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古村的雨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古村的雨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秘的通道?
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便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1、第二段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中的“这”指的是什么?“审美性和乌托邦式的遮蔽”的含义是什么?
2、第四段中的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为什么文化要加引号?
3、 作者在文中对古村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4、 外来者是抱着怎样的心态来到古村的?
5、下面对本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古村的存在只是一种标本的意味,因为它已失去了活力,只是过去村庄的空
B.村庄的本质是紧闭的生活理想或封闭幽深的心情或趣味。
C.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又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也对外来的“文化”观赏者表示了强烈的反感。
D.结尾处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勾勒了一幅古村微雨图:以雨中石子路上呱嗒呱嗒的蹄声,反衬了古村春晨的宁静。
E、郭洞村周围有繁茂的树木,作者对其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表现出了古村的某种审美韵味,渲染了古老的氛围,又暗示了希望的生机。
答案
 1、“这”指的是第二段这句话之前的内容。
“审美性”指的是古村原本古色古香的风貌,悠悠的意境。
“乌托邦式的”指的是古村是现代人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2、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
3、悲哀——向往——惋惜、失望。
4、C E
解析
 1、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原文的第二段作者介绍了古村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封闭的生活特性,这就体现出它是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通过以上的分析,这道题的答案就水到渠成地凸现在我们的眼前。。
2、此题的设置是人文主义思想已经开始向意识领域渗透的标志。文化之为文化,在于它的独立品格,这就是清洁的精神,在追名逐利的世俗文化中,古村村民的开放使古村原本的风貌不存,已失去了它独立的品格,也失去了文化的内涵,所以,作者持讽刺和否定态度。真正的文化精神是这样一种思想: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而且这种思想正演变成一股时代的思潮向我们滚滚而来,作为一个时代青年我们没有理由不对此加以关注。。
3、对全文有个总体把握,开头写到“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作者的悲哀之情溢于言表,中间写到“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作者对古村充满了向往之情,后来又写到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显然,这时的古村已失去了文化的意义,所以作者又充满了失望、惋惜之情。
4、C错在“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作者痛惜的是村民的开放使古村原本的
风貌不存;E没有“暗示希望的生机”之意。近年来语文学习中的精神探索已经越来越鲜明。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古村的雨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一)据英国媒体报道,近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科学家对大脑处理男性声音与女性声音的不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脑对不同性别的声音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译解。
科学家对12位男子的脑部活动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结果令人吃惊,在听男性声音和女性声音时,大脑的反应区是不同的,女性的声音刺激大脑的听觉区,从而让这一区域格外活跃,而男性的声音则刺激大脑后部的逻辑思维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心眼”。
参与这一研究的谢菲尔德大学的教授迈克尔·亨特博士认为,女性的声音要比男性的声音 复杂得多,这是由于女性和男性的声带及咽喉的大小和形状不同造成的。另外,女性的声音中带有更多的悦耳声调,所以这一切都决定了女性的声音比男性的声音具有更复杂的音频范围。当一名男子听到女性的声音时,他大脑的听觉区就被激活,对不同的声音进行分析以便理解声音并测定说话者的身份。当男子听到一个男性声音时,处理信息的大脑区域转到后部的逻辑思维区,人们用大脑的这一区域进行对比,把自己的声音与新的声音进行对比来确定说话者的性别。
男性喜欢女性声音,是因为它们具有“悦耳声调”;感到厌倦,是因为太复杂。
人们通常在听男性说话时产生幻听现象,精神病学家认为这种幻听是在大脑进行本能的活动时产生的,是对声音的一种错误的理解。但是,为什么男性的声音会让听者产生幻听呢?科学家的解释是,这是因为女性的声音太复杂了,要产生错误的女性声音非常困难,而男性的声音比较简单,因而也容易产生幻听。科学家研究发现,男性声音让人产生幻听的可能性达71%,而女性声音让人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性只有23%。
亨特还解释说,正是因为女性对韵律使用的增加,或对自然悦耳的语言使用的增加,使得女性的声音更为复杂。声音的这些性质与音调无关,而是与振动和声波的数量有关。这一发现同时又解释了为什么男性愿意听女性说话,因为她们的声音具有天生的“悦耳声调”,但有时却又会对女性说话声感到厌倦,因为女性声音十分“复杂”,你不能很快理解她的意思,需要调动更多的大脑活动。
(二)大脑在听到声音时让人无需看到说话者本人就能仅仅通过声音判断出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这是为什么?
