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问题。(选做)居住改变中国:公民文化正在社区中兴起  当下,大量新型社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同时也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问题。(选做)居住改变中国:公民文化正在社区中兴起
  当下,大量新型社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同时也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缪青看来,在老社区里,居民很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居委会是“政府的腿”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而在以“财富起跑线”划分的新型商品房社区里,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一提起‘公民’,大家反应出来的就是爱国,就是向国旗敬礼。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缪青说,“在不少新型商品楼社区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它是超越血缘和熟人关系的。”
  不少事实支持这种判断。一名网友回忆当年在大杂院的生活时说,“我生活的那个大杂院,有个邻居一到夏天就买了许多蝈蝈挂在院内,吵得我根本睡不好觉。可大家只能彼此容忍,实在不行了可以找居委会大妈反映,但要是谁真的自己跳出来和别人发生冲突,肯定会被邻居视为不通人情。”如果自己生活在新型的商品房小区,肯定会直接去敲这位邻居的门,把意见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在新型社区,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碍于人情、抹不开面子的情况也越来越鲜见,维权和参与管理正日益成为流行的话题。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不管是私下谈判还是对簿公堂,新型小区居民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种建立在自购住房基础上的维权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
  缪青对这些震撼人心的变化感触颇深。他逐渐意识到,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长,旧有的“熟人”邻里正在被新的“公众”邻里所取代,从而为公民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在新型社区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不分等级亲疏的。”缪青告诉记者,他曾经听到过一位业主委员会成员向他感慨,终于理解为什么一些退下来的政府官员在参与社区管理时,往往感到不适应——“环境不同了嘛!”
  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学习和适应另一种游戏规则,即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这需要一段时间。缪青认为,我们社会必须要通过这个过程,才可能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人们也才可能由此养成开会决定事情的习惯。
  那些最先养成这种习惯的人往往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比如身居北京的舒可心。他精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迫使发展商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正因为此,他被某媒体评为“中国社区十大维权先行者”之一。现在很多商品房居住区内,业主、居民的精神生活热点,已经是竞选居委会委员乃至主任了。其实,民主不是什么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政治标签,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理念、模式,是一种最常用的处理共有财产、公共事务的方法和工具。
  先行者的足迹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缪青说,中国古典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其理想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治道的重心在于,试图找到或者试图塑造那些能够替老百姓着想的英明君主和清官贤相。而政府的廉洁和效能有赖于道德的修养和内圣外王的规范。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000年的追寻长治久安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治道始终无法贡献出一种方案、一种体制,能够广泛地激发民间的活力,特别是自下而上地保护公民权利和遏制公共权力的滥用的方式。其最重大缺失在于,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如今,这个机制正在兴起。然而还仅仅是开始。在缪青的一项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一些居民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67.2%的人竟然说没有时间。这一方面说明在城市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未来社区治理中如何推进公民参与,特别是发展自下而上的制度化参与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文章的第二段中“政府的腿”“财富起跑线”的具体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1)“政府的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财富起跑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五段的“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四段介绍一个网友关于“大杂院”生活的回忆,联系上下文来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一节,作者对一些人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没有时间”的说法持什么态度?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说新型社区的出现,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从全文来看,这种“变化”都有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由政府督促被动工作的社区组织。(2)是指实力相当的物质生活水平。
2.人们不会碍于情面而忍受他人对自己权益的侵害,而是积极维权和参与公共管理。(意对即可)
3.作者写网友回忆一节,目的有二:一是将“大杂院”生活与新型社区生活进行比较,说明新型社区公民维权意识等的变化;二是通过事实材料说话,避免空洞和缺乏依据。
4.(1)持否定态度。(2)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自上而下的古典治道,压抑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5.(1)公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参与意识增强);(2)维权意识得到发扬;(3)民主意识增强(政治权利意识觉醒);(4)学会通过制度与协商解决问题与矛盾。(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问题。(选做)居住改变中国:公民文化正在社区中兴起  当下,大量新型社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同时也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 ~4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消去,①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象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动起来。②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的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子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③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④“芦柴棒”着急的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去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1.文中画线句①写得好,尤其是加线词用得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②写了一连串的行为,是按: _____为顺序写的;
