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着一个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没有道德,哪来和谐?儒家“厚德载物”思想的当下价值毋庸置疑。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通俗地说,厚德载物,就是地的本性是顺天而动的,人应效法地,以厚德宽容待人。所谓“厚德”即“大德”、“高德”,即最高尚的道德。所谓“载物”之“物”,不仅专指万物,而且首先指一切人。“厚稳载物”,即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要胸怀宽广,气度宏大,既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厚德载物”有利于培养现代道德人格,保证人生价值的实现。儒家追求“厚德”的君子人格,儒家君子人格所具备的道德品质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现代理想人格依然寄托着人们的期待和追求,它要求人们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有承担责任与苦难的勇气,等等。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表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智力因素,而且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人的道德品行。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无不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进取心、自信心等品质。
  “厚德载物”督促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幸福。儒家强调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理性重视人的现实生活的精神维度,主张向内寻求生命的根据和快乐的泉源。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如正义、诚实、信任、宽厚等等,已构成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使人有尊严地生活。现实社会中,物质生活提高后,人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增加,人们领悟到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物质享乐而忙碌,还应有精神追求的乐趣。“厚德载物”思想能够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使人克制人欲、减轻自私自利之心,爱他人、爱社会、爱人类、爱万物。道德高尚、胸怀博大的人才能得到最快的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厚德载物”的人文特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厚德载物”作为一种博大的精神素养,它是播种和谐的种子。“厚德”强调个人内在道德修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中,如果我们注重自我修养,在人际互动中约束个人行为,减少人际摩擦,化解人际中的紧张与冲突,自然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当今多元化、多样性的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对于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商品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但这并不排除道德领域中的宽容、宽厚。儒家“厚德载物”思想,对于培养现代公民的良好品行,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9日)
1.关于“厚德载物”,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厚德载物”作为最高道德境界,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影响。
B.“厚德载物”,是说人是顺天而动的,应效法大地,用“大德”、“高激”宽容待人。
C.“厚德载物”,就是以深厚的德泽育人利物,不仅德泽万物,而且首先要德泽一切人。
D.“厚德载物”,强调容人、容物,做人既要容人之短,恕人之过,更要宽厚待人。
2.关于“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厚德载物”为现代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模式,有利于现代道德人格的培养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B.“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内容,要求现代人具有广博的爱心,有道义感,有道德操守等。
C.“厚德载物”能培养现代人的仁爱之心,促使他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使他们道德高尚、胸怀博大,得到发展和感受人生的幸福。
D.“厚德载物”有利于引导现代人加强自我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独特的意义。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厚德载物”中的“物”,应该包括“人”和“物”两方面的内容,而且应该首先包括社会的“人”。
