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寂静除夕夜》,回答17——21题(13分)寂静除夕夜(1)每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寂静除夕夜》,回答17——21题(13分)
寂静除夕夜
(1)每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
(2)那是“文革”时期,父亲一夜之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
(3)消息传来,母亲当即昏厥,待醒来已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个母亲不知所措,她疯了。
(4)和美之家一下子抽去了两根顶梁柱,剩下的,除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姥姥,就是我们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了。
(5)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品学兼优的姐姐含泪放弃了学业——很快在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一天可挣得5分工。尽管如此,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痛苦的是,精神失常的母亲还时不时对这个破败之家来个毁灭性的摧残。她有个怪癖,平日安安静静不言不语,但只要一看见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后来由她误会成枪声),便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摔碗,直至声嘶力竭动弹不得。
(6)因此,姥姥常常嘱咐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在母亲面前流泪。
(7)春节临近了,按乡村规矩腊月二十三为小年,早放鞭炮敬拜祖先,而除夕夜吃年夜饭放鞭炮则是永年好运的预兆。早已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的姥姥心力交瘁,万般无奈中将我们姐弟叫到跟前,吩咐道:你们出去给家家户户磕磕头、说说好话看能不能过小年不放鞭炮,三十再放,省得你母亲接二连三的发作,我实在是怕了。
(8)于是,姐姐带着我们出发了。
(9)我们居住的院子前后约有九排七八十户人家。我们从头一排开始,每到一户姐弟四人便一字儿排开,齐齐下跪,告诉她们母亲的病情,乞求他们少放一次鞭炮。就这样我们不过走了十多户人家人们便一传十,十传百,再后来家家户户都陆续出来人了。围拢来的乡亲说什么也不让我们下跪,一位年长的大妈抱起我,含泪道:
(10)“苦命的孩子,我们都晓得,不用磕头了,我们不放鞭炮,一个也不放。”
(11)我牢记着姥姥的叮嘱,拼命忍住泪水,然而,我却分明看见,围拢来的乡亲们全都流下泪来……
(12)小年就这样平静地过去了。
(13)三十那天,吃过晚饭后,姥姥便领着我们着手准备即将面临的灾难。先是将乡亲们偷偷援助的家什—一转移到母亲够不着的地方,然后让年幼的我上床休息,他们四人则和衣而坐,围着小火炉静静地等候鞭炮声给这个家带来的灾难。"
(14)那一夜好长好长,躺在被里的我怎么也睡不着。只听姥姥轻声吩咐8岁的二姐守前门, 11岁的哥哥守后门,她和姐姐则设法招架母亲,二姐和哥哥的任务是坚决别让母亲跑出屋。
(15)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过去,我终于忍不住睡着了。
(16)也不知过了多久,公鸡的啼鸣声将我唤醒。那一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始终未曾响起,整个村竟然鸦雀无声。好心的人们为了不让我们这个风雨飘摇之家雪上加霜,摒弃了几千年来流传的习俗,竟然连除夕也没放鞭炮。
(17)以后的日子好过得多,被判刑15年的父亲只关了一年便得以平反昭雪。父亲出狱前母亲奇迹般康复了。再后来政府又补发了父亲的工资,并将我们全家迁居城镇,就此我们告别了那一方乡土,告别了那些善良的人们。
(18)20年过去了,岁月的流水冲淡了许多记忆,但是,那个寂静的除夕夜却令我永生难忘,乡亲们善良的义举时时感染着我。熟识的人都说我特富同情心,因为我被乡亲们关爱过。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
(19)我再次遥望远方,默默祈祷:
(20)愿你们永远平安。
17、(2分)“寂静除夕夜”那件往事对我有怎样的影响?
18、(4分)造成母亲精神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导致母亲对破败之家进行毁灭性摧残的原因又是什么?
19、(2分)作者用较多笔墨记叙了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的事情,这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
20、(2分)结尾写“我深深懂得了……”我懂得了什么道理?
答案

17、(2分)使我特富同情心  
18、(4分)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看到别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就会触及母亲精神的创伤,因而导致疯病发作 
19、(2分)①不惜笔墨写小年,是为突出“寂静除夕夜”作铺垫②二十三那天,乡亲们已做了一次牺牲,三十晚上再次成全我们,更见人心的善良和无私 
20、(2分)善良的内心产生的行动,能给受创伤者以慰藉,在最艰难时得到帮助,最值得珍爱,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 
解析

