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史学易犯忌蔡尚思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它变相文字狱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史学易犯忌
蔡尚思
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它变相文字狱的主要对象。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朴学反是,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文字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在其范围内的诸子、古史考证、地理、方志等等,都和政治现实没有直接关系。清代顺、康、雍、干文网太密,文字狱大兴之后,史学因为首当其冲而大衰,考证学因为可以避祸而极盛,便是明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历经的时期特别长,君主权威无限大,一切都被严密控制,学术界便越来越明显地出现这种极其反常的怪现象:现代史成为空白点,近代史成为薄弱点,古代史成为集中点,越古越厚,越今越薄,甚至有古无今,许多学者都成为“信而好古”者。这自然是由于统治者极端专制和极端愚民造成的,而学术界死气沉沉,学术家畏难避祸,以古代史为防空洞、避风港,也是无法辩解和否认的原因。明末清初许多伟大的史学家,在国变之后,毅然决然地都要集中余生精力,就亲身见闻去私编《明史》。《明史》就是他们的近代史。当时,从学术界老前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万斯同、全祖望等大史学家,多专心致志私着《明史》,把私着《明史》看作高于一切的神圣任务。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难以比拟的,因为在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记》敢于写到“今上”即当代史。在明代以前,如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书》,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均属隔代修史,而且出于官修,那是根本谈不上史德问题的。在清代以后,如民国初年以清朝遗老为主官修的《清史稿》,等于清王朝的奴才为清王朝的主子服务,也是可鄙的。只有明清间的一大群史学家敢于不惜牺牲、无所畏惧地私着信史实录,确为难能可贵,这是中国史学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点。这也可见史学是以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历史为中心的,历史科学工作者必须是大智大勇者,缺乏勇敢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
1.下面对“清代的文字狱几乎等于历史狱”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清代文字狱的灾祸大多落在了触犯政治禁忌的史学头上。
B.清代顺、康、雍、干四代的文网皆因史学而设。
C.清代史学是以记述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的,所以酿成文字狱。
D.清代文字狱和其它变相文字狱都是以史学研究为对象的。
2.下列说法,不是导致学术界产生“怪现象”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专制权力,采用了极端的愚民政策,严密控制学术研究。
B.史学的研究中心与政治现实有直接联系,容易触犯政治禁忌。
C.史学家畏难避祸,缺乏直言事实的勇敢精神,于是转向考证学和古代史研究。
D.中国史学多属于隔代修史和官修,无法做到信史实录。
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朴学研究不易酿成文字狱,因为朴学以经学为中心,以小学的训诂、音韵等为附庸,跟政治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B.清代的考证学极其兴盛,是由于顺、康、雍、干大兴文字狱后,史学研究大大衰落造成的。
C.明代以前,后汉初修的《前汉书》,唐初的官修《隋史》,元初的官修《宋史》等,其史学价值都在官修《清史稿》之上。
D.黄、万、全等清初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地位崇高,是因为他们私着《明史》的成就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
4.根据文段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明清间一群史学家私着《明史》,表现出他们尊重历史事实,对文字狱无所畏惧的可贵精神和品格。
B.《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司马迁是个大智大勇者,敢于记述当代史实。
C.一个编史者,只要既有才智识见,又有编修同现实有密切关系的近现代史的经历,就可成为一代伟大的史学家。
D.隔代编修或者出于官修的史书,往往不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因此,我们看史书应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多方参照和论证。
答案

1.A
2.D
3.A
4.C
解析

1.(B、四代设文网,并非因史学而设。只是史学易触犯禁忌而已。C、“现代”应为“近现代”。D、错在“都是”,题干中只是“几乎等于”)
2.(“无法做到信史实录”与“怪现象”的产生无直接联系。)
3.(B、“史学大衰”不是“考证学极盛”的根本原因。C、二者不构成比较。D、“私著《明史》的成就达到了司马迁《史记》的高度”这句话有误,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
4.(“有才智识见”和“有编修近现代史的经历”,还不能成为一代伟大的史学家,如官修《清史稿》的遗老们就非伟大的史学家。)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史学易犯忌蔡尚思史学原以记述近现代事实为主要任务,任何时代的近现代史都是史学家的研究中心。史学容易触犯政治禁忌,成为文字狱和其它变相文字狱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破解古玻璃“身世”之谜
玻璃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公认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中国的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但是近年在湖南等省一些古墓中出土了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上面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批文物的出土,引起国内外考古界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古玻璃研究专家、广西博物馆馆长黄启善说,它们的出土不仅涉及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出土的这些古玻璃究竟属舶来品还是“中国制造”?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专家同时认为,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人的独立发明,但发展缓慢,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品等,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因此,当既具有中国古代玻璃优点、耐温性能又好、适应性又强的“钢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这类外来品与中国的“铅钡玻璃”在性状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人不知道它们是同一类物质。
