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归来(又名《幸福的黄手帕》)(美国)Pete  Hamill   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这故事,是在纽约格林尼治碰到的一个女孩子说的。...
题目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归来(又名《幸福的黄手帕》)
(美国)Pete  Hamill
  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这故事,是在纽约格林尼治碰到的一个女孩子说的。她说当时那些人里有她。此后别人听我提起这件事,便说他们记不起是在哪本书上看到过大致相同的故事,或说听熟人讲过,是那位熟人的朋友的亲身经历。这故事很可能就是那种深藏在人们心底的神秘民间传说,每隔几年,就以不同的说法流传一次。尽管故事中的人物不同,寓意却始终如一。我倒愿意相信某时某地真有其人其事。 
  他们到佛罗里达去,3个男孩,3个女孩。他们用纸袋带着夹肉面包和葡萄酒,上了长途公共汽车,梦想着金黄色的海滩和海潮。灰暗寒冷的纽约,在他们后面消失了。 
  长途汽车隆隆南驶,温哥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坐在他们的前面,身穿一套不称身的褴褛衣服,动也不动,灰尘蒙面,使人看不出年纪。不断地咬嘴唇内部,寡合得仿佛处身愁茧,默无一言。
  长途汽车深夜驶抵华盛顿郊外,停在路旁一家餐馆门外。大家都下了车。只有温哥没下,像在座位上生了根似的。这批青年觉得奇怪,就猜想他究竟是何等人物:也许是船长,是抛妻别 家的人,是解甲归田的老兵。他们回到车上,有个女孩就在他旁边坐下,向他自我介绍。
  “我们是到佛罗里达去的,”她爽朗地说,“听说那儿风景很美。”
  “不错。”他淡然回答,【仿佛勾起了想忘却的事】。
  “要喝点酒吗?”女孩问。他露出笑容,喝了一大口。然后谢谢女孩,又闷声不响了。过了一会儿,女孩回到自己一伙人那里,温哥在点头打盹。
  早上,大家醒来,车已开到另一家餐厅外面,这一次温哥进去了。女孩一定要他一道吃。他好像很难为情,叫了杯不加牛奶的咖啡,那群年轻人闲谈着露宿沙滩的事,他却紧张地抽烟。再上车,女孩又和温哥同坐,不久,他不胜辛酸地慢慢说出了自己的沧桑。他在纽约坐了4年牢,现在获释回家。
  “你有太太吗?”
  “不知道。”
  “你不知道?”女孩问。
  “说来话长,我在牢里写信给妻子,”他说,“告诉她我要很久才能回家,要是她受不了,要是孩子老在问这问那,要是觉得太丢脸,就忘掉我吧。我会理解她的。她是个了不起的女子,真好的女子,我说另找个男人,忘掉我吧。我告诉她不必给我写信,她没来信。3年半没有消息。”
  “你现在回家,还不知道情形怎么样吗?”
  “不知道,”他很腼腆地答,“是这样的,上周我确知可以假释了,又写了封信给她。镇口有棵大橡树。我告诉她,假如还要我的话,就在树上挂条黄手帕,我就下车回家。假如不要我,就不必了——没有手帕,我就不下车,一直走下去。”
  “喔唷,”女孩叫了起来,“喔唷。”
  她告诉了别人,不久大家全知道了,快到温哥故乡时都紧张起来,看温哥拿出的几张照片,照片中是他的妻子和3个孩子,他妻子自有一种朴实的美,孩子还很小,照片抚弄得太多,满是裂痕。
  他们离镇只有20里了,年轻人都在车右边靠窗而坐,等着看那棵大橡树出现。车厢里气氛沉郁,寂静无声,想到生离之苦,青春虚掷,大家都默然无语。温哥不再眺望,沉着脸,重又流露出出狱犯的神情,像是怕会再遭挫折,先在心理上加强准备似的。
  还有10里,还有5里。接着,突然之间,所有的年轻人都离座起立,狂喊狂嚷狂叫,雀跃不已。只有温哥例外。 
  温哥坐在那里惊得呆了,目望着橡树。树上挂满了黄手帕——20条,30条,也许好几百条,就像旗帜迎风招展欢迎他。在年轻人欢呼声中,这个刚出狱的人离座起身,走到前面,下车回家了。(选自《读者文摘》总第22期,有改动)
1.画线句“仿佛勾起了想忘却的事 ”,是指怎样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孩听了温哥的话后,为什么接连两次发出“喔唷”的叫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故事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你结合内容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温哥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小说有两个题目:《归来》和《幸福的黄手帕》。请你分别说说各自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不堪回首的四年前自己犯罪之事。
2.温哥信中要求妻子传达心志的方式让女孩震惊不已,温哥马上要面临命运的抉择,女孩为之担心紧张。(意思正确即可。)
3.温哥的妻子虽然事前没有给温哥写过信却在橡树上挂了许多黄 手帕欢迎刑满释放的丈夫让人出乎意料。上文提到妻子“是个了不起的女子,真好的女子”,“自有一种朴实的美”,这样的女子重新接纳改过自新的丈夫是情理之中的事。
4.温哥是一个寡言少语、(在回家路上寡合得仿佛处身愁茧,默无一言)历经沧桑(坐牢四年)、关心体谅妻子和家庭(坐牢期间,写信给妻子要是觉得太丢脸,就把他忘掉。说妻子是个了不起的女子)的情感内敛(当看到妻子挂黄手帕欢迎自己时并没有大喊大叫)的刑满释放人员。(意思相近即可)“寡言少语”和“情感内敛”答出一项即可。
5.《归来》一题是小说情节的概括(或贯穿情节的线索),并且一语双关,既指刑满释放的温哥从阴冷的纽约赶往温暖的佛罗里达之家,是身之归来;也指温哥刑满释放改过自新,重新去爱,翻开人生崭新一页,是心之归来。《幸福的黄手帕》一题很有诗意,富有象征意义。挂满橡树的黄手帕是对久别归来的亲人的欢迎,象征了妻子对丈夫的谅解、期盼与爱恋。突显了妻子人性的美好与善良,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归来(又名《幸福的黄手帕》)(美国)Pete  Hamill   几年前我第一次听到这故事,是在纽约格林尼治碰到的一个女孩子说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刊时代造就了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人们可以沉浸到一本书中,按照书本的页码和文字顺序,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思考。而到了网络时代,“即时性”高于一切,传统阅读演变成“快餐式”阅读。正如发生心理学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所说:“我们不仅由阅读的内容决定,而且由阅读的方式决定。”“鼠标轻松点,内容蜂拥至”,猎奇心理下的点击过程很难有深入思考,“点击文化”下的非线性思考,行程以某条信息为起点向外延伸分散型的思维结构,培养出网民一心二用乃至多用的思维习惯,很多人在上网的时候同时打开多个浏览器窗口,在不同的网络窗口中搜索信息。
