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广播评论,完成19—21题。“田”字新解     李昌文【这是什么字? 童声:田,田地的田,田字格的田。】我们小时候的第一个字,就写在了田字格里。它横...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广播评论,完成19—21题。
“田”字新解     李昌文
【这是什么字? 童声:田,田地的田,田字格的田。】
我们小时候的第一个字,就写在了田字格里。它横平竖直、四四方方、农民躬耕其上,它奉献着五谷、养育着民众、呈现着四季轮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恰是一部“田”字的演变史。
如今,为了这个“田”字,44岁的泗水农民吴均平抱头痛哭。半年前,他家的2亩果园被县政府强行征用,没有补偿,也没有任何理由。
(吴均平)【呜呜……没有地了,老百姓没地了怎么活?咱有地的时候地里栽点什么东西,一年卖个七千块钱,能供两个孩子上学。现在么也没有。】
同样是为了这个“田”字,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副专员刘玉萍的话语中透着严厉。
(刘玉萍)【山东省第三季度发现违法用地1059宗,2.12万亩,其中耕地8854亩,违法用地面积大幅上升,形势非常严峻。】
田字格里写大字,但是许多地方官员的能力显然已经超越了田字格的约束。田字格被屡屡突破,甚至有人把田字格本当成演算纸任意涂抹——耕地就像是指缝间的沙,在迅速流逝。十年当中,全国丢失的耕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河南省。而每块耕地丢失的背后,无不闪现着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身影。
(刘玉萍)【之所以用地单位未经批准,仍敢滥占耕地,虽然直观看是基层政府和村集体用地单位签订协议,但谁能保证背后没有上级政府的纵容、支持或者默许。】
在某些地方领导眼里,土地的确是制造政绩的最好工具。招商引资,需要土地;城市扩张,需要土地;道路拓宽,也需要土地;至于盖新的办公大楼、领导别墅,更是离不开土地。更有甚者“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土地流转”的名义,干着违法占地的勾当,集体所有的土地俨然成为自家的后花园。
目前,山东省的水泥覆盖国土面积全国第一,这样的“第一”让副省长才利民唏嘘不已。
(才利民)【违法违规用地说到底,还是一个政绩观的问题,不能有正确的政绩观,搞那些形象工程,急功近利。我们的浪费土地现象随处可见,比如马路的宽度,不考虑到车流人流,觉得宽了比较气派。】
尽管从1998年起,违法批地在我国就被列入刑事犯罪,但十年来从来没有一位政府官员因此入狱。既然对土地无止境的攫取无需支付法律成本,禁令势必成为一纸空文,监督肯定严重缺位。
(基层干部)【有些工厂都建好几个月了,巡查干什么去了?这个东西又不是高科技,都是在地上的建筑,都是水泥钢筋混凝土,你怎么能看不见呢?巡查也是到那就喝酒,早就喝迷糊了,喝完了就走了。主陪三杯,副陪两杯,然后再依着转,喝完了拉倒走了。就这么巡查办法吗?】
有一个叫“巴泽尔困境”的经济学规律,说的是,如果没有清楚界定的产权,人们必将争着攫取稀缺的资源。于是,某些地方在“土地依赖症”的作用下,工厂越建越多,耕地越征越少,农民的怨恨越积越深。
(吴均平)【死也找不着窝了,有个老鼠窟窿钻进去觉得肃静肃静,你说这都弄的么?老百姓第一是吃,第二是住,你说上哪住去?你起码得叫老百姓活呀!】
如果失去中心内涵,“田”字就变成了一个“口”:地方政府可以无原则地松口,开发商更可以狮子大张口,肆意侵吞土地和农民的利益,进而转化成让自己膘肥体壮的营养。
要堵住这张血盆大“口”,就必须坚持原则,敢用重典!
