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秋时节,海棠花开,探春倡议成立“海棠诗社”,得到宝玉和众姐妹的积极响应。众人各取了别号,如黛玉号潇...
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答案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秋时节,海棠花开,探春倡议成立“海棠诗社”,得到宝玉和众姐妹的积极响应。众人各取了别号,如黛玉号潇】;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初秋时节,海棠花开,探春倡议成立“海棠诗社”,得到宝玉和众姐妹的积极响应。众人各取了别号,如黛玉号潇湘妃子,宝钗号蘅芜君。探春自荐为社长,迎春、惜春任副社长。首次活动以白海棠为题作诗,结果林黛玉的诗作夺冠。(《红楼梦》)
B.觉新的妻子瑞珏因需躲避所谓的“血光之灾”而被迫迁到城外去分娩,结果难产而死。“可惜生下来就没有娘了。”接生婆所说的这句话,刺痛了觉新的心。觉新不仅没有因为妻子生了个儿子而喜悦,反而觉得这个孩子似乎是他的仇人。(《家》)
C.雷鸣上前线之前,来到赵伯韬家,与他的初恋情人、如今的赵夫人林佩瑶诀别。雷鸣告诉林佩瑶:“我有一件东西送给你。”他所说的“一件东西”,是指歌德的著作《浮土德》,这本书里还夹着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是他们初恋的信物。(《子夜》)
D.老乡要求裁缝把一块只能做一顶帽子的布做成五顶帽子,可做好的帽子只能套在手指头上。老乡拒付工钱,反要裁缝赔钱或还布。面对海岛人设置的这项智慧测验,桑斤总督当场作山判决:裁缝赔掉工钱,老乡赔掉布,帽子送给囚犯用。(《堂吉诃德》)
A、C
A项:①探春倡议成立诗社,适值贾芸为孝敬宝玉送来两盆白海棠花,他们便以,比取名为“海棠诗社”;②李纨自荐为社长;③宝钗夺冠,黛玉第二。C项:①雷鸣来到吴荪甫家;②林佩瑶是吴荪甫的夫人;③“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圹应为“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阅读下面的论说文,完成1—3题。
当前,政府与媒介的结合表现为一种媒介施政的趋势: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媒介的广泛性、迅速性、低成本等特征,直接与群众沟通,实现有效管理,提供具体服务。过去,政府也重视媒介的作用,但更侧重于利用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而在当前,媒介施政虽然也有媒介公关的客观效果,但这并不是它直接的出发点,它更侧重于将媒介作为沟通和管理的手段,以促使政府提供更好的服务。
媒介施政与“媒介化社会”的出现有关。在“媒介化社会”中,传媒对社会的渗透与影响十分广泛,社会对传媒的发展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施政部门的信任度尚需力,强,人们通过媒介获得救助的愿望就会大大增加,对社会事务的诉求往往希望(有时候甚至是需要)付诸媒体。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对传媒做出及时的回应,以提高服务效率,减轻社会风险。
媒介施政有利于直接的越级管理,突破官僚制度的层级缺陷,使处于权力边缘的弱势群体有机会向权力中心接近,并从中获得保护。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蒂里认为,国家作为一个政体,由政体成员和政体外成员构成,其中政体成员又包括政府和一般成员(如财团和利益集团)。一般成员通过常规、低成本的渠道影响政府的决策过程。政体外成员资源不足,加上政治壁垒的存在,难以形成影响或者要为之付出很大的成本。 (查尔斯·蒂里《从资源动员到革命》,1978年)而媒介施政则开辟了政体外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接近权力的通道。
媒介施政是一个三方受益的过程。它方便于直接地为群众解决问题,或间接地促进问题解决,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行政侵害、行政不力等风险。传媒则通过政府和群众的满意增进其节目的满意度,并由于行政机构的参与,获得了准行政权力,增加了其直接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权能。
