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及电子信息源的不断丰富,出现了电子图书。人们在探讨图书馆的未来形式时,还提出诸如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及电子信息源的不断丰富,出现了电子图书。人们在探讨图书馆的未来形式时,还提出诸如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和全球图书馆等概念。
狭义的电子图书馆是指使用电子介质(光盘、磁盘等)存贮、检索和传递信息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也没有传统的印刷型图书而是利用纯数字化的信息为读者提供网上服务;虚拟图书馆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只是一种提供用户各种入口去获取所需的信息的环境,它拥有二维和三维入机界面,并能使用户任意浏览和存取信息。
实际上,这三类图书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图书馆界统称其为电子图书馆。美国《电子图书馆法案》明确了电子图书馆系统应具备的特征,即:(1)利用一系列技术能够将包括教育和研究在内的大量信息发送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并能提供检索;(2)交互的多媒体程序为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与学习提供帮助;(3)这些信息与服务可提高生产率,能为每个人的生活提供新的选择,并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4)这些信息与服务必须是每个人能够享受的。
电子图书馆,这种以利用电子手段与方式运行的信息处理与传递系统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占有丰富的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终端利用高速宽频的地区性网络和世界性网络对远程数据库进行联机实施浏览、检索和登记。
小题1:下面对“电子图书馆”这—概念的解释,最准确的—项是(  )
A.电子图书馆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并将丰富的数据库提供给用户。
B.电子图书馆是利用电子手段与方式运行的信息处理与传递系统。
C.电子图书馆不再将传统印刷型图书作为唯一的信息资源进行存贮。
D.电子图书馆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包括利用电子介质处理图书信息。
小题2:对第一段画横线的文字,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图书馆出现的时代背景
B.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C.电子科学技术领域的新成果
D.电子图书馆出现的科技因素
小题3:下列对“虚拟图书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拟图书馆不是独立实体,而是为用户利用网络系统获取所需信息而设置的。
B.虚拟图书馆有先进的工作系统,但不再具有传统图书馆的建筑物的机构的特征。
C.虚拟图书馆拥有的二维和三维人机界面是专为用户任意浏览和提取信息而设置的。
D.虚拟图书馆称谓中的“虚拟”是针对其特殊环境而言的,不是“虚设”的意思。
小题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子图书馆由计算机技术作支持,占有丰富的数据库,所以它具备提高生产率和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功能。
B.电子图书馆一出现,传统印刷型图书作为唯一的信息资源进行存贮的局面就被打破。
C.电子图书馆的信息与服务必须是每个人能够享受的,所以它具备为社会上每一个人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D.虚拟图书馆为用户提供各种获取信息的入口,在虚拟图书馆中,每一个正规或不正规的受教育者都有上网浏览和获取信息的可能。

答案

小题:B
小题:D
小题:C
小题:A
解析

小题:此项符合下定义的方法,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
小题:画线句子的主体是“电子图书馆”,所以陈述对象应为“电子图书馆”,但B项不甚恰当,因为作为时代背景的内容要广泛复杂得多
小题:“人机界面”的功用介绍不全面,它还可以为用户储存信息
小题:电子图书馆本身不具备这方面功能,而是人们利用这些信息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时才能提高生产率、改善生活水平。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及电子信息源的不断丰富,出现了电子图书。人们在探讨图书馆的未来形式时,还提出诸如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地球下一轮冰期即将到来
今天,全世界都在议论全球有变暖的趋势,许多报纸、杂志纷纷载文称“全球变暖海面上升,1000年后地球将迎来洪荒”。但是有不少气候学家却在异口同声预言另一种灾难——新冰期——的到来:是什么原因使得科学家们的看法,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这种结论是有道理的.墨为许多气候学家长期以来忽略了太阳辐射总量变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外的辐射并不稳定,而是经常变化。一般来说,影响地球上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太阳活动11年的黑子周期和100年的世纪周期。而当人们谈论地球上的气候变暖时,却很少考虑太阳辐射的影响。
太阳目前的状态是发光度在减少!由于地球的升温具有惯性,这一轮11年周期发羌度的变化实际上对气候没形成明显影响。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太阳发光度的减弱还会在下几轮11年周期中继续下去。与此同时,发光度的减弱也在太阳活动的世纪周期中有所体现。于是科学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地球上将会出现一个小冰期。
至于说到人们经常念叨的“变暖”理论,“冰期说”的科学家认为“变暖,,很正常。通过对太阳发光度变化的分析,地球确实曾因为太阳活动而出现全球变暖。在20世纪,太阳的半径和发光度都在增长,结果导致全球年平均气温高出0.8摄氏度。就是这个0.8摄氏度,让气候学家敲响全球变暖的警钟,并把“罪名”归到了温室气体头上。然而现在,由于太阳活动的减弱,年平均气温正在缓慢下降。不过,地球人在2012—2015年之前还感觉不出总体气温的下降,下一轮的最冷时期得到2050年才会到来。一开始温度下降会非常缓慢,预计几十年后,世界上海洋的水温将下降l度。这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但已足够让格陵兰岛生成新的冰川。俄罗斯北部的气温也会下降。这种全球变冷只对赤道附近的居民影响不大。.
