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林、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林、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间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们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这条大道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了人类的健康。
  见到了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斜坡,能坐四万人。只有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席位。实在忍不住,我在这条神圣的起点性跑道上跑了整整一圈。许戈辉在一旁起哄:“余老师跑得不对,古代奥运选手比赛时全都一丝不挂!”
  我说:“这要怪你们,当年这里没有女观众”确实,当年有一很长时间是不准女性进入赛场的,要看,让已婚女子观看,而进门正前方几乎一公里远的山头上,才让未婚女子远眺。许戈辉说:“原以为运动场是少女挑选如意郎君的好地方呢!”
   听这里的人介绍,当年有一个母亲化妆成男子进入赛场观看儿子比赛,儿子获得冠军她一,声惊呼露出女声,上前拥抱又露出女形。照理应该惩罚,但人们说运动冠军一半是人一半是神,我们怎么能惩罚神的母亲?此端一开,渐渐女性可以入场观看比赛了。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 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 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领域,我们至今仍在用希腊的基础话语思考;肢体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我不止一次地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是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肢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摘自余秋雨《千年一叹》,有改动。)
1.哪些东西引起作者联想到崇尚“健康”的奥林匹克精神?为什么它们能够引起这种联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母亲化妆看比赛”的故事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访古游记,按照游程顺序,详尽地记叙了游访的所见、所闻,文章结尾抒写作者的感受,表达了对古希腊文明的赞美。
B.“健康是他们的宗教”在文中的意思是:古希腊的宗教教义和仪式里有许多关于健康的内容,反映出古希腊人重视健康。
C.“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环形斜坡,能坐四万人。”说明竞技场规模宏大,反映了古希腊人热爱体育竞技,追求肢体健康。
D.文中插入“许戈辉起哄”,借此介绍了古希腊竞技的情况和相关习俗,引出母亲化妆偷看比赛的故书,寓庄于谐,饶有风趣。
E.作者认为中华文明没有把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两相熔铸、两相提升,因而流于愚勇,流于酸腐,追慕骑士,仿效寒士。
答案
1.①楼础、殿基、雕塑、石柱。②因为一方面(据“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它们显示了希腊悠久的历史。另一方面(据“老将军们”“昂首云天”,以及下文关于希腊人体雕塑的议论)它们矫健的造型,和崇尚健康相联系,引发相关联想。
2.①交代了女性可以入场看比赛这一变化的由来。②说明“古代奥运选手比赛时全都一丝不挂”,表现出古希腊人对肢体美的追求。③人们对母亲的宽恕,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健美的尊崇。
3.赞美古希腊文明达到“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意对即可)
4C、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终于来到了奥林匹亚。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林、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钟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也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   (取材于周华斌《什么是戏曲》)
1.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歌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体系,而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
2.作者是否赞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城南旧事》的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院子里。英子一边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一边跳着过来,走向北屋。
  英子:妈妈,我告诉您一个好事儿。
  妈妈(在旁门口出现):什么好事儿?
  英子:您猜。
  妈妈:考了满分啦?
  英子:才考过哪能又考啦?
  宋妈:那就烤糊了。
  英子:你别瞎胡说。
  妈妈:快告诉我吧。
  英子:韩老师说,欢送毕业同学的时候,要开游艺会,得早点准备。她从一、二、三年级选了几个人来表演《麻雀与小孩》,老师今天找了我,说“林英子,你当小麻雀”,我当是做梦,原来是真的,我高兴死了。韩老师还说,“回去叫妈妈给准备一件小麻雀的披风,当翅膀。”妈妈,啊,您不是有块淡色的头纱么?借给我跳舞用好么?
  妈妈:好,好,我找找看。
  英子:现在就找。
  妈妈开抽屉拿出一块纱巾,英子立刻抢过来,披到身上,走到穿衣镜前左看右看。
  宋妈:这可不得了啦,英子要演戏啦,叫我去看么?
  英子:不知道,不知道学校里让不让?
  宋妈抱着小妹妹高兴地欣赏着。
  妈妈:我给你四个角上缀上四个小铃儿,这就更好了。
  英子(高兴得拍手):妈妈真好,好妈妈!
