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所谓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人的智慧最集...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所谓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人的智慧最集中最主要的体现。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智慧之星,并不是因为他创造了什么了不起的哲学体系或哲学理论,而是由于他开辟了哲学的新天地,开创了哲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对话时代。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启发人们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问题中开发人的聪明才智,探索社会问题与人性的奥秘。故苏格拉底式问题的对话,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与赞赏。
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无论是科学创新,还是制度创新;无论是理性思维形式,还是直观领悟形式,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人们去思考、探索,才会有破旧立新之举。当人类有了自我意识,面对客观世界,很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宇宙万物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形成五彩缤纷的世界?万物消灭后又归于何处?这些问题开启了人类哲学思维。先是产生了各种神话,后来在神话基础上产生各种宇宙“本原”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自然哲学的起源。尽管自然哲学家对宇宙本原的说法不同,甚至形成相互对立的理论,但都是人类意识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与深化,关于人的主体与世界的客体关系问题突出显示出来:主体与客体何者是第一性?人的主体能否认识客体?如此等等。对此,哲学家不同的回答,形成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
其次,智慧表现为人能够筹划与建构未来的崇高理想。我们常说有智慧的人站得高、望得远,他不同于庸人、常人,这是因为他具有预见与筹划未来理想的聪明才智。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曾经指出,人与动物虽然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因为人的生活根本特征在于:他总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
这里我们需要指出,问题的哲学中的“问题”,一定要同我们日常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中的问题区别开来。当然作为问题,无论是属于哪一类问题,都是人们才智的一种表现,都是开启人的理性思维的一种方式。但通常所说的问题,具体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问题,主要是指事实的问题,经验对象的问题,即形而下的问题;而作为哲学的问题却是超越具体事实,超越经验对象,即形而上的问题。因此哲学的问题比具体科学的问题,显得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我们可以把具体科学的问题,称之为知识的问题。但又应该看到,提出或发现哲学的问题,不能光靠知识,更不能说一个人知识越多,发现哲学问题就越多、越深刻。这是因为作为哲学的问题,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既要靠理论理性思维,又要靠知觉领悟。按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哲学既要“出世”,又要“入世”;哲学的方法既要用正方法,又要用负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可说与不可说的结合。
小题1:
下列对“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哲学是问题之学,从问题中引导人们去思考,从问题中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
B.智慧首先表现为人的一种创新能力,而创新则是从问题开始的。
c.自然哲学起源于神话与问题,社会哲学起源于知觉领悟。
D.哲学的问题比一般的问题更为抽象和富有思辨性,即更显智慧。
小题2:
下列对“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形成的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哲学家对于宇宙本原的不同说法及对于人的主体与世界的客体关系的不同回答。
B.由于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了人们的不同思考与探索,人类有了破旧立新之举。