17、据第20段可以归纳出来。
18、(4分)父亲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看到别人流泪或听到鞭炮声就会触及母亲精神的创伤,因而导致疯病发作 
19、(2分)一个要点1分。铺垫,突出人们的善良。
20、(2分)据“我深深懂得,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也会给别人带来终生的慰藉,一如我,一如我们全家”归纳。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寂静除夕夜》,回答17——21题(13分)寂静除夕夜(1)每当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四起,绚丽夺目的焰火映亮夜空……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20年前的那个除夕夜。(】;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9—13题。(18分)
①直到16岁,他仍是懵懵懂懂地在学校混日子,打架斗殴抽烟逃学,十足的坏学生,连教师都有些怕他,他从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16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那年他喜欢上了班上一个女同学,他给她写了一封情书,她鄙视地看了他一眼,竟然把他的情书贴到了学校的宣传栏里。虽然他的检讨书在宣传栏贴过不下20次,但这一次,不知为什么他感到一种刺心的痛。第二年,他就转学了,在后来的那两年的时间里,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拼命地学习,竟然考上了湖南大学。
  ②22岁,他大学毕业,顺顺利利地进了政府机关。每天一杯茶一张报地在机关混日子,他觉得这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回,他到乡下去访亲。亲友竟然把一头狼像狗一样地养在家里看家护院,他惊问其故,亲友告之,这狼自幼就与狗一同驯养,久而久之,这狼连长相都有些像狗,更别提狼性了。他当时看着那狼,想想自己,顿时有些心惊。没多久,他就在别人的惋惜声中辞职了,去了深圳。
  ③他专找那些有名的外资公司去求职,而且他总能想方设法直接地向外方经理面送自荐信。搞得那些外方经理一个个莫名其妙的:“我们现在没有招聘需要啊!”他微笑着告诉对方:“总有一天你们会需要招聘的,真到那时,那么我就是第一个应聘的人。”还别说,他真的被其中一家公司录用了。那一年,他24岁。
  ④27岁,他因为成绩突出,被调到地处丹佛的美国总部。上班的第一天,他按国人的习惯请美国的新同事共进午餐,然而,就在他准备买单的时候,同事们却一个个不合情理地坚持自己买自己的单,他当时觉得很是尴尬,但同时也明白到了些什么,于是更加努力地工作。
  ⑤这是一个人的真实经历,他叫王其善,现在是位于美国丹佛市的全球第四大电脑公司的技术总监。
  ⑥他告诉我们:16岁时的经历让我明白,一个人要想被他人接受,并且被他人尊重,首先得自己尊重自己;22岁我开始明白,狼之所以失去狼性,是因为它没有学会自立;24岁我知道,要想求职成功,首先自己要自信;而27岁在美国上班的第一天,我知道了美国人为什么要实行AA制:因为每个人都不能指望别人会为自己的人生买单,要想获得成功,你就得自己努力,根本就不能指望别人,这就叫自强。自尊加自立加自信加自强就等于成功,这是成功的公式!
9.你认为第一自然段中“不知为什么他感到一种刺心的痛”到底是为了什么?(3分)
                                      
                                       
10. 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第二自然段“在别人的惋惜声中”一句,众人惋惜的内容。(3分)
                                      
                                      
11.第四自然段 “国人的习惯”在本文具体指什么?请简要谈谈你对这种习惯的看法。(3分)
                                       
