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影 子   [(波兰)普鲁斯]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影 子   [(波兰)普鲁斯]
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队队地开出来,布满房子、走廊、门厅和光线微弱的楼梯;从橱柜和椅子背后涌到房间中央,包围帷幔;从明瓦和窗口冲上大街,不声不响地袭击墙壁和屋顶,占领制高点,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空中片片彩云进入黑色的纱帐。
过了一会儿,黑暗突然发起全面攻势,从地面直升云天。野兽躲进洞穴,行人各自回屋;生活就像无水的草木,蔫枯凋萎,奄奄一息;景物的颜色和轮廓一齐隐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在华沙的空旷的街道上出现一个奇怪的人形,头上举着小小的火种。他好像专为驱赶黑暗而来,沿着人行道飞速奔跑着,一见路灯,便停了下来,点亮欢悦的灯火,然后就像影子一样消失了。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是百花盛开、风和日丽的阳春,还是雷雨交加的七月炎夏;不论是狂风呼啸、尘雾茫茫的深秋,还是雪飘万里的严冬,——只要黄昏降临人间,他就跑遍大街小巷,举着火种,点亮灯光,尔后就像影子那样,一晃不见了。
你从哪儿来?是何处人氏?你为什么这样自隐,使人们看不见你的容貌,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你有妻室和母亲吗?他们是否在时时等待你的归来?你有儿女吗?他们是否常常倚门相待,当你把小小的火种放到房角以后,就用力爬上你的膝头、搂住你的脖子?你有没有一个可以共同欢笑、共同悲伤的朋友?你有没有一个哪怕是仅仅可供聊天的相识?
你总该有一个栖身之处吧?你总该有个留给人家称呼的名字吧?你总该具备人们共有的需求和感情吧?难道你真是一个无声的看不清的幽灵,只在薄暮朦胧中走出来,点亮灯火,尔后就像影子一样隐去?
有人对我说,确有这么一个人,并把他的住址告诉了我。我找到那所房子。询问扫院人。“有一个点灯人住在这儿吗?”
“有。”
“他的房间在哪儿?”“喏,就是那间小屋。”
门好像已经上锁。我向窗洞里一望:只有靠墙铺着一张小床,床边有一根长杆子挑着一盏小灯笼——火种。点灯人不在家里。
“请简单告诉我,他是个什么样子?”
“谁晓得他长得啥模样!”扫院人一面回答一面耸耸肩。“我自己也没能好生看个清楚哩!”他补充说,“他白天从来不蹲在家里。”
半年后我第二次拜访他。
“喂,点灯人今天在家吗?”
“唉——唉!”扫院人一声长叹说,“不在,永远不在了!他昨天已经入土。他死了。”
扫院人默然沉思。
我打听一些细节以后,就赶到墓地去。
“看墓人,我想打听一下,昨天下葬了一个点灯人,他的坟在哪儿?”
“点灯人?”他重复一遍,“谁知他埋在哪块土里!昨天一共来了三十位‘游客’。”
“不过,他睡得准是白皮棺材。”
“睡白皮棺材的‘游客’也来了十六个呢!”
我到底没能看见他的脸,也没弄清他的姓名,甚至连埋他的一麭黄土也没能找到。他死后给人留下和生前一样的印象:只有在黄昏后才能看见的、一个无声的、不露真相的、像影子一样的人形。
在人生的黄昏时,一代不幸的人在摸索徘徊:一些人在斗争中死去;一些人堕入深渊;种种机缘、希望和仇恨冲击着那些被偏见束缚着的人;在那黑暗泥泞的道路上同样也走着那些给人点亮灯火的人。每一个头上举着火种的人,每一个在自己的旅途上点燃光明的人,尽管没有人承认他的价值,但他总是默默地生活着、劳动着,然后像影子一样消失。
1.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1)第五段文字中“我”为什么连续发问?(3分)
(2)第六段文字继续发问,是否赘余?为什么?(2分)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点灯人这一人物形象。(6分)
答案

