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大自然在反抗[美]雷切尔·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
题目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大自然在反抗
[美]雷切尔·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有人提及。
  生物学家波里捷说:“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 题是,我们使用的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上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活动的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的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 。昆虫学家罗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赫胥黎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们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将昆虫充积于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对我们有利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虫剂数量逐年增大,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扰会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
  但你会说:“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其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虽然有理由认为***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 子。
  加拿大昆虫学家尤里特十年前曾说:“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越的态度。”(选自《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删改)
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两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黄蚂蚁、黄蜂、瓢虫等昆虫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作为一篇科普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体现:①昆虫通过遗传选择,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②曾被化学药物控制的昆虫,不但又回过头来折磨人类,而且还会以更为严重的程度爆发性繁殖。
  (2)原因:人类大量使用化学药物(或人类忽视了自然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削弱了环境本身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2.(1)通过列举黄蚂蚁捕食蚜虫、黄蜂消灭吸血蝇、瓢虫消灭蚜虫等具体事例,证明“大自然有天然保护作用,无须靠人为的干涉”这一观点。
  (2)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3.(1)文章既有文学的生动与形象,又有科学的严谨与扎实,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结合文本分析(略)。
  (2)引用和举例等多种方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结合文本分析(略)。
4.(1)指出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控制虫害的做法破坏了大自然平衡,导致自然灾害日趋严重。
  (2)表明反对人类使用化学药物来控制虫害这一做法的态度。
  (3)表达对人类至今仍未意识到过多干预大自然最终会导致更大灾难的忧虑。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大自然在反抗[美]雷切尔·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的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问题。
  等啊等啊……许久许久……儿子还没有回来。
  我的心像被钓住后急待挣脱的鱼,左蹿右跳,激起巨大的涟漪。为什么我不再多叮咛他两句!世上的人什么样的都 有,你能原谅别人,别人却并不能原谅你。假如真的出现了某种不快,儿子他多少会有个精神准备。不然,当责备像暴风雨一样袭来的时候,他会惊愕地瞪大那双纯洁的眼睛,由着眼泪像自来水一样将它贮满……
  不……还是不要预先讲的好!也许一切都很正常,也许什么意外都不曾发生。好客的同学挽留儿子多坐一会儿,女孩的妈妈还给儿子剥开一个橘子,儿子很有礼貌地推让着……我的儿子是个讨人喜欢的男孩,人家一 定会谅解他的,就像我们曾经谅解了小胖一样……
  对!一定是这么回事,只能是这么回事!我庆幸自己没有用预想中的乌云,遮蔽孩子内心那片晴朗的天空。
  尽管我不断说服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还是越发忐忑不安。
  终于,儿子回来了。他走路的步伐是那样轻,直到眼前我才从沉思中蓦然惊醒。
  我看了他一眼。只这一眼,就足够了。过去的这段时间,使儿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表面看起来,只是他哭过了,流了许多泪,为了怕我发现,又站在冷地里等着风将泪水吹干。孩子的掩盖暴露了更多的东西。
  我没有勇气问儿子详细的过程。重复那经过,无论对儿子还是对我,都是一种残忍。
  “妈妈,人家要我们……赔……”大滴大滴的泪水从儿子脸上滚落下来,我用手去接,因为刚从外面回来,那泪水很凉。
  我想用母亲温馨的心捻成毛线,为儿子织一间温暖的小屋,可惜我不是整个世界。
  也许我应该事先告诉儿子……但如果说了那恐怖的前景,而一切又没有发生,我岂不是玷污了一颗纯真的心!只要还有一丝可能,我也愿维持这种真诚直到最后。
  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另一个问题了——成为碎片的大力金刚,还有儿子那颗有折痕的心。
  “既然损坏了东西,人家要求赔偿,当然是应该的。”我拭干儿子的泪水。
  “那我去找小胖,叫他先赔我的威震天,人家说了一个‘对不起’就值这么多钱啊?以后上商店买东西,甭带钱包,先说‘对不起’就行了!”儿子从地上弹射而起。
  “你不能去!”我拉住他。儿 子在我手下不驯地挣扎着,十岁的男孩已经有了小牛犊一样的蛮劲。
  “为什么?妈妈!”儿子半仰着脸,像问天一样问我。
  我不能回答。这世界上有许多像花布一样美丽的道理,却做不成衣服。
  我却必须回 答。一只母猫还要教会小猫如何捕鼠。我就是再为难,也得给儿子一个大致囫囵的道理。
  “‘对不起’是一种礼貌,它是不能用金钱来计算的。”
  儿子顺从地点点头。这话大概同学校的师长们所讲差不多,他还勉强听得进去
    “小胖弄坏了威震天,你原谅了他,他很轻松,这是一件好事。”我做出循循善诱的样子,准备把儿子领进我的埋伏圈。
  “可是人家不原谅我……妈妈!”儿子抗争着。他受到的羞辱比我苍白的说教要有力得多。
  “是的,儿子。每一件事,都可以有好几种处理的方法。喏,就像这些变形金刚,可以变机器人,也可以变飞机和汽车……懂了吗?”