科学家解释说,人的声音是语言的载体,但同时本身就是一种“听觉面孔”,能够传达重要的情感和身份信息。我们能够感知声音中的这些副语言信息,对于这种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什么,科学家也知之甚少,不过最近的研究认为,不同类型的声音信息由大脑中不同的路径处理,跟大脑对面孔感知的方式相似。
声音中含有重要的“不变的”或者“静态的”身份信息比如音质,这是直接由年龄、性别等身体因素决定的,另外也含有“动态的”信息,比如说话方式和口音,这是随着说话者所在的地区以及社会地位决定的,比如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口音,一旦某个人离开那一地区,他的口音就有可能改变,一个社会地位高的人说话就不会那么高嗓门。当听到某人说话时,即使没有看到本人,也能听出说话者是男性还是女性,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人们甚至都能从声音中听出说话者的身高、体重、种族和心理特征,比如这个人是不是可信任。
1.下列关于“幻听现象”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幻听现象是在大脑进行本能的活动时,对简单的声音产生的一种错误的理解。
B.幻听现象是在大脑进行本能的活动时,对复杂的声音产生的一种错误的理解。
C.人们在听男声时,常常因其简单而在厌倦中产生错误理解,容易产生幻听现象。
D.人们在听男声时,大脑逻辑思维区通常产生错误理解,从而发生幻听现象。
2.不能证明“女性的声音要比男性的声音复杂得多”这一说法的是
A.女性的咽喉的大小和形状不同于男性。
B.女性的音调不同于男性,声音中带有更多的悦耳声调。
C.女性增加使用韵律,或增加使用自然悦耳的语言。
D.女性的声带不同于男性,振动和声波的数量也不同于男性。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科学家迈克尔·亨特博士对大脑处理男性声音与女性声音的不同进行了独立研究,结果发现大脑对不同性别的声音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译解。
B.迈克尔·亨特博士认为,女性的声音比男性的声音具有更复杂的音频范围,她们的声音具有天生的“悦耳声调”。
C.科学家对12位男子的脑部活动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印证了在听男性声音和女性声音时,大脑的反应区是不同的的结论。
D.人的声音是语言的载体,但同时本身就是一种“视觉面孔”,能够传达重要的情感和身份信息。
4.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女性的声音由于更为复杂,你不能很快理解她的意思,需要调动更多的大脑活动,所以听起来也不如男性的声音清楚。
B.人们能根据声音中含有的“不变的”或者“静态的”身份信息,判断说话者的年龄、性别、外貌等身体因素。
C.由于声音中含有“动态的”信息,人们能轻易地从声音中听出说话者的身高、体重、种族和心理特征。