俄罗斯地球物理学家从最近的7500年的地球历史中找到了18次全球变冷过程的证据,那都是太阳活动最弱时期。早在1645年到1705年,整个欧洲、北美和格陵兰岛就曾出现过全球变冷现象。当时的全球气温下降了l~2摄氏度,之后又发生了全球变暖。因此这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未来的21世纪中叶,预计也将会发生类似的全球变冷现象,但这次时间不会拖得很长。
全球气候趋势是变暖还是变冷,科学家对此意见不一。支持全球确实在变暖的人认为,地球目前正处于两个冰期之间的间冰期,而且地球在此次间冰期“滞留”的时间已有9000多年,比过去的间冰期时间都长,这说明从长期看,地球处于全球变暖的时期。几百年来的测量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地球表面越来越变暖和,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变暖趋势非常明显。另一批科学家则认为,整个地球的气象是非常复杂的,不能轻易下结论说地球在
变暖还是在变冷。比如,地球表面不均衡的变暖(高纬度地区更为明显)将导致了大气环流的改变。一旦中纬度地区地域性的风力变弱,北极地带的冷空气就有可能南下。寒流滞留在南方的时间会更长,因为环流强度已变低。而一旦天气转暖,便会出现一系列的极端现象,比如说,降雨的不均匀性便会出现,有地方一个月的雨量会在一天内下完,很可能这些地区到了夏天叉会出现干旱。所以这些科学家觉得,地球完全可能处于长期变暖,但是短期变冷的状况。新冰期即将到来的说法,与地球总体变暖趋势并不矛盾。
1.在气候变暖的今天,有不少气候学家却在异口同声预言“新冰期”即将到来。下面不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人类7500年的地球历史中,18次全球变冷都是太阳活动最弱时期。
B.太阳目前的状态是发光度在减少,而且还会在下几轮11年周期中继续下去。
C.由于地球的升温具有惯性,所以我们还感觉不到温度的下降。
D.地球处于两个冰期之间的间冰期时间已有9000多年,比过去的间冰期时间都长。
2.综合全文,关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问题,作者赞同下列哪一种观点
A.地球气候逐渐变暖,1000年后地球将迎来洪荒。
B.地球气候正逐渐变冷,到2l世纪中叶,地球上将会出现一个小冰期。
C.整个地球的气象是非常复杂的,不能轻易下结论说地球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D.地球处于长期变暖但是短期变冷的状况,所以无所谓冷暖。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影响地球上气候变化的因素既有太阳辐射的影响,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
B.地球气候总处在“变冷一变暖一变冷”周期性的变化之中。
C.地球温度变化即使是微小的1度,也会对全球任何地方产生巨大的影响。
D.地球一旦由冷变暖,将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天气现象。   ,
4.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门;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发光度在减少,所以太阳的半径也在缩小。
B.地球的温度无论是升高还是降低,变化应该是比较缓慢的。
C.地球温度的升降虽然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但与太阳周期变化的时间是不同步的。
D.从地球经历的几次“间冰期”来看,某前的间冰期最长,而且地球今后的“间冰期”会越来越长。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文学家发现宇宙“第一缕曙光”
科学家们认为,发生在137亿年前的大爆炸创造了宇宙,大约1亿年后,氢原子开始结合燃烧,产生了明亮燃烧的恒星,但这些恒星究竟是什么样子,科学家一直没有搞清楚。美国的天文学家声称,他们可能已经发现了宇宙的“第一缕曙光”。
据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研究人员说,他们相信已经捕捉到早已消失了的恒星的辐射痕迹,这些恒星是在宇宙的婴儿时期诞生的。如果上述发现能够被最终证实,该研究将首次向人们展示出距今130亿年前宇宙刚诞生时的雏形模样,同时将有望帮助他们揭示宇宙中各个星系在“大爆炸”发生数亿年后开始形成时,整个宇宙的实际发展情景。它是证明这些早期恒星存在的第一个切实的证据,这些恒星产生并形成了包括太阳在内的未来的恒星的原始物质。研究小组的天体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卡什林斯基说:“它们出现在什么地方,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明,它们是否还存在着,我们都不能肯定。我们能做的就是获得这些恒星的最初的信息。”
利用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上携带的红外线阵列照相机,研究小组对天龙座星云进行了10小时的拍摄,捕捉到了正在扩散的红外光。这是一种人们用肉眼就能看见的红外线,以小长条的形式出现在天空中。经过后期图像分离处理后,在删除所有已知的银河系的射线后,成功获得了该区域弥漫着红外辐射的高清晰实景图像。研究小组表示,这些光线可能来自天龙星座的第三星族,这是一个假定的恒星家族,天文学家认为,该星族形成的时间比其他星族都要早。此次观测拍摄到的这些宇宙红外射线,极有可能就是大爆炸后出现的第一批恒星发出的,或者是由跌入第一批黑洞中的高温气体发出的。宇宙出现的第一批恒星可能比地球和太阳的质量大一百倍以上,而且温度极高,也非常亮,只是都很短命,每一颗恒星只能燃烧几百万年。随着宇宙的不断膨胀,天龙星座第三星族的恒星发出的紫外线光,将伸展成低能量的光。这些光现在是可以用红外线观测仪观测到的。此次的重大发现,与美国的宇宙背景探测卫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所观测的结果是一致的,当时的探测结果显示,宇宙可能有一个红外背景,它与天文学家已知的恒星并无联系。斯皮策的观测也支持了宇航局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在2003年进行的观测结果。根据当时结果估计,在“大爆炸”发生2亿到4亿年后,最先形成的恒星首次发光。
