雪正下得紧”一句中“紧”字的妙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段文字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林冲还想在草料场过一冬,表明林冲屡遭磨难,此时却并无反心,一心只想逆来顺受,以待出头之日。
B.林冲雪夜沽酒不忘带上花枪,说明他对奸人陷害已有防范。
C.盖火的细节暗示草料场失火并无林冲半点责任。
D.拽门、锁门、带钥匙的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办事精细,小心谨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按要求解答1~4题。
  那时正是三月尽,天气正热。
  智深道:“天色热!”叫道人绿槐树下铺了芦席,请那许多泼皮团团坐定。大碗斟酒,大块切肉,叫众人吃得饱了,再取果子吃酒。
  又吃得正浓,众泼皮道:“这几日见师父演拳,不曾见师父使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智深道:“说得是。”自去房内取出浑铁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众人看了,尽皆吃惊,都道:“两臂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智深接过来,飕飕的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众人看了,一齐喝采。
  智深正使得活泛,只见墙外一个官人看见,喝采道:“端的使得好!”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众泼皮道:“这位教师喝采,必然是好。”智深问道:“那军官是谁?”众人道:“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智深道:“何不就请来厮见?”那林教头便跳入墙来。两个就槐树下相见了,一同坐地。林教头便问道:“师兄何处人民?法讳唤做甚么?”智深道:“洒家是关西鲁达的便是。只为***得人多,情愿为僧。年幼时也曾到东京,认得令尊林辖。”林冲大喜,就当结义智深为兄。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林冲听得使棒,看得入眼,着使女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林冲就只此间相等,不想得遇师兄。”智深道:“智深初到这里,正没相识,得这几个大哥每日相伴;如今又得教头不弃,结为弟兄,十分好了。”便叫道人再添酒来相待。
  恰才饮得二杯,只见使女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连忙问道:“在哪里?”锦儿道:“正在五岳下来,撞见个诈见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林冲慌忙道:“却再来望师兄,休怪,休怪。”
  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少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
  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大尉螟蛉之高衙内。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软了。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晓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晓得时,也没这场事。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众多闲汉见斗,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林冲见了,叫道:“师兄,哪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管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智深道:“你却怕他本管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着使女锦儿自和荆妇去庙里烧香。(     )
(2)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     )
(3)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     )
(4)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     )
(5)大踏步抢人庙来。(     )
(6)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     )
2.选文是从哪几方面去刻画林冲的?可以看出林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他与鲁智深的性格是否相同?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中有细节描写,请找出并分析其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讲究伏笔照应,试找出并分析其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6题。父爱无价

  很多年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男人和他那年轻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都非常热爱收藏艺术品。他们一起环游世界,并且只把最好的艺术珍品添加进他们的收藏品中去。它们被挂在他们家中的墙上,装饰门庭。当这位日渐衰老的鳏夫看着他那唯一的儿子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家的时候,心里就感到非常欣慰。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当他们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品收藏家进行交易时儿子那高超的鉴赏力以及敏锐的生意头脑。
  那年冬天,他们的国家卷入了战争。因此,这个年轻人离开了家,奔赴前线,为国而战。才过了短短的几个星期,这位老人就收到了一封电报,说他那至爱的儿子牺牲了。心神狂乱的老人孤独寂寞地独自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圣诞节,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
  圣诞节的早晨,一阵敲门声唤醒了这位神情沮丧的老人。他打开房门,看见一位手里提着一个非常大的包裹的士兵正向他敬礼。
  士兵向老人自我介绍道:“我是您儿子的一位朋友。我有一些东西要给您看。”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里面露出一张纸。他轻轻地把它展开,原来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正是他那至爱的儿子。虽然,这幅画不是出自一位天才画家之手,自然也称不上是天才之作,但是它对那个年轻人脸部的细节特征把握得很准,可以说是惟妙惟肖。
  睹物思人,看着儿子的肖像画,老人仿佛又看到了儿子一样,老泪纵横,久久说不出话来。良久,他才强忍住悲伤,向眼前的这位士兵道谢,并说他将把这幅肖像画悬挂在壁炉的上方。
  儿子的这幅肖像画成了他最为珍贵的财产,它使得他对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收藏的那些所谓无价珍品的兴趣也黯然失色。他还经常对邻居们说,这幅画是他迄今为止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
  春天到了。可是这位可怜的老人却得了一场大病,不久就去世了。根据老人的遗愿,他所有的绘画珍品将在新的圣诞节那天拿出来拍卖。圣诞节终于到了。那些艺术品收藏家从世界各地聚集到了拍卖现场,热切地盼望着竞买那些世界上最引人入胜的绘画珍品。
  拍卖会由拍卖一件任何一家博物馆的藏品目录上都没有的绘画作品开始。它就是那个老人儿子的肖像画。拍卖师向众人征求一个拍卖的底价,但是会场里却像死一般沉寂。
  “有谁愿意出价100美元买下这幅画吗?”拍卖师问道。
  仍旧没有人说话。又过了一会儿,从拍卖厅的最后面传来一个声音:“谁要买那幅画啊?它只不过是他儿子的肖像画。快把那些珍品拿出来拍卖吧!”
  顿时,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
  “不,我们必须首先拍卖这一幅,”拍卖师答道,“现在,谁愿意买下他儿子的肖像画?”
  最后,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说话了:“10美元你愿意卖吗?那样的话我就可以买下它了。”
  “还有没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钱?”拍卖师大声问道。拍卖厅里越发安静下来。片刻之后,他喊道:“10美元一次,10美元二次……好,成交!”拍卖槌重重地落了下来。顿时,拍卖厅里人声鼎沸,庆贺声不绝于耳,有人叫道:“现在,我们可以竞买那些珍品了吧!”
  此刻,拍卖师无声地环顾了一下群情激奋的观众,郑重地宣布:“拍卖到此结束!按照这位老人,当然也就是肖像画中那位儿子的父亲的遗愿,谁买下那幅肖像画……”拍卖师顿了一下,遗憾地看了看众人,“谁就可同时得到他所收藏的全部珍品!”
1.第1自然段提供的信息,对小说情节发展推动作用最大的一项是(     )
A.父亲是一位富有的且日益衰老的鳏夫。
B.儿子是一位具有生意头脑的收藏家。
C.父亲为自己的儿子感到欣慰和自豪。
D.父子俩热衷于收藏世上最好的艺术品。
2.获得儿子肖像画后,作者对父亲有一系列细节描写,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肖像画在无人愿买的情况下,被老人“一个并不富有的朋友”10美元拍得,对他的竞买动机判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因为念及旧谊
B.被老人的父爱感动
C.为使拍卖顺利
D.不忍画像受冷落
4.拍卖大厅“死一般沉寂”“赞同声、附和声此起彼伏”“越发安静”“人声鼎沸”等场景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小说的结局方式使我们联想到美国小说家_____________的短篇小说的结尾艺术。
6.小说最后提到拍卖师的“遗憾”,请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遗憾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束,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1.作者说,华连卡的笑声结束了别里科夫预想中的婚事,也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华连卡的笑声对别里科夫究竟有什么影响?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倒数第2段中“谦虚”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埋葬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