“铅钡玻璃”如何起源?有学者认为,这与古代中国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铅在我国古代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用铅制成的胡粉在古代是一种化妆品。同时古人非常热衷的炼丹术也叫铅汞之术。早在战国时期,就流行“食金饮玉”可以长生的说法,炼丹术兴起后试炼珠玉(即玻璃)也就成为炼丹家的活动之一。不过炼丹家着眼于养生,因此制作玻璃没有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更谈不上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技术来。又有学者认为中国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制陶技术,青釉器物的烧成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春秋时期已掌握熔化生铁的135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一般情况下,温度只要达到1200—1300摄氏度就可以制造玻璃。
黄启善说,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国玻璃的“成长史”正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历史已经证明古代中国人可以用特殊材料独立制成“铅钡玻璃”,但当这种技术存在一定缺陷,而不能被老百姓认识和接受时,它就需要不断完善,就需要像“钠钙玻璃”这样代表先进文化的技术代替它,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望新闻周刊》)
1.下列关于“古玻璃”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铅和钡,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B.古玻璃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特点,适合做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口。
C.中国古玻璃易碎、不耐高温,其实用性不如陶瓷、青铜、玉石、发展不充分。
D.古玻璃其实就是“铅钡玻璃”,它是古人利用特有的原料独立制成的。
2.下面不属于对中国古玻璃“身世”说明的一项是                              
A.学术界曾认为中国古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
B.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
C.中国古玻璃的起源与古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炼丹家试炼的“珠玉”也就是玻璃。
D.中国古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关系密切,春秋时已有制造玻璃所需的温度达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
3.文章末尾说“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具体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铅钡玻璃”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由于技术上存在缺陷,不能被老百姓认可,终究要被外来的“钠钙玻璃”所代替。
B.像“铅钡玻璃”这样落后的文化迟早要被“钠钙玻璃”这样的先进的文化所代替。
C.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
D.尽管铅钡玻璃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它存在技术上的缺陷,仍然会被国人抛弃。
3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土的刻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纹饰及图案的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表明中国最晚在战国时已有玻璃制造技术。
B.中国古玻璃不全是从古埃及传入的,因而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不是古埃及人。
C.“钠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是因为这类外来品在性状上与“铅钠玻璃”有巨大的差异。
D.如果古代炼丹家在炼制“珠玉”时给玻璃以足够的关注,那么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也许能早些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习惯把认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性的,另一类是理性的;并且断言前者是对于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在关系的认识,而后者则是对于事物的全面的、本质的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这样的划分虽然基本正确,但也容易作出简单化的理解。因为它不能说明在理性认识中也可能产生片面化的缺陷。例如知性在认识上的性能就是如此。
康德曾经把认识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种,后来黑格尔也沿用了这一说法。我觉得用感性—知性—理性这三个概念来说明认识的不同性能是更科学的,根据我的浅见,马恩也是采用知性的概念,并把知性和理性加以区别。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我如果从人口着手,那么这就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经过更切近的规定后,我就会在分析中达到越来越简单的概念;从表象中的具体达到越来越稀薄的抽象,直到我达到一些最简单的规定。于是行程又得从那里回过头来,直到我最后又回到人口,但是这回人口已不是一个混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而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整体了。”从这段话看来,马克思也是运用了感性—知性一一理性这三个概念的。