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③的句式很特别,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从“十六七个" 猪猡"”写到“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再写到一个“芦柴棒”,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发展生物燃料可能引发粮价暴涨
        埃菲社多伦多(2007 年)4 月11 日电    乙醇燃料和其他生物燃料能够缓解美国能源饥渴、改善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吗?也许。但我们越来越明显地发现,填补一个窟窿往往会造成另一个更大的窟窿
        古巴***卡斯特罗严厉批评了美国利用玉米和其他农作物大量生产生物燃料的政策。他认为,“将粮食变成燃料的主意”只会在世界贫困国家中导致更多饥锇,减少能源消费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惟一办法。
        美国农业部10 日警告说,近来玉米价格暴涨,可能会导致今后几个月肉类产品供应的突然减少。农业部表示,今年美国牛肉、鸡肉和猪肉的生产将比去年减少4.5 亿公斤。玉米的价格已经上涨至历史最高水平,这与乙醇生产需求增加有直接关系。目前美国有上百家工厂生产乙醇燃料,预计2008 年它们将耗费大约1.3 亿吨玉米,相当于全国玉米产量的一半。
        发展生物燃料具有世界性影响效果。美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的40% ,出口的玉米占世界出口总量的70% ,因此美国玉米出口量的些微减少都会对全球玉米价格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在美国的邻国墨西哥显现出来。墨西哥人的主食玉米饼的价格经过一番狂涨之后,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在1 月份对玉米的价格实行了控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警告说,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已经导致玉米和大豆(用来生产生物燃料的两种主要农作物)价格上升和石油价格的变化。报告指出:“生物燃料需求的增长可能会导致玉米和大豆价格的更多上涨,并在以后向石油的价格靠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指出,作为玉米替代物的其他粮食作物的价格也在上涨,油、肉、乳制品的价格也随之提高。
        资料显示,2007 年粮食价格将保持与2006 年相似的上涨水平,提高10% 左右,主要是由玉米、小麦和大豆价格的上涨引起的。
        如果这些还不够的话,关于生物燃料给环境带来的好处也越来越受到质疑。
        加拿大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将生物燃料作为汽油和柴油使用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样的政策效果并不大。该报告指出,如果加拿大10% 的燃料改用乙醇,温室气体的排放只能减少1% 。与此同时加拿大必须用36% 的耕地来生产这10% 的乙醇燃料所需要的原料。
        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指出,用玉米生产的乙醇燃料需求的增加是导致2006 年上半年世界粮食储备减少的主要原因。(选自2007 年4 月13 日《参考消息》第4 版)
1. 下列对第1 段中“另一个更大的窟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指世界粮食、肉类价格暴涨,甚至在世界贫困国家中出现更多的饥饿。
B. 指玉米价格暴涨,人们不得不使用其他粮食作为替代物。
C. 指玉米及其他农作物的大量减产。
D. 指将会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
2. 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减少能耗是解决能源短缺的惟一办法,这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主张。
B. 玉米价格暴涨主要是因为生产生物能源对玉米的需求大大增加。
C. 生物燃料生产的增长会降低石油价格,会导致石油价格将向玉米和大豆价格靠近。
D. 使用生物燃料大大缓解了美国的能源饥渴和环境危机,但却给全世界带来了饥饿的灾难。
3.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展生物燃料给美国带来了好处,却给其他国家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将招来世界各国家的反对。
B. 随着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生物燃料生产可以获得足够的原料,世界的能源短缺危机也就可以得到解决。
C. 在现在的状况下,过度发展生物燃料将导致全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D. 如果大量生产生物燃料,人们将破坏森林、草地来满足对耕地面积增加的需求,这样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 西北风─- 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 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1.从全文来看,作者写到江南的哪些冬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写到江南的冬雨时,作者在这一段的结尾写到“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感到的“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赏析,不恰当两项是(     )
A.这篇散文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C.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像,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时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D.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
E.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虹影
杨文丰
  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我时常戴一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村人喊做天弓的虹。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飘然升空的。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升天的么?
        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 老年时至,夕阳在天。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诗人北岛就有一首诗叫《姑娘》,短得只有两句:“颤动的虹/采集飞鸟的花翎”。姑娘与虹,大抵是皆有照人光彩,诗人才能当上月下老人,将她们红线联姻吧。
        虹,也算得上是阳光和雨滴曲折而奇幻的“合作”。 与雨滴“合作”的、射在雨幕上的阳光,是齐刷平行的、集团无边的箭簇。每一根阳光之箭,进入雨滴的位置和角度都不同,因而,每一根阳光之箭的折射以及反射角度相应也不同。 你能否看见虹,取决于经雨滴反射过来的光波,能量是否集中,光色是否够强,最根本的,还在于能否如前所述,正好射入你的眼帘。
        陆龟蒙在《和袭美咏臬桥》中咏虹:“横截春流架虹桥。”毛润芝诗曰:“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诗词,当然皆是先观虹桥而后作。虹何以常被喻作桥呢?抑或说, 虹何以总是弧形的呢?这是因为,惟有此一弧段之上雨滴反射过来的各色色光,能量才最集中,光色才最强,更重要的,是只有这些斑斓色光,才能被人看到。
        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有了光,有了雨幕,有了光在雨幕中的折射,方生虹。虹的光明前途,只能是短暂的。虹的生命多斑斓在夏日雨水的天空。这是因为夏季才多有雷雨或阵雨天气,这类雨范围不大,容易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的景象,利于虹生。大雾中,水汽空蒙氤氲,阳光遥遥地、斜斜地射来,霎时彩虹如练,也自在情理之中。 空气干燥的冬季,雨少,阵雨更少,是不太可能出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雪花纷飞时节,谁能见到虹?