  网络文化的高度综合性,打破了图片和文字的桎梏。形象化倾向诱导人们用“看”去了解世界,而排斥“想”。“速食”文化下的产物,大都以短小精悍的碎片化形式出现,而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更多是“内容翻译者”,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长久发展只会弱化人的思维能力。
   “人们通过网络了解非常多的信息,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结果所了解的东西迅即成为过眼云烟。人们的注意力更加分散,生活也更加‘碎片化’,思维方式更加感性,理性思维能力下降,对个人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某种不利影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董天策教授对此表示 担忧。《哈佛商业评论》原执行主编尼古拉斯?卡尔认为,“(网络时代,在)丢掉了《战争与和平》,丢掉了羊皮圣经,丢掉了报纸杂志,丢掉了托尔斯泰心灵的同时,人类正在丢掉的是大脑。”
  从网上获取一切所需要的信息,这甚至变成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来源,症状比较严重的人,对网络的依赖会导致他们丧失基本的沟通能力。“互联网时代降低了我们对一个问题深思熟虑的程度。”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哈艳秋认为,“思维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由于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使人们很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创新能力;同时网络上信息比较多,舆论复杂,使得人们很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缺乏个人的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提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理性面对社会问题的能力。”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网民一心二用乃至多用的思维习惯是由“点击文化”下的非线性思考造成的。
B.“内容翻译者”习惯用“看”去了解世界,而排斥“想”,只能复制所“看”内容,而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
C.作者通过网络时代“快餐式”阅读下的非线性思考和在书刊时代阅读者线性的思维模式的比较,说明了人类阅读能力的倒退。
D.网民很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心理,缺乏个人的思考,是因为网络丰富复杂的信息所造成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化具有高度综合性,阅读者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些“内容翻译者”。
B.人们通过网络了解了很多的信息,因此所了解的东西迅即会成为过眼云烟而被遗忘。
C.网络的便利和丰富,会使人们产生思维上的依赖性,从而变得盲从、缺乏个性思考。  
D.由于网民丧失基本的沟通能力,对网络的依赖甚至会变成他们获取自身安全感的一种来源。
3.“我们不仅由阅读的内容决定,而且由阅读的方式决定。”“快餐式”阅读和网络文化的哪些特点有关?请从文中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非鱼
  岛,的确是荒岛。
  偶尔的闯入者看见过碗口粗的蛇吊在树上吐着长长的芯子,还有猛兽。
  民厌恶那个城市的遮遮掩掩和诡谲莫测,心怀鬼胎的人们时刻算计着别人和被算计,他怀着去死的决心登上了荒岛。让蛇吞了,让兽食了,总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浅的小溪,歌唱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三个月过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他和鸟兽尽管相处和谐,可彼此语言不通,他太需要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一个能听明白的人。于是,他下岛,说通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两个人的日子有了诉说和倾听。
  没持续多久,诉说和倾听变得重复、无聊,而且,两个人过日子怎么可以没有孩子呢?于是,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健壮得像一头小豹子一样的儿子。
  儿子一天天长大,在森林里跑来跑去,赤身裸体,奔跑的速度像风,爬树的敏捷像猴子。民的妻很担心,孩子要变成野人了,可怎么是好?他必须得到教化。
  负责教化孩子的老师被请到岛上,他耐心地教给民的儿子礼仪、知识。民的儿子渐渐失去了奔跑的能力,变得温文尔雅。到了十八岁,民的儿子提出他该结婚了,他要享受爱情。
  第五个出现在岛上的,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和民的儿子结了婚。她带来了她的父母和弟弟,民和他的妻与两位亲家一起吃饭,聊天儿,谈论他们的儿子和女儿。
  矛盾是偶尔产生的,来自那位教师。他因为那位弟弟骂了他,便恶毒地制造了一起谎言。民和亲家大吵一架,谁也不理会谁,除了那位教师,又没有第二个中立的人来劝诫,他们整日不说话,彼此像仇人。
  民觉得必须树立自己在岛上的威信。岛上的第九个公民来了,是一位公正的律师,他帮助民调解了和亲家的矛盾,并为民制定了岛上的公约。民作为岛主,拥有岛上的最高权力。监督公约执行的两名检察官来了,保证公约执行的三名士兵来了,这都是缺一不可的。