D.文中英国科学家的研究,不仅发现了大脑处理男女声音信息的路径的不同,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通常在听男性说话时产生幻听现象。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眷恋红土地 淡 墨
红土地,一块先民赖以站起来的地方,万古不灭的太阳晒红了古蛮夷。
我久久伫立在这大地上,等待那高原的风摩挲她荒原的儿子。红土地,生命的胞衣。
传说的根是无论如何也捋不到头了,人们只记得红河水上漂来一个创世纪的葫芦。那样斑斓,那样永恒,是亿万年前凝固了的地火,大自然一封无法寄走的情书,在文明和蛮荒的边缘裸露生命和情感的原初。山路是老鹰叼到蓝天上也扯不断的意象,肆虐的风暴使得人心不敢靠近那片美丽,歌谣之树上坐着一个被《小河淌水》打湿了眉睫的女子。
那轮荒月便是坠在歌谣上的耳环。
那么久远,那么质朴,从生命的深层里流露了出来,一种刚烈和血性的表白。似乎听得见冷兵器的撞击声,从历史遥远的那一头传来,庄蹻①便成了这块土地上的英雄了。每天夜里,古老的红河水夜夜都从我的枕边流过。一年两年,涛声依旧。
是母亲将生命的赌注押给了红土地,从此,我别无选择,火把果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
这儿的山倒是很高了,这里的人家住在红尘之外。三个石头支起一口石片制成的“锅”,风的刀子割不断茅草屋上的炊烟。穿山越谷,走进大森林,一天两天,十里百里,碰不见一个人,在这红土地上,不能不让人感受这种百年孤独。
住惯了的山坡不嫌陡,父亲是那样如痴如醉地钟情于这片土地。每个黎明和黄昏,我都看见他那佝偻的身影在红土的大背景上来来去去,执著如这土地深沉的灵魂。那颗粮食过早地把他的腰累弯了。在那红土高原上,看着父亲渐渐远去的身影,我会把干瘪的苦荞与鲜红的血液联想在一起,在这红土地上,生命会呈现出一种数学公式无法计算的反差。
世界因有了荞麦花而美丽。
每年三月,樱花杜鹃花是一定要开的,像我如期而至的阿荧。阿荧,黑瘦黑瘦的,很有点像《诗经》中那种采野菜的女子。看着那纤细的样子,我说:“妹,你不要再往前走了,山那边的西北风很硬。”她一咬嘴唇,那血珠子便很心疼地冒了出来。拽住那情感的藤蔓一蹭,她翻上山来了。一棵树,一根藤,长成了这红土地上分不开的风景。
阅读这红土地上的爱情,一如阅读这土地上耕作的庄稼,随意得很。这使我想起那个金马和碧鸡的故事,太阳追逐月亮的传说。在这寂静的山谷,在这世界的边缘,没有分贝和尘埃的困扰,在皎洁的月光下,你可以静静地审视爱情的伤口。
但这里离现代的文明和繁华毕竟太远了,“超导”、“传感”无法与岩石对话,昨天和今天依偎在山谷里不想分手,狼谷拒绝牧歌,边声滴落寂寞,向前再跨一步,似乎就走出了人生……
可不管瘴疠怎样出示生命的黄牌,山歌的音符落在这土地上便会开成血红的杜鹃。烂漫的山花年年都要在这里潇洒走一回。
红土地,大自然亮出来的一面鲜红的旗帜,红土地,我半边冰凉半边发烫的梦啊
注①:庄蹻(jué),战国时楚国农民起义领袖。
1.文章中作者表达出了对“红土地”深切的眷恋之情,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生命的胞衣”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2.结合文章分析:作者为什么说“红土地,我半边冰凉半边发烫的梦啊”?