B.凡是有作为、成大器者,必定是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因为人的道德品行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高度。
C.儒家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道德,构成了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他们的精神境界是后人无法企及的。
D.在当今社会中,“求同存异、包容共济”,是调节各种关系和矛盾、强化人们竞争意识的重要因素。
答案
1.B
2.B
3.A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厚德载物”的当下价值  “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是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道德状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标志,影响】;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听秋
郑毅
  总以为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
  也总喜欢在秋天里,叫醒沉睡的耳朵,来听听秋。
  雨,总是和秋日有着很深的缘分;雨,也总是被人涂抹上一层厚厚的情感,驱之不散,挥之不去。秋雨,尤为如此,犹如一坛酽酽的米酒,善感的人只须走近,轻抿一口,那浓浓的愁绪就会如蚕丝缕缕扯出,袅袅余余。
  在静寂的深夜,最宜听雨。只须依窗而坐,轻抿着清茶,偶尔,几点雨滴似乎不经意地敲落在窗棂上,瞬间飞散,消弭于雨雾中,不见踪影。心也倏尔一震,为那雨滴撞击玻璃的清脆。轻启窗子,那潮湿的雨气透过窗棂迎面扑来,让人躲避不及。那寂静的夜气与漫天的雨气彼此柔柔地濡湿,浸润,发酵,酝酿成一杯绵长而浓烈的老酒,沉醉不得,又清醒不能。恍惚间,思绪仿佛在时空的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定格,一个叫柳永的诗人,站在长亭外,惆怅地吟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这时候,绵绵的雨也就在我的眼前变得忧伤和诗意起来
  秋日里,最不能遗忘的恐怕就是知了的叫声了。在秋高气爽的午后,睡意还未全消,那阵阵参差不齐的合唱此起彼伏,随之向天空飞扬,在云端停驻片刻,倏尔又跌落下来。细听,少了夏日几许的聒噪,多了几分从容和坦然。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没有理由轻言虚度,没有理由不尽情歌唱,没有理由不去绽放这生命中的美丽。
  有空的话,也不要忘记到田地里去走走。傍晚,或者清晨,只须携一份平静的心情,去亲近那久违的田垄。听听沉甸甸的玉米在杆上欣喜的私语;听听金黄的豆子耐不住寂寞,迫不及待地噼里啪啦地跳将出来;听听笔直的芝麻杆上“砰砰”的拔节声。此刻,你的心里会充满欣慰。
  秋收后的田野,容颜更显得沧桑,胸怀更显得空旷。那萧瑟的玉米地中,黄绿斑驳的玉米叶子在浸着凉意的秋风中左右摇摆,沙沙作响,没有一丝告别的悲伤,有的只是从容的挥手,沉静的微笑。那刚刚收割后的荒凉的芝麻地里,一截截露出地面的短短的芝麻茬,还深扎在这坚硬的黄土地上,那稍稍发白发***茎秆截面,还隐约渗出点点晶莹的汁水,不会是听到芝麻粒儿跳出菱角后喜悦的泪水吧。
  最喜欢坐在繁星满天的秋夜下,仰望天际,听点点星星在窃窃私语地交流着彼此的秘密。此时,热闹夜市上聒噪的卡拉OK早已划上了休止符,人们也渐次进入了梦乡,各种关于奇幻的梦的故事正在有条不紊地悄悄上演,一切都沉寂着。偶尔,传来几声“唧唧”的声音,或许是蟋蟀或者蛐蛐在梦中的呓语吧,那会瞬间让你心静如水。
  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每一片落叶,每一滴露珠,都是一种语言,但这种语言只有心灵纯净且充满挚爱的人才能听懂。也许,美就藏在我们疲惫的心灵之外,远在天涯而又近在咫尺。去听吧,潺潺的流水和鸟儿的啼鸣,犹如滴水崖中流泻出的清澈和美丽,点点滴滴,会经久不息地在我们耳畔喧响。
  凉爽的夜里,躺在床上,当给自己一天的思绪划上句号的时候,或许有个声音会惊醒你疲惫的神经,那不紧不慢的“咚咚”的心跳声正清晰地响彻在耳际。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没有理由的。生命的感觉此刻是如此强烈,生命的脚步从未如此从容!听听自己的心脏的跳动,那儿会传来一个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来吧,到这儿来。那是来自母亲的召唤,是来自大自然的消息。
  秋天了,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吧!用心去听,你会发现,在秋的行囊中,满载的都是单纯的快乐与纯粹的幸福,不是吗?(选自《东方散文》2011年第13期,有改动)
1.作者为什么说“秋天,是个适宜用耳朵听的季节”?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开篇与结尾均写到了“叫醒沉睡的耳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下面两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①这时候,绵绵的雨也就在我的眼前变得忧伤和诗意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秋收后的田野,容颜更显得沧桑,胸怀更显得空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听秋”意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武汉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
