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l:b-"-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严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小题1: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小题2: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小题3: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小题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
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
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

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解析

小题:考查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答案是C,从文段第一小节第一句话和第二小节可得出答案。A选项中“与介质混合”有误,B 选项讲的是来源,D 选项明显概念错误。
小题:对句子的理解,重点在对“危险”一词的把握。不正确的选项应是B “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而不是“气冰”本身是双刃剑。
小题:考查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只有A 符合原文意思。B 选项将文中的假设情况偷换成现实信息,C 选项假设错误,不符合原文第四小节的表述,D 选项中,“‘气冰’的开采困难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这一表述错误应是由“气冰”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小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推测,不正确的应是D “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不符合原文表述,正确应为“气冰”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这一点可从第四小节的第一句话得到信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虚拟疗法
在“虚拟伊拉克”中的体验真实得出奇,那些战争场景被输入特制的头盔、护目镜和耳机中。它们是一项电脑模拟现实程序的产物。这项程序部分由南加洲大学的心理学家和游戏程序设计员开发而成,并正在圣迭戈的海军医疗中心接受测试。它们的任务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在心理医生的监督下,虚拟伊拉克可以让老兵直面自己的战场经历,宛如身临其境而又不用担心人身安全。这种方式是传统的咨询和药物治疗力不能及的。这套电脑程序甚至对战斗进行了略带卡通色彩的描绘,旨在通过重现原始创伤、防止恐惧累积来缓解创伤的影响。
海军精神病学家罗伯特·麦克来教授是圣迭戈PTSD模拟现实疗法的研究领导者之一。他解释说,更具针对性的创伤暴露疗法可能需要患者返回创伤发生的实际地点,他说:“但你不能把创伤者送回伊拉克。有了这种程序,我们可以在这里让患者故地重游。”
海军研究局负责医药科技项目的官员拉塞尔·希林说,虚拟伊拉克可能尤其有助于消除玩电子游戏长大的年轻一代对心理治疗的成见。
他说,尽管现在对正在进行中的实验下结论为时尚早,但初期结果“看来非常乐观”。
麦克莱说,在圣迭戈的海军医院,目前已有9人完成了一个疗程的10次治疗。他们希望到明年,接受治疗者可以达到150人,包括一些同时遭受脑震荡和肢体损伤的患者。
当海军陆战队队员们戴上头盔和护目罩,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完全被虚拟的声音和画面所包围,每次治疗一般持续45分钟。他们站在或坐在一个可以震动的小平台上。通过一根摇杆可以控制行走或驾驶的速度。他们还可以通过转身来改变在虚拟街道上的方向。在生物反馈屏上,他们的呼吸、心率和手掌出汗的程度都在监控中。
心理学家坐在电脑前,帮助患者调控虚拟体验,全程与他们交流。
第一次治疗通过以非暴力的数字画面开始。但在后面的治疗中,心理医生在提醒患者后会提高强度和场景的逼真程度。他们可以让平台十分剧烈地晃荡,制造模拟的爆炸和交火场景,附以烟雾和夜间效果,还有身体的臭汗和硝烟的味道。
心理医生凯伦·佩尔曼说:“随着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自己的经历,他们逐渐适应了。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他们可以战胜它。”
如果接受治疗者感觉有些难以承受,心理医生会中断治疗并与患者谈话,或者降低虚拟场景的逼真程度。
研究者说,他们希望确保场景逼真到足以调动患者情绪,但又不会太血腥。麦克莱说,尽管一些患者曾暂时摘下护目镜或要求中断,但没有人被彻底吓退。“虚拟现实的好处是你可以把它关掉。”(选自2007年2月《参考消息》,有删节)
小题1:给“虚拟疗法”下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
A.虚拟疗法是用电脑模拟战争场景,通过重复原始、防止恐惧累积来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创伤暴露疗法。
B.虚拟疗法把战争场景输入特制的头盔、护目镜和耳机中,患者的体验非常真实。
C.虚拟疗法有助于消除玩电子游戏长大的年轻一代对心理治疗的成见,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关掉。
D.虚拟疗法旨在通过重复原始创伤,防止恐惧累积来缓解创伤的影响,是传统的咨询和药物治疗力不能及的。
小题2:下列各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虚拟疗法的程序部分的是南加洲大学的心理学家和游戏程序设计员开发而成的,现在在圣迭戈的海军医疗中心接受测试。
B.海军精神病学家罗伯特·麦克莱少校是PTSD模拟现实疗法的领导者,他认为试验初期结果“看起来非常乐观”。
C.在圣迭戈的海军医院,目前已有9人完成了一个疗程的10次治疗,明年接受治疗者可达150人。
D.研究者说,他们确保虚拟的战争场景逼真到足以调动患者情绪,但又不会太血腥。
小题3:对“虚拟疗法”治疗过程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患者戴上头盔和护目镜,听觉和视觉完全被虚拟声音和画面所包围。
B.患者站在或坐在一个可以震动的小平台上,通过一根摇杆控制行走或驾驶的速度,还可以改变虚拟街道的方向。
C.患者的呼吸,心率和手掌出汗的程度监控在生物反馈屏上,心理学家帮助他们调控虚拟体验,全程与他们交流。
D.第一次治疗通常以非暴力的数字画面开始,以后逐渐提高强度和场景的逼真程度,在一次一次的反复中,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超越时空的量子通信
一种被称为量子通信的新的通信方式初露端倪。它是一种不受通信双方空间距离限制、不存在任何传输时延的真正意义上的实时通信,因此,它可望承担起未来宇宙通信的使命。那么,什么是量子通信呢?