3.文章中说:“也许梦得太久,也许因为痛苦太深,我常常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山上去,直到生命缺氧的时候才去感悟这片土地和人生。”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感悟”到哪些内容?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传记,完成19—21题。(东莞1月统考)
霍尔金娜:她超越了体操                                      
贾冬婷
①“我环顾四周,现在却不能发现任何一个闪露光芒的体操选手。这些小女孩没有我的阅历、我的成熟以及我奉献给观众的愉悦。”这是霍尔金娜的自我宣言。
②的确,霍尔金娜让体操超越了胜负,超越了技术,而变为一门艺术。人们说:“霍尔金娜不是运动员,她是名出色的演员。”
③当启蒙教练第一眼看到4岁的霍尔金娜时,不由得摇了摇头。这个小姑娘比同龄人高出一头,在体操界这绝不是什么优势。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身材不高、爆发力超常、有“小钢炮”之称的美国体操运动员雷顿,一鸣惊人地夺得女子体操全能冠军后,女子体操开始向高难度、男子化方向发展。而身高腿长就意味着腰腹力量不足,腾空旋转速度慢,稳定性差,动作难度难以提高。
④直到7岁,在家乡的一次选拔赛上,霍尔金娜遇到了来挑选人才的著名教练鲍里斯•皮尔金。霍尔金娜还记得那天的情形:“他问我是否怕他,我说是的。他问为什么,我说因为你的眉毛与猫头鹰的一样。他大笑。”那以后,这对师徒就没有分开过。皮尔金发现了霍尔金娜与众不同之处:一个动作只要示范一遍,她就能在几小时内学会,而且她漂亮、优雅。他开始把精力花在塑造这个骨瘦如柴、脾气倔强的小女孩上,他在期待某种奇迹的发生。
⑤国家队终于向霍尔金娜敞开了大门。皮尔金教练一直让她相信身高是她的优势。“在开始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平衡感不好的电线杆,但我有一个神奇的教练,他懂得创造另一种形式的体操。”霍尔金娜用尊敬的口吻向我描述她的教练皮尔金,“他不是用话语而是用行动让我变得自信,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让我觉得我是最美的。他给我设计的动作也是最复杂的。没人像我们这么有创造性,我们在一起装点体操服,比如在胸部和腰部,这让我看上去更加光彩照人。”
⑥1994年,霍尔金娜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只有15岁的她用一块欧洲锦标赛的银牌,粉碎了人们对她身高的质疑。随后在第二年于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她完成了“马尔凯洛夫”腾越。此前,没有人相信女运动员也能做出这个动作。回忆起第一次品尝胜利喜悦的时刻,霍尔金娜说:“我觉得世界就在我脚下。我想赢下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
⑦《高跟鞋体操》,霍尔金娜如此命名她刚刚出版的俄文自传。她对我解释说,这是形容她体操的高难度,除了她无人能够完成,“就像高跟鞋上的体操动作——美丽与危险兼具”。
⑧霍尔金娜很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美丽,她懂得在比赛中适时地运用这种美丽。观众与其说是在看她比赛,不如说是在看她表演。不管是自由体操、平衡木,还是跳马、高低杠,她那轻盈的腾跃、优雅的造型,好像使体操比赛失去了竞争的含义,而变得如此赏心悦目。
⑨“所有人都应该在比赛时听到霍尔金娜的名字抖一抖,要不我干吗不断地回到赛场上?”霍尔金娜宣称。她的体操秘密就是技巧和她的双腿。她从来不怕挑战高难度动作,甚至把它当做一种乐趣。成绩证明了这一点——霍尔金娜是迄今唯一一个在所有体操项目上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动作的女子选手。
⑩1996年,17岁的霍尔金娜取得了她人生中里程碑式的胜利——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她回忆说:“在高低杠比赛的前一天,我决定加入一些新动作,这很冒险,但如果成功了,我就能赢得胜利。我决定那么做。第二天,我出色地完成了所有的动作,我成了奥运冠军。尽管美国观众不断地尖叫、跺脚,但我没有让他们得逞。走上赛场的那一刻,我觉得地板都被他们跺得好像在震动。”
⑾但是对于一个女子体操运动员来说,17岁,往往被视做要退场的尴尬年纪。她离开体操一个月之后,又重新回到练习场。她说:“我想做一个榜样,我明白我还没有完全释放我的能量。放弃是荒唐的,就像一棵树苗才刚刚长到齐腰高,可以枝繁叶茂,还应该开花结果。”
⑿重新回归的霍尔金娜势不可挡,她在1997年获得了世锦赛个人全能冠军,这让她夺得奥运会个人全能冠军的希望之火越燃越旺。而比胜利更重要的是,霍尔金娜超越了体操的传统观念:她证明了体操是能长期保持状态的一项运动,完全用不着在17岁就退役。她还改变了人们对女体操选手身材的看法,高大的选手照样可以完成复杂的空中旋转动作。
⒁“体操是我的生命。”霍尔金娜说,“我为体操付出了许多,但体操也同样给了我回报。无论如何,我总有离开的一天,就像我最初加入这项运动一样。许多年以后,我希望大家依然能够记得我——霍尔金娜,那个曾经为体操运动带来荣耀的女孩。”
(选自《读者》2008.17 有删改)