C.因为智慧首先表现为从问题开始的一种创新能力以及对这些问题所作的不同探索。
D.因为哲学家对宇宙本原的不同说法产生了相互对立的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

答案
 
小题:
.c
小题:
A
解析

小题:
文中并未涉及社会哲学的起源)。
小题:
文中第二段解释了形成原因,A项最准确。B、C、D三项均不能说明“各种哲学理论与哲学学派”形成的原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科学给人以知识,哲学给人以智慧。所谓哲学是“智慧”之学,即是问题之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人的智慧最集】;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儒家体育精神:败者饮酒德者无所求
叶匡政
今天人们说起奥运,像说的是自己家里的事,这在过去的中国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奥林匹克运动源于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相当于中国的春秋之初。那时的希腊人认为;人的精神归上帝管,人只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这种理念体现于运动,就是只强调身体的竞技与体魄的强健,把身体的力量、技巧和速度奉为竞赛的最终目的。现代奥运无论附加了什么新理念,核心精神无非还是这个。
中国从春秋开始,就脱离了神话时代,相信人不仅主宰自己的身体,也主宰着自己的精神。儒家认为,只有在精神健全的基础上,身体和技艺才有价值。所以儒家强调心志与体能的共同发展,即使竞赛,也是为了提升人的身心修养。孔子认为‘‘贤者”才能参加竞赛,因为有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理解竞赛的意义,才能不为竞赛所损害。这种思想,使中国自古就不注重纯粹的竞技运动。但不是说,我们没有自己的运动与体育精神。
《论语》中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句话代表了中国古人对体育竞赛的基本认知,意思是:君子以修身进德为本,所以没有什么可争的事。如果有所争,那一定是比赛射箭的时候。就是此时,也是相互作揖后登堂比赛。赛后再相互作揖,走下堂来饮酒。这种竞赛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孔子所说的射,就是古代的射礼,当年最主要的体育活动。弓箭在当时,既可狩猎,也是重要的武器。早在春秋之前,人们就将射箭比赛“饰之以礼乐”,使它不仅成为一种竞赛,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塑造了中国竞技运动的独特精神。
《礼记》阐释道:射的意思就是“释”,也就是“舍”的意思。所谓释,就是各自抒发自己的志向。所以,做父亲的,要把靶心当成做好父亲的目标。做儿子的,做国君的,做臣下的,也都要如此。射箭,其实就是射向代表自己志向的靶心。那时男孩一出生,就让人用
桑木弓和蓬草做六枝箭,代表孩子射向天地四方。天地四方代表男子有所作为的广阔空间。儒家认为,男人只有志存四方了,才有资格坐下来吃饭。
古时天子通过射礼来选拔诸侯、卿、大夫等各级官员,比今天人们对奥运会还要重视。每年天子在专门的射宫比试射礼。诸侯在射礼中,如多次得到褒扬就会增加封地,多次成绩不好的就会削减封地,所以古语说:“射者。射为诸侯也。”“侯”就是指射箭用的靶子,这即是“诸侯”二字的来源。
儒家认为雅乐能陶冶性情、调整心志,所以故意给单纯的体能竞技设置了难度。在竞赛的最后一轮加入了《诗经》的演奏。竞赛不仅比箭中靶心的多少,更要看仪容体态是否合于礼,动作节奏是否合于乐,有一套复杂的裁判方式。与奥运相比,射礼更强调心志与体能的共同发展,它的目的是通过竞赛来提升人的身心修养,所以修养越高的人,获胜的可能性能越大。它的竞赛规则与今天的奥运会比,也要高明、深奥得多。   
所以,《礼记》中把射礼称为“仁之道也”。射礼虽已失传,但中国人对体育精神的独特认知,并没有被抹去。如今很多老年人不大喜欢观看体育赛事,与这种传统文化心理有关。
有意思的是,古奥运会和射礼都以饮酒来结束比赛。古奥运会奖胜者饮酒,这就是今天奥运奖杯的由来。而射礼则请败者饮酒,古人认为酒是稀罕之物,所以人们祈求射中,来辞谢饮酒,以示有德行的人无所争求。仅从这一点我们也可窥见中西体育精神的大不同。
(选自《艺术中国网》2008年8月10日)
小题1: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现代奥运并没有附加什么新理念,核心精神还是强调身体竞技与体魄强健的古奥运精神。
B.只有“贤者”才能参加竞赛,这种思想使中国自古就不注重纯粹的竞技运动并影响到后世。
C.古时天子通过“射礼”这个唯一的方式来选拔各级官员,比今天人们对奥运会还要重视。
D.如今很多老年人不大喜欢观看体育赛事,因为今天的体育赛事不如古代的射礼那样精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杂文咋成了糠菜团子?  粒 砂
很冒昧地问一句:眼下,能称得上“匕首”“投枪”的杂文,有吗?有,但少而又寡,寥若晨星。
如今的杂文多了些“媚”,少了些“刺”,越看越不对劲,甚至有些杂文简直成了糠菜团子豆腐渣,还没击中目标,自己先散了。
这是一种悲哀和尴尬。眼下,卓尔不群的杂文家及其让人眼前一亮的杂文,如凤毛麟角。而多的是吞吞吐吐、拐弯抹角、个人叹唱的所谓杂文,多的是无病***、不痛不痒、隔靴搔痒的所谓杂文,多的是人云亦云、四平八稳、游离时代的所谓杂文。一向被称为“匕首”“投枪”的杂文,如今怎么啦?咋成了“银样镴枪头”?成了糠菜团子豆腐渣?