但在肯定媒介施政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例如,传媒如何引导公众关注更多的公共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群众的个人问题;如何着力于问题解决与政策讨论相结合,提升社会在政策制定、执行方面的参与功能,从而提高政府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如何把监督与公众解决问题的智慧动员起来,共同创设一个既监督又献策的公共治理空间,增强社会的可接受性。
媒介施政开启了传媒与行政有限结合的思路。媒介施政对于传媒而言主要是平台工具效能的发挥,而不是传媒主体效能的全部。认识这一点也很重要,随意扩大这一模式将会把传媒从原来的宣传工具转变成纯粹的施政工具。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媒介施政”指的是政府行政部门借助传媒这一平台直接与群众进行沟通,以实观有效管理和提供具体服务的行为。
B.政府一向重视媒介的作用,但是,过去侧重于利用媒介进行公关,观在侧重于通过“媒介施政”来服务社会。
C.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蒂里认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政治资源不均衡和政治壁垒的现象,影响社会公平。
D.媒介施政是一种直接的越级管理,它使弱势群体也可能拥有行政权力,从而减少了行政侵害,行政不力等风险。
E.行政机构参与“媒介施政”,增加了直接面对和解决问题的权能,但其积极意义是“有限”的,对这一点须有清醒认识。
2.形成“媒介施政”趋势的相关背景有哪些?请分点陈述。(3分)
3.作者认为,在媒介施政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4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爸爸最值钱
[美]布赫瓦尔德
一天,我从儿子房间门口经过,听见他正在打字。
“想写点什么呢?”我问他。
“正在写回忆录,描述做你儿子的感受。”
听了他的话,我的心里甜丝丝的,“写吧,但愿在书中我的形象还不坏。
“放心吧,错不了!”他说,“嗨,爸,商量件事。你把我关进牛棚,用你的皮带抽我,像这样的事,我应该在书中写几次啊?”
这使我愕然。“我从未把你关进牛棚,也没有用皮带抽你啊!再说,我们家压根儿也没有牛棚。”
“我的编辑说,要想使书有销路,我应该描述诸如此类的事:当我做错事的时候,你狠狠地揍我,继而又把我关进厕所。”
“可我从来没有把你关起来啊!”“那是事实。但编辑指望我的故事能使读者大开眼界,就像加里·克罗斯比和克里斯蒂娜·克劳索德写的关于他们父母的故事那样。他认为读者想了解你的私生活一一你的庐山真面目。现在儿辈们都在写这方面的书,而且都是畅销货。假如我也把你描述成一个堕落的父亲,你不会反对吧?”
“你一定要这样做吗?”
“是的,必须如此。我已经预支了一万美元,他们的条件是我必须揭露你的隐私。你可以读一读我写的第二章。内容嘛,是你在一次演讲台上闹出了大笑话,会后你酩酉了大醉地回到家中,把我们所有的人都从床上轰了起来,逼着我们刷地板。”
“你知道得很清楚,我从来没有这么干过。”
“哎呀,我的爸爸!这只不过是一本书。我的编辑喜欢这样的书,第三章他最中意了。那一章中,你对母亲拳打脚踢,大耍威风。”
“什么?我揍了你母亲?”
“我并不是说你真的伤害了母亲。不过,我还写了我们几个小孩惯于藏在毛毯底下,这样我们就听不到母亲挨打时那种声嘶力竭的叫声了。”
“天啊,我从未打过你的母亲啊!”
“可我不能这么照搬事实。编辑说过,成年人是不会花十五六美元去买《桑尼布鲁克农场的丽贝卡》的。”
“好吧,就算我用皮带抽了你,揍了你母亲。除此我还做了些什么?”
“对了,我正在第四章中写你拈花惹草的事呢。假如我写你常在凌晨三点钟把那些歌舞女郎领进家门,你说人们会不会相信?”
“我敢肯定,人们会相信的。但即使这是一本畅销书,难道你不认为这太离谱了吗?”。
“这是编辑的主意。平时,你没有粗暴待人的恶名声,这样一写,读者才会真正感到惊奇、刺激。对我不会有什么损害的。”
“对你是没什么损害,但对我可如同下地狱了!”我再也按捺不住,冲他吼叫起来,“那我究竟做了点好事没有?”