19.本文多处直接引用了传主的原话,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20.按照一般逻辑,霍尔金娜应该说体操给自己带来了荣誉,可她却说自己是“为体操运动带来荣耀的女孩”,霍尔金娜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21.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霍尔金娜给了你哪些有益的启示?请联系全文谈一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山中访友
李汉荣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风撞了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里站了几百年了?你累了吗?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把滚滚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从不改变。你从不改变的姿势,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这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一株树了,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结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着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里憔悴的天空返老返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老爷爷!高高的额头,闪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的而别有深味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又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慈祥的老松柏立即撑起了伞。满世界都是雨,唯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弟兄。
雨停了。太阳像刚出浴的美人,眉目间传递出来的尽是温柔的风情。一弯虹桥也落成了,两座大山正好做了它的桥墩。修一座天堂竟是这么简单,只需要一阵雨的工夫。真想踏上那虹桥,一步步走向天国。又一想,我上了虹桥去看什么呢?还不是看虹桥下好山好水意境?那么,我就站在这虹桥下,岂不既看了天国又看了地国?我一个凡人,岂不占尽了天上人间的风光?于是,决计不登那虹桥。那虹桥好像知道我的心事,只一会儿,便悄悄不见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轻轻地招手,作别了山中的众朋友,只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好月色……(选自《散文》1995年第6期)
1、文章开头画线的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至少写出三点)
答:
2、第四自然段中画曲线部分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超过50字)
答: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散文,作者以满腔的热情,礼赞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美。
B.“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用笔纵横捭阖,行文腾挪跌宕、曲折有致。
C.本文写“遇雨”和《雨中登泰山》有相似之处,都是借雨写出了山的灵性表现了壮美与优美的契合。
D.本文文字简朴雅淡,没有任何夸饰,却洋溢着大自然淡而有味、纯而不腻的韵味。
E、本文热情赞美了山间自然景色,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F、文中借“遇雨”这一特殊境遇,把读者带到一个美丽的童话般的世界,把诗意美浸润到深邃的感情世界中,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心里时常想起外婆
吴亦农
花甲之年,心里人仍时常想起外婆。她老人家生前住在山旮旯。那里,山崖上,沟壑边,大树上,到处爬满了青藤。婆婆娑娑,瓮蓊郁郁,满眼翠绿。我时常想,外婆就很像那顽强在生长着的长青藤。那一条条藤蔓,那层层叠叠垒向高处的叶片,那长长的游丝般梦幻般身出的触须,挽着柔情、慈爱和甜甜的微笑,挽着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挽着我童年时代的梦幻,长江的在我心里存留着。我的祖母在我一岁时就去世了,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脑子里一篇空白;而外婆却伴着我度过乐了20个春天,她给了我双倍的爱,从理念上,情感上自然也就把我握整个儿浸染了。
外婆家高高的山,弯弯曲曲的溪涧。山巅是杉树松林,一层一层,贴护着巍峨的山体;山下竹篱茅舍,一丛一丛的竹林、香蕉林和别的一些果林,斑斑驳驳在隐现着,相互映印着。山涧有的很深,岸边和涧底满是青藤和茅草,看不见流水,却能听得到哗哗的流水声,深奥莫测。记得小时候,每每走到山涧边,便在也不赶欢蹦乱跳了,掉下去可怎么再爬上来?