我们寻觅那种诛伐邪恶、匡正时弊的杂文;我们呼唤那种淋漓尽致、桀骜锋利的杂文;我们渴望那种有思想深度、有幽默趣味的富于逻辑力量、思想锋芒和阅读美感的杂文。在乌鸦聒噪杂音频起的年月,我们悉心聆听君子坦荡荡般雷鸣闪电的药石之言,那种怒目金刚的逆耳之言!哪怕那声音是微弱的,我们都会认真地辨析和聆听!
是的,杂文的确是有“诸多不便”,也确实难写。正如有人所言:“杂文是个奇特品种。太黑暗或太光明的时代都没有她用‘文’之地。天下太无道,不准庶民非议,庶民不敢公开非议;天下太有道,放手让庶民非议,庶民则无可非议。”同时,杂文还有别种尴尬,那就是“别人做得,我却写不得”!但,那就妥协了吗?这绝非杂文及杂文家的个性!什么是杂文?杂文就是良药、银针、解剖刀,就是黄钟大吕暮鼓晨钟。它于微末中见大义,于褒贬中知趋避,能警策人心,使人清醒,更能明是非正风气知兴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杂文作为文学的社会认识价值,应与杂文家“唤起民众”的启蒙责任感相称。这就要求杂文家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侠骨柔肠赤子之心。鲁迅先生受到世人敬仰,不正是如此吗?
作这样的判断,并非一味否定目前的杂文地位或状况。而是说,目前的杂文不尽如人意之处太多太多。若问什么是优秀的杂文,何谓卓绝的杂文家?你读读鲁迅横眉冷对的嬉笑怒骂,晚年巴金剖心自省的忏悔真话,你读读邓拓、吴晗、廖沫沙,便会从中找到答案!
(选自《人民日报》2008年9月14日)
小题1:
下列对杂文“成了糠菜团子”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有些杂文多了些“媚”,少了些“刺”,如豆腐渣一样,还没击中目标,自己就先散了。
B.有些杂文不一吐为快,只是转弯抹角;不针砭时弊,只是个人叹唱;不一针见血,只是隔靴搔痒。
C.杂文本应为“匕首”与“投枪”,如今一些杂文变成了“银样镴枪头”,没有揭露性,没有战斗力。
D.如今杂文界乌鸦聒噪,杂音频起,缺乏思想深度与幽默趣味,少有逻辑力量与思想锋芒。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洁净煤带来的错觉
煤炭是制造污染最多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两倍,成为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是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经济体都依赖于煤炭:美国和德国能源的50%几乎都来自煤炭,印度是70%,中国80%。全球有数百万人口依靠挖煤谋生。当世界经济形势动荡石油天然气出口商减少出口的时候,国内能源安全受到了极大的推崇。很难指望政府拒绝如此廉价、可靠的燃料。
在燃煤和气候保护之间,的确能够找到中和的办法,这就是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或者叫碳截存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实现从发电厂和其它工厂的烟囱排放中吸出二氧化碳,并将其安全地封存在地下而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而盐池和废弃的油田又提供了大量不错的封存空间。政治家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洁净煤上面安格拉.默克尔和巴拉克.奥巴马都很热衷于这个办法。
但是碳捕集和存贮技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地实施却很难。至今还没有一家大型发电厂使用该技术,公共服务部门拒绝在这上面做更大规模的投资,因为建造并运营使用碳捕存技术的发电厂要比普通的昂贵很多,他们更倾向于投资其它低碳量的能源,比如核能、太阳能以及风能。与此同时,投资者和风险资本家正在努力创造各种形式的新能源技术,比如可以用做生物燃料的微生物、旋转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智能电网的应用等,但是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车库里使用碳捕存技术,尽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以把二氧化碳直接从大气中而不是从烟囱里抽出去。有一些环保压力集团,甚至一些能源公司老板们都认为这个办法行不通。
只有一些私营部门使用碳截存技术,西方政府在这项技术上挥霍不少的津贴。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有34亿美元用来启动碳截存技术的应用;欧盟也公布了对去年使用碳截存技术相关部门进一步的鼓励措施;英国、澳大利亚和其它一些国家也都许诺要资助相关的项目,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认为这些私营部门因碳截存发电厂的高成本而有后顾之忧,但也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碳截存技术的应用成本定会下降。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煤炭虽然是制造污染最多的化石燃料,但因为它储量最多、价廉且可靠,所以至今是世界上一些大的经济体依赖的能源。
B.煤炭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它的使用和气候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但人类已经找到了中和的办法,虽然其应用成本很高。
C.几乎所有大型发电厂都愿意投资于开发用微生物作燃料、使用旋转的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智能电网等新技术,因为它们成本较低。
D.由于碳截存技术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尚缺少应用经验,所以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对其应用给予扶植。
15.下列依据文意做出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废弃的盐池和油田为碳截存技术吸出的二氧化碳提供了大量不错的封存空间,这极大地增加了碳截存技术付诸实施的可行性。
B.尽管有些科学家认为“可以把二氧化碳直接从大气中抽出去”,却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车库里抽取,费用昂贵是主要原因之一。