  随着公约的执行,其中的漏洞越来越多,完善漏洞的同时,新的职业诞生了。民的儿子成了从城市向荒岛选拔输送人员的最佳人选,他的妻则做了他的秘书,帮助登记每天都有哪些新的职业诞生,需要多少人员来补充。
  厨师、保姆、巫师、侦探、心理医生、经纪人、司机、工人、制造商、乞丐、银行家……几乎每隔两小时,就有一个新的职业诞生。民看着他手下的子民越来越多,大家天天早上向他朝拜,温顺地听他训导,实在太高兴、太满足了。
  民的儿子垄断了整个岛域经济,成了岛上的经济巨头,他的钱多得无法计算,不知道怎么去花,只知道如何去挣到更多的钱。他的父亲是岛主,那么他理所当然要拥有岛上的全部资产,他不能容忍还有那么多人从他的手里领工资,他开设了妓院、赌场、美容院、服装店,他必须让那些人把领的钱再乖乖地送回来。
  民每天站在岛的最高处——官邸的楼顶,看着岛上的变化,得意扬扬。这都是他的功劳啊,他是这座小岛的开拓者,是至高无上的王。
  森林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要造纸,要造各种各样的房子,到处需要木头,森林没了,民就命令大家种草。驱逐和猎杀,让鸟兽变得非常稀罕,民命令大家紧急建造动物园,把剩余的动物保护起来。
  政变似乎在一夜之间突起,有人说民老了,要他让位,说他的儿子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让岛上的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
  尽管政变被镇压下去了,可民变得焦虑不安,他不知道那些觊觎他的权力和他儿子金钱的人藏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再次发起政变,甚至突然枪杀他们,或者绑架他的孙子。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岛上最权威的医生说,民患了抑郁症,他必须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休养三个月,否则,他不会活过一年。
  民听取了医生的劝告,他给儿子留了一封全权委托书,要他处理岛上的一切事务。
  民乘坐一叶小舟,在一个清晨离开了岛,他的手下已经为他寻找到了另一座荒岛,他将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调养。
  小舟渐行渐远的时候,民回头看了看曾经的荒岛,现在,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啊
1.请简要分析小说第4段的景物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公“民”在文本中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全文谈谈“民”这个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民”焦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探究一下小说为何以“荒”为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说说“律师” 
韩  栋
  “律师”一词出现很早。汉武帝征服西域后,佛教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得来的全是梵文佛经。汉恒帝时才出现汉文佛经,佛经中的借词、译词随之进入汉语系统。“律师”也是其中之一,《涅粲经·金刚身品》云:“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这时的“律师”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称呼。佛经主要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称三藏经。僧人对佛经的习得各有所长,水平较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称呼。“经师”主要是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论师”偏重于称呼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则是通晓“律藏”的僧人。可见,“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而且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延用至今。
  “律师”一词发展到唐代,外延扩大了,不仅佛教僧人有“律师”的称呼,道士也可称“律师”,《唐六典·祠部郎中》云:“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直到清代,才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之为“律师”,与法律有了一丝联系。但是,它还 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前后,变法的中心人物和一些开明人士把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进来,汉语词汇中增加了大量哲学、政治、经济上的名词术语,其中,有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意译词“律师”,它才是今天法律意义上“律师”的源头。律师源于古罗马的辩护人,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并不收取报酬,这是现代律师的雏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中国是在清末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才首次提到“律师”的。
  “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英文为“lawyer”,“法律”翻译为“1aw”,为什么在意译时“lawyer”翻译成“律师”而不是“法官”和“法师”呢?