记者李昌建 徐伯行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某高校网站BBS上的顺口溜,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性。
  小李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亏待自己,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简单向记者介绍了一下他的日常开销——一天饮食40-60元,平日衣服给洗衣店10-20元/周;平日杂七杂八的120元/月,在外上网一个月也要几百块。每个星期还要留200元机动资金出去玩。记者简单算了一下,小李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1850元。
  而同样是大二学生的小张,却表示自己一个月家里补贴300元就够了,运气好甚至不需要伸手找家里要钱。“一个月大概需要800元左右,但自己在一些网站进行文字工作赚钱,一个月少说也有500元的收入,所以给家里的负担还是比较小的。”
  更多的学生,则介于小李和小张之间。记者对采访到的60余位学生月消费数据进行平均,980元是个中间数。
  每月生活费给多少,才既能让孩子够用又不浪费?对于大学生的家长们来说是个问题。
  陕西省宝鸡市的李女士,为奖励儿子考上了武汉大学,拿出多年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手机、笔记本电脑,儿子也非常开心。很快,李女士又纠结起来——因为儿子的生活费。她原本计划一月给儿子800元的生活费,但儿子说不够,要求再添200元。李女士说,老公下岗,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自己的工资,一个月拿出1000元,负担太重了。她也害怕儿子手头钱多了,养成乱花钱的习惯;但不给吧,又怕钱不够花,委屈了儿子。
  而家庭条件稍好一点的戴先生,对于儿子每月2400元的生活费,倒不是很介意。他儿子去年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开销是有点大,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过,也不懂得节约和计划用钱,慢慢就好了,不能让他受苦啊。”
  而湖南长沙的李先生表示,孩子大了,消费要有“计划”。他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李先生说,上学之前,已经带女儿来武汉“实地考察”了一番,最后按女儿报的数给生活费。当记者询问女儿究竟报了多少时,李先生笑着说:“女儿报了个一千,我蛮开心的,还比较合理。”不过随后李先生也补充了一下,如果女儿不够用,找家里要,当然也会给,天下哪有不心疼儿女的父母呢?
  对于学生每月的花费,老师们是如何看待的?记者带着问卷调查报告,采访了一些高校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
  “‘90后’明显在消费上高于80后了。有些学生实在是太敢花钱了,我真的不敢想他们如果没有钱该怎么办。”一名辅导员感慨不已。但他表示,‘奢侈型’消费的学生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在校园中并不多见。学校不方便干涉学生的支出情况,只能做正确地引导。
  中南民族大学钱文斌老师告诉记者,大学生主要是购买一些硬件设备比较花钱,比如笔记本电脑、MP4之类的,又由于缺乏理财的观念,花钱比较大手大脚。他建议父母一次不要给太多钱。大学生可以打一下工,既培养社会经验,又充实大学生活。
  关于大学生的消费问题,有关专家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吴一鸣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大学生需要什么,应该靠自己打工挣钱去买,只有自己去体验过劳动的艰辛,经历过磨练,才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
  吴一鸣建议,应借鉴西方“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做法,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即可。奢侈攀比要不得,盲目跟风要不得,提前消费要不得。要让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选自2011年9月10日《楚天金报》,有删改)
1.围绕大学生消费问题,记者调查了哪几个方面的人?除了大学生本身,为什么还要调查其他几个方面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调查到的三位大学生家长在孩子消费问题上的态度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专家说,对于孩子的消费,中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西方是“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作为一位未来的大学生,你赞成哪一种消费观念?请结合本文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绿色能源背后隐藏环境风险
  当新能源被冠以绿色头衔时,我们以为只要使用它们,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以及经历巨变而焕发新生的经济就将呈现在我们面前。然而事情绝非如此简单。