C.由于公共服务部门更倾向于投资核能、太阳能等低碳或无碳的能源,因此这些能源很快会取代煤,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工业能源。
D.政治家们把希望寄托在洁净煤上,是因为它既可以让国家继续使用安全廉价的煤炭能源,又可以解决煤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16.题目为什么说“洁净煤”带来的是“错觉”?(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简称“DA”。它是一种神经传送素,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由于它。我们的情绪,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绪,统统受多巴胺控制。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而从另一方面看,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也都是有多巴胺方面的生理根源的。看到了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必然产生这样的追问:通过技术手段寻求人的精神幸福的前景如何?
既然多巴胺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只要我们在技术上能够人工合成多巴胺,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从而也增强了人的幸福感。在目前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幸福感如此匮乏的年代,如果技术能为我们解决幸福感的问题,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人文功能。传统的精神幸福是靠人文手段解决的,即使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如果具有丰厚的人文追求,人也是可以获得幸福感的,所以印度人才能拥有和新加坡人相同的幸福指数。这表明,至少在目前,人文手段的作用依然是很大的。
问题是随着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增大,这种技术在将来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这种技术手段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这种幸福感的真实性问题。这种幸福感可恰当地被称为“人工幸福”,因此多少带有“虚拟幸福”的性质,甚至与“虚假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它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二是这种幸福感的内容问题。由技术手段造成的幸福感似乎是无对象无原因的幸福感。与在人文手段中,由有人文内容的对象激发了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导致了一种愉快的感觉不同,它是仅有多巴胺而无内容所导致的高兴。这种无原因、无对象的喜乐是否还属于精神正常的范畴?三是这种幸福感的持久性问题。因为较多的多巴胺从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不平静,而不平静就是一种消耗,就是付出生理和心理代价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种原则上不可能持久的幸福感。四是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首先,采用技术来解决心情好不好的问题,很可能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这类似于药物依赖和成瘾,这就是吸毒成瘾和上网成瘾的道理。其次,如果我们在多巴胺的控制下,无论面对什么境况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无视现实的阴暗面或忘掉人世间的罪恶而保持幸福感是否就成了阿Q式的精神麻木?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所以说,无论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在造就幸福感时多么有效,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从而不可能完全取代以创造精神内容为圭臬的人文手段的作用。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
(摘自《社会学家茶座》总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多巴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巴胺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尤其是幸福、快乐的情绪)的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
B.多巴胺是一种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的化学物质。
C.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植入人脑内就能解决人们精神或情绪问题的化学物质。
D.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很可能使人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的化学物质。
小题2:下列表述不属于“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的一项是(    )
A.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从而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B.从生理根源方面来说,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都是与多巴胺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C.在多巴胺的控制下,人们总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