“有。其中有一章我特别写到你为我买了第一辆自行车,但编辑让我删去了。因为我也写了圣诞节的事。那次,我跟你顶嘴,气得你把一碗土豆泥统统扣在我的脑门上。编辑说这样的两码事写在一起是会把读者搞糊涂的。”
“那你为什么不写仅仅因为你数学考试得了‘良好’,我就用冷水把你从头淋到脚?”
“你说得好。那我就这样写,一次我得肺炎住院,你这位当爸爸的甚至连看都不看我。”
“看来你是想把你的父亲以一万美元出卖了?”
“不仅是为了钱。编辑说如果我把一切都捅出去,那就连巴巴拉·瓦尔德斯都会在他主持的电视节目里采访我,那时我就再也不用依靠你来生活了。”
“好吧,如果这本书真会带给你那么多的好处,你就干下去吧。要我帮忙吗?”
“太好了,就一件事。你能不能给我买一台文字加工机?如果我能提高打字的速度,这本书就能在圣诞节前完稿。一旦我的代理人把这本书的版权交给电影制片商,我就立即把钱还给你。”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中儿子歪曲父亲的形象,不仅是为了钱,还为了出名,在电视节目里接受采访,从而获得更多利益。
B.“放心吧,错不了!”儿子的语气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却又不容置疑,表观出他少年老成、世事练达。
C.“编辑指望我的故事能使读者人开眼界”,反映了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猎奇心理不惜歪曲事实的社会观实。
D.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同时运用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含泪的幽默中揭示了一个严肃的主题。
E.小说叙述的虽然是一个貌似荒诞的故事,但却折射出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观实。
2.请简要概括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3.请结合文本,探究标题“爸爸最值钱”的妙处。(6分)
阅读下面的人物通讯,完成1—3题。
难忘的英格丽·褒曼
她不施脂粉出现在银幕上,美国化妆品马上滞销。她在影片中演修女,进入修道院的女子顿时增加。一个影迷从瑞典把一头羊一路赶到罗马作为礼物送给她。多少信只写“伦敦英格丽·褒曼”便送到了她手中。
英格丽是当时最有魅力的女性,她曾在斯德哥尔摩、好莱坞、罗马、巴黎和伦敦用五种语言登上舞台、银幕,无往不胜。她拍摄了47部影片,三次获得奥斯卡奖,一次获得埃米奖。但是,她始终保持了她的本色。
她在人生舞台上尽量领受生活的情趣。她有子女四人,是位慈爱的母亲。她爱吃冰淇淋和爱在雨中散步。
她以狂热热的精神献身于上作。“如果不让我表演、我一定活不下去。”她这么说过。 当海明威《战地钟声》里玛利亚这个角色得要把头发剃掉的时候,她大声回答说:“为了演这个角色,要我把头割掉也行!”她可以通宵达旦地排练,甚至导演早巳满意了,她还要求重来一次,话剧《忠贞之妻》在伦敦上演八个月的头天晚上,她还同导演讨论她的表演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在成为影坛最璀璨的明星后仍然坚持每片试镜头,而且可以为了演一个难度大的角色而放弃主演,甘当配角。她不愿定型,力争演各种性格的人物,如《郎心似铁》中濒于疯狂的新嫁娘,《东方快车谋***案》中的沉默含蓄的瑞典女传教士(这两个角色都为她赢得了奥斯卡奖)。
她在23岁那年从瑞典初到好莱坞时,宁愿马上拎起行李回国也不接受公司老板要她“改头换面”整容的命令,从此她以她著名的“本来面目”出现在银幕上。《间奏曲》里孤独的女钢琴教师、《神魂颠倒》里热情的精神病学家、《圣玛利亚教堂的钟声》里爱打垒球的修女——个接一个令人叫绝的角色使她几年之间便饮誉影坛、票房成绩世界第一。50年代她因婚变而星运中落,在五六年后重放光彩,以《真假公主》一片再次获奥斯卡奖。
谁要是当英格丽替身,非失业不可,《忠贞之妻》在美国上演初期她脚部受伤骨折,可是在接下来的六星期里仍坚持上舞台一一改成坐在轮椅上演戏。她无论病得多重,总是笑着说:“舞台医生能把我治好的。”的确,幕一升起,她的病似乎霍然而愈。1973年,癌症攫住了英格丽,但它未能摧毁她的意志和毅力。她不顾病痛接受了聘请,在一部电视剧中演以色列已故总理果尔达·梅厄。她承认:“时间越来越少了,但是,我在癌症面前多争取到一天便是胜利。”电视剧开拍前,她到以色列了解梅厄的生平,拍摄期间她一条胳膊已必须每夜作牵引,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她两眼含泪,自知从此与她热爱的摄影机告别了。她以此片的演技获得1982年埃米奖。
她于1982年8月29日逝世,终年67岁。英格丽将活在许多电影观众心里一一同加里·古柏在西班牙白雪皑皑的山上;同千里·格兰特在间谍出没的里约热内卢,但是,最生动地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卡萨布兰卡》里的英格丽:靠在钢琴旁喃喃地说,“再弹一遍吧,为了过去”,在雾茫茫的机场上回首告别,眼神凄楚。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这篇人物通讯第—段用四句话概述了四个典型事例,凸显出英格丽的影响力、知名度和观众对她的狂热崇拜。
B.作者以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大量的议论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个真正艺术家积极的生活态度与敬业精神。
C.“为了演这个角色,要我把头割掉也行!”旨在农观英格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使读者对这样的明星肃然起敬。
D.“谁要是当英格丽替身,非失业不可”,因为英格丽是当时最有魅力的女性,具有精湛的表演技艺,无可替代。
E.这篇人物通讯的结尾展观英格丽的三个经典电影画面,表现了英格丽将活在许多电影观众的心里。