(才利民)【要重拳执法,刹风治乱。现在我们需要用重典了,再吃点安痛定不行了,得打吊瓶了,别不痛不痒的。一个地方的党委政府要对你那个地方的土地负全责,你在这儿主政,出问题就要找你,行政问责也包括县委书记。】
“田”字不是不可以出头,但向上出头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地方领导的手再大,大不过党纪国法,大不过社会的公开监督,大不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田”字可以出头,但向下出头必须有个“甲”等的选择。农民之所以被称作农民是因为手里有了土地,拿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就必须塞给他们一个更为牢固的饭碗。济南市为失地农民办养老保险的做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田”字必须出头,这是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的“申”请。经济发展需要土地的支持,小康社会也的确不能建在半空中,但社会发展对土地的利用必须有节有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表示,无论土地如何流转,如何征用,18亿亩耕地的红线都不能动摇。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粮食出现问题,世界上哪个国家也养活不了我们。
(陈锡文)【最可怕的就是,没有人来真正关心农地的保护。如果从上到下都有卖地的积极性,回过头再过若干年的话,你后悔都来不及。城市退不回农村去,农地就没有了。】
最后,让我们再把这个“田”字用心写一遍:中间是一个“十”字,一横代表着农田的用途不允许改变,一竖强调着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不允许改变,十字交叉的中心点,则象征着农民的利益不得损害。“十”字的周围有四条边,我们不妨把它们理解为“科学、民主、公平、公正”。这就是制度,这就是红线,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注:文中【】内的文字主要为背景配音或【】前()内的被采访者的采访录音内容,其余为主持人的解说。
19.作者对我们熟悉的“田”字进行了怎样的“新解”?为何要这样“新解”?这样“新解”又有何好处?请简要概括。(6分)
20.最近,《“田”字新解》凭借其结构形式的新颖巧妙、内容的厚实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为一篇新闻作品,作者是怎样增强其内容的真实性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4分)
21.综观全文,请深入探究作者采编这篇广播评论的意图。(5分)
答案
19.(1)怎样“新解”及为何要这样“新解”:①用拆字法,一笔一划做足文章。(1分)通过对“田”字的拆解,把农田被强征的现状、保护农地的核心意义以及如何保护等内容贯穿于文中。(1分)②从“田”字说到“田”的变异——“由”、“甲”、“申”。(1分)借用这三个汉字,把关于农地占用的论证、失地农民的安置、土地与社会发展规律等的观点与思考融入文中。(1分)
(2)好处:从字型的角度把“田”字进行拆解和引申,使每一笔每一划都含有特殊意义,而这些附加的涵义都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这样既论述了作者的观点(1分),同时也使节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听觉效果(1分)。
20.①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采访。至少采访了4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有声音资料。采访了“失地”农民(吴均平)、基层的干部,还采访了一些政府的官员(有国家土地资源督察局济南局的副专员刘玉萍,有省里的分管副省长才利民,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这些人物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反映和提出的问题具有真实性。(2分)
②作者掌握了大量基层政府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一些材料,在文中准确地出示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有的反映了农民失去耕地之后的窘境,如“一年卖个七千块钱,能供两个孩子上学。现在么也没有”;有的反映了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现状,如“山东省第三季度发现违法用地1059宗,2.12万亩,其中耕地8854亩”等。(2分)
21.作者采编这篇广播评论的意图:①引起人们关注现在农村耕地流失问题,关注农村弱势群体的生存处境。②促使人们思考土地问题与华夏文明传承之间的关系。纵观中国历史,每一次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莫不与土地相关。切断了与土地的脐带,我们无法理解古代的世界观念、人文价值,无法对传统历史文化进行继承发扬,当代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③呼吁人们关注土地,对社会未来发展负责。因为前人把富饶的土地留给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不应该把沉重的债务留给后人。环境污染可以治理,能源耗尽可以找新能源代替,土地流失则毫无办法。
解析
19. 考查对文本写作特色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阅读全文后,理解作者对文中的“田”字赋予的新意,结合具体的语段归纳总结,最后一段是主要解答区。
20.考查对文本基本特征的分析,能力层级为C。①②两点每点2分。每点观点1分,分析1分。注意“结合文本,具体谈谈”的要求,答案中应当列举具体的例子。
