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健力宝"之所以偏碱性,是由于肌糖元的分解供能。肌肉中肌糖元贮量约有300克,若能全部转化为能量后足可以供踢完一场足球比赛。肌糖元分...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健力宝"之所以偏碱性,是由于肌糖元的分解供能。肌肉中肌糖元贮量约有300克,若能全部转化为能量后足可以供踢完一场足球比赛。肌糖元分解释放能量有无氧分解和有氧分解两条途径。无氧分解是在没有氧的参加下,通过氧化酶的作用,肌糖元分解为乳酸,并释放出能量;有氧分解是在氧的参加下,通过氧化酶的作用,肌糖元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产生大量能量。肌糖元无氧分解供应能量的方式,其最大优点是在释放能量时不需要氧参与,这样就使人体能够短时间在无氧条件下运动(潜泳),或是进行时间较长而又非常激烈的运动(如中跑等)。肌糖元无氧分解的产物--乳酸,是一种强酸,乳酸先在肌肉中堆积然后逐渐释放到血液中,使肌肉及血液的PH显著降低。肌肉中PH下降可抑制肌糖元无氧分解过程,同时阻碍神经向肌肉传递兴奋冲动;血液中 PH下降将影响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的稳定,从而导致脑、心、肾等许多器官的工作能力下降。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使肌肉不能维持原来的运动强度,甚至不得不中止运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疲劳现象,难怪20世纪有些生理学家把乳酸叫做"疲劳素"。
堆积在肌肉中的乳酸主要排放在血液中,血液则依靠血液里固有的多种缓冲物质(碳酸氢钠等)把它中和为盐和弱酸,再经肾脏和肺的共同协作把生成的弱酸等物质排出体外,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在平常情况下,人体的这套稳定机制足以应付酸性物质的"侵入",但在剧烈运动情况下,血乳酸可以从安静时的9%毫克至15%毫克突然增到200%毫克至250%毫克(中跑),这时血液中贮备的缓冲物质迅速减少(有人研究要减少60%),这套稳定机制也就"回天乏术"了。为了增加运动员抗疲劳能力,有的学者让800米长跑运动员跑前服用碳酸氢钠,结果6名运动员的平均跑速提高了2.9秒。所以,运动前服用碱性物质可增加血液的缓冲能力,可更好地对抗乳酸造成的疲劳,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健力宝"饮料中之所以含有一些碱性物质的奥妙正是如此。
小题1:
第一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健力宝"偏碱性是源于肌糖元的分解供能
B.肌糖元在运动中的供能作用以及分解供能的两条途径
C.肌糖元无氧分解的产物--乳酸及其在运动中的副作用
D.肌糖元在运动中的供能作用以及无氧分解的优点和缺点
小题2:
下面不符合肌糖元的特点的一项是(    )。
A.肌糖元贮量虽不及脂肪丰富,但它在剧烈运动时向肌肉供能却优于脂肪
B.肌糖元的无氧分解的缺点之一是自我抑制
C.肌糖元是运动中疲劳现象的"疲劳素",一般情况下,它在运动中的消极作用大于
积极作用
D.肌糖元在无氧分解时产生的副作用有两点:阻碍神经向肌肉传递兴奋冲动;影响
细胞生存的内环境的稳定
小题3:
"这些因素"具体指的内容是(    )。
A.脑、心、肾等许多器官的工作能力下降
B.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不稳定,脑、心、肾等许多器官的工作能力下降
C.神经向肌肉传递兴奋冲动受阻,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不稳定,脑、心、肾等许多器官
的工作能力下降
D.肌糖元无氧分解受到抑制,神经向肌肉传递兴奋冲动受阻,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不
稳定,脑、心、肾等许多器官的工作能力下降
小题4:
人体对付酸性物质"侵入"的稳定机制"回天乏术"的根本原因是(    )。
A.由于剧烈的运动,排放到血液中的肌糖元无氧分解产物--乳酸的急剧增加
B.由于剧烈的运动,血液中的碳酸氢钠急剧减少。
C.由于剧烈的运动,血液中能中和乳酸的缓冲物质减少,使得各种器官工作能力
下降
D.由于剧烈的运动,一方面,排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猛增;另一方面,血液中的碳酸氢
钠又猛减,形成逆差太大
答案

小题:
D
小题:
C
小题:
D
小题:
C
解析
 
小题:
这是一道概括主旨题,D项最全面和准确。
小题:
"疲劳素"指的是肌糖元无氧分解后产生的乳酸,而不是肌糖元本身,它对运
动有积极的作用。
小题:
这是考查细节的题目,第一段中有明确讲述,答案为D。
小题:
该稳定机制失去效用的根本原因是能够发挥作用的缓冲物质的减少,正因为
这个原因,不能再有效中和乳酸,所以该机制就"回天乏术"了,答案应该为C,需要注
意的是:缓冲物质并不只是碳酸氢钠,还有其他物质。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健力宝"之所以偏碱性,是由于肌糖元的分解供能。肌肉中肌糖元贮量约有300克,若能全部转化为能量后足可以供踢完一场足球比赛。肌糖元分】;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在古代建筑中,没有任何一种像古希腊和古罗马那样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和联系。