                                      
12. 季羡林先生说“成功=天资+勤奋+机遇”,本文认为“自尊加自立加自信加自强就等于成功”,你能否列出你的成功公式?请写出来,并做一定的解说(4分,有创意的适当加分)。
公式:                                    
解说: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永远的名胜》(作者:刘锐),完成17~22题。(15分)
⑴第一次到三游洞,就觉得累。
⑵那倒不是因为它“危径不容足”的难于登临,而是文化的负重。沿桃源之路循级而上,你便发现每一步踏的都是诗文,每一步发出的都是吟唱。在这里,你的思路必须保持非常的清醒和理性,否则就很可能跌入某位诗人的意境里,再也拔不出来了。在中国,没有文化落脚过吟唱过的山水是没有生命张力的山水
⑶人们到岳阳楼、白帝城、寒山寺游览,都早已变得不是观察景物,而仅仅为了寻找和感悟那几首在儿时就能背诵的诗文的氛围。
⑷或许,这样的一份虔诚换来的只能是一份遗憾。譬如“逝者如斯”的那条川竟只是一条平常的河。而大名鼎鼎的阳关也仅是一块荒芜的大戈壁。但旅人们谁会去抱怨那些文化,那些文字,难道这份厚重的遗产将我们的情思润泽得还不够么?
⑸且不说三游洞高嵌绝壁,茫茫缈缈有仙境之志,且不说它藤帘相挂,脚下碧水流翠,也不说洞内貌窦云腴似的钟乳石,“三钟”、“地鼓”、“劳磬”的玄奥壮观。单是浸润在三游洞的那份文化,也足以让所有的旅人心满意足地游完全程。
⑹公元819年3月10日,天高云淡。白居易怀着失意与惆怅,与阿弟白行简,由江州司马调迁忠州刺史,舟至夷陵峡口,白居易与好友元稹不期而遇。人事沧桑,五载久违,二人自是“坐从日暮惟长叹,语到天明竟未眠”,难舍难分。次日,元稹掉舟送白居易到下牢戌。12日,二人在将别未忍时,忽闻石间泉声,于是步行“入缺岸”,“初见石”,“次见泉”,皆在鬼斧神工之妙。他们爬上“绝无人迹”的山岩,发现了一个大洞。洞内“晶莹玲珑,象生其中。虽有敏口,不能名状”。一干人均觉得此种心境实在难得。白行简更曰“斯境胜绝境,天地间其有几乎?”触景生情,三人各赋古调诗20韵于石壁,乐天作序,云“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真是“人杰地灵,物以言存”。白居易与友巧逢,与景奇遇,使三峡人文景观又多了处名胜。
⑺就这样到了公元1056年的隆冬。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由眉州赴开封应试,途径夷陵,亦同游此洞,亦题诗于壁。这就是后三游。那么的一番景色,那么的一番底蕴,三游洞以其独有的手法使探奇寻胜的三苏感到了相当的满足。东坡先生终于异峰突起,而几乎所有人的光芒都被其遮掩,三游洞名声大躁了。
⑻时光悄然流至公元1169年10月8日,被贬至夔州作通判的陆游也来了。他没有失望。他发现了一眼“神水”,流泄如珠,常盈不枯。于是,失意的放翁取水沏茶,流连吟咏,忘情于此。于是,知名了“陆游泉”。
⑼抚着一山一石,我来到至喜亭,肃立碑前,用深沉的目光与欧阳先生交流。或许,千余年前,东坡先生也在刹那间肃然体验到一种清气撼天的君子之风,高士之韵。在这种肃然的宁静中,他独享到一片幽谧的韵致,于是身肌松弛,心灵飘逸,一切都在身外了。他题诗于碑上,不让那颗孤独的诗心泯灭于高山之上……
⑽我沉思,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等等,果断智慧无匹,于造化之中引发万古不朽的灵性光辉,也活化了这一方山水。夜渐浓,暮霭笼罩四野,一轮江月挂在西天。我望着使一切变得朦胧幽茫的山月,心中蹦出李白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真正慨叹不已,觉得这山这洞纵贯古今,无可企及。
⑾呵,三游洞,我心中永远的名胜。
17.你能说说是什么让三游洞成为永恒的名胜?(2分)
                                                                    
18.请用文中的词句解释第⑴段中“累”的含义。(2分)
                                                                  
19.文章第⑶段里所指的“那几首在儿时就能背诵的诗文”你一定也熟悉。请默写出其中的一首诗。(3分)
                                                                 
