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成长的桥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问:“老师今天讲...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成长的桥
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子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你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没有插销了。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浇油,落地的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有力、平稳而又焦急、搀杂着心痛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下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惊喜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研究生。
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懵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只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1、读了本文,你认为“成长的桥”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答:                                                                      
2、第二段中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对答,结果母亲忍不住笑了。你觉得母亲笑的原因是什么?
答:                                                                      
                                                                              
3、作者开头说:“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但经过一次变故后,竟考了全年级第一,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                                                                      
                                                                              
4、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一下“我”的性格特点。
答:                                                                      
                                                                              
答案

1、父母温厚的爱   
2、母亲认为“我”诚实可爱   
3、“我”明白了父母对“我”的爱,知道了自己对父母是那样重要,要为父母读书   
4、老实、诚实,理解父母、学习努力等   
解析
思路分析或评分要点
1、要结合两个故事概括
2、我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可据此判断。
3、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父母的爱。
4、从两件事情和父母的变化中可以理解。
核心考点
试题【成长的桥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问:“老师今天讲】;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牛郎来电
亲爱的地球大姐:
(1)一年一度的乞巧节又快来到了。
(2)我和织女星虽离地球有若干万亿公里之遥,但我们和地球的友情是很深的。在古代,地球上就已流传着很多我和织女的传说和故事。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夜晚,人们遥望天河,看我和织女是否在鹊桥相会。妇女们还举行所谓“乞巧”活动,希望我和织女能给她们带来幸福。宋朝人在一首《七夕》的诗里还写着:“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现在,我有必要在这个电报里,向您说明一下我俩真实的身世。
(3)我和织女星不是人,更不是神,而是恒星世界中的两颗星星。每当夏夜,地球上的人“卧看牵牛织女星”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正对着头顶的一颗散发着青白色光的星,它就是织女星,属天琴星座的成员。它的近旁有四颗小星,形状跟梭子一样,称为梭子星,被人们传说为织女丢掉的织布梭子。我名叫牛郎星,又叫河谷二,发出带橙黄色的光,位于天河的东南方,与织女星遥遥相望。我的两旁各有一颗较暗的星,与我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人们叫做“扁担星”,又叫“三星”。两千五百多年前写成的《诗经》中,就有“三星在户”的诗句。神话传说这两颗星是我挑在肩上的一双儿女。其实我和这两颗星都是天鹰星座的成员,并不是父子关系。在地球上看我和织女星好像有一“河”之隔,其实我俩相距155万亿公里。即使坐上现代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飞机,以每小时3520公里的速度飞往对方,也要五百多万年才能到达。因此我和织女星从来没有会过面,更谈不上七夕相会了。
(4)人们在地球上看我和织女星,只不过是两颗很小的亮点子。实际上我们是比太阳体积更大、能量更高的星球。我的体积比太阳大2.7倍,表面温度是85000C;织女星的体积就更大了,大约是太阳的10.6倍,表面温度达到100000C。为什么你们看我们这对“庞然大物”只有那么一星点呢?这是因为相距太远了。我离地球148万亿公里,合15.7光年,这一距离是地球离太阳距离的90多万倍。织女星离你们就更远,相距255万亿公里,合27光年。你们地球上今天晚上看到我的光,是我在15年前射出的;同时看到的织女星的光,是27年前射出的。
(5)我是一颗急速自转星,自转周期大约6小时,我正以每秒26公里的速度向地球奔来。织女星也正以每秒14公里的速度向地于接近。地球上人类发射的火箭也难赶上我们。因为我们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太远,所以觉得我们在天空中的位置长期没有变化。
牛郎星 公元1988年拍发
地球大姐按:此电报于公元2004年收到
1、本文采用第 人称,讲述了牛郎星和    星的真实身世。我们知道了这两颗星都是   (行星 恒星 星座),我们也知道了一年一度的乞巧节是农历          
2、联系文章,理解《诗经》“三星在户”诗句的意思。
答:                                                                      
                                                                              