与微型、完美和富于诗意的希腊城邦相比,罗马帝国是冷静、实际和充满着扩张性的。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罗马迅速发展为世界强国,它的建筑风格也随着领土的无边蔓延而远播。罗马人后来吞并了已经衰落了的希腊。罗马人不仅迷恋希腊的雕塑和绘画,也对它的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全面希(腊)化"的时代,他们把希腊的柱子和匠师迁移到了罗马。但是希腊建筑的细腻优美情调显然不符合罗马人的口味,罗马不需要像希腊人那样,诗意地展示它的优美。罗马是君权至上的大帝国,需要足以表现帝国的强大和气魄的建筑,漫步在罗马遗址巨大的柱列间,人们会觉得自己像蚂蚁一样弱小,诗人爱伦坡的诗句"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正是一语道破了这两大建筑风格的真谛。
罗马大斗兽场在艺术成就上被谈论最多的是它的外形。我们知道,希腊建筑是建立在单纯的梁与柱关系的系统之上,希腊人创造了柱式,帕台农神庙就是完美的体现。到了罗马人这里,他们更注重运用拱券,使罗马建筑可以产生复杂的跨度和开敞的室内空间。如果说希腊的建筑是艺术家的创造,那么罗马更类似于工程师的构想。
我们注意到,这座大斗兽场是连接的拱券支撑的,在它的表面,罗马人巧妙地"贴"上了一层古希腊柱式,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却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着实际支撑的作用。如果你用有关希腊柱式的知识来辨认,就可以看出原来罗马人是如此精通希腊柱式的语言内涵。他们把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让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着上面巨大的重量。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渡,它们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
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
在大斗兽场的外部造型上,罗马人为了实际的需要把希腊柱式进行了重新拼装,檐部变成了圆形斗兽场的装饰带。我们很容易想像如果没有这些希腊柱式的装饰,大斗兽场将会多么单调和乏味--罗马的工程师借助希腊艺术家的作品,表达了他们追求美和文化素养的愿望。在罗马建筑中,希腊柱式一直被当作"形容词"来使用,因为安排得恰到好处,它们往往又好像具有"动词"的意义。更重要的,随着在大斗兽场形体上的希腊柱式组成的网格,展示了罗马建筑的"语法"。罗马建筑借助希腊的语言,表达了它的思想。
小题1:
下列对古罗马与古希腊建筑差异和联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建筑呈现的气势与风格上,二者的追求是不同的
B.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相比,外形更加复杂多样,融入了更多技术成分
C.在追求建筑的美感与文化感上,二者的需求是一致的
D.古罗马建筑完全继承了古希腊的实用性,批判继承了古希腊的艺术性
小题2:
下面是有关希腊柱式的知识,请根据文意推断,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柱顶较高,柱头完全被装饰化,如花篮端放,花细腻。
②柱身纤细,如有弹性,呈现一副窈窕有装饰的女性姿态,轻快生动。
③柱身粗壮、质朴、简洁,表现了石材的个性,显示了男性的刚劲和优美。
A.①多立克柱式②爱奥尼柱式③科林斯柱式
B.①科林斯柱式②爱奥尼柱式③多立克柱式
C.①多立克柱式②科林斯柱式③爱奥尼柱式
D.①爱奥尼柱式②科林斯柱式③多立克柱式
小题3:
对希腊柱式"形容词"、"动词"、"语法"意义的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支撑作用结构作用修饰作用
B.修饰作用结构作用支撑作用
C.修饰作用支撑作用结构作用
D.结构作用支撑作用修饰作用
小题4:
根据本文内容,以下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罗马人对古希腊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面希化",并加以改造,终于诞生
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B.帕台农神庙是一座建立在柱梁关系的系统之上的完美建筑体,是体现诗意美的
古希腊建筑的代表
C.爱伦坡的诗句表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不同风格,也表现了两国人民面对
世界的不同心态与情调
D.古罗马大斗兽场副技术的实用性与艺术的装饰性于一体,其建筑语言与建筑思
想的完美结合堪称经典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胆固醇是构成人体细胞壁和制造类固醇激素的主要原料,是我们的生命中须臾不可缺少的。除了我们的肝脏可以合成一部分外,胆固醇大部分来源于食物。它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者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危险,后者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降低过高水平的胆固醇血症当然是必要的,它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病危险。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高胆固醇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不能将冠心病的预防仅仅寄托在这一点上。【对冠心病来说,改变冠状血管内膜变化比胆固醇的沉积更重要,因为冠状血管内膜损害先于胆固醇的沉积】。胆固醇过高对人体有害,过低的胆固醇水平也潜伏着相当的危险性。美国权威机构通过研究后指出,血清胆固醇若低于1600毫克/升时,能引起脑出血、恶性肿瘤和外伤事故的增加,胆固醇还可能在许多方面给人体以帮助。目前认为血浆高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事件之间的关联程度随着年龄增高而减弱。通过降脂药物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只适合于血清胆固醇极高的患者。