21.考查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能力层级为F。作者采编这篇广播评论的意图共三点。每点意思对即可得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广播评论,完成19—21题。“田”字新解     李昌文【这是什么字? 童声:田,田地的田,田字格的田。】我们小时候的第一个字,就写在了田字格里。它横】;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印度洋上空的污染物对亚洲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负有直接责任一一这是来自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的结论。中国科学家近年对青藏高原的冰芯研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
与Scripps研究所主要依据无人驾驶飞机收集的数据,再加上地面和卫星的观测数据等手段不同。在过去3年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青藏高原对不同气候区多条冰川表面雪样或雪坑样进行了采集,同时,获得了时间跨度不同的7支冰芯。   
该项研究表明,冰芯记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含量有了显著增长,这在全球变暖、冰川持续退缩的背景下,显示了人类活动使黑碳加速排放,对青藏高原冰川资源危害显著。黑碳是农作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雾、家用煤炉的烟和机动车尾气中的一种活性成分,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潜在温室气体。一旦黑碳降落在喜马拉雅冰川,它们就会使冰雪的颜色变暗,从而增强其吸收热量的能力,使其温度升高。
“喜马拉雅山脉自东向西雪冰中黑碳的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表明来自南亚的排放物很难翻越喜马拉雅山脉,而是随印度季风自东向西传输进入青藏高原。”科研人徐柏青说。夏季,其高昂的地势阻挡了印度季风深入北上,使印度洋暖湿气流只能大部分停留在南亚的东北部和青藏高原的东南一隅。但是,青藏高原上的强烈对流如一个巨大吸盘将气流中的物质输送到高层大气。通常在冬季,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青藏高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但积雪中较高的黑碳含量可能会使情形发生变化。
从青藏高原冰川雪坑及表面雪样品分析结果看,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的平均含量已高于北极地区。现在,青藏高原的消融季节来得早,持续时间也较长。
另外一个还象表明:冰芯中黑碳含量呈现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徐柏青分析:“这种季节变化特征与冬春季节南亚爆发的棕色云有关。温室气体和大气棕色云团的综合作用是过去50年中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监测发现,棕色云层是由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组成的,成分主要是黑碳、硫酸盐、硝酸盐、有机颗粒和矿物颗粒。 科学家指出,这种云团对气候变暖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云团中的粉尘可以吸收阳光,从而导致大气变暖:另一方面,由于吸收和反射等作用,粉尘可以减少到达地表的阳光量,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徐柏青研究组发现,在冬春季节,随着青藏高原积雪面积扩大,受棕色云影响更为显著,它加速了积雪和冰川的消融,可能引起区域水资源供给的季节分配变化。
( 《科学时报》2008—10—28有删改  )
小题1:下列关于“黑碳”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黑碳是由高浓度的细颗粒物组成的大气棕色云团的主要成分之一
B.黑碳沉降在冰雪上,它会使冰雪颜色变暗,增强其吸收热量的能力,从而加速
冰川融化。
C.黑碳是由农作物秸秆燃烧产生的灰雾、家用煤炉的烟和机动车尾气中的活性成
分组成的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潜在温室气体。
D.黑碳既可以吸收阳光,导致大气变暖;也会反射阳光,减少到达地表的阳光量,
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有关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的主要原因的说明,准确的一项是(  )
A 青藏高原强烈的气流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大气中的污染物吸附在青藏高原的
冰雪上。
B.人类活动造成黑碳含量过高,对青藏高原冰川资源危害显著。
C.温室气体和大气棕色云团的综合作用
D.冬春季节,南亚爆发的棕色云团,影响更为显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美国Scripps研究所对青藏高原冰川融化的研究手段来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手段更为科学、真实、可靠,更有说服力。
B 在很多情况下,棕色云团与全球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交织在一起,正在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极大影响。