1.文章一开头描写薄暮和黑夜降临的景象。(只答簿暮降临不给分,只答黑夜降临给1分,意思对即可)(2分)烘托出一个怯懦柔弱、为黑暗所欺凌的世界,为点灯人的出场作好铺垫,有助于突现点灯人与黑暗抗争的勇气和精神。(2分答案含“烘托……”“为……铺垫”“突现……”三个要点,答出1个要点得1分,答出2个要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1)(3分)连续发问,问的都是一个正常人通常具有的情况,充分表现点灯人一切不为人知、而作者对点灯人异常关切。(本小题3分,答案包含“不为人知”“异常关切”“通常情况”三个要点,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2分)不能删去,第(6)段承接第(5)段,进一步再作追问,使“我”的关切之情更显强烈。(本小题2分,“不能删去”1分,“承接”或“再作追问”或“关切之情更显强烈”1分,意思对即可)
3.(6分)点灯人形如影子,不为人知;克尽职守,默默劳作(准时为人们点燃光明);英勇抗争,持之以恒;生活贫苦,一无所求。(本题6分,答案含4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答对3个要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影 子   [(波兰)普鲁斯]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当夕阳西坠的时候,夜大军的前哨——薄暮便悄悄地、小心翼翼地从各个隐蔽的地方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杜   鹃     周晓枫
善良与无知的结合往往意味着悲剧的开始,它已为恶的孵化准备好适宜的温床。一对伯劳忙碌着,沉浸在即将做父母的喜悦中。它们不知道,一个不动声色的阴谋业已酝酿成形,现在它们正以自己的体温使之日益壮大。
杜鹃的寄育性广为人知,它不会筑巢,于是便把卵产在别人的巢中。这个笨拙且自私的母亲,就像抛弃私生子一样,生产之后迅速弃婴,然后在旁边隐匿起来。杜鹃具有魔术般的本领,它可以根据寄主的不同,来改变卵的大小和颜色,甚至以假乱真——我们难以理解这种诡异的改变,罪行会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渠道。于是这枚赝品蛋潜伏下来,寄主误以为这也是亲生骨肉——不要以为恶具有魔鬼般易于辨别的胚胎,恶在最初未暴露任何端倪,它是平凡的,甚至看起来如此孱弱。
善良与无知的结合往往意味着悲剧的开始,它已为恶的孵化准备好适宜的温床。一种犯罪的遗传本能开始作祟。它把同巢的卵或雏鸟慢慢拱到自己背上,然后猛然直立身体,把它们一个一个摔出巢外,直到独霸全巢。其实,恶比善更关注别人,因为必须建立在对他人的侵害上,才能成就恶的业绩。杜鹃孽子茁壮成长而伯劳所有的亲生骨肉都被残害了……一个恶的诞生要葬掉数倍于它的善,来做肥沃的底肥。杜鹃的养父母并未察觉眼皮底下的谋***,依然不辞劳苦地哺育着仇人,甚至这个怪异的孩子比自己大了许多倍,它们也丝毫没有怀疑。我不知道是否善与无知或善与被迫的配合,许多恶只停留于恶念和恶意,而不会变成实质性、破坏性的恶性。
半个多月以后,杜鹃雏鸟已膘肥体壮,它抖抖羽毛不辞而别,全然忘了养母的恩情。伯劳、画眉、柳莺……众多的善鸟年复一年充当着父母的角色,捐献自己的孩子供杜鹃***害……而这后面,并没有跟一个觉悟之后的处复仇故事。这竟然是大自然的法律,犯罪不需要偿付任何代价。
我认为杜鹃是品性最残忍的鸟。隼是食肉性的鸟,但是它不在自己的屋檐下捕食。因此一些从俄罗斯来到北极育雏的红胸黑雁,大胆地将巢建在与天敌隼比邻而居的地方,这是为了让狐狸慑于隼的威力而不敢接近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危险的技巧。但即使雏雁从隼的巢边经过,隼也恪守着原则绝不去碰它们——其中显然有种别样的磊落。杜鹃不然,它破坏了最基本的道德,其卑鄙和冷酷无可辩驳。
然而,与此有着鲜明对比的,是杜鹃赢得的好名誉。声声啼血的传说,指认杜鹃为蜀帝的冤魂所化。还有的说它是忧心报国的志士、肠结乡愁的游子或哀伤哽咽的佳人。春末夏初,杜鹃的四处鸣啭,好象是在催人赶上农时“快快布谷”,所以杜鹃又叫布谷鸟,据说谷穗和福祉会随它恳切的劝告一同到来。没人追究以往的血案,农人们满怀喜悦地聆听它的啼啭,并不是带来了阳光和雨水,但它选择了适当的时候,选择了适当的声音,所有的功劳便归尽于它。不是创造,而是利用——从中我们看到奸雄得势的捷径和狡计。
1996年春天,一对杜鹃停落在北京贞桥附近。后来,雌鸟被人下网捉走,雄鸟便在上空悲切啼叫,数日不止,直到声音嘶哑,仍不肯飞走。这让我在一概的气愤中停顿下来。没有一个坏人会是千疮百孔绝对意义的坏,所有的形象都是立体的,不能被框入一个狭小的人为概念——因此,我必须辩证地看待每一个人,甚至是一只鸟。
14.试简要分析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5.联系下文,说说第1段中“一个不动声色的阴谋”具体指的是什么?杜鹃的“恶”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6.在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其卑鄙和冷酷无可辩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7.结合全文,回答下列问题。(8分)
⑴第6段中句末说:“从中我们看到奸雄得势的捷径和狡计。”分析概括文中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奸雄得势的捷径和狡计”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⑵如何理解本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汉子精神    李国文
  有一次,画家韩美林告诉我,他正要做一件大作品,计划为项羽塑一尊顶天立地的雕像。我为他这壮举的构思,不由得击节赞赏。他说地点定在这位英雄愧对故里无颜见江东父老的自刎处。
  就这处江边,项羽“令骑者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忽然,项王见重重包围着的汉军中,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便指而问:“若非吾故人乎?”汉骑司马吕马童一惊,马上也认出了对方,赶紧告诉身边的另一汉军将领王翳:“此项王也!”项羽对这两个人说:“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于是,自刎死。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胜利者总是有理。所以,历朝历代的失败者,总是会被胜利者缚在耻辱柱上。但韩美林说:我就是要为失败的英雄立像!
  中国最有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就为这位失败者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强者之歌,题曰《绝句》,只二十个字,给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好汉,作出了最高的褒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中国最有名的史学家司马迁,是最早为项羽唱赞歌者。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将项羽的传记,放在前为秦始皇,后为汉高祖的帝王本纪里,在那个动辄得咎的封建社会里,这种有胆有识的勇气,也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时代良知。要知道他在写作《史记》时,已经是身陷缧绁的罪人,看来项羽的挺直腰杆的汉子精神,也是使他能够秉笔直书的力量。
  李清照也是一位失败者,爱情,婚姻,家庭,事业,无不使这位具有高超才华的女子抱憾终生;司马迁也是一位失败者,受诬,冤狱,蚕室,幽闭,连做人的资格都丧失殆尽,唯有埋首在竹简中著书立说,苦度残年。所以,这两位文学大师来写项羽这位历史上的大失败者,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林对西楚霸王投注进去这么大的感情,也许和他本人也是一个经常失败的汉子有关。几十年来,他饱尝或被席卷,或被高压,或被责难,或被修理的种种滋味,所以,他刀砍斧凿下雕刻出来的项王形象,不光是情态上的维妙维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贴合,心灵上的呼应。
试想一下,这位头戴盔甲,身披战袍,横刀马上,面江而立的西楚霸王,有数百米高,几乎等于一座山,兀立于滔滔长江之滨,那英雄末路的悲壮感,那虎死不倒架、虽败而不失尊严的英武感,这该是怎样一种磅礴的气势啊!
  我觉得,汉子精神,在当今中国,尤须张扬。也许,近年来,读多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媚,而较少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刚健,所以,每当看到美林的雕塑绘画等大作品,马上就会涌上来此人真不愧为一条“汉子”的感喟,而且,他作品中所充满的那种“汉子精神”,也使我受到启发,得到鼓舞,因之激动不已。
  翻开中国史,凡盛世,总是政治上产生大作为的时代,也是文化上产生大作品的时代。乐山大佛,始建于盛唐的开元元年,而洛阳龙门石刻,也是到了盛唐,达到巅峰状态。因此,我在想,当我们跨入21世纪,国家一天天富强起来,这尊西楚霸王的巨大雕像,在长江之滨矗立起来,这对走过百年耻辱之路的中国人来说,是很有一点象征意味的。
14.文中的“汉子精神”指的是怎样一种精神?作者为什么认为“汉子精神,在当今中国,尤须张扬”?(6分)
(1)                                                                    
(2)                                                                     
15.韩美林为什么偏要为失败的英雄立像?请说出两点理由。(6分)
                                                                         