小题1:
对文中"胆固醇"、"高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胆固醇"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简称为"高胆固醇"
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为"高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为"低胆固醇"
C."胆固醇"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等于"高胆固醇"
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是"胆固醇",可简称为"低胆固醇"
小题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对的是(    )。
A.胆固醇的沉积与冠状血管内膜损害有着一定的联系
B.对冠心病的预防,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加强对血管内膜的保护
C.这句话意在说明高胆固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同冠状内膜受损相比,只
是一个次要因素
D.这句话重在说明冠心病的预防不能仅局限在降低过高水平的胆固醇上
小题3: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
(1)胆固醇的沉积与冠状血管内膜损害有着一定的联系
(2)降低低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发病率
(3)胆固醇代谢失调,可引发多种疾病,冠心病就是其中之一
(4)人的年龄大小和血浆胆固醇水平高低同冠心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5)高胆固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随着年龄增高,这危险因素反而会减少
A.(2)(3)(4)B.(2)(3)(5)
C.(1)(3)(5)D.(1)(4)(5)
小题4:
下列不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冠心病病源再探B.胆固醇与冠心病
C.关于胆固醇的新观点D.再说胆固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随着一具尸骨的"惊人发现",围绕老山汉墓的发掘展开了一轮新的推测大战。汉代基本上已没有殉葬,因此骸骨为殉葬者的说法被多数人否定。那么,最大可能性只有两个:一为盗墓者,二为被从棺中拖出的墓主人。从骨架趴在漆案上的姿势看,许多人更愿相信是后者。因为,盗墓者进入墓中却自相残***或缺氧而最终身埋黄土,这情节太像武侠小说了。由于尸骨缺少右腿小腿骨,左腿的小腿上也少了一节腓骨,媒体一度纷纷报道,猜测其身份的判别将取决于残缺的三块小腿骨会在何处出现。发掘现场总指挥王武珏认为,尸骨肢体不全,应是腐朽所致,而非盗墓者拖动尸体造成的。也有其他专家表示,目前缺失的三节骨头并非人骨最细小的部分,为何腐朽的偏偏是它们?
潘其风先生日前曾对这具骸骨的年龄进行了初步判定,认为在35岁至45岁之间。于是有人称这具1.61米的骸骨很可能是燕刺王刘旦,理由是"这跟刘旦被赐死时年纪相当";并且,刘旦因谋反被赐死,谥号"剌王",他的陵墓也被称之为"戾陵","刺"和"戾"这两个字都有贬义。《水经注》中有记载,燕刺王刘旦的戾陵在梁山;经考证,专家学者一般认为梁山就是今天老山所属的石景山。此说一出,立即有人惊呼:如果这骸骨真的是刘旦,抑或墓主人是刘旦,老山汉墓都将是"惊世大发现"--不但附近还应有后妃二十余人的墓,而且很可能墓中会出土大量经书杂说、星历数术一类的先秦西汉古籍。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刘旦死后,"后、夫人随旦自***者二十余人",而且刘旦"为人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不过,不止一位专家并不认同,他们指出,刘旦十几岁被封为燕王,从武帝元狩六年至昭帝元凤元年,在位共38年之久,他死时年龄应该在50岁左右,那具"年龄初步判定为35岁至45岁"的骸骨应不是刘旦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余伟超先生明确表示:"这种可能几乎没有。"余老对出土的镀金动物花纹的漆器分析指出,这不是镀金,而是西汉晚期才有的"金银平脱"技术,这项技术在汉武帝、汉昭帝时还没有出现,因此说老山汉墓可能和刘旦毫无关系。徐苹芳先生也从老山
汉墓的位置和地形对刘旦说提出了质疑。他说,谜底揭开只能等到最后。墓中有文字、印章最好;没有文字印章,通过其他器物如钱币也可以判断出墓的年代,但墓主的身份就只能推测了。就连大葆台是刘建之墓不也是推测的吗?