C 冬春季节,受温室气体和棕色云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消融季节来得早,持续时间也较长。这种状况很可能会引起区域水资源供给的季节分配变化。
D 研究发现,20年来青藏高原雪冰中黑碳的含量明显增长,以现有的速度发展下去,若干年后,青藏高原的冰川将消融殆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拜林黛玉为师,向她学习作诗之道。黛玉告诉香菱,如果真心想学诗,应该先读熟王维的五律一百首,再读熟李白的七律和杜甫的七绝,打好底子。
B.《三国演义》“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一回中,曹操在战船之上大宴群臣,饮酒至半夜,酒酣耳热,不禁评点天下英雄,认为周瑜、刘备和诸葛亮均不足为虑。
C.桑提亚哥象征着一种哲理化的硬汉精神,一种永恒的、超时空的存在,超越了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抑或是失败的一种压倒命运的力量。
D.哈姆雷特疯狂地爱上了奥菲利娅,完全是为了接近她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以达到杀死仇人、为父报仇的目的,这说明他从来没有真正爱过这个仇人的女儿。
E.繁漪在揭开周家三十年前的内幕时的神态是“骄傲地”,表现繁漪以为此刻利用周朴园来阻止周萍与四凤结合能稳操胜券的得意神态。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当去年考古学家们在葡萄牙南部的发掘工作中发现一块写有2500年前的语言的大石板时,他们简直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在这块棱角分明的泛黄的石板上刻着一些有规律弯曲着的神秘符号,它们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这种被称为“西南文字”的语言目前已经绝迹。亲历挖掘工作的里斯本大学讲师阿米尔卡•格拉说:“我们几乎要鼓掌欢呼了。这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东西。”
20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试图破译被认为是伊比利亚半岛最古老的书面语言的“西南文字”和欧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伊特路里亚语。这块石板上刻有86个字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
目前已经发现了约90块刻有古代文字的石板,但大多已经不完整。这些石板几乎全部出土自邻近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其中一些文字看上去歪歪扭扭,还有一些像交叉的木棍。其中一个像是数字“4”,还有一个就像一个蝴蝶结。它们都是被认真刻在石板上的。整篇文字笔迹连续,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念法应当是从右到左。
人们最早试图破译这种文字是在18世纪。当时一位天主教徒所管辖的教区包括了这一地区,当地不断出土的碎片引起了这位主教的兴趣。
拥有约3500名居民的阿尔莫多瓦镇位于西南文字的中心地区。两年前,该镇修建了一座博物馆,馆中陈列了20多块刻有文字的石板。尽管随着新石板的不断出土,研究人员掌握了越来越多的依据,但当他们深入到这段他们知之甚少的历史时期还是遇到重重困难。勒芬大学西南文字研究专家皮埃尔•斯威格斯说,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也没有掌握来自这一时期和这一地区的任何可读的文字。斯威格斯说:“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斯威格斯说,西南文字是几种无人知晓的古代语言之一。它为理论竞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逐渐达成一项共识是,这些文字来自2500年至2800年前。多数专家认为,它们是由一个名叫塔特西安斯部落的人创造的,这些人当时在这些地区开采金属——这附近有欧洲最大的铜矿——但几个世纪后他们便消失了。一些科学家提出,创造这些文字的人是另一个罗马帝国之前的部落,可能是科尼奥部落,甚至可能是迁徙到此地的凯尔特人。
破译工作的另一个难题是这些字迹并不标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改编自腓尼基语或希腊语字母,因为它们沿袭了其中的一些书写习惯。然而,它们却又打破了这些规律,创造了新的规律。
专家们已经确认了代表15个音节的符号,包括7个辅音字母和5个元音字母。
(《参考消息》2009.3.2)
小题1:下列关于“西南文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南文字”带有明显的古伊比利亚语言风格,是伊比利亚半岛一种最古老的书面语言。
B.“西南文字”和伊特路里亚语是200多年来世界尚未破译的两种古老的语言。
C.考古学家在葡萄牙南部发掘的刻有86个字符的“西南文字”大石板是目前发现的字符最长的铁器时代文本。
D.“西南文字”这种有规律弯曲着的神秘符号一共由15个音节符号构成,其中辅音字母7个,元音字母5个。
小题2:下列说法中,不属于“破译‘西南文字’遇到重重困难”的原因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对2500年前的这一段历史知之甚少,对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或宗教信仰几乎一无所知。
B.“西南文字” 被认真地刻在石板上,文字笔迹连续,歪歪扭扭,字与字之间没有间隔,书写从右到左。
C.科学家们几乎没有任何原始资料,没有掌握来自这一时期和这一地区的任何可读的文字,破译工作缺少必要的参照物。
D.“西南文字”字迹并不标准,至今仍属于一种无人知晓的古代语言。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A.目前发现的约90块刻有“西南文字”的石板几乎全部出土自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