  法,古作“灋”,《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说明法能够主持公正,惩恶扬善。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律,《尔雅》的解释是律的本质,《说文解字》是讲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律”多指具体的条文,“律”比“法”更具体。佛教中“律”多为“戒律”,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因而,律师是解释“律”的人。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而非依“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并定罪的是“法官”。这也许就是现代汉语中“律师”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
  法、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区别只是在于时代。春秋末期,“法”字广泛使用,如李悝作《法经》,后来秦商鞅把《法经》的“法”改称为“律”,以后各代皆把“律”作为法典名称,把“法”改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新律、晋泰始律、梁律、陈律、北魏律、北周律、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今天,习惯上又改称“律”为“法”,然而,“法”字又有“法术”之义,“法师”多指后一义。由于“律师”意义较为单纯,“法师”意义多,加之国人的惯常思想,佛、道、巫皆可称作“法师”,易产生歧义,所以在意译“律师”时舍“法师”而留“律师”。
  以上是现代“律师”一词的由来及演变。汉语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较开放的系统,汉语中有些看似平常的简单词语,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如不细细探究,难免张冠李戴,只有溯源分流,理清脉络,方得真理。(选自《文史知识》2007牛第7期,有删节)
1.关于“律师”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律师”词最早源于佛经,在汉武帝时期就进入了汉语系统。
B.佛教中“律师”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C.清代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为律师,这已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D.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
2.下列对“意译‘lawyer’翻译成‘律师’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而律师是汉代才有的词汇。
B.“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而“律”比“法”具体,多指具体条文,比较符合现代意义上律师的职业特征。
C.尽管“法”和“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只是在各个时代称呼不同,但“法师”中的“法”多含“法术”之义。
D.“法师”一词在佛、道、巫中都有 此类称谓,为了区别于人们的惯常思维,避免混淆,故取“律师”而舍“法师”。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是在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时,汉语词汇中新增的一个名词术语。
B.律师一词与法律有联系最早出现在清代,在此之前,律师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 C.“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通晓经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D.现 代律师的雏形出现在古罗马,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且不收取报酬。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师一词出现在汉代,随佛教的传入而存在,汉代以前佛教没有在我国出现。
B.在中国,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可能出现在清末戊戌变法前后。
C.律师当初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D.由律师一词的由来与演变,可以看出汉语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大量借词、译词还将进人汉语系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罗密欧的内心独白部分,完成1-3题。
     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________ 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__________ 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提尔伯特,你也裹着你的血淋淋的殓衾躺在那儿吗?啊!你的青春________ 在你仇人的手里,现在我来替你报仇了,我要亲手杀死那杀害你的人。原谅我吧,兄弟!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依然这样美丽?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的种子,所以把你_______ 在这黑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这更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我要留在这儿,跟你的侍婢,那些蛆虫们在一起。啊!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从我这厌倦人世的凡躯上___________厄运的束缚。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______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