认为艺术作品一切都必须从主题出发这种来自知性的观点是对艺术的最大误解。艺术作品必须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情志,但是作者一旦使他的作品的任何部分,包括每一细节,都从主题出发,都必须作为点明主题思想的象征或符号,那就必然会引起尊重感情的读者应有的嫌恶,他将会指摘这种作品和评论者按照这种理论对于某些优秀之作所作的牵强附会的分析。文艺作品固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但是它是通过生活的现象形态去表现生活的本质的。因此,文艺作品不能以去粗取精为借口舍弃生活的现象形态。相反,它必须保持生活现象的一切属性,包括偶然性这一属性在内。甚至像黑格尔这样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扫除偶然性揭示必然性的理论家也说,偶然性在艺术作品中是必要的。
人物性格必须有一个主导的情志(如哈姆莱特的复仇、夏洛克的贪吝等),但是这种主导的情志不能是唯一的、单线的,尽管它是人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例如《三国演义》,有作家把以上这些写法总结成这样几句话:“一个曹操有多副面孔,看来似乎矛盾,但联系着每一特定的场合,却又真实可信。这多副面孔构成曹操的性格,曹操就立体化了,活起来了。”遗憾的是有些文艺评论者只能按照黑格尔所指摘的法国十七世纪古典主义作家的知性原则去评长道短。他们和普希金相反,把莫里哀的悭吝人看得比莎士比亚的夏洛克更合乎艺术法则。普希金认为悭吝人只是悭吝人,而夏洛克的性格却是活生生的。夏洛克的主导情志固然也是吝啬,但同时他爱女儿,对作为犹太人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满怀愤怒,因此他的性格是丰满的、复杂的。
(节选自王元化《论知性的分析方法》)
小题1:下列有关“知性”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知性在认识上的性能就是如此”是说采用知性概念可以弥补理性认识的不足。
B.使用感性——知性——理性这三个概念说明认识的不同性能,这样更科学更合理。
C.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认识的历程时都曾使用过知性的概念。
D.知性的观点认为,艺术作品一切都必须从主题出发。
E.有些文艺评论者按照黑格尔的知性原则对艺术作品中的人物评长道短,这令人遗憾。
小题2: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人物性格应有一个主导情志,主导情志的展示应是多角度多侧面的;另一方面,人物性格又必须是多方面的,必须具有和其他人不同的独特个性。
B.一个曹操有多副面孔,看来似乎矛盾,但这正构成曹操的丰满性格。
C.复仇是哈姆雷特性格的主导情志,但在众多读者眼中他不仅仅是一个复仇者形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D.莫里哀的悭吝人和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同是闻名于世的吝啬鬼典型。与有些文艺评论者不同的是,普希金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合乎艺术法则。
小题3:根据第2段划线部分的文字,写出马克思对下面三种认识的解释。(4分,每种认识的答案不超过20个字)
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山梨
李辉英
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怕也全是人人少不了的。
  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甚而是一些荒坟,都会给你留下清切的影子;说到故乡的特产,那就更叫你关怀了,愈是久离故乡的人,愈是关心不忘故乡的特产,有时管叫你渴想得口水直流,这是因为思念特产得不到手的缘故。
  但这种特产,却并非都是名贵的东西,即以食品一类来说,肉包子也许就是特产之一,五香豆腐干也可以算是故乡的一种特产,此种食品,全在于地方风味的宝贵,而且更可以进而以某种特产物品或食品传名外方,叫别人一听到某种物品时,不自觉地就会联想起那出产物品的地方来,譬如南翔的包子,南京鸭肾,福建肉松,莱阳梨等全是。
  说到梨,故乡也出产一种梨,因为不是种在人家园子里面自己生长在山上的。所以叫作山梨。这些山梨虽然并不出名,外人很少知道,在当地却是家喻户晓的。由于这种山梨的生长,很可以推想到故乡偏僻落后的社会情形来,若在繁华的省份,人烟稠密的地方,那是无论如何不会让这些山梨自由生长的,大概不等结到七成熟时,早被别人打光了。留待成熟后再摘下来吃的事情,怕是不会有的。
  说起故乡的山梨,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它的酸和粗厚的皮!因为它是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的。如果让植物学家来解释的话,山梨的酸味和粗厚的外皮,正可以说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才长着的,因为山丛之中,杂虫甚多,如果它生得又嫩又甜,怕不待成熟早让虫子们蛀光了。果然,山梨里面很少有生虫子的。
  山梨的外皮虽然粗糙异常,但它的内中肉瓤却又嫩又甜,比起本地生梨和天津鸭梨要细致得多,而且又富有水分,剥了皮,一口就全吃净吮干了。
  山梨的酸味是特别让人难忘的。普通一般人对于甜的感觉得之容易,忘之更快,不比酸的味道,虽不能使人愉快,却足可叫人轻易忘记不掉。在事务方面,我觉得也是这样,得意的事情容易忘记,酸辛的事情倒是时常留在头脑之中不能忘去。
  我爱故乡的山梨,特别爱吃它的酸味,因为我每每从它的酸味中,来比拟自身寒酸的境遇;是的,我的生活永远是在酸味中过着的,我没有过一日属于甜味的生活!也许,我此后的日子还是要在酸味中过着的呢。所以,对于故乡的山梨就因此更给我不能忘记的深深的印象了。
故乡的山梨又是上市的时候了,村妇们定又一群一群的提着筐,肩着担子,还有背着口袋的,到人家里去作交易。她们不要钱,只是换些得用的东西。像棉花、布头、绒线一类的物品。这种交易倒很和上古时代“日中为市”的“以己之有,易己之无”的情形有些相像,不同的就是没有固定的交易时间罢了。我爱故乡的山梨,但我更忘不掉比山梨还要酸上万倍的故乡人们诉苦无处的非人生活。
1.结合4、5两节的内容来谈谈为什么家乡的山梨可以在完全成熟以后被摘下来吃。
答:                                                                     
2.文中第5段说“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请结合全文来分析山梨让作者念念不忘的原因。
答:                                                                     
3.文章标题是“故乡的山梨”,但直到第四小节才点题。请思考:
(1)前三节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                                                                     
(2)前三节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答:                                                                     