  “懂……了。”儿子迟疑地点了点头,但我知道他不服,又不愿惹我伤心。
  我把一直拉着儿子的手松开了。我很累,这世界上谁也代替不了谁。
  儿子不再挣扎,孤零零地站在一边。
1.当儿子走后,母亲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等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明知道儿子很有可能“碰壁”,为什么不去给儿子提个醒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节选的材料中,通过儿子的行为能看到儿子身上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儿子讲完道理后,“我”为什么会觉得很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 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不可挡。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的五彩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热情,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 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 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间那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实实,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似的,徐徐向外展开,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成熟的花蕾。
  ⑤这新旧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力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 呵!    
  ⑧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
1.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⑦段,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请回答:
(1)其“科学”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友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结尾说“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这个有益的“启迪”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标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中的“生机勃勃”是对整个太阳花而言的,是对太阳花世界、太阳花事业的赞颂,并不是对单独的太阳花的赞美。
B.文中加点的两个“闪”字都包含着行动迅速的意思,而且都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第①段的“闪”生动描写了太阳花的美好形象,第⑥段中的“闪”贴切地表现了太阳花甘心让位给新生者的高尚精神。
C.文中对单独太阳花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短促的伤感情绪,但借此却说明个体生命只有溶于集体,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
D.第③段中画线的文字,运用拟人、排比、衬托等修辞手法,赞美暴烈阳光下的太阳花。 E.本文通过对太阳花从开到谢乃至孕育后代的全过程的描写,歌颂了太阳花热爱自己短暂的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温暖的家
姜泽畅
  初一下学期,班里转来一名男生。他的名字很有意思,叫温暖。温暖是个安稳漂亮的男孩,很惹同学的目光,可他轻易不与人交往。他刚来第二天,我推门用力过大,竟把他上衣的扣子扯掉了。五个扣子四处飞扬,我吓得不知所措。可他看了我一眼说没事儿便转身走了。望着他转身走去的身影,我心里涌起一阵感动。
  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爬山活动。那天,天高云淡,空气宜人,正是爬山的好时候,为了寻求独特的乐趣,我们几个女同学专捡险道攀登。爬到山顶时,两条腿像灌了醋似的,酸得抬不起来,嗓眼里像着火似的渴得难受。我问别的同学:“有没有水?”