简单地说,量子通信就是根据量子力学关于相互耦合的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等)之间存在的超光速关联来实现信息的传递。量子力学指出,如果我们对相互耦合的一对粒子中的一个粒子进行测量,另一个粒子将会瞬时“感应”到这种影响,并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不管这两个粒子间相隔多远。上述这种微观粒子间的超光速关联和影响叫做“缠结”,它是一种具有交互作用的粒子之间通过“感应”而建立的神奇连接。这种连接是实现超光速通信的主要依据。量子通信的优点很多,首先便是它的零时延,正是由于这个特性,它可望应用于未来的星际通信;其次是它可以不通过双方之间的空间进行,这就避免了环境对通信的干扰;第三,是保密性强,因为信息载体可以只保存在收发信息的双方,使与此项通信无关的第三者无法干扰和窃听。此外,它还是一种环保型通信,不会产生电磁污染。
量子通信系统由量子态发生器、量子通道和量子测量装置组成。按其所传送的信息是经典还是量子而分为两类。前者主要用于量子密钥的传输,后者则可用于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的分发。隐形传态是一种脱离实物的信息传送,它的过程是光提取原物的所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接收地点,接收者再根据这些信息选取与构成原物相同的基本单元,制造出原物完美的复制品。但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不允许精确地提取原物的全部信息,这个复制品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隐形传态”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
1993年,6位科学家提出了利用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方案:将某个粒子的未知量子态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把另一个粒子制备到该量子态上,而原来的粒子仍留在原处。其基本思想是:将原物的信息分成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两部分,它们分别经由经典通道和量子测量而获得,量子信息是发送者在测量中未提取的其余信息;接收者在获得这两种信息后,就可以制备出原物量子态的完全复制品。
量子通信的最终实现,需要将量子技术、生物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另外,通过对人脑意识过程的深入研究,还有可能使量子通信的速率大大提高。以至有一天,可以将生物芯片植入人的大脑,实现人脑间的超光速通信。(选自2007年第7期下《百科知识》)
小题1:下面各项中,对“量子通信”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通信是一种不受通信双方空间距离限制,不存在任何传输时延的实时通信。
B.量子通信是根据量子力学关于相互耦合的微观粒子之间存在超光速关联来实现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
C.量子通信是具有零时延,抗干扰,保密性强的环保型通信。
D.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态发生器、量子通道和量子测量装置组成的新型通信。
小题2:下面各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缠结是指测量相互耦合的一对粒子中的一个粒子,另一个粒子将会瞬时“感应”,并发生相应变化的神奇连接。
B.经典信息主要用于量子密钥的传输,量子信息可用于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的分发。
C.隐形传态的过程是光提取原物的所有信息并传送到接收地点,然后根据这些信息选取与构成原物相同的基本单元,制造出完美的复制品。
D.量子隐形传态的新方案,在信息传送过程中,传送的仅仅是原物的量子态,而不是原物本身。
小题3:下面各项依据原文进行的推断和想象,正确的一项是
A.量子通信因为具有零时延的优点,所以可用于星际通信。
B.只要利用经典力学与量子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就能最终实现量子通信。
C.接收者获得经典信息与量子信息后,就可以制备出原物量子态的完全复制品。
D.通过对人脑意识过程的深入研究,使量子通信的速率大大提高,大脑植入生物芯片后,就可以实现人脑间的超光速通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姓氏的异同
就姓氏的来源看,世界各国的情况大同小异,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早期的人类由于血缘关系的不同而自然形成一个个部落,各个部落为了相互区别而用不同的标志表示自己,这种标志无疑就是姓氏的雏形。所以我国早期的几个姓氏,如姬、姜、姚、姒等,在写法上都从女旁,说明它们是原始社会母权制时代的产物。而在欧洲,早期的姓氏都与古罗马的父系氏族社会有关。在历史发展中,姓氏的来源进一步扩大,家庭的代号、祖先的名字、自己的职业、居住的地点、特别的事件、奇异的物品等都曾被用来作姓氏。
