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菊 与 城雷抒雁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小小的菊花,在这座南方小镇里会显现出如此神奇的风采和灵性。那些黄的菊、白的菊,红的、紫的菊在这里展现出...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菊 与 城
雷抒雁
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小小的菊花,在这座南方小镇里会显现出如此神奇的风采和灵性。
那些黄的菊、白的菊,红的、紫的菊在这里展现出千姿百态。扭缠着的,结成一座座径可一米的圆柱、方柱,使你想起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前石柱的庄严与神圣;攀援着的,则依势建筑起一座高可乱真的“岳阳楼”“滕王阁”;飞腾的,成龙成凤;倾泻的,为流为瀑;站立的,单株绽开数以百计的花朵,有的矜持,有的阔笑!
那些名贵的品类,亭亭玉立,碗大的花朵,有的橙黄如冠;有的粉丝轻垂;有的羞颜半露;实在像一群天仙落凡,或者如一队超女待选。
时在冬日,北方已是寒霜白雪交加;而南方,则艳阳高照,稍一动腿脚,就会冒汗。举办菊花展览会的镇名小榄,坐落在孙中山先生的故里中山市。这小榄镇地势如一枚橄榄,历史上就有养菊的风习,年年都办菊展,小镇人自称家乡为“菊城”,足见爱菊之深。
自从陶渊明先生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这菊花历来就是清高、归隐的象征。“东篱”,自然是成了菊花的雅号。文人雅士总爱咏菊喻志,表明自己的品格与志向。宋人卞伯玉写下《菊赋》,以为菊“不履苦而沦操,不在同而表淑。”故而“伤众花之飘落,嘉滋卉之能灵。”赞扬菊花“振劲朔以扬渌,含凝露而吐英。”
清人王韬在《招陈生赏菊》文中,说花有三品,为神品、逸品、艳品,惟菊兼而有之。神在“高尚其志,淡然不厌;”逸在“傲霜有劲心,近竹无俗态;”艳在“如处女幽人,抱贞含素。”真可为菊花知己。
不过说来说去,自古以来,都唱的是菊的清高、隐逸以及履严冬而不凋。可这小榄镇,是一座南方闹市,虽说人口不多,只15万余,常住外来人口却多达16万。只菊花节开幕当天,说万人空巷,已不足以表达其热闹,一条宽阔大街,塞得水泄不通,站在高处一望,但见人头攒动,红男绿女,青壮长幼,倾家而出。那时,心中直呼,菊啊菊啊,你何以诱人如此!是你坠雅入俗,还是世人脱俗入雅!此情此景,让人难免不想起那两句述说世态变化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赏花兼有食花,小榄人把那艳艳黄花,入了各色菜肴,布起一道菊花宴;又以之入茶入饼,做成各类精细小吃,成了送礼待宾的佳物。菊之体,入俗而为食品;菊之魂,升雅而为神品。小镇人之聪明,令人钦佩。
小榄镇先前也曾是一个偏僻乡镇,从褪色的旧照片里目睹它的前身,让人难止唏嘘,如今却成了另一种景象。走在小镇大街上,一幢幢干净、明亮、高大的楼宇建筑,让人目不暇给。这里的富庶与先进程度,比起欧洲一些城市,可以说毫不逊色。小榄镇有着“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种种闪光的桂冠。
这又让我想到菊,想到关于菊的另一类历史品格。不畏严霜,敢于独艳,常是文人雅士看重的菊品。当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竟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取菊之不与俗花为伍,一派萧***之气。千年来,菊之卓然独立,落落不群,成了残酷社会生活的逃避者、抗争者所崇尚的植物偶像。
今天,在小榄,气候温和,空气湿润,紫荆花艳艳地纷开在枝头;三角梅,繁盛地绽放在叶间;玫瑰依然随时展姿;装饰林带路边的太阳花,鲜鲜艳艳地像丝带锦帛七色交并;而这一刻又突现着菊花。万菊之园,不是百花凋零的象征,更不是一花独占的酷景。百花共处,交相辉映,自然界里的和谐景象,竟改写了傲菊独放的景致,小镇,赋予了菊花一种新意。
花与花同时而放,人与人和睦相处。小榄镇人说他们努力实现的这种社会目标叫“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安康。”“高尚其志,淡然不厌”。菊之神,不正是小榄人倾心以求的志向么!
小镇的秀发,簪一朵菊花,如此美丽,让人心里怦然一动!