  同学说:“我还渴得厉害呢。”
  这时,我有些后悔了。昨天放学后,妈妈听说学校要组织爬山,就开始为我准备各种吃的喝的,还有太阳帽,雨伞什么的。妈妈边张罗边唠叨,说要千万注意安全;又说要和同学们在一起,别自己单独行动;还说不爬山看别人爬山也有趣以及太阳晒戴太阳帽、下雨撑雨伞等等。妈妈唠叨起来没完没了。我说,上次去公园带那么多吃的喝的,结果一样也没用上,这次我什么也不带,只带钱。渴了饿了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方便。早晨出门时,妈妈为我准备的东 西,我一样也没带。妈妈在门口喊了半天,我头也不回地跑了。可是,现在打算买点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这破地方钱什么用也没有。
  渴的滋味可真不好受,我想。
  同学们东倒西歪坐在地上,平时说笑打闹的劲儿也不知哪去了。
  这时,温暖来了。他朝同学们扫了一眼,就在我身边坐下来。
  来呀,我这壶凉白开水还满着呢。说着,温暖从肩上摘下一个军用水壶。
  他刚到班里,与同学们没十分混熟,开始大家还都不好意思。
  “是凉白开水吗?”我好奇地问。
  他望了望同学们,点点头说,是妈妈准备的。凉白开水最解渴了,妈妈说山上不一定有水,要备而无患,你看她说得真对。恩,给你!我接过军用水壶,喝了一口。顿时一股清爽沁入胸间,浑身舒服极了。我说:“***妈想得真周到!”
  温暖笑笑说:“她总是这样。”
  我不禁地问:“她不唠叨你吧?”
  “当然,天下的妈妈哪有不唠叨的,可我喜欢。唠叨是一种耐心。对我的学习、生活唠叨是无微不至。”
  我说:“你真幸福啊!”
  “我爸爸是个医生,妈妈是小学教师,他们相亲相爱,都很疼我。可以说,我有一个世上最好的家。”温暖的语调里透着一种深情,他的眼睛遥望着远处的山峦
  同学们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时谁也没说什么,而脸上却都露出羡慕的神情。
  一个星期天,我小学时的同学阿丹来了。我们有很长时间没见面了,她现在在另一所中学上学。她问我认识不认识一个叫温暖的男生。还说温暖原来在她的班里,她们是同桌。
  我说:“他现在已经转到我们班了。”
  阿丹问:“他现在怎样,学习还总得第一吗?”
  我说:“现在也是。”
  阿丹说:“他聪明也很要强,可惜太不幸了,爸爸和妈妈在他刚出生不久就离婚,是奶奶把他养大的。”
  “什么,他和奶奶在一起?”
  阿丹说:“他爸爸是个大款,有钱,又找了个女人;他妈妈离婚后去了南方,也成了一个家。他们都不管温暖,平时只有奶奶照顾他。”
  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是真的吗?
  阿丹说:“还有假!我去过他家几次,他奶奶很热情,都70多岁了。我们班同学都知道他的情况。”
  我一时有些发懵:那天爬山时,温暖明明说他有一个世上最好的家,还有一个也爱唠叨的妈妈呢。我想问问阿丹,但是我没问。我想起以前车破温暖衣扣的情景。于是,我决定要把这事儿作为一个秘密,永远不告诉任何人。
  不知为什么,从那个星期天起,我竟喜欢起妈妈的唠叨了。
1.本文标题“温暖的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说作用不超过35个字。)
                                                                                                                                                             
2.文中画线处“温暖的语调里透着一种深情,他的眼睛遥望着远处的山峦”一句的寓意和作用是什么?(不超过25个字。)
                                                                                                                                                            
3.文中先写“我”不愿意听妈妈唠叨,可最后又写“我”喜欢起妈妈的唠叨,这是为什么?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大体上是用“顺时针”的写法,即按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其好处是使读者感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这篇文章通过一些生活气息很浓的情节、细节、人物行为和语言,简明而又活生生地刻画了温暖这个有着特殊家庭背景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聪明、要强的独特素质和性格,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C.本文采用 直接的描写方式,正面地反映了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灵创伤和不良后果的社会问题。
D.这篇文章比较委婉含蓄地写出了不幸的家庭遭际、生活的磨难反而激励和促进了孩子的自强奋进与早熟,令人在感慨之余有耳目一新之感。
E.文章的高潮部分写“我”从阿丹那里得知温暖的家里的真实情况,与前文写同学们都羡慕他“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家”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主题。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的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爰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就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的“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1.