2.英格丽是如何始终保持其本色的?请简要概括。(4分)
3.请结合文本,从材料利中心关系的角度,谈谈这篇文章对你写作的启示。(6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与人文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人文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向,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20世纪科技的高度与迅速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众所周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采用基因技术,将人与黑猩猩进行某种杂交,肯定会出现一种新的生物,这种新的生物是否比人更聪明、更健康?这绝对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绝对不能进行,绝对比起克隆人还更反“应该”、反伦理、反人类。显然,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需要求善导向。
人文是求善,但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应该是什么”的“应该”一定要合乎“真”。据说,过去在我国某沙漠地区进行绿化,绿化自然“应该”;然而,当时并没有弄清沙漠下面水的情况,谁知该处水不多,树种下去,开始有水,蓬勃生机,一旦此水吸尽,树全死了,比绿化前还糟,沙漠下面的水都没有了。显然,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然而,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动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这就是“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交集”,即数学上所谓的“交集”。既善又真,是“交集”。不处于“交集”中的“是什么”,有两类:一类反善、反伦理、反“应该”,就决不能做;一类不反善、不反伦理、不反“应该”就应该按实际情况去处理,而决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因为其中不少是十分基础性的研究。历史已再三表明,这些基础性的研究不仅满足了人类精神世界中好奇的需要,而且其中不乏对后来重大的科技创新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研究工作。不处于“交集”中的“应该是什么”,也是一样,也有两类:一类反真、反科学,导致反“应该”,就不能做。一类并不反真,不反科学,也无现实的恶果,就不能形而上学地去禁止,因为其中不少是美好的大胆的愿望、幻想、希求。历史也已一再表明,人类许多了不起的科技成果正是前人美好的大胆的愿望、幻想、希求所导致的,人类许多坚忍不拔的前赴后继的奋斗是受此激励的。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
小题1:下列关于“人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文满足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
B.人文不是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而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
C.人文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
D.人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
小题2:下列对“科学需要人文的导向”原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研究方向的正确。
B.科学不能保证其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正确。
C.科技的高度发展也产生了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
D.科技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信息的一项是:                        ( )
A.科学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而人文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B.科学不能保证其方向正确,人文不能保证其基础正确。
C.科学和人文共生互动,既真又善,固然好;不真也不善,也未必不好。
D.不反善、不反伦理、不反“应该”的善和不反真、不反科学、也无现实恶果的真都应按实际情况去处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美丽《诗经》
鲍鹏山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做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小题1: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
C.人们总是殚精竭虑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
D.不仅仅是《诗经》,很多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