小时常常纳闷。可听,外婆出身于县城一个大户人家,怎么会把她嫁到这穷山沟来呢?后来才听母亲细细说起,外婆只是这大户人家养的婢女,乡间叫“妆嫁妹”。因为人家长得美丽伶俐,20岁时,主人家要将她收做侍妾。外婆死活不从,哭闹着要到雷公墩去跳河。雷公墩是家乡河水拐弯的一个深潭,旧社会苦难的人排解不开时便在这里投潭自尽。这是个说起来叫人胆寒的地方。主人家没办法,便以女儿的名分将她嫁到山里。
外婆外公夫妻恩爱,情感深笃。他们俩在一起说话、谈生计、论家常,从来都是细声细气没有红过脸。他们生育过13个子女,有的生下来就卖给人家了,有的夭折了,身边留下的只有六个。境况的艰难和生离死别的痛苦,早已消失在茫茫的时空里,或稀稀落落地深埋于子孙后代的心里,成为“纪念”了。在闭塞的深山沟里,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仅经营种养业,连纺纱纺布、酿酒、榨油、制酱油、烧砖瓦、盖房子,全都靠自己忙碌。是近乎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山村里,邻里和睦,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乡素纯朴,有如醇醪。有时也想,这是幸福呢还是不幸?
外婆爱山,尤其喜欢林木。小时侯,跟着她去攀登山峦,查看有无失窃之事,只见她,走一路赞叹一路;笑着,招呼着,高声唱着。旧社会里对妇女的许多禁忌,到了这个时候,便全被她抛到脑后去了。我后来常想,这大概就是哲人所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一种境界吧。那么,这深奥的哲理,可就是村妇都能体会到,而不光是读书人的专利了啊!而在这个时候,外婆总要说一些关于人情世态方面的话:“衙门前一阵烟(冤),耕田钱万万年。”外婆何以说这话,因何所触及,便不得而知了。不过,这话,大概是从哪位长辈那里得来的呢。
……外婆有时也同孩子们讲野猪、老虎、狼、狐狸、猫头鹰。外婆嘴里讲出来的这些野物,都是去掉了许多“野性”多少带点儿“温情”的,甚至通“人性”的东西,讲得眉飞舞色。“你们舅舅,有一回真的碰上老虎了。舅舅说::‘虎哥,虎哥,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老虎看了舅舅一眼,檫身走过去了。你们舅舅赶忙跑开,人家说老虎是一时糊涂,会返身回头来伤人的。”外婆还讲到:有一回,才10岁的小舅提着一笼子鸡到离家叫远的打谷场放养,碰到一只狼了。小舅急中生智,将鸡笼子口朝上右手抱着,左手随即抽出鸡笼盖子,舞将起来,狼跳人也跳,狼嚎人也嚎。后来,大人上来把狼赶走了。外婆说完摸着我的头说:“小舅长大以后,村里几个姑娘争着要嫁给他呢?”
外婆的话逗得孩子们一个个哈哈大笑。
唉,年近花甲,常想起外婆。自己老了,外婆倒永远是年轻的。(选自《文艺报》副刊1997年12月18日)
1、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在语言上的特点及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不超过30字)
答:
2、第四段结尾画曲线的句子怎样理解?
⑴对于“幸福”的理解是(不超过10字):
⑵对于“不幸”的理解是(不超过10字):
3、文中举外婆讲的“舅舅”碰上老虎和狼的故事有什么用意?(不超过30字)
答: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人在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心态,青少年是前瞻型的,中年人是瞻前顾后型的老年人是后顾型的。本文作者当属第三种。
B.本文以淳朴的笔调、浓郁的诗情、童真的心境、传奇的色彩,表达了对外婆的深切怀念,温馨感人,令人喟叹。
C.文章讴歌了那种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村生活,与今天繁忙紧张的都是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强烈的向往。
D.文章结尾“自己老了,外婆倒永远是年轻的”一句,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再次表达对外婆那种心境的歌颂。
E、文中写外婆在大自然中身心解脱,无拘无束,便令人感悟到那种古人提到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境界。
F、作者在刻画外婆性格的同时,艺术地再现了故乡优美的自然风光,描绘了山村生活的风俗画面。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