(选自2010年1月18日《人民日报》)
小题1:文章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评析其表达效果。(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关于菊的古诗文,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4分)
小题3:在文人雅士眼中,“菊”通常具有哪些特征?而本文中“小镇,赋予了菊花一种新意”,请结合文本说说“小镇”赋予了菊花什么“新意”。(6分)
小题4:本文通过描述“小榄镇的菊”,将“菊与城”联系在一起,有什么表达意图? (4分)
答案

小题1: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1分)
②“扭缠着的……攀援着的……飞腾的……倾泻的……站立的……”,运用了排比兼比喻的手法,层层铺排,描绘了菊的千姿百态,使读者感受到了菊的勃勃生机(2分);
“有的矜持,有的阔笑”,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菊的神奇风采和灵性(1分)。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小题2:①引用大量关于菊的古诗文突出了菊的特征,表现了人们喜爱菊的历史渊源,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对菊的认识更加深刻(2分);
②引用大量关于菊的古诗文,与下文中写“小榄镇的菊”形成比较、对应,使小榄镇菊的“新意”更加突出,既突出了主题,又增添了文采和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2分)。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此题要从内容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去思考:内容上必须联系本文的中心、作者的情感态度;表达效果上既要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也要考虑引用本身的效果,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
小题3:在文人雅士眼中,“菊”通常具有清高隐逸、不畏严寒、敢于独艳的特征(3分,每点1分);
“小镇”所赋予菊花的“新意”是:菊体入俗而为食品,菊魂升雅而为神品(1分);改写了菊傲然独放的景致,构成了“百花共处,交相辉印”的和谐景象(2分)。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言之成理即可。共6分)
小题4:①意在追求花与花同时而放,人与人和睦相处,努力实现“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安康”的社会目标(2分)。
②借小榄镇菊与众人同乐,与百花共处,表达一种“高尚其志,淡然不厌”的人生志向与追求(2分)。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言之成理即可,共4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菊 与 城雷抒雁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小小的菊花,在这座南方小镇里会显现出如此神奇的风采和灵性。那些黄的菊、白的菊,红的、紫的菊在这里展现出】;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雨果与中国现代作家
钱林森
法兰西杰出的传记大师莫洛亚在给雨果写传时,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时间可以淹没大海,但淹没不了高峰。”雨果这位“在文学上雄踞时空的王者”,无疑是人类精神文明领域里难以超越也不能淹没的高峰。
中国作家结识雨果已经近一百年。当伟大的雨果以其壮丽风采开辟着一个理想的正义世界的时候,当他以浪漫主义的狂飙之势席卷风云变幻的欧罗巴的时候,中国还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尚未向世界打开广泛的视听。雨果进入中国,那是“五四”运动蓄势待发、新文化火炬即将照亮黑暗中国的时候,将他引入国门的正是高举“五四”新文学火把的先驱鲁迅,那是历史的遇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前,鲁迅就在中国“荒寒”的文坛“求新声于异邦”,对“立国”“立人”与“立文”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呼唤。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学奠基者,他接纳外国文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改良人生,振奋民族精神。这是他在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大交汇过程中获得的现代意义上的价值取向,也是他着眼于文学艺术与民族盛衰关系的总体考察所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唯有通过文学艺术才能真正疗治弱国子民的灵魂,振奋民族精神。由这一基点出发,鲁迅在世界艺术之林里,广为求索。鲁迅于1903 年,通过日文率先翻译了大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片段《哀尘》,从这位西方文学上普罗米修斯式的人物手里接过火种,来温热、唤醒尚在黑夜中沉睡的国民。雨果在这篇作品中所反映的异国人生的苦悲,无疑使年轻的鲁迅产生了感同身受的联想与共鸣。雨果书中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他们的辛酸、他们的挣扎,以及善战胜恶、理想穿透现实的“摩罗”(浪漫)精神,让鲁迅照见“吾国吾民”的身影,契合了这位中国文学青年的期待视野。由鲁迅开始的与雨果的初访和对话开辟了中法文学交流新篇章。
考察中国作家走向雨果的历史进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更看重小说家雨果,而非大诗人雨果,或戏剧家雨果。中国作家和广大读者更亲近小说家雨果,那是因为他在其小说巨构中,以浪漫主义博大的胸怀与高远的思想境界,艺术地再现了不仅西方,而且东方都面对的这些重大社会课题:专制与人权,法律与公理,贫与富,革命与人道。这不仅使西方人,而且也使东方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雨果的小说不仅提出了人类社会共同的命题,而且激荡着深刻动人的人性和人民性,具有永恒的意义。
中国现代作家对雨果的受纳是色彩异呈的。小说家茅盾喜爱雨果作品是因为作者“歌颂的诅咒的正是我们所歌颂的诅咒的”;诗人郭沫若,吸引他的是雨果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女作家冰心读雨果的作品,从中找到了她所一直欣赏的“爱的哲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巨匠巴金也是深受雨果影响的作家之一,读巴金的作品,我们也时时能感受到那些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彩。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现代作家是沿着鲁迅所开拓的路径,注重于精神层面和人格力量的吸取来接受雨果亲近雨果的。
21世纪的人们,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仍然需要他的歌唱,需要他的精神,这位“雄踞时空的王者”,这个不可淹没的高峰!
小题1:下列叙述,不属于鲁迅将雨果介绍到中国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五四”运动蓄势待发的时候,鲁迅在中国“荒寒”的文坛“求新声于异邦”,对“立国”“立人”与“立文”进行独立的探索。
B.雨果的思想正好契合了鲁迅在二十世纪初中西文化大交汇过程中认定的“改良人生,振奋民族精神”这种价值取向。
C.鲁迅率先翻译了大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的片段《哀尘》,由他开始的与雨果的对话开辟了中法文学交流新篇章。
D.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国民尚在黑夜中沉睡,雨果作品所反映的异国苦悲的人生和善良的灵魂等,与中国国民的状况相似。
小题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作家不看重诗人、戏剧家雨果,只看重有博大胸怀与高远境界的小说家雨果。
B.雨果在进入中国之前,就以其浪漫主义的文风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C.巴金深受雨果的影响,在其作品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彩。
D.以鲁迅为先导的中国现代作家注重从精神层面和人格力量方面来接受、亲近雨果。
小题3:为什么说雨果是“雄踞时空的王者”,请概括作答。(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那片古趣的联想? 金耀基
⑴剑城的冬天真不好受,冰风冷雨,在浩阔无边的剑桥平野上,像一千匹野马