卡什林斯基博士认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宇宙诞生初期的天体发出的光的集合,尽管那些发光的恒星今天早已经在宇宙中衰亡消失了,但是它们发出的光和能量仍在宇宙中穿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天文学教授理查德·埃利斯谨慎地同意卡什林斯基的观点:“即使是在消除这些背景信号方面发生一个小小的失误也会导致出现具有欺骗性的结果。但我没有发现这些分析中有什么错误,当然,下一步是其他的天文学家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节选自2005年11月9日《北京科技报》)
1.根据文意,对“第一缕曙光”所指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缕曙光”应是证明早期恒星存在的第一个切实的证据。
B.“第一缕曙光”即宇宙诞生之初形成的那些最早的恒星发出的光。
C.“第一缕曙光”是天文学家发现的宇宙中早已消失了的最早的恒星。
D.“第一缕曙光”是宇宙中各个星系在“大爆炸”发生数亿年后开始形成的。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早期恒星产生并形成了包括太阳在内的未来的恒星的原始物质。
B.斯皮策的观测与2003年进行的观测结果一致:宇宙可能有一个红外背景。
C.研究小组内部有分歧,但埃利斯教授有保留地同意卡什林斯基的观点。
D.恒星温度极高,也非常亮,但是都很短命,只能燃烧几百万年。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爆炸”发生后的最初的宇宙也许是黑暗的。
B.宇宙中仍然存在着“大爆炸”后形成的各个时期恒星的辐射痕迹。
C.第一星族和第二星族形成的时间都比第三星族要早。
D.卡什林斯基研究小组的这项研究结论应当是经得起考验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4题。
新世纪,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在“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一片声浪中,我们一定要头脑清醒,一定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物质生产始终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进程中工业化阶段不可逾越,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当前经济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制造业。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及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我们要依靠制造业为人民提供各种生活用品,提供工农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服务业的各种手段、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国防所需的各种武器、科技发展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以及保证人民健康所需的各种医疗仪器和药品,提供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的物质条件等等。
4.下列关于“制造业”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障人民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为工农业生产提供生产资料。
B.生产基础设施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和用于国防事业的各种武器。
C.提供用于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以及治病救人的药品和医疗仪器。
D.创作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引导人们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7、8题。
二百年前的4月2日,丹麦城市欧登塞的一个穷鞋匠家里降生了一个男孩。这是一个贫苦的家庭;全家挤在一间房子里,经常挨饿,但拥有几本书——《圣书》《一千零一夜》和霍尔贝尔的喜剧。这个男孩在专门为穷孩子设立的学校学习贸易,但梦想着从事戏剧行业。他给木偶缝制纸衣;每当城里来了剧团,他总在剧场门口流连;他会唱歌,有钱人请这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晚宴上演唱,他们拿他取乐,称他为“欧登塞的夜莺”。
男孩知道他们心怀恶意,但他渴望成功。父亲去世后,他一筹莫展,于是独自到哥本哈根闯荡。剧场老板断言他没有前途。他向别人哀求,却处处碰壁。最后,同样出生贫苦的作曲家魏泽帮助了这个饥寒交迫的孩子,出钱让他租了间房子。他当时年仅十四岁,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埋头写作,想方设法争取上台表演的机会。后来,另一位保护人送他去读书。他在学校里经常受人欺负,而且被禁止创作童话,但他学会了运用语言,能熟练地驾驭丹麦资产阶级特有的那种轻快讽刺的语言。
不过,上学前的那段经历对他影响至深。那是一种毫无乐趣可言的贫困生活,他只能从精彩的文学作品中得到慰藉,他渴望美,并伴随着孤单无助的痛苦。他终生都在运用这些动人心弦的主题。