第一段中“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一句中的“之”“其”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二段中,王国维所说的“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中的“境”和“言”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开头说:“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就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其中的“双重选择”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概述宋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列出其中3点,每点不得超过1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词又称为“诗余”或“长短句”,都是就它由古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B.词之所以又称为“诗余”,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C.作者认为,古人作文吟诗,为了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往往一本正经,十分严肃,而在填词时却不怎么讲究音律和内容,比较自由。
D.“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都是从诗和词两种体裁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评析的。
E.词在咏史言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反映社会生活更有深度和广度。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你知道西藏的天有多蓝    
  西藏的天,天天都是蓝的。
  天天,天蓝,白天黑夜地“蓝”着地球之巅的人们。
  我头顶的蓝天,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它当然是无声的,一只鸟便可以划破它的宁静。天,把心情蓝得很高,很畅,像天边的经幡,随着风的节奏而摇曳。
  天天,天蓝,像一块蓝丝绒,把全部答案裹起来,让人们以各种姿势在天底下猜测它为何蓝得让人生疑。你常常会看到,有人满腹狐疑地盖上相机镜头,说:“我不相信天能蓝到这种地步。”也有人一下飞机,抬头就会问:“西藏的天干吗这么的蓝呀?”
  我说:“当然是因了你的远道而来。你一定会爱上它,对吗?”
  “但是你必须回答我,它干吗如此的蓝?”
  是呀,天之蓝总得有个答案吧。
  我习惯地将两手放入衣袋,望着湛蓝湛蓝的天,紧张地思虑,让腾起风暴的脑海去筛选一个最精确的解答,一时感觉满眼全是正确答案。稍顷,一切又恢复了静止。抬头望天,天还是那么蓝。丝毫没有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变化。面对无限的蓝,瞬间,想好的答案又全部消失了。  
  多数时候,我们会刻意去找寻一个完美的答案,以便对自己和对方的疑问作个解释。可实在是困难。初来西藏的人时常会为诸如天为什么那么蓝等问题冥思苦想而导致大脑缺氧,反不能轻松享受天然风光的美丽。所以你不必过分去深究太多问题,在你抵达之前,西藏的天就这么蓝,在你离开之后,它还将依然蓝下去。我在西藏看了八年天,只求与蓝共度,以免亵渎了。
  反过来,我倒想问你了:天蓝点儿有什么不好呢?天天天蓝,多么美好的生活啊,难道你还担心它这样蓝下去不是件好事?难道你真不知地球原本就是一个蓝色星球?我不否认天空的不同色彩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情绪,特别是成都那座成天灰得一 塌糊涂的城市,灰得十分潮湿,潮湿把小伙们潮得一个个细皮嫩肉,看上去很“白”。严格地说,这就是自然的作用,它很容易左右一个人的审美视野、感觉习惯、心理情绪、思想态度,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制约着人的生活状态。
  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人在天下看天,天在天上看人,俯瞰着天底下悲欢离合的戏剧表演,包容着大千世界的纷纭变幻。
  我常常爬上大地的阶梯,看见闪电划过天边,雷声惊走天的睡眠,一丝忧蓝之情裸露心底,我想去看看天——
  天天,天还蓝吗?
  请不要问我。
1.为什么有人一下飞机就会问“西藏的天干吗这么的蓝”?对人们所提的问题,作者给出了怎样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倒数第五段中用了三个表示色彩的词语,请根据文意解释它们的含义。 
(1)“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倒数第四段中,作者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通观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表述准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对西藏天之蓝的 赞美,集中论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B.西藏的天是在远道而来的人的眼里才变得“如此的蓝”。
C.文章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天是否能永远这么蓝 下去的隐忧。
D.初来西藏的人大脑缺氧,是对“天为什么那么蓝”等问题冥思苦想所致。
E.本文潜藏着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思索。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