3、联系宋朝人的《七夕》诗,理解古代妇女们举行的活动所谓“乞巧”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古代人民怎样的美好心愿?
答:                                                                      
                                                                              
4、文章落款及地球大姐按语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小老弟
①当时我叫他“小老弟”。其实我们的年龄还差着辈分,我只能这样称呼他。
②那天,家里电冰箱坏了,我到修理部请求修理。修理部的同志说:“现在人手少,需稍候两天,您要急,可以拉来修理。”这可难为了年近花甲的我,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旧书旧报纸的卖!”一声吆喝使我闪出了一个念头。
看上去他二十多岁,是个很精神的小伙子。我叫了一声“小老弟”,把来意向他讲了一遍,为表明急切的心情,最后还特别加重了一句:“我给您劳务费!”他憨厚地笑了笑:“走吧。”
④我们二人从三楼把冰箱抬到平板车上,拉到修理部。冰箱修好了,他又帮我抬回家。我当即从衣兜里掏出二十元钱,他的脸“腾地红了”:“您还真给钱呀?”我说:“那当然。”他执意不要。最后他说:“你有旧书旧报就卖给我吧。”看来这是他唯一的要求。我想说不要钱,可在他坦诚的表现面前愧于开口。
⑤说真格的,平时我总是用怀疑的目光看这些人,对他们存有戒心。而这件事使我转变了看法,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无论何种工作的人,人人都可能有一片真情,人人都可能向你献出一片真心。只要我们敞开心扉,相互信任,相互帮助,我们的周围就会是一个真诚明亮的世界!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2、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                                                                      
                                                                              
3、文中画线部分是对人物的           描写。(A.语言  B.行动  C.肖像  D.心理)它真实地刻画出小伙子是一个           的人。(A.淳朴善良  B.慷慨大方  C.积极主动  D.无私无畏)
4、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A.说明  B.议论  C.描写  D.抒情  E.叙述),其作用是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天安门前看升旗
在琐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天安门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以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琐细(      )   徜徉(      )   擎旗(      )   肃穆(      )
2、第一段中加点的“似乎”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答:                                                                      
                                                                              
3、请在第四段描述作者想象的语句下面画横线,其中与下文第五段天安门前看升旗时的实际情况并不相同的一句话是哪一句话?
答:                                                                      
                                                                              
                                                                              
4、简析第四、五两段中加点的“居然”“竟”两个词在内容表达上的作用。
答:                                                                      
                                                                              