  课堂里。同学们的课桌都堆在一边。
  韩老师踏着风琴,《麻雀与小孩》的旋律缭绕着,夹杂着悦耳的小铃儿的响声。
  英子披着淡色纱巾,装着小麻雀飞来飞去,周围站着几个参加演出的小学生,还有一些看热闹的同学。隐约有雷声,刮风了,窗外的树枝摇晃着。
  小同学(望望天):要下雨了,快走!
  沙沙的雨立刻洒了下来,天空打着闪。
  韩老师:不要乱,雷阵雨,很快会过去,练我们的。
  课堂里的风琴声又嗡嗡响,“小麻雀呀”的歌声又唱了起来。
  白云在飞奔,蓝色的天又露了出来,雷雨已过,又放晴了。
  操场上,雨过天晴,天上有条虹。英子昂着头走了过来,后边,韩老师骑着辆女式自行车,微风吹拂着英子的童化型的头发,好漂亮。韩老师的车赶上了英子,英子转过头去喊了声:“韩老师再见!”
  胡同里。英子走进了胡同,她一面走,一面想起了草堆里的人。草堆里地上的包袱在眼前一闪。英子又走进了草堆,草叶还带着水,因为刚下过雨。那个人坐在那根横在地上的大梁上,嘴里咬了根青草。
  厚嘴唇的人:放学啦?(招手让她坐到大梁上)怎么不回家?
  英子:我猜你在这里。
  厚嘴唇的人:你怎么就能猜出来?
  英子:刚刚下过雨,我想你一定会来看看你的东西,另外,我想听你讲故事。
  厚嘴唇的人:你的心真好,故事我一定会讲的,可是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儿呢。
  英子:英子。
  厚嘴唇的人:英子、英子,这名儿好听,可是功课好么,考第几?
  英子:第十二名。
  厚嘴唇的人:才考十二名?应当考第一名,准是爱玩儿。
  英子不好意思地笑了。
  厚嘴唇的人:我小时候就是贪玩,书没有念好,后悔也来不及了。我小兄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他说小学毕业了还要进中学、大学,可凭我这没有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我们娘儿仨,奔窝头,还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你们家吃窝窝头么?(英子摇摇头)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你明白我的话么?(英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摇摇头)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摇摇头)不是好人?(指指自己的鼻子,英子又摇摇头)不是坏人?(他哭了,流出了眼泪。)
  英子: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挺难分。(她抬起头来)你分得清海跟天么?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
  厚嘴唇的人:小妹妹,你的头脑好,将来总有一天分得清楚的,我一定忘不了你。我的事别跟别人说,就连我的兄弟算上。
  画外,一阵乱轰的脚步声和嘈杂声:“快,快,快去看一一”“来了,已经过琉璃厂了”……
  英子侧着头在听。眼前闪过许多人的脚在石板地上奔过。
1.对这段戏剧节选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这场戏一开始,小英子边跳边唱着“小麻雀呀,小麻雀”,表现出她因被老师安排在学校游艺会上表演《麻雀与小孩》而高兴、兴奋的心理。   
B.这段节选,运用了成年人的视角,审视了童年生活的无知和无奈。   
C.当小英子在课堂上再次唱起《麻雀与小孩》时,突遇狂风暴雨,让人有一种不祥之感,意在表现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辛酸的本色。   
D.所选部分反映了英子天真活泼、无知无畏,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征。   
E.这段节选以清新和隽永的散文叙事笔调表现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理路程。
2.“厚嘴唇的人”说,“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厚嘴唇的人”问英子“你说我是好人还是坏人?不是好人?不是坏人?”在英子的眼中,“厚嘴唇的人”是怎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来认识这个“厚嘴唇的人”呢?小英子由于年幼而难以做到,你是怎样认识这个人的?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戏剧节选,完成l~3题。
国  王  好好利用你的时间,雷欧提斯,尽情发挥你的才能吧!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
哈姆莱特 (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路人。
国  王  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莱特  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节选自王蒙的《启示录》)
1.第一段中的“写实”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从选文看,作者受到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意思的几项是(     )  
A.《红楼梦》“一方面强调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了不可当真”,这体现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   
B.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去反映.干预现实生活。   
C.作者认为一味地写实,或者完全的梦幻化,都不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D.作者提醒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E.作者提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许行
  女儿家对门住了一户黑人,只有一个老头子叫罗宾森。
  这片100多户人家的公寓里,除了女儿和一家日本人外,住的都是白人。可偏偏就有这么一户黑人,而且黑得瘳人!脸上身上油黑油黑,就好像黑色“奔驰”的车皮,连胡茬子和脸皮都分不出来,通身只眼珠和牙,齿有两处白的。看样子可能是非洲移民中那个最黑的品种。否则,没有黑到这个分上的。他身材不高,却粗壮得惊人,往那儿一站活像只狗熊。不到两周岁的外孙女,见着他连魂儿都没有了,惊惧地边瞅边往女儿身上靠。
  “来,让我们做邻居吧,”罗宾森蹲下来笑着对外孙女说,“怕啥?我又不是只熊!”