                                                                         
16.文中提到李清照和司马迁,有什么作用?请作分析。(4分)
                                                                             
                                                                              
17.你认为在中国的古代和现代,还有哪些人堪称“汉子”?请举两例加以说明。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19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叫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了带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 ① 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 ② ,又匆匆的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做“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搡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 ③ ,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亦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那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戴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那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17.文中第四自然段说“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4分)
(1)文章中作者称自己为“难度的俗物”的原因是什么?
                                                                        
(2)概括文章中“俗益”所包含的内容。
                                                                        
18.源宁在游西溪后感慨“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与西溪相比,西
湖有什么不足?西溪又有哪些好处?请简要概括。(6分)
                                                                                                                                          
19.作者在文章收笔,描述龙妇吹洞箫像东坡夜游赤壁。请问,两者有什么相似之处?(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我们到了湖滨,便换登汽车。往时这条路线的搭客是相当热闹的,现在却很冷落了。同车的不到十个人,为遨游而来的客人还怕没有一半。当车驶过白堤时,我们向车外眺望内外湖风景,但见一片迷蒙的水气弥漫着,对面的山峰,只有一个辨不清楚的薄影。葛岭、宝石山这边,因为距离比较密迩的缘故,山上的积雪和树木,大略可以看得出来;但地位较高的保俶塔,便陷于朦胧中了。到西泠桥近前时,再回望湖中,见湖心亭四围枯秃的树干,好似怯寒般地在那里呆立着,我不禁联想起《陶庵梦忆》中一段情词幽逸的文字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心想这时不知湖心亭上,尚有此种痴人否?车过西泠桥以后,渐渐驶行于两边山岭林木连接着的野道中。所有的山上,都堆积着很厚的雪块,虽然不能如瓦屋上那样铺填得均匀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却尽够使我感到宇宙的清寒、壮旷与纯洁了。
1.请概括出选文中作者坐车游西湖的路线。
2.请你谈谈作者引用《湖心亭看雪》这段文字的用意。
3.第1段中说“往时这条路线的搭客是相当热闹的,现在却很冷落了”,选文是如何体现“冷落”一词的?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作者对“西湖的雪景”的情感态度怎样?请简要分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述“鸟的形体”?请分条概括。
2.第四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3.有人将“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中的“刺上”换成“进入”,你认为如何?请简要分析。
4.第五段中说“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中的“幻想”具体指什么?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何这样说?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