5、观看升旗后“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                                                                      
                                                                              
6、文章结尾写:“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读过本文后又得到了哪些启示?试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吹口琴的男孩
我曾在一个小城居住过一段时间。春天的早晨,这里常常会泛起大雾,因此我上班的时间通常是很早的。我在一家书店里工作。
街角上有一根竖起的木杆,上面垂挂着一只广播喇叭。我每天都从它的下面经过,当然,它也框定了我的生活规律,从那段清晨音乐一响,我就知道,是该起床的时间了,随后是固定的一些上班前的准备工作——刷牙,洗脸,用那柄木梳胡乱地梳理几下头发。吃点简单的早饭后,马上推出那架丁当作响的自行车驶入弯曲狭窄的小街。那段音乐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声音足以涵盖我住地周围的大部分地区。
一天,我照例穿过这条街口去上班,无意中一回头,我发现在那根木杆下站着一个孩子。他瘦瘦的。穿着很单薄。从他的目光中我还可以断定:他是一个盲童。雾仍很大。我想他一定是凭借着这声音的指引才摸到这里来的。此后的每天,我都能看到这个孩子。那个男孩也知道在一阵车铃声响过之后,便会有人停下来,默默地陪他听上会儿音乐。但我们谁都没有说话。这样的默契很快随着这条街道的拓宽被打破,那只喇叭被人摘走了。那个男孩也随之没有再来。
再次遇到他是三个月以后的事了。当时我正穿过小街,忽然听到从街口处传来一阵断断续续的琴声。我循声而去,只见一个男孩坐在青石板上,在动情地吹着一只口琴。正是那个男孩。我停住了车子。他也感觉到我的存在,但他没有理会。那只口琴在日光的照耀下闪着动人的白光。“明天还来吗?”我问。他分明是要回家了。他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分辨我声音的确切含意。“嗯”,他终于点点头。双手牢牢地握着那只锃亮的口琴。“你的家住在哪儿?”他没作声。只是用手指了指前面——显然是那些低矮平房中的某一户人家。
第二天,我又来到了那里。而且果然又看见了他。不同的是在他的面前放了一只盛满清水的盆子,他用一把小毛刷摸索着擦拭那只口琴。
“怎么不吹了?”我弯下腰,一把握住那双干瘦的小手。他没有拒绝。
“我就是陪你听音乐的那个叔叔,告诉我,你为什么不吹了呢?”
“他不该这样说我!”他显然是相信了我。
“他是谁?”
“那个借我口琴的孩子。”
“他说什么了?”
“……他说……他说你怎样吹不都是一个瞎子吗?我当初借你口琴是因为你实在是太可怜了,我一吹口琴,你就跟在我身后,索性不如……”我看到这个男孩的眼中有盈盈的泪光在闪动。
“现在,我要把这只口琴刷干净,还给他!让他知道,他的口琴是干净的,千万可别弄脏了它!”
我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对这个男孩说:“等着,孩子,明天你将会得到一把新的、干净的口琴。请相信叔叔,好吗?”他的手紧紧握了一握。
“那……好吧。”这个男孩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第二天,他穿了一件干净的衣服迎候我。我把口琴递给他:“这是我在商店刚刚买的,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等着,叔叔,”他的口气柔和了许多,“十天以后你再来这里好吗?”他几乎是恳求的样子。我答应了他。
十天过去了。我们又见面了。那个男孩手里攥着一个布口袋,我明白了一切,想阻止他,但他的固执劲儿又上来了,“叔叔,这是我和妈妈糊纸盒挣的钱,您收下吧,我不能白要您的口琴。真的,叔叔。”我沉默地看着那个瘦瘦的男孩,慢慢接过了这折皱的分分角角。
“告诉你,叔叔,我还要上盲童学校呢。以后就会有好多老师教我唱歌,吹琴了……”这个孩子内心的光明也将我一下子照亮了。
“再吹一次,好吗?”
“好!”
……琴声慢慢地升了起来。
1、为什么在介绍男孩之前写“我”的上班路途等相关情况?
答:                                                                      
2、文章主要写了“我”与男孩相遇的几个镜头?请你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                                                                      
                                                                              
3、“但我们谁都没有说话。”为什么两人都选择默默聆听,默不作声呢?
答:                                                                      
                                                                              
4、 “让他知道,他的口琴是干净的,千万可别弄脏了它”有何弦外之音?
答:                                                                      
                                                                              
5、“他几乎是恳求的样子。”为什么会是如此神情呢?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答:                                                                      
                                                                              