4.《故乡的山梨》和文章《乡土情结》都是以故乡为题材的散文,都写到了思乡情绪;但是,对于相同的内容,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又是有不同的,试举例分析。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疫病是随着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形成规模的聚居而发生的,并往往随着族群迁徙、商贸往来、征战侵略而传播。疫病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思想与世界观的变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促进了各种社会的转型。
在14—17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到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黑死病”瘟疫产生的影响是历史性和世界性的。首先,欧洲西部的封建制度受到沉重打击。“黑死病”涉及地区人口死亡多达1/4甚至1/2,造成了劳动力的奇缺,封建庄园对农奴的人身束缚不得不松弛以至瓦解,封建等级制的土地占有关系也难以维持,人对于自身生命、成就、价值观念在这场瘟疫的冲击中开始发展,人文主义的思潮涌现出来。文艺复兴正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这也是由于天主教会传统的信条和仪式在瘟疫和死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许多人不得不思考自己如何在非常的环境中拯救自己,文艺复兴的思想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因为它表现了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向往。
瘟疫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侵略中起到了更可怕的作用。法国史学家拉杜里称之为“疫病带来的全球一体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随着而来的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入侵美洲,他们带来的疫病成为美洲本地人最大的杀手。美洲本地人在孤立的状态下,对外来的疾病毫无抵抗力,绝大多数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100年中陆续死亡。这就为欧洲人征服美洲并大量殖民提供了条件,但也造成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后来上千万非洲黑人被运往美洲当奴隶,特别是运到加勒比海、巴西等美洲本地人灭绝殆尽的地方。当然,美洲也将梅毒等疫病传到欧洲,梅毒的出现对欧洲近代性伦理及生活方式也有很大影响。此后,欧洲殖民者对澳洲和大洋洲的入侵,也使当地居民的大多数因其带来的疫病而死亡。欧洲殖民者在全世界的侵略扩张也带来了疾病的全球一体化,它影响到了今天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西方人”在其中的优势地位。
在世界历史上几次重大转折中,瘟疫都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如果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以正确的方式应对疫病带来的挑战,这个社会与这种文化就会衰亡,反之这个社会与文化就会延续发展。在解开许多古代文明的兴亡之迷时,疫病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社会尽管有了先进的科技与医疗手段,但从艾滋病到“非典”的一系列的疫病流行,说明人类与疫病的斗争仍将继续下去。
(选自《新华文摘》2004年第2期)
小题1:下列不属于“黑死病”造成的影响的一项是(     )
A.封建庄园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B.封建等级制的土地占有关系受到极大冲击。
C.给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D.人们开始产生了对健康、完美与幸福的向往。
小题2:第三段说“瘟疫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侵略中起到了更可怕的作用”,下列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绝大多数美洲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后100年中陆续死亡。
B.上千万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本地人稀少的地方充当奴隶。
C.梅毒的传入对欧洲近代性伦理及生活方式产生了大的影响。
D.澳洲和大洋洲的大多数当地居民因染上外来的疫病而死亡。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疫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14—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瘟疫动摇了人们对天主教的信仰。
C.欧洲殖民者采用传播疫病的手段实现他们侵略扩张的目的。
D.每个古代社会的衰亡都与瘟疫的流行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小题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洲瘟疫的流行为欧洲殖民者加速侵略扩张提供了便利。
B.现在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在历史上都没有发生过大的瘟疫。
C.如果能正确应对瘟疫的挑战,当时的楼兰国就不会消失。
D.“非典”的流行,说明目前我国的科技和医疗水平还很落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纱的时候所猛然感到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只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使用了五个“唱”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文章多次写到“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自然段中提到的“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第四自然段中写关于春天名字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道“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借古讽今,通过对春天的“怀古”,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独特看法
B.这篇散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富有诗意的语言,采取写实的手法,把曾经有过的春天写得美不胜收
C.第二自然段中“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的意思是每一丝飞絮都是种子,在种子的基础上会生长出新的柳树
D.第三自然段中“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控制住了”,形象地体现了曾经有过的春天具有一视同仁、平等民主的特点
  E.第五自然段写鸟的主要用意不是为了写鸟,而是为了表现春天天空的蔚蓝透明、深不可测,引人思考,发人深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