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问题。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问题。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看,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便问:“下雪了么?”底下老婆们说:“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黛玉便笑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走了!”宝玉道:“我何曾说要去?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命人灌了上等酒来。李嬷嬷便出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笑央道:“好妈妈,我只喝一盅。”李妈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喝一坛呢!不是那日我眼错不见,不知那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喜欢,给了你一口酒喝,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薛姨妈笑道:“老货!只管放心喝你的去罢!我也不许他喝多了。就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妈听如此说,只得且和众人吃酒去。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烫暖了,我只爱喝冷的。”薛姨妈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改了呢,快别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理,便放下冷的,令人烫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管抿着嘴儿笑。可巧黛玉的小丫环雪雁走来给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了一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理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了。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个心甜意洽之时,又兼姐妹们说说笑笑,那里肯不吃?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杯就不吃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今儿老爷在家,提防着问你的书!”
  宝玉听了些话,便心中大不悦,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忙说道:“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只说姨妈这里留住你。这妈妈,他又该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悄的推宝玉,叫他赌赌气;一面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妈也素知黛玉的为人,说道:“林姐儿,你别助着他了!你要劝他,只怕他还听些。”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着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了一口,想来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吃,也未可知。”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的这个颦丫头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也不是。”
  薛姨妈一面笑着,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到这里,没好的给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吓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管放心吃,有我呢!……”因命:“再烫些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1.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了!”其弦外之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三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他们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由此可见,三人劝宝玉的动机也是不同的,他们动机各是什么呢?
(1)薛姨妈的理由:________;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宝钗的理由:________;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嬷嬷的理由:________;动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文来看,①“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②“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等句中加点词实际指代意义是什么?
①句:“他”表面是指_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我”表面是指_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
②句:“你”表面是指_________,实际是指_________。
4.“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一句中,“此”指代什么?林黛玉奚落他什么?
“此”指________________,林黛玉奚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后三段宝玉的心理变化。请简叙这一变化过程。
宝玉的心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宝玉喝(冷)酒这一事中,林黛玉先没有像众人一样劝阻,而后又干脆极力怂恿,这里表现出林黛玉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打扰了宝玉和宝钗的相会,故意说“不巧”,语含讥讽。
2.(1)“写字手儿打颤儿”  为宝玉的前途
  (2)“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为宝玉的身体
  (3)“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  为了自己,怕负责任
3.①紫鹃 宝钗 林黛玉 宝玉②雪雁 宝玉
4.雪雁送手炉 宝钗劝宝玉不要喝冷酒时表现出的关切,而宝玉听从了她的话。
5.喜——忧——喜(或“心甜意洽——心中大不悦——方又鼓起兴来”)
6.前者表现出林黛玉深感寄人篱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所以不能像众人一样表现自己的心态。后者表现出林黛玉身上的反抗精神——对封建专制的反抗。(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问题。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祝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1.结合语言环境,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先前:_____________
(2)现在:_____________
(3)现世:_____________
(4)玩物:_____________
(5)活得有趣的人们:_____________
2.“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
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
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
3.“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在这里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说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这段文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抒情
B.描写中议论
C.议论中描写
D.抒情中描写
6.文中描写雪景的作用是(     )(多选)
A.渲染出寂静的氛围,创造“我”沉思的环境。
B.创造出阴沉的环境,加深了“我”的寂寞、压抑感。
C.与祥林嫂寂寞死去呼应,渲染了悲剧气氛。
D.鲁镇在雪天夜色中“祝福”,渲染了肃穆气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1.“拥抱”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蹒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天地众神享用了祭祀的酒肉和香火后满足的神态。
B.讽刺了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
C.写天地众神享用了祭祀的酒肉和香火后,能给人以美好的祝愿。
D.祥林嫂的惨死和祝福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是反语。
5.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或清新明快,或幽默讽刺,或沉郁悲哀。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风波(节选)
鲁迅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1.节选文字中,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描写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请根据文中的细节加以分析、判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谈谈赵七爷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以七斤嫂、九斤老太为例,分析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