1、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摧残  征服  葬送  藏匿  挣脱  网罗
B、征服  摧残  藏匿  网罗  挣脱  葬送
C、征服  摧残  网罗  葬送  藏匿  挣脱
D、摧残  征服  网罗  葬送  挣脱  藏匿
2、找出文中的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这段内心独白,分析罗密欧的思想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学美感杂议
翁寒松
        文学较之哲学,除了共通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外,还有其独特的风情。它有一种在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诗情画意,有美好的欣赏性,这就是文学的美感。将好的文学作品成功地拍成电影,更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在近代文艺作品中,《简?爱》和《音乐之声》就是充分展示文学美感的作品,一往情深地讴歌了生活的美和人类道德的伟大。
        但是,欧美进入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后,已经很难奉献这样的经典之作了,正像音乐领域已很难再出贝多芬、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一方面是“世无英雄”,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已经向简单化刺激方向蜕化。当年爱凑热闹的美国人组成拥有数十个分指挥的万人乐队来演奏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而且还盛情邀请作者本人赴美指挥。结果施特劳斯一曲指挥下来便逃之夭夭,因为那隆隆的击鼓声有如炮击,那管乐齐奏也有汽笛齐鸣的味道,美感被破坏殆尽,而那些所谓的音乐人却在那里喜形于色。由此可见,经典作品在“杯水主义”和“快餐文化”时兴的氛围里,其美感很多都要被附庸风雅和“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囫囵吞枣所销蚀。
        受世界流行风的影响,又由于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当今的中国文学也甚缺那种值得咀嚼的作品,而欣赏群也有点“顾不上”美感的仓促。缺乏哲学素养也许是文学美感短缺的重要原因,在文学评论类作品中尤其可以发现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深沉还是浅薄,生活积累是客观条件,哲学素养则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现代文学中每每出现的诸如“终极关怀”“话语结构”等令人费解的新鲜辞令,其实都是作者思维概括力和阐发力不足而生出的“怪胎”;只有深入浅出能力不足的人,才需要靠“造词”来吓唬民众,而这样做只能使文学的美感更加丧失。
        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文学美感的“滑坡”仍要归结于文学的不争气。今天跟以往相比,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已大为进步,生活的情趣和美感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绚丽开放,只有缺乏竞争力却又好高骛远的人才感受不到“世界真美好”。因此,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
        (选自2006年3月4日《科学时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美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美感有文学独特的万种风情,是独立于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之外的美学范畴的概念。
B.文学美感是指作品具有美好的欣赏性,字里行间充满了诗情画意,能给人以美感情感体验。
C.文学美感具有艺术的共通性,好的文学作品拍成好的电影或电视剧后,更能给人以美感享受。
D.文学美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近现代优秀文学作品能给人以遐想、冲动和震撼,古代的则不能。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施特劳斯从美国“逃之夭夭”,是因为承受不了如炮击般的击鼓声和汽笛齐鸣般的管乐声。
B.为防止当代文学美感的“滑坡”,需要作者努力,也需要提升“欣赏群”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
C.社会的文明开放和心理健康程度的进步,为文学美感的回归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D.本文针砭了追求感官刺激和急功近利的时弊,呼吁作者重视生活积累和哲学素养,期待文学美感回归。
3.依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两项是(  )
A.社会商品化的程度越高,物质就越丰富,生活节奏也越快;可是,人们的欣赏情调和欣赏能力反而只会越来越简单化。
B.因为哲学素养是更接近天才因素的东西,所以只要提高作家的哲学素养,就可望诞生出美感厚重而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
C.在欣赏文学、音乐乃至绘画等艺术时,只有具备了高品位的欣赏情调和较强的欣赏能力,才能超越感官刺激的低级层面。
D.仅靠在形式上挖空心思,或在词汇上标新立异来体现文学美感,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并暴露出作者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的欠缺。
E.文章结尾说“美感问题完全应当和可以通过有才华的文学男女的努力来解决”,可见,解决美感问题的职责在于当代文学青年。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