        阳光,不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天火么?雨滴不是从天上来么?看看虹吧,你还能说“水火不相容”吗?虹,不仅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更是水火相容的预言。
“东虹日头,西虹雨。”这句谚语,简直就是气象预言。
        我们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地球的中纬度。我们天天都可看到电视天气预报。那气象小姐所指点的江山,那中纬度地区所出现的系统性的降水天气,多数都自西而东移动。虹的方位又正好与太阳相对,所以,西虹在天,则表明茫茫雨区,正滂滂沱沱、飘飘荡荡朝我们所在地移来,不久天将雨。倘若虹影在东,则说明雨区早已告别了我们东去,我们的天地,可谓风景晴好,艳阳高照,天明地静。——选自《散文海外版》
1.联系文章的第一、二段,请分别概括说明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虹的态度。
答: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句子,“作为生命的虹,命运之路总是曲曲折折的”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虹“是天上水火相容的交响”,其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北岛、陆龟蒙和毛润芝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美国宇航局的“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8 月3 日搭乘“德尔塔2”型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信使”号开始了计划中的耗时6 年半、飞行79 亿公里的探测远征。
        这是30 年来人类探测器首次对水星进行全面的环绕探测。
        水星距地球约9 100 万公里,“信使”号直接飞到水星只要3 个月左右。因为“信使”号如果要直接进入环水星轨道,需要携带更多燃料,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大载荷的运载火箭和更高的科研成本。而为进入水星轨道,“信使”号要先在太阳系内飞行6 年多的时间。
        受发射运载重量的限制,“信使”号没能携带足够的燃料上天。因而“信使”号需在太阳系内部先进行数年长途环绕漫游,使自身减速。它将在飞经地球一次、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2 圈获得足够引力支持后,在第三次飞过水星时,由于引力作用,先被猛烈甩向金星,然后借助“弹力效应”,于地球时间2011 年3 月再次被弹向水星,顺势“滑进”水星轨道,开始为期一年的环水星飞行;其间,“信使”号探测飞船上的7 种科研器将对水星的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及空间距离等进行全面探测,收集相关数据。
        这次“信使”号的水星轨道探测项目,是美国宇航局雄心勃勃的行星探测项目“发现计划”的一部分。“发现计划”侧重于使用3 年内能够研制成功的小型探测器、总预算一般不超过2.99 亿美元的项目;美国宇航局空间科学主管部门鼓励在该计划研发过程中尽量采用新技术,并鼓励将这些新技术转让给私营中小企业,以增加美国中小企业参与太空科研开发的机会。
        今年1 月初“星尘”号探测器与怀尔德-2 彗星的“亲密相会”,随后“勇气”号与“相遇”号先后登陆火星都是“发现计划”的预定项目。据美国宇航局信息,目前“发现计划”的两个最新选定项目为“黎明”与“开普勒”,“黎明”项目打算进入太阳系两个最大的小行星轨道,“开普勒”项目则计划研制一台太空望远镜,用于搜寻其他类似地球大小、围绕恒星飞行的行星,两个项目都拟于2006 年启动。
        (选自《人民日报》2004 年8 月9 日,有删节)
1.对“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要先在太阳系内飞行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减少飞船的燃料从而减小运载火箭的运载重量。
B.增大飞船的行程从而增加飞船仪器收集的相关数据。
C.以最小的科研成本来求得太阳系内更多的行星之谜的解答。
D.飞船远征符合美国宇航局早就提出的更快、更好、更省的行星探测方针。
2.不属于美国宇航局提出的行星探测“发现计划”的一项是(     )
A.花钱不多而又能连续进行科研项目高度集中的太阳系的行星探测。
B.3 年内研制预算不超过2.99 亿美元的小型行星探测器。
C.鼓励美国私营中小企业参与太空科研开发,以求得更多的新技术。
D.“星尘”号与怀尔德-2 彗星“相会”,“勇气”号与“机遇”号先后登陆火星。
3.对“信使”号飞船实现绕水星飞行的过程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系内环绕漫游→经地球、金星、绕太阳→过水星→甩向金星→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B.太阳系内环绕漫游→飞经地球→飞经金星→环绕太阳15 圈(其中三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第4 次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C.飞经地球→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5 圈(其间第3 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D.飞经地球一次→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5 圈(其间第2 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第3 次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信使”号飞船进行探测远征的原理是通过数年长途环绕漫游来使自身减速,再通过环绕太阳15 圈获得足够的引力支持,然后借助“弹力效应”由金星弹向水星。
B.“信使”号飞船的升空是人类首次对水星进行全面的环绕探测,人类将借助飞船上的7 种科研仪器收集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空间距离等方面的数据。
C.“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真正环绕水星飞行只有一年的时间,而为了节约科研成本,却要在太阳系内漫游飞行6 年半。
D.2006 年,美国将启动“黎明”项目以进入太阳系中两个最大的小行星轨道,同时,启动“开普勒”项目研制出一台太空望远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