这个男孩就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7.阅读上文,指出画线句子的含意。
8.下面一段文字中说“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原因是什么?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子阴深处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作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天然气之战”已在全球展开
天然气已成为一种更加环保、便宜以及相对来说较容易获得的石油替代品。美国、欧盟各国、中国和印度等世界能源消耗大国正在为争夺天然气资源展开较量。
问题是,美国和印度,以及日本和欧盟各国离主要产气国都有些远,天然气蕴藏量比较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有伊朗、卡塔尔、也门、俄罗斯、中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委内瑞拉。这些产气国的政局大都不太稳定,而所产天然气又不得不经过某些动荡和危险的地区。
中国和印度一直在迅速与这些国家建立密切联系,以满足将来的需求,美国试图在亚洲与自己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经过旷日持久的谈判,印度与伊朗签订了一项价值220亿美元的协议。印度还与卡塔尔签订了一项购买液化天然气的协议。
不过,竞争将变得更激烈。随着各经济大国石油的消费继续多于它们所生产或者进口的石油,一场全球能源危机行将发生。据估计,到2025年,现在全球每天840亿桶的石油需求量将增长至1 210亿到1 300亿桶。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中国和印度也不得不进口大量原油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汽车需求。印度原油70%依靠进口。在这一背景之下,就不难理解美国为什么要极力反对修建拟议中的全长2 575公里的从伊朗经由巴基斯坦到印度的输气管道,尽管这三个国家宣称已就此事达成共识。
尽管新德里和伊斯兰堡在其他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双方一直在设法促成这一项目。伊斯兰堡每年光过境费就可以收取7亿美元。
试图重振大图雄风的俄罗斯对修建这条天然气管道表现出兴趣。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长维克托·赫里斯坚科说,他希望伊朗和巴基斯坦能支持与俄罗斯分担项目风险的设想。
鉴于印度与伊朗的微妙关系,新德里一直尝试把沙特阿拉伯作为备选方案来接触。伊朗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中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其天然气储量位居世界第二。新德里还试图修建从缅甸经孟加拉国至印度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修建这条管道的原则性协议已经达成。
近来,包括印度在内的许多国家还积极发展核能,以减少对天然气和石油的过度依赖。印度去年7月与美国签署了内容广泛的核协议,而巴基斯坦方面的报道暗示,该国正在商讨未来10年从中国购买至少6座核反应堆。此外,芬兰计划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核反应堆,以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去年,美国总统布什说,美国将鼓励中印提高石油利用率。他说:“帮助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变成更有效的石油使用者,符合我们的经济利益和国家利益。这有助于缓解全球石油供应压力,缓解美国国内的价格压力。”
(选自《参考消息》2006年1月9日,有删节)
10.下列不属于“世界能源消耗大国为争夺天然气资源展开的较量”的一项是(   )
A.中国和印度一直在迅速与主要产气国建立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将来的需求。
B.美国极力地反对修建拟议中的从伊朗经由巴基斯坦到印度的远程输气管道。
C.巴基斯坦虽然和印度有其他分歧,但也在设法促成伊印输气管道修建项目。
D.印度不仅与两个产气国签订了协议,还拟修建从缅甸至印度的天然气管道。
11.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世界能源消耗大国离主要产气国都有些远,而产气国所产的天然气又不得不经过某些动荡和危险地区。
B.中国和印度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汽车的需求,不得不进口大量原油,其中印度在这方面的进口量为70%。
C.俄罗斯为重振大国雄风,希望伊朗和巴基斯坦能支持与其分担修建伊印远程输气管道项目风险的设想。
D.因为沙特阿拉伯是石油输出国中的第一大原油生产国,所以印度一直尝试把沙特作为备选方案来接触。
1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各个经济大国石油的消费多于它们所生产或者进口的石油,爆发全球性能源危机是必然趋势。
B.鉴于全球每天石油需求量已增至1 210亿到1 300亿桶,天然气已成为相对较易获得的石油替代品。
C.积极发展核能,可以减少对天然气和石油的过度依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全球能源危机问题。
D.随着天然气资源竞争的加剧,各国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一定会全盘接受布什那样的外交语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