东亚各国在历史上都受过我国的影响,因此在姓氏上也大多类似我国。韩国和朝鲜人的姓氏带有受我国影响的明显印记。在公元10世纪以前,居住在今朝鲜半岛上的居民除极少数贵族使用姓氏外,其他人都没有姓。后来,在高丽统一朝鲜半岛后,开始模仿我国唐朝的姓氏,在全国推广汉姓。直到今天,韩国与朝鲜姓氏中的绝大多数仍都与我国姓氏相同。据统计,两国历史上常用的姓氏约有500个,后来由于大姓的人口越来越集中,一些人口较少的姓氏被废弃不用。如今,常用的姓氏仅剩下100多个。在这些姓氏中,又以朴、李、金、郑、崔等姓的人口最多。
东南亚各国由于在地理上与东亚接壤,其姓氏也有与东亚近似的特点。如邻近我国广西、云南二省区的越南人,姓氏在公元前后出现,如今保留下来的约有200多个,其中以阮、黎、陈、范等姓的人口最多。
南亚各国受印度影响较深,姓氏常有印度的印迹。斯里兰卡人的姓氏受过印度很深的影响。当地的主要居民僧伽罗人约在公元前后开始使用姓氏。最早的姓氏多是父亲的名字,后来又加上地名、官职、种姓等成为复姓,因此当地人的名字大多很长。如一位官宦人家的后代,姓名全称是帝伐那伐特达·兰卡·阿帝卡利·古塔,意思是说他名叫古塔,先祖住在帝伐那伐特达庄园,姓帝伐那特达,曾被国王赐与兰卡·阿帝卡利官职。后来,自印度传入的种姓制度在斯里兰卡流行,人们的姓氏又受此影响,变得等级森严和高下有别。不过,其姓名冗长的特点仍被保留下来,最多时甚至超过10段、近100字。为了减少不便,特别是西方殖民者近代入侵斯里兰卡以后,受欧洲人的影响,不少姓名得到了简化。
西亚主要分布着一些阿拉伯国家,另外还有一个属于犹太民族的以色列国。阿拉伯人的姓氏多来自祖父名,通常与名字一起组成“本人名+父名+祖父名”的形式,在称呼有社会地位的人时使用,对普通人则只称名。如穆罕默德·安瓦尔·萨达特这一名字,穆罕默德是他本人名,安瓦尔是他的父名,萨达特是他祖父名,称呼他时要称萨达特,相当于他的姓。
犹太人的姓氏出现时间比名字晚得多,早期的犹太人只有名,没有姓。在公元1世纪遭受罗马入侵以后,许多犹太人迁到西班牙、葡萄牙、北非及中东阿拉伯国家,受其影响,逐渐形成了在自己名字上加入父名的习惯,这些父名后来也就成了姓氏。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传统姓氏都在发生变化,上述特征也在逐渐弱化。比如,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像过去那样重视姓氏的血缘意义,而只把它当作人际间彼此区别的符号。于是,有人随意制造出新的姓氏,也有人把外国的姓氏当作自己的姓氏。凡此种种,尽管在短期内不会对姓氏的本质产生根本影响,但长此以往,由量变引起质变也不言而喻。毕竟,世界慢慢变成了地球村,姓氏也没有理由置身其外。(选自2007年第2期《中国国家地理》,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线词语“大同小异”的解释全面的一项是( )
A.姓氏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早期人类由于血缘关系而形成不同的部落,部落的标志就是姓氏的雏形。
C.我国的姓氏是原始社会母权制时代的产物,而欧洲早期的姓氏都与古罗马的父系氏族社会有关。
D.姓氏都是人类发展到部落阶段,为了标志自己而产生的,但不同的氏族社会姓氏有所不同。
小题2:以下各句,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因历史或地理原因,姓氏大多类似我国,如少数大姓占人口较多等。
B.南亚各国受印度影响较深,带有姓名冗长的印度印迹。
C.西亚的一些阿拉伯国家的姓氏多来自祖父,通常采用“本人名+父名+祖父名”的形式。
D.犹太人的姓氏则主要受欧洲影响,在自己名字上加入父名,后来这些父名就成了姓氏。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和想像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历史的发展,姓氏的来源进一步扩大,如东郭就是以地名为姓,上官就是以官职为姓。
B.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东亚,在历史上也受过我国影响,所以日本的姓氏绝对与我国相似。
C.近代,欧洲列强入侵各地,对世界各地的姓氏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D.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淡化了姓氏的血缘意义,制造出新姓氏,借用外民族姓氏,使姓氏更加多元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下题。
明朝的历史特点及其灭亡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朝代。一方面,因这一时期的皇权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其突出表现为废除丞相,对大臣滥施廷杖,厂卫横行,再加上宦官几次得宠专权,更是造成无穷祸患,而几位皇帝特别是万历帝长期怠政等;但另一方面,它更是一个蓬勃发展、多所创新的朝代,不仅制度空前完备,经济、文化空前发达,在世界上长期处于大国和领先的地位,而且明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现象,如农村集市贸易空前普及和繁盛、地区间商品流通十分活跃、地方商人集团崛起、白银成为主币、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东南沿海民间海外贸易发展强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经营地主出现、市民阶层壮大,社会风气丕变、思想走向解放、文化异彩纷呈、中西交流空前活跃,社会流动加快,等等。