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谜底全系在这具神秘的骸骨身上。正如徐苹芳先生所言,考古过程中有许多疑团,这是很普遍的,有些谜底也许到最后都解不开。等谜团层层解开,一定要有耐心哟!
小题1:
根据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于骸骨的有关推断,最先应排除的一项是(    )。
A.目前尸骨肢体不全的原因,至少有两种可能
B.不能完全排斥盗墓者自相残***而被砍断腿骨遗落他处的可能
C.如果缺失的三节骨头是出现在棺与漆案之间,则骸骨的身份判别至少有两种
可能
D.如果缺失的三节骨头是出现在漆案往出口方向之外,则骸骨的身份判别也至少
有两种可能
小题2:
下列推测老山汉墓墓主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潘其风先生根据对骸骨年龄的初步判定,认为跟刘旦被赐死时年龄相当,墓主很
可能是刘旦
B.有专家则认为依据年龄来判断墓主身份是不足为凭的
C.余伟超先生根据对出土的漆器分析认为墓主与刘旦毫无关系
D.徐苹芳先生从不止一个角度分析认为墓主是刘旦的可能性不大
小题3:
根据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可作为当前推测骸骨身份的依据的一项是(    )。
A.骨架的姿势B.骸骨为1.61米
C."刺"和"戾"这两个字都有贬义D.《汉书·武五子传》的有关记载
小题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据有关古籍记载,燕刺王刘旦应是汉武帝的儿子,有广泛的爱好,汉昭帝时因谋反被赐死,死后葬于石景山的戾陵
B."这情节太像武侠小说了"所否定的并非武侠小说的真实性,而是对盗墓者"最终身埋黄土"这种离奇情节的否定
C.有人惊呼老山汉墓为"惊世大发现",是因为如果此墓与刘旦有关,就有可能出土大量珍贵古籍和连带发现其他汉代古墓
D.判定墓主的身份,最确凿的证物是文字和印章,其他器物,如钱币等只能作为判断年代,进而判定墓主身份的依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健忘——记忆随时光流失而忘却——也有其正面的效果。想不起事情会令人沮丧,但忘掉一些不再需要的信息记忆,比如旧的电话号码或昨天我们将车停在哪儿了之类,通常对人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和伊丽莎白·比约克所指出的,不重要的或不再需要的事情,可能会不被想起或不被复述,因此它们就失去了对事后回忆的强化性影响,经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就会将之慢慢忘掉了。
约翰·安德逊和他的同伴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更深入。他们认为经过一段时间而忘记一些事情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安德逊实验了各种情况,包括回忆往事以及怎样利用过去的一些特殊印象来预测它现在的作用。他观察到与人类健忘情形相似的规律性,即一条使用过的独特信息,经过较长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例如,安德逊的研究小组注意到,在图书管理中,近来或过去经常被整理的图书,要比那些最近较少整理的或过去不经常整理的图书,更容易催还。安德逊和他的同伴们检查了《纽约时报》1986至1987年这两年730天的大字标题,他们记录下一个特殊的词语在每一份报纸出现的次数,于是,他们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即一个特殊的词语在上一份报纸上出现过之后,它在下一份报纸上出现的机率就会降低。安德逊的研究小组在别的情况下也见到了类似的现象,包括与孩子谈话时使用的词语,或收到一封电子邮件之后再次收到电子邮件的可能性这样的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后,记忆系统放弃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因而提高了它的工作效率。因为信息在大脑中闲置的时间越长,那么将来使用它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总的看来,记忆系统将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安德逊说遗忘的一般形式已经被大量的实验所证实——遗忘的速度经过一段时间会减慢——这反映了人们叙述过去的和现在的信息的相似性。依安德逊所言,我们记忆中的东西按照这种规律被选择,并在实质上下了一个赌注,即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可能不需要它。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但是,我们对损失——遗忘所造成的挫折比较敏感,因此永远也无法体会到我们赢得了什么。
这种基本观点与那些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们所说的“平衡”相类似。例如,在一群野餐者附近,一只松鼠勇敢地抓起一点面包碎片,然后跑到附近的树下吃它。这样反复几次,每一次只抓起一点碎面包,把它带到树下后才狼吞虎咽地吃。尽管这不是吃饱肚子的最有效方法,但是,这确保了松鼠较少暴露在敌人面前的可能性。研究人员发现松鼠在拿碎面包片时——更可能拿的不是大片的而是小片的面包——吃大片面包片的时间比吃小片面包片的时间长,因此会使松鼠面临更多的危险。在吃到更多食物和减少遇到敌人的风险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松鼠的行为表明它在平衡二者的关系。同样,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
小题1:对第三段划线句“对这个赌,我们肯定赢多输少”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忆系统放弃的信息未必是将来不需要的,这种记忆的选择就像下赌注。
B.“赢多”意味着记忆系统放弃了一些不太需要的信息,就能提高它的工作效率。
C.肯定赢多输少的结果表明,我们近期没有使用过的信息将来也不会再需要它。