D.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造就幸福感是有效的,但它不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
小题3: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文章探讨了运用技术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及这种技术是否会带来新问题等内容。
B.作者在对技术手段和人文手段的比较中,提倡要合理追求一种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适度融合。
C.人文手段和技术手段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但两种手段所引起幸福感的具体内容却是不相同的。
D.采用技术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尽管有负面作用,但也不必担心多巴胺就此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再造小麦
作为全球30亿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小麦这种作物正面临危机。除非人类采取重大行动,气候变化、疾病和干旱将令它遭遇浩劫。
幸运的是,一种挽救小麦的策略正在浮出水面。它既不需要基因工程,也不需要改变种植技术。相反,科学家正在从零开始重新创造这种作物。这些“人工合成”小麦的试种已令人们看到希望:它们将有很强的适应性,直到下世纪末仍能继续为数十亿人提供食物。
约3万年前,两种并无亲缘关系的野草——乌拉尔图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形成二粒小麦。时隔约2万年,二粒小麦又与另一种野草粗山羊草杂交,从而诞生了今天的普通小麦。机缘巧合使小麦成为六倍体植物。但这也是它现在的问题所在:这样的植物不能与其它通常只有两个或四个染色体组的物种杂交。如此一来,引入抗盐、抗旱等新特性几乎不可能。基因渗入法可以将近缘植物的部分染色体导入小麦,但它的效果不是很显著。因此,植入人员一直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麦自身的基因潜力,不断挑选产量越来越高的新变种。
但现在,就连这有限的操作空间也即将用完。小麦天然的基因可变性逐渐耗尽,而这种作物面临着迅速改变的环境。新的真菌病正在出现;而在美国中西部,农场主正遭受一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
科学家正为避免灾难而加倍努力。他们在15年前取得了重大突破,当时,墨西哥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的科学家发现了让二粒小麦的野生变种与山羊草的野生变种杂交的办法,其结果就是一种不育的三倍体(它有三个染色体组,无法繁殖后代)。但这种三倍体植物接触化学物质秋水仙碱之后,染色体会加倍,从而可以与现代的六倍体小麦杂交。
科学家已用这种技术将二粒小麦和山羊草的数千种野生变种杂交,创造出1000多种人工合成小麦。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基因资源项目的负责人乔纳森•克劳奇说:“这些野生近缘植物多年来在极为干旱和炎热的地方不断进化。”来自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变种的人工合成小麦可与传统小麦杂交,形成具有新特性的小麦。
它们的价值已开始显现。去年12月,克劳奇在英国剑桥的一次会议上说,在墨西哥的旱灾地区,一种人工合成小麦的产量比普通小麦高50℅;而在印度、巴基斯坦、厄瓜多尔、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试种地区,它的产量比普通小麦高5℅至40℅。研究人员在递交给《试验生物学杂志》的论文中说,这是因为这种人工合成小麦的根异常之深,能在地下深处找到水分。
另一种试种的人工合成小麦表现出极度耐炎热的特性,有些品种在墨西哥索诺拉沙漠高达40℃的环境中也生长良好。如果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这样的耐热品种将意义重大。克劳奇说,在印度巴基斯坦等气候温暖的国家,气温升高2℃可能导致小麦减产15℅,有可能造成相当大的社会和经济动荡。
科学家还开发出了对一系列新出现的作物疾病具有抗性的人工合成小麦。此外,新品种的小麦还可能有其他许多优良特性,例如矿物质的含量更高。上个月,英国国家农业植物研究所与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签订了共同开发小麦新品种的合同。研究所负责人表示,希望这成为不改变基因开发新作物的一种模式。 
(选自《参考消息》2006.2.27第七版)
小题1:下面关于“人工合成小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乌拉尔图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形成二粒小麦。
B.二粒小麦的野生变种与山羊草的野生变种杂交,培养出一种三倍体植物。
C.利用化学物质秋水仙碱将二粒小麦和山羊草的数千种野生变种杂交。
D.二粒小麦和山羊草的数千种野生变种杂交,创造出1000多种人工合成小麦。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普通小麦是由乌拉尔图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自然杂交诞生的二粒小麦,与另一种野草粗山羊草杂交后诞生的。
B.野生近缘植物多年来在极为干旱和炎热的地方不断进化,在与传统小麦杂交后,形成具有新特性的小麦。
C.今天的普通小麦不能与其它通常只有两个或四个染色体组的物种杂交,因而缺乏抗盐、抗旱等特性。
D.二粒小麦的野生变种与山羊草的野生变种杂交后诞生一种不育的三倍体,在接触化学物质秋水仙碱后,就可以与现代的六倍体小麦杂交。
小题3: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靠普通小麦自身的基因潜力,小麦产量即将达到极限。
B.“人工合成”小麦的诞生,使人类直到下世纪末对粮食问题可以无忧。
C.“人工合成”小麦完全可以成为不改变基因开发新作物的一种模式。
D.如果没有“人工合成”小麦的诞生,社会和经济动荡将是未来世界面临的一大问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