6、文中“这个孩子内心的光明也将我一下子照亮了”有何深刻含意?请以“我心中的吹口琴的男孩”为标题,用150字左右谈谈对他的印象。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共22分):
巍峨大禹陵     黄意明
  ⑴大禹陵在绍兴市东南会稽山,禹陵旁有禹庙,为供奉和祭祀大禹之所。大禹,姓姒氏,为黄帝之玄孙,帝颛顼之孙。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时,曾到过当时的古越茅山,并更名茅山为会稽。禹继帝位后十年,东巡至于会稽而崩,葬于此,故称禹陵。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为一时盛事。后代帝王也多有祭祀,百姓则每年都要举行祭禹活动。有“北祭黄陵,南祭禹陵”之说。
⑵沿着禹陵石阶缓缓而上,两旁山色青青,气象庄严肃穆。进入禹庙大殿,大禹塑像高大威武,朝服冕旒,神情庄重。背后绘有九把斧凿,象征大禹疏通九河的功绩。两旁有两联曰“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惟微见道心”,“不矜不伐拜嘉言贤无遗野四海攸同,乃圣乃神疏九河人免为鱼万世永赖”,对大禹生平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
⑶面对巍峨大禹陵,我不禁陷入深思。
⑷在历代帝王中,大禹四千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尊敬,历代香火绵延,而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也对他推崇备至,把他作为古代贤君的代表,这无疑和大禹平成水土、疏通九河的功业有关,同时,也由于在大禹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据《史记》记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亹亹穆穆”,本身即是一种道德和法度的象征。当舜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禹在接受了治水重任后,深知任务的艰巨性,首先是以一种克己恭敬、精勤不懈的态度来从事工作的。传说中,他的父亲鲧是用获取上帝息壤的办法来堙堵洪水的,这是一种把希望寄托在神物上的态度,以为沾取天帝的灵光,就能大功告成。大禹则不然,他知天命而尽人事。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自己以身作则,身先士民,“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山行乘檋(jú,一种登山鞋),泥行乘橇;左准绳,右规矩,行山弑定高山大川”。另一方面,则对未知的自然规律采取一种敬畏的态度,“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富室致费于沟域”。所谓“鬼神”后人常解释为造化之迹,也即是当时人们尚未能弄懂的自然现象。大禹广纳嘉言,细察地理。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轻妄,而是一种孜孜砣砣、谨慎务实的精神。这种现实精神正是后世儒家所推崇的。
⑸体现在大禹身上的另一美德,则是他不伐善、不矜能、虚己求贤的谦虚态度,而这种态度,同样是后代儒家修身之基。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大禹当然明白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必然充分依靠民众的力量和智慧,所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尚书·皋陶谟》)。因此他蓑衣芒鞋,不辞辛劳,向田夫野老、民间贤达请教,尽可能地采纳各种合理意见,以至于“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尚书·大禹谟》)。凡有功,不自居;凡有过,不自免,“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尚书·大禹谟》)。这种虚怀若谷、不自满、不浮夸的品质,正是中国文化对圣贤的要求。而由此形成的君子在位、小人在野的局面,又是儒家贤人政治的理想状态。
⑹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禹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化身,在禹的身上寄寓着儒家以道自任的思想和对天道的体认。当舜之时,滔滔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人或为鱼鳖。自然灾害直接导致了政局不稳、人心不安。人心不安,以使人们无暇顾及对“天道”的体认、真理的追求,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而大禹于沧海横流之中,以身体力行来体现中正之道,既不骄傲,也不轻信,精诚专一,不稍懈怠。大禹治水的过程,既是造福于民的过程,同时也是王道的推行过程,更是古代君子内圣外王人格的实现过程。人或为鱼,其实暗示着原有价值的“礼崩乐坏”。而人居平土,鱼归水渊,则暗示着秩序的重建,礼教的确立。大禹的身上,寄寓着中国文化的理想。
⑺走出禹庙,春风骀荡,搭起不久的祭台宛在,可见功过自在人心,这时便很自然地想起辛弃疾的词《生查子》:
悠悠万世功,砣砣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15、文中第4自然段中说“也由于大禹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这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分条回答。(6分)
                                                                                 
                                                                                 
                                                                                  
16、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人们对大禹推崇备至,把他作为古代贤君的代表,除了大禹建立的功业外,还有哪些原因呢?请分条回答。(6分)
                                                                                 
                                                                                 
                                                                                  
17、文章末尾引了辛弃疾的《生查子》一词,起到什么作用?(6分)
                                                                                 
                                                                                 
                                                                                  
18、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与一般游记相比,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