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明代已经呈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向,显露了由传统走向近代文明的曙光。这说明明代绝不平庸,而是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但遗憾的是,明朝最终还是灭亡了,“转型”的趋向也就随之消失。就直接原因来说,主要有三:首先,它没有解决好民生及社会保障问题,致使越来越多的人流离失所终至铤而走险,农民起义在此时风起云涌而汇成洪流也就成为必然。其次,它没有解决好边疆少数民族问题,以致其内掠和反叛不断,反复削弱着明朝的统治力。早在正统时,先有西南“麓川之役”,后有北边“土木之变”,以致皇帝也被瓦剌也先俘虏而去。此后仍是战事不断,最终是建州女真崛起,破墙入关,成为明廷无法遏制的劲敌。其三,统治理念保守、落后甚至顽冥不化。这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外。不同于此前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明朝遭逢了亘古未有的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遇上了全球一体化开端时代的到来。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但可惜的是,明朝统治者对此没有丝毫察觉,他们仍然陶醉在传统的“天朝大国”心态中,以不屑的眼神傲视着漂洋而来的“红毛夷”们;至于他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他们的国家制度如何,社会状况又如何,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都了解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兴趣了解,更谈不上利用国家的力量采取积极的对策,以致使中国失去了主动融入世界潮流、开拓海外市场的良机。二是对内。集中表现在对代表了社会发展趋势、如若顺利发展足以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新因素进行压抑乃至摧残,最典型的就是万历时派出大量矿监、税使对工商业的肆意掠夺和打击,对蓬勃发展的民间海外贸易的长期禁止和限制。
明朝统治者何以会有以上失误,也即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二:一是皇权腐败。表现为中期以后,皇帝怠政日甚一日,万历后期,臣工奏疏大半留中不发,许多衙门缺官长期不补,以致出现“职业尽弛,上下解体”的局面。与此同时,经济上的疯狂搜刮,也大大激化了阶级矛盾,致使民变接连不断。二是官僚队伍的尸位素餐和整体腐败。尽管明中后期也有像海瑞、戚继光、张居正那样以天下为己任的官员,但总体说来,早在天顺时官员们就已经普遍是“不求做好人,只求做好官”。所谓“只求做好官”,并非要把官做好,而是指谋求担任“好官职”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荣华富贵!这样的统治队伍,这样的官风,哪里还会有民生的位置,哪里还会有国家的前途?
当然,之所以形成皇权和官僚队伍整体腐败的局面从根本上说,又是专制官僚体制自身缺乏甚至没有自下而上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造成的。(选自2008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面各项中,不能标志“明代已经呈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向”的一项是
A.皇权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制度空前完备,经济、文化空前发达。
C.农村集市贸易空前普及和繁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社会风气丕变,思想走向解放,中西交流空前活跃。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明朝灭亡原因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没有解决好民生及社会保障问题,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B.没有解决好民族问题,少数民族不断地内掠和反叛削弱了统治力。
C.统治理念保守、落后,对外闭关自守,对内压抑摧残。
D.皇权及官僚队伍整体腐败。
小题3:根据原文,以下推断和想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朝代,蓬勃发展,多所创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B.明代已经显露出由传统走向近代文明的曙光,明朝统治者只要改变统治理念,对内对外抓住机遇,中国就会从此走向文明,走向富强。
C.专制官僚体制自身是形成皇权和官僚腐败的根源,即使出现几个以天下为已任的官员也不能避免明朝的灭亡。
D.明朝灭亡对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才不会滋生腐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促织,促织!   