                                                                     
20.仔细阅读第⑺段。请你说说文中加横线的“那么的一番景色”和“那么的一番底蕴”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21.第⑻段写了陆游在三游洞流连吟咏,忘情于此。可以让人联想到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也用两句话写出了自然山水可以使人抛却名利之心,忘情于山水。请你写出这两句话。(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快乐的嫩芽》(作者梁凌),完成23~27题。(15分)
①女儿刚上学时,瘦小的身子,背不动重重的书包,往往是好容易背上了,又“咚”地一声掉下来,那一声闷响,总使我想起“炸药包”。现在,个头高了些,背得动了,但每次当她把书包往双肩上一挎,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上马鞍子”,女儿像一匹小马驹,又要整装出行了。我一边扶着门,一边看她蹦跳着下楼梯,频频回首:“妈妈再见,妈妈再见!”心里的感觉很复杂。
  ②想让她出色,但又怕她太辛苦。事实上,她既不出色,也好像感觉不到辛苦,因为小小的她,天生的闲云野鹤,道骨仙风。考试成绩不理想,大人急得团团转,她却宠辱不惊,稳如泰山,照样乐呵呵的。我是急性子,她是慢性子,我争强好胜,她波澜不惊。这一对母女,碰到一起,难免生气。
  ③以前,我爱跟她说:“你考得不好,也不难过?就不想得第一吗?”她只顾捏着手里的橡皮泥,头也不抬一下,仿佛没听见。我吼一声,她才淡淡道:“为啥要难过,第一名才一个呀!”唉!
  ④女友也很烦恼,但她跟我正相反。她儿子,争强好胜,没得第一名,回家就呜呜地哭,还把裤子脱了,拿着苍蝇拍说:“妈妈,你打我啊,我考得不好。”任她怎样劝,孩子还是痛哭流涕。女友说,他这么小,压力就这么大,将来怎么办?那一刻,我突然悟到了女儿的好。
  ⑤女儿有一颗平常心,快乐心,她的心像块琥珀,透亮,纯净,她不跟人攀比,不跟人争东西,也没有心计,她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无忧无虑着,这一点,难能可贵,但这快乐的嫩芽,差一点被我扼***了,我总时不时地提醒她:你没有超过别人,别人欺负你了,你,为什么不难过?为什么不还击?
  ⑥女儿有颗快乐的心,是多好的事,作为母亲,怎能不保护,反而要扑灭呢?亡羊补牢,我渐渐改变了对她的态度。
  ⑦女儿喜欢画画,以前我看她画不出名堂,给她停了。现在,我问她:“你还要不要画画?”她跳着说,要画!于是,我给她重新报了名。我想,她就是一辈子当不成画家,也没关系,至少,她现在是快乐的。就像有的花,永远都不会结果,但它毕竟美丽过。
  ⑧再比如,以前她放学,我爱问:“今天得到100分没有?”现在,我第一句话是:“今天过得快乐吧?有什么高兴事?”她说,很开心啊!然后,会滔滔不绝地说起来。那次,她一回家,扔了书包就急急地问我:“妈妈,今天我造了个句,别的同学,还有老师,都笑我,你看我是不是造错了?”她说,老师让用“要……要……才……”造句,她造了个“要吃要喝才能活下去”,老师同学们都笑晕了,难道错了吗?我听了,连忙夸奖她说:“你造得非常好!太棒了!妈妈很高兴!”是啊,有什么不对呢?最朴素的道理,最明白的话,难得她能想出来。
⑨班上订书报杂志,我本来想让她订《快乐作文》,或者《兴趣数学》,但她说想要订《手工》,我说,那好吧,就订《手工》!
选自《扬子晚报》2007.12.25
23.第①段写“心里的感觉很复杂”,你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吗?(2分)。
                                                               
24.简要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语境义。(4分)
⑴事实上,她既不出色,也好像感觉不到辛苦,因为小小的她,天生的闲云野鹤,道骨仙风。
                                                                   
⑵我是急性子,她是慢性子,我争强好胜,她波澜不惊。这一对母女,碰到一起,难免生气。
                                                                   
25.第④段写女友的儿子争强好胜,你能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吗?(4分)
                                                                      