  首先,生物能源的扩张可能对日益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产生进一步的压力。能源作物与粮食作物存在争地抢水风险。按照目前的生产条件,大约需要2500升的水才能生产1升的液态生物能源,而同样数量的水所能生产的粮食却可满足一个人的日均食物需求。由于第二代生物燃料以麦秆、草和木材等为主要原料,导致速生树种大量种植,对物种多样的天然生态森林造成破坏——棕榈油就是“典范”:1986年随后的20年间,印尼棕榈树种植面积增长近10倍,但自1990年起,印尼有2800万公顷雨林遭到破坏。对生物燃料的渴求甚至会加剧人类的不平等状况,如土地所有权的进一步集中、小农和依赖森林生存的人们流离失所;粮价将继续飙升,使如中国这样的粮食进口大国愈陷被动。
  不仅如此,作物的种植、能源的提炼和运输也需要能源,而生物能源生产全过程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并不一定比化石燃料少。
  实际上,关于绿色能源的争议并非只针对生物能源。
  备受争议的还有国内近来风波不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去年9月,因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不当堆放含氟固体废料,一场暴雨后,附近河水中氟离子超标9倍,造成河道大量鱼类死亡。事实上,生产一块1mx1.5m的太阳能板必须能耗超过40公斤煤。同时,作为光伏产业基础材料的多晶硅本身即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而且多晶硅生产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如处理不当也将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此外,光伏系统所使用的蓄电池所舍有的铅、镉、硫酸等有毒物质都可能对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污染,而这也正是电动摩托和电动汽车大发展后可能对环境带来的深远伤害。
  其实,即便被广泛认为百分百“绿色”的水电和风能,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破坏也不容忽视。 2010年12月,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表示“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单是因电站的修建导致的水质污染、沼气排放、生态多样性危机、湿地消失、泥沙淤积、地震威胁等接踵而至的环保问题似乎已经足够将水电挤出清洁能源的行列,尚还不包括庞大的移民安置费用及部分跨省外迁移民因移致贫及产生的。理疾惠等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风力发电在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被打上问号。因为风并不总是存在,风力发电设备就必须使用火力发电方式来抵消风力的不可靠,结果造成二氧化碳减排效果不明显。丹麦是大力推广风能的国家,1999年到2007年间,风能发电量翻番。丹麦天然气和电网运营商数据显示,2007年丹麦生产电力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与1990年大体相当。显然,丹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未因为风能发电的普及而有所减少。
  并且,生物能源、水能、风能等技术的占地面积要比化石能源技术高得多(生物能源的占地最多相当于煤炭的近100倍)。一个日产6万立方米天然气的老天然气井的单位发电量,竟相当于风力涡轮发电站的20倍。除去基站本身,风力发电往往地点偏僻,从发电地点到城市之间还有几千公里的高压输电系统。
  人类需要基本的能源服务,而每一种能源都会产生利弊两种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对绿色能源的环境风险,有更加充分、理性的了解。(选自《国际先驱导报》,有删改)
1.第二段中说“2500升的水才能生产1升的液态生物能源,而同样数量的水所能生产的粮食却可满足一个人的日均食物需求”,作者的意思是(     )
A.生产液态生物能源和生产粮食的耗水量是相同的。
B.生产粮食比生产生物燃料更有价值。
C.液态生物能源的生产消耗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存在与粮食作物抢水的风险。
D.能源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粮食可以保障人口安全,所以两者都要抓。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物能源的无节制生产将对日益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产生进一步的压力。
B.太阳能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如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C.关于绿色能源的争议涉及的能源类别有:生物能源、太阳能、水能和风能等。
D.水电站的修建会导致水质污染、沼气排放、生态多样性危机、湿地消失、泥沙淤积、地震等环保问题。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文章标题意为:绿色能源对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具有潜在危险。
B.用甘蔗造酒精、用玉米制汽油、用太阳能加热洗澡水,不一定是正确的。
C.我们在推广绿色能源时,不能仅止于强调能源使用环节的清洁,而忽略了能源产品从最初研发直至最终消耗整个过程中的污染或清洁状况。
D.发不发展各种新型绿色能源,专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题型:四川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厨房
铁凝