D.记忆选择的结果告诉我们,记忆系统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放置一旁是较为明智的。
小题2:文章最后说:“人类的记忆中也存在着平衡”,这种“平衡”是(  )
A.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B.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和记住更多的信息之间的平衡。
C.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减少遗忘的负面效应之间的平衡。
D.遗忘更多的近来不用或经常不用的信息和遗忘更多的有效信息之间的平衡。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常整理图书有助于及时催还图书,这告诉我们,对那些有用的信息,要经常复习,强化记忆。
B.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多事终将被遗忘,并且,容易忘事的人往往是工作效率更高的人。
C.不要为想不起一些事情而沮丧万分,事实上,遗忘使我们得到的要比失去的多。
D.为了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人类与别的动物都在不断调整,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达到平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救火”一词说古道今
刑福义
现代汉语里,“救火”相当常用。有意思的是,火与水都能成灾,但现代人只说“救火”,没听到过有说“救水”的。查现当代作品,看不到“救水”;查明清时代的作品,也看不到“救水”。《现代汉语词典》里,只有“救火”的词条,没有“救水”的词条。这是为什么?想来应跟“人力可控”的语义特征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燃烧起来的火是人力可控的,因此可以说“灭火”,也可以说“救火”,而就生活中通常情况来说,突然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很难管控,因此,既不能说“灭水”,也不能说“救水”。
然而,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不能下绝对化的结论。查古代典籍,也可以看到“救水”说法,尽管很少。情况有二:其一,反映一种迷信的习俗。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既收了“救火”的词条,也收了“救水”的词条。对于“救水”,该词典解释道:古代迷信,遇水灾时,必击鼓祈祷,激发阳气以救治,称“救水”。《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救日以鼓兵,救水以鼓眾。”范宁注:“救水以鼓眾者,皆所以发阳也。”明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日之食人力不可救也,鼓以充阳也。水之灾,人力可救也,鼓庸愈哉!”(第五卷452-453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其二,跟“救火”用法基本相同,即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这一点,《汉语大词典》没有提及。例如:“至于期日之夜,赵氏***其守堤之吏而决其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之军而擒知伯。”(《韩非子》)其他书中,比如《战国策》、《淮南子》和《资治通鉴》,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叙述,也都出现了“救水”。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我们说,对于汹涌而至的大水,人力难控,这是就生活中突发的一般情况来说的,而杨慎《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中“水之灾,人力可救也”,却是就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群体性救灾活动来说的,二者并不矛盾。
《韩非子》等书中的“救水”,可以看作反映群体救治水患的特定用法。在今天,假设在一栋大楼里,某个房间忽然水管破裂,造成水淹事故,是否可能有人会扒在窗口“救水啊救水啊”地大声呼叫呢?既然古代曾经有过这种说法,现在由于情急而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尽管通常大家都不这么说,但作为偶发性的说法,似应用特殊眼光看待,思考其偶发的原因,不必简单化地认定为“病句”。
(选自2007年2月1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有关“救火”和“救水”的表述正确的是
A.现代人只有说“救火”的,没有说“救水”的。
B.现当代作品,乃至明清时代的作品也之说“救火”,不说“救水”。
C.现今的词典里,只有“救火”的词条,没有“救水”的词条。
D.在古代的典籍中既可以看到“救火”的说法,也可以看到“救水”的说法。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救火”而不说“救水”,是因为火是人力可控的,水是人力难控的。
B.《汉语大词典》所收的“救水”一词,其意义只是和迷信的习俗有关。
C.古代典籍里说到的“救水”,往往既指一种迷信的习俗,又指通过导水疏水救人救物之义。
D.《战国策》《淮南子》《资治通鉴》中提到的“救水”,是就生活中突出的一般情况来说的。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语言的使用状况,可以说“救火”的语境,也可以说“灭火”。
B.如果发生的水灾是人力可控的,就可以使用“救水”一词。
C.在情急之下,也可能出现有人“救水!救水!”的呼喊声。
D.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救水”一词应该会有它的生命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