                                                                
26.读完全文,请说说题目“快乐的嫩芽”的含义。(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树的情思(节选)
①走过了山山水水,看多了花花树树,如今,我的内心深处,也蓬勃着一棵棵生机盎然的树。
②这些树,枝繁叶茂苍郁葳蕤,挺拔的树干如伟岸的身躯,虬曲的树桠似腾跃的苍龙嫩生生的叶片织缀如网,每一片叶面都晶莹着一颗露珠,每一颗露珠都闪烁着我的一个梦
③我曾到过南国边陲,游览过大理、瑞丽、深圳和三亚,那火红的凤凰树青青的荔枝树还有耸入云天的椰子树,早已在我脑海里生根,时不时还会有阵阵带着亚热带气息的海风拂
掠心头;我也到过西域,在浩瀚的沙海,我被那深埋地下的白茨木所震撼,于是,它那显示顽强生命力的黄白色小花的虬根,更牢牢扎在我的心底;在中原,尽管是平原一片,但仍有各种品类的大树牵引我的目光,尤其是生长最为普通的杨树、榆树、槐树和泡桐。一到四月,那带刺的槐树首先飘起甜浓的气息。如果在农村,人们就会摘下那一嘟噜一嘟噜洁白的槐花,摘下那坚硬榆树上的略略泛黄的榆钱,尽情歆享大自然的赐予。久久地,一到阳春,我心里就摇漾起榆槐的倩影,鼻尖上缭绕着崛立在盐碱地上的泡桐树的花香……
④曾记得那年去泰山攀上南天门登极顶,铮铮硬骨傲然昂立的泰山青松,令我油然生敬,于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篇就在耳畔铿锵作响。
⑤树是大自然最动人的道道风景,不胜枚举的名花奇树,在我心里细铺密排,组成了刚柔相济清气爽人的美的诗苑。
⑥难道是心生幻觉?我心中的树的含义,也渐生异变,愈来愈庞杂愈来愈奇特。那片片叶子竟散发出醇醇的墨香,细辨认,再思量,这些树竞不仅仅是树,而是书,浩如重洋的书,那微雕镌刻的古典诗词与世界名著: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李白、杜甫……这些肥腴的叶片所渗出的珠露,涓涓滋润着萌发在它下方的片片嫩叶,其中当然也有属于我们的叶子,不管是成熟还是不成熟的,就像那一条条鹅黄再现的柳枝;就像那一片片嫩中泛青的碧叶……于是,好似被自然的精灵指引,我认定了:文学,就像树一样生生不息;文学就象我们生命的常青树
17、第②段画线句中的“梦”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说说第6,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第⑥段中“肥腴的叶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片片嫩叶”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的叶子”是指______________(3分)
20、这篇文章运用了这样的协作手法?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最后一段画线句“文学,就是我们生命的常青树”的含义是什么?它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归途
①出站后,我直奔售票处,买好回部队的车票。真是春风得意,这次多亏在邮局工作的老同学"帮忙",拍了封"母病危,速回"的电报,要不,谁知道猴年马月探一次亲呢!
②刚离开售票口,那个一直守在边上的老人突然拉住我:"去宁波?"我点点头,忽然明白了什么,甩掉了他的手继续朝前走。
③"探亲还是出差?"他紧追不舍。"回部队。"我爱理不理的。说实在的,经常出门在外,这种人见多了,我猜得出再搭上两句话,他就要说"到部队看儿子,钱被偷了。想借点路费,回去寄还"这一类话,可能还会挤出几滴眼泪,最后还可能拿出一个证件,但其真假只有天知道。猛然,他跑到前面拉住我:"解放军同志,想求你一件事儿……"一听这话,我差点儿笑出来,随手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民警:"找他去吧!"
④老人一怔,说:"不,我想请你回部队替我发个电报。"说着,递上一个信封和10元钱。我抽出信纸,上有一行短语:"妈,儿因部队需要不能回家并到医院服侍你老人家,请妈原谅!小强于宁波。"
⑤我疑惑地抬起头,仔细打量老人:"你自己可以拍电报给你儿子,像这种情况,部队领导会考虑的。"
⑥许久,老人才缓缓地说:"他妈患的是绝症,这几天一清醒过来就要儿子,而小强却在两个月前因公牺牲了,没办法,只好……"
⑦啊!是这样,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手上的信变得异常沉重,仿佛捧着一颗跳动的心。
⑧"我还要到医院去,这件事儿拜托了。"说罢,他双手为我扶正军帽,抚平衣折,转身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
⑨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右手……
19、读了小说后,你是怎样理解题目"归途"的含义的?(2分)
20、小说第②段说"我""忽然明白了什么",结合下文内容简要说说"我"这时是怎么想的。"一听这话,我差点儿笑出来","我"为什么会"差点笑出来"?(4分)
21、小说开篇交待请老同学拍假电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4分)
22、小说先写面对老人的请求"爱理不理",后写"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请结合文意,概括前后变化的原因。(4分)
23、请用不超过50字的句子,概括小说的主旨。(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