宗璞
秋来了。
最初的信息还在玉簪花。那一点洁白的颜色仿佛把厚重的暑热戳了一个洞,凉意透了过来。渐渐地,鼓鼓的小棒槌花苞绽开了,愈来愈多,满院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人走进屋内有时会问一句,怎么会这样香,是熏香还是什么?我们也答说,熏香哪有这样气味,只是花香侵了进来罢了。花香晚间更觉分明,带着凉意。
一个夏天由着知了聒噪,吵得人恨不得大喝一声“别吵了!”也只能想想而已,谁和知了一般见识?随着玉簪的色与香,夜间忽然有了清亮无比的鸣声,那是蟋蟀!叫叫停停,显得夜间愈发的静,又是一年一度虫鸣音乐换演员的时候了。知了的呐喊渐渐衰微,终于沉默。蟋蟀叫声愈来愈多,愈来愈亮。清晨在松下小立,竹丛里,地锦间都有不止一支小乐队,后来中午也能听到了。最传神,最有秋之意韵的鸣声是在晚间,似比白天的鸣声高了八度,很是饱满。狄更斯在《炉边蟋蟀》这篇小说里形容蟋蟀的叫声“像一颗星星在屋外的黑暗中闪烁。歌声到最高昂时,音调里便会出现微弱的,难以描述的震颤”。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喜欢这小东西,说炉边能有一只蟋蟀,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
我们的小歌者中最优秀的一位也是在厨房里。它在门边,炉边,碗柜边,水池边转着圈鸣叫,像要叫醒墨沉沉的夜,叫得真欢!叫到最高昂处似乎星光也要颤一颤。我们怕它饿了,几片白菜叶子扔在当地,它总是不屑一顾。
养蟋蟀有许多讲究,可以写几本书。我可无意此道,几十年前亲戚送的古雅的蛐蛐罐,早不知到哪里去了。我喜欢在自然环境中蟋蟀的歌声,那是一种天籁,是秋的号角,充满了秋天收获的喜悦。
家人闲话时,常常说到家中的两个淘气包——两只猫;说到一只小壁虎,它每天黄昏爬上纱窗捉蚊子,恪尽职守;说到在杂物棚里呼呼大睡的小刺猬,肚皮有节奏地一凸一凹,煞是好看。也说到蟋蟀,这小家伙,为整个秋天振翅长鸣,不惜用尽丹田之气。它的歌声使人燥热的梦凉爽了,使人凄清的梦温暖了。我们还讨论了它的各种名字。蟋蟀,俗名蛐蛐,一名蛰,一名促织。
促织这两个字很美,据说是模仿虫鸣声,声音似不大像,却给人许多联想。促织,可以想到催促纺织,催促劳动,提醒人一年过去了大半,劳动成果已在手边,还得再接再厉。
《聊斋志异》中有《促织》一篇,写官府逼人上交蟋蟀,九岁孩童为了父母身家性命,魂投蟋蟀之身。以人的智慧对付虫,当然所向披靡。这篇故事不止写出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的暴虐荒唐,更写出了人的精神力量,生不可为之事,死以魂魄为之!这是一种执著,奋斗,无畏无惧,山河为动,金石为开的力量。
近来,我非常不合潮流地厌恶“潇洒”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已被用得极不潇洒了,几乎成了不负责任的代名词。潇洒得有坚实的根底,是有源有本,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人格体现,不是凭空追求能得到的。晋人风流的底是真情,晚明小品空灵闲适的底是妙赏。没有底,只是哼哼唧唧自哀自怜,或刻意作潇洒状,徒然令人生厌。
听得一位教师说,她班上有一个学生既聪明,又勤奋,决不浪费时间。她向别的同学推广,有些人竟嗤之以鼻,说“太牲了!”经过解释,才知道牲者畜牲也,意思是太不像人了。
究竟怎样才像人?才是人?才能做与“天地参的人”?只是潇洒么?只是好玩么?
听听那小蟋蟀!它还在奋力认真地唱出自己的歌!
促织,促——织——(选自2007年第2期《中国校园文学》)
小题1:作者是怎样写秋天不知不觉全面到来的?
小题2:有人评说作者在促织鸣叫的歌声里,听到了别样的意味,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听到的“别样的意味”有哪些?
小题3:文中顺手拈来狄更斯的《炉边蟋蟀》与《聊斋志异》的《促织》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小题4:作者从小小的蟋蟀身上挖掘出奋力、认真的精神象征,对流俗进行了批驳。请分析作者是如何导引这一主题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