  ①因为父亲是油画、水粉画家——特别是他的水粉,更为我所偏爱,所以我就有了阅读这类作品的便利。中国的,外国的,只要看得到,我一定会留意,并常常直率而简便地评价: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②大约两年前,我翻某种美术杂志时,偶然见到颜文梁先生这张《厨房》(似乎该刊还同时发表了他的《肉店》),非常喜欢。特别看到《厨房》的创作年代是一九二九年,感慨就更多了。
  ③水彩画、粉画和水粉画由西方传到中国不过一百年的时间,它在对色彩的认识、表现方法、基本观点、用色技法等方面,与中国传统绘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厨房》是粉画,也称“色粉笔画”。画家用一种特制的不透明的粉质色笔,作画时只能在专门的有色粉画纸上直接配色,色彩交混松柔,细腻明艳。这种画法曾流行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十九世纪达到鼎盛。法国画家德加深谙此道,并以此画种奠定他在画坛位置,颜文梁先生创作《厨房》时正在法国留学,《厨房》参加了法国春季沙龙展并获荣誉奖。
  ④我想说,这是中国水粉画史上的经典之作。画家能够自如地、得心应手地掌握西方绘画的材料和技法,有效地、出人意料地以之表现纯粹中国式的生活,这不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显得出类拔萃,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仍然释放着打不倒的魅力。
  ⑤《厨房》表现的是苏州民居内的厨房“风景”,建筑结构、檩梁、柱子的排列和颜文梁对透视学的准确把握,形成了这幅画的框架。茏罩厨房的暖色调和画家无所不在的精雕细刻使这间厨房弥漫着一种介于华贵和朴素之间的安稳、惬意。它无疑是世俗的:画面右边推开的窗扇让光漫了进来,一定不是艳阳,有点假阴天的意思,反而使厨房有种别样的宁静。画面左上方悬着的板鸭、蹄口和大蒜勾引着你的嗅觉和食欲:有点香吧,也有点不讨厌的霉潮气。它们下方那只水缸,缸沿泛起着暗黄色高光,半圆形灶台上两只燃亮的红烛,以及正前方小炉子上那映在墙上的橘红色光——炉上的砂锅里正在煲汤吧,这三组物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带给厨房以殷实的温暖,又与画面的大框架做着呼应,洋溢着宁静中的活力。
  ⑥画家在画面上安排了两个孩子,却没让厨子出面。这是很聪明的。若有厨子,他(或她)势必要动作着,那将破坏“这一个”厨房的安稳情调并牵扯观众的注意力;如果叫厨子静止在某一处,《厨房》便显得做作了。而孩子和厨房有着天然亲近的感情,因为食物对孩子的不倦吸引,也因为厨房天地的松散和自由。我母亲就常常回忆她小时候最喜欢在家里的厨房呆着,她最喜欢的人一个是奶妈,一个就是厨娘。画中的两个小孩,可以是厨子的,也可以是主人的。他们在厨房里的姿势——做什么与不做什么便也都是自然合理的。画家安排他们亦是构图的需要;他们其实是隐藏在画中的,但又确凿地存在。它们丰满画面,却不抢夺画面。
  ⑦《厨房》描绘的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州大户人家的生活一隅,因为去过绍兴的鲁迅故居,自然就拿来做个对比;感觉着这一户的家业当大于鲁迅的门户。当初颜文梁先生作此画时,目的也许十分单纯,绝无炫耀,也不仅仅思乡,他可能就是想通过粉画这种完全有别于中国的材料和技法,在《厨房》中检验他本来对透视、对光、对物体质感的掌握和表现程度。但是欣赏者从画中体味到的远比这要多。这儿有一种不喧哗、不夸张的日子里的从容精细的条理,也有真正雅致的古典情怀。在以往的几十年里外面见不到这样的画,是否和那个不正常的时代时“过日子”的鄙视有关呢?
  ⑧颜文梁先生的《厨房》也让我想起当下的有些小说。我想,若说从以前的时代压抑了类似厨房这样的情致,那么,当今过富裕的高质量的生活已经是中国人理直气壮的标准之后,一些小说所表现的“日子”为什么还是离《厨房》那么遥远呢?许多男女主人公的吃喝永远是进行在酒吧、咖啡馆或各种档次的宴席之中,没有血肉,没有人间烟火气,也没有柴米油盐。他们的头发和身体大约都是香的,但是不真,故而你也不觉得亲。
  ⑨人类还是需要厨房的,在那里毕竟有“生”和“活”的具体过程。
1.这篇散文是写关于颜文梁先生的粉画《厨房》的,开头为什么要从“父亲是油画、水粉画家”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洋溢着宁静中的活力”一句中的“活力”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里作者为什么说“他们丰满画面,却不抢夺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②段里说“特别看到《厨房》的创作年代是一九二九年,感慨就更多了”,请结合全文简述作者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影;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因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气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阒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存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④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小院就是仿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反映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下列对第一自然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2.下列说法与“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的”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有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