B.创造“西南文字”的人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塔特西安斯部落,或者是罗马帝国之前的部落,可能是科尼奥部落,甚至可能是迁徙到此地的凯尔特人。
C.最早破译“西南文字”的人是18世纪的一位天主教徒,当时他所管辖的教区出土了不少刻有“西南文字”的石头碎片。
D.“西南文字”字形不标准,因为长期以来它在沿袭自身的一些书写习惯的同时创造了新的规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若捱“核冬天”
①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还未结束,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似乎已经不可避免。投资者忧虑经济下滑,甚至悲观地认为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核冬天”。
②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指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巨大的经常项目赤字是全球需求增长的发动机。它们的经济出现衰退,对其贸易伙伴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美国经济衰退会减少美国对欧洲商品的需求,其结果是,欧元区可能遭遇较大衰退。
③中国出口也遇到严重问题。2009年,中国出口将出现30年来首次下滑。在过去几次经济下滑中,由于中国经济总量较小,要素价格也很便宜,可以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来增加出口。但是,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市场份额扩大的收益不再能抵消全球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了。出口放缓已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小冲击,股票市场泡沫已经破灭,房地产泡沫似乎也要破灭。最后,全球经济不景气推动热钱从中国流出,加上出口放缓又进一步削弱中国的流动性。中国经济增速在2009年将下滑到十年来最低点。现在,主要的经济体都出现衰退,没有哪个国家能再以扩大出口来实现经济快速复苏。因此,货币贬值在本轮衰退中不会有所作为。
④7000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可以稳定金融市场,防止大金融机构破产。但不能刺激信贷增加,推动实体经济复苏。在盎格鲁-撒克逊国家,人们借钱消费,所以,需求旺盛,经济上行。这种方式在房价上涨时是可行的,成屋可以作为抵押品,人们能借到更多的钱来消费。现在,房价下跌,人们的财富缩水,他们没有可靠的抵押品,因此,如果7000亿美元置换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这些资金也不会通过借贷流向实体经济。
⑤世界各国央行希望以降息来刺激需求增加。事实上,当家这庭的财富缩水、债务增加,降息不会发挥神奇功效。只有当家庭部门减小杠杆率、改善财务状况时,信贷需求才会复燃。然而,降息速度比通胀回落速度要快。因此,实际利率会长期为负。这将使能源和黄金价格重新抬头,造成通货膨胀。
⑥除救助计划和降息之外,更激进的措施还会随之而来。如果货币需求仍富有弹性,中央银行放松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息来完成。如果出现流动性陷阱,中央银行可以购买政府发生的各种票据,例如国债。不过,如此大规模的新债市场可能无法消化。如果美联储介入,购买这些国债,那相当于印刷货币,为财政支出埋单。
⑦新的货币政策会出台,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它不会阻止经济衰退。当财富像现在这样蒸发,人们的消费需求不会重背后繁荣。在衰退之后,全球经济不会很快重新提速,投次者不会再给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人们借钱,供其消费。这场危机在人们脑海中的记忆不会很快褪去。
(节选自谢国忠同名文章)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日前爆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投产资者忧心忡忡,对全球的经济状况十分悲观。
B.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到十年来最低点。
C.美元救助计划难以推动经济实体复苏,原因在房价下跌,许多人失去了借贷的可能性。
D.面对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人们执币待购,因而消费市场冷清,这也会导致经济衰退。
15.下列根据文章内容所做出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若要保持欧元区的经济稳定,必须着力扩大欧洲商品出口量。
B.抑制通货膨胀,使之回落速度加快,是刺激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C.投资者对美英等国投资的慎重,直接影响着美国股市,也将进一步限制全球性的经济的提速。
D.在一系列救助计划难有作为的时候,发行国债应该可以直接带动经济增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米勒,米勒,你听到钟声了吗?
殷 红
一百多年前,傍晚的那抹橙红色的夕阳,撒在森林团团簇簇的树梢上,也铺满了巴比松那片遥远又空旷的原野。萧瑟的秋风疲惫地打着漩涡游走,卷来远处教堂的钟声。那位年轻的农妇停下手中的活计,直起身来默默祈祷,而她的丈夫摘下帽子,虔诚的神情定格在暮色将临的静谥里。
晚霞里的枯草垛,小推车上的土豆口袋,悄悄告诉我们,这就是米勒的光阴。
米勒的画笔锁住了那个秋日的神圣,他欣喜的把这幅画拿给亲友看,说:“这是祈祷钟声。”接着他高兴的补充道:“喂,你听到钟声了吧?”