  女儿翻译过来,我和妻子都笑了。可外孙女还是直躲。
  从他的眼睛和神态里可以看得出他对孩子的感情,我们抱着外孙女走得老远了,他还是呆呆地望着。
  我们走过公寓的出口处,外孙女见标志牌上拴着几个气球,非常喜欢,盯着不走。拴气球表示公寓里有空房招租,我们当然不好随便摘下来一个给她。就在这当,罗宾森赶了过来,一伸手摘下来一个红气球。他是公寓办公室的工人。他举着红气球在外孙女眼前晃动着,说:“来吧,让我抱一抱,就把它给你。”
  外孙女看着飘荡的红气球,着实喜欢得不得了,可让他这个“大狗熊”抱一抱,确实又有点害怕。
  “让抱一抱吧!”女儿动员外孙女。
  外孙女瞅着罗宾森直摇头。当女儿要把她递过去时,她竟“哇”一下子哭了。看来是宁可不要气球也绝不让抱。
  这真让罗宾森泄气。他一看没办法,只好把红气球递给女儿,无可奈何地笑着对外孙女说:“唉,我真是一只熊。”我们又都笑。
  好像还不太甘心,他又在那儿瞅了外孙女一阵子才走。
  这片公寓住宅是在一片高低不平的林地上修建的,花木环绕,草坪衔链,环境相当幽雅、宁静。住户也多属文雅之辈,很少有高声喧哗的。这天,罗宾森门口却例外地有个女人超常地大声说了一些话。
  我问女儿怎么回事。
  她说是公寓办公室的人,斥责罗宾森把一只室内陈设的瓷瓶给打碎了,骂他是一只不会拿东西的黑色笨熊。
  打这以后,很多天我们再也没有见到罗宾森。待对门搬来另一户黑人工人,我们才知道他已不在公寓打工,搬走了。
  同六市内一家新的儿童玩具商店开张,大吹大擂地宣传开市减价三天。女儿开车拉我们一起去给外孙女买玩具。一到门口,有个一人高的大黑熊模型,立在一个木墩子上。那大黑熊两条后腿站着,两条前腿朝前伸着,做人的形态稳稳当当立在那里,很是吸引人。许多孩子围着观看,笑闹。商店老板也真会别出心裁。
  我们也走过去,细一看,哦,眼珠子还在动弹,原来是个活人化装的。不过,外孙女却把他当成了真熊,又好玩,又害怕,不住用手指着嚷:
  “熊!熊!”
  不一会儿一阵铃声,从:商店侧门走出来一个马戏小丑,替换了“黑熊”。未曾想“黑熊”下来后,竟朝我们走来。
  “哈哆!”他向我们打了个手势,随即对外孙女说,“这回你看我是不是只熊?”
  啊!原来是罗宾森。
  这回他没有笑,我们谁也没有笑。
1.结合作品,简析罗宾森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段“这回他没有笑,我们谁也没有笑”,这两句话有何意味?从全文来看,这两句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以“熊”为标题,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小小说最高奖——金麻雀奖,在授予许行的评语中写道:“许行的小小说来自岁月沉淀下来的记忆,以今天的意识重新洗印和诠释,陡增一种逼人的鲜活和光彩。”一位评论家在读了《熊》这篇作品后也不禁感叹:“看到罗宾森,就如同看到了我们自己。”罗宾森的遭遇引发了你对生活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熊》,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