“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米勒如是说。他同情革命,却没有像库尔贝那样投入革命的行列;他同情农民,但又绝不能像德拉克罗瓦那样把农民引向战争。他只好用人各有命的宿命思想,把自己的无奈铭刻在画布上。
于是,夕阳把他落魄的身影拉的很瘦很长
一八八九年,当那些欧美收藏家聚集在斯克里坦家,争相观看被拍卖的米勒的杰作《晚
钟》,而我们那位边走边画的“行吟诗人”,却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和喧嚣十四年了。
虽然他最初完成这幅画的时候,坚信它是一幅旷世杰作,但实际上那时他被人嘲笑成大字不识的乡巴佬,他的画即使白送人也会遭到拒绝。早年丧妻的打击和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使他被迫制作一些模仿18世纪洛可可时期的绘画作品。迫于生计,米勒甚至不得不画些庸俗低级的裸体画。然而有时几幅画却还换不来一只小孩的鞋子。
他声嘶力竭的挣扎喊叫:艺术!真能把人皮都剥掉。
米勒画完了《晚钟》,好长时间后才找到一位买主,仅仅换回了他的颜料钱。后来这幅画辗转于多位收藏家手中,价格不断攀升。最后由斯克里坦以12000法郎买回收藏,直到1889年在家中举行那次著名的拍卖。
拍卖场内外挤满了翘首以待画落谁家的人,比肩接踵,简直没有立足之地。法国美术协会主席安托奈尔·布鲁斯托决心要为米勒的祖国——法国挣回颜面,他和美国华盛顿美术馆及其他收藏家一起参与竞争,拍卖在不断上涨的价格中愈演愈烈。当达到451000法郎时,美国富豪退出了竞拍。然而,未等布鲁斯托松口气,两个美国人坐特快列车从阿佛尔赶到巴黎,“接力”竞拍,气氛达到白热化阶段。在法国人民喊着“法国万岁”的呼声下,双方死咬着价位拼命角逐,最后布鲁斯托以55万法郎的巨额款项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而此时,那些曾经不识珍宝的法国人,无限的崇敬起当时不值一文的米勒,把他看作“法国的骄傲”,并为《晚钟》流出激动的泪水。但这并没结束这幅画的沦落史。拍卖后法国政府被55万法郎的高价吓倒,使它在美国展览6个月后才重回巴黎。
最终,肖夏尔以约合80.7万法郎的价钱买下《晚钟》,它才得以在法兰西的土地上,在米勒的故乡,在这个艺术之都永恒珍藏。
然而,那个放牧童贞的米勒呢?此刻,他的灵魂澄净得像一汪水,握过油画棒的手心余香满溢。他曾两次企图自杀。46岁创作的《死神与樵夫》悲惨落选沙龙展,50岁创作的《拿铁锹的农民》招来评论家嘲骂一片。
曹雪芹说过:“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米勒和他都只能在各自的作品中找一个太虚幻境以度红楼残梦。艺术家那双早已洞悉世事的眼睛,藏在艺术作品中,那灵魂只能像米勒的《晚钟》一样,带着他们的爱,抒情地旅行。
过去的画布上都烙上了浅浅的颜色,岁月的味道很鲜美。晚钟那静谧的时光,郁郁沉沦地流淌在画布上,仿佛是米勒用针绣出,那枚记忆的银针也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米勒一生中的痛苦也好,屈辱也好,至今是否完全得到了补偿?
米勒,米勒,你听到钟声了吗?
注:米勒(1814—1875),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晚钟》是其代表作品。
小题1:请谈谈第①②段对《晚钟》画面内容的描述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于是,夕阳把他落魄的身影拉的很瘦很长。”这句话传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第③段,米勒对亲友说“你听到钟声了吧”,文末作者对米勒说“你听到钟声了吗”,请分别写出你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4分)
小题4:除了米勒高超的绘画技能外,还有什么原因使《晚钟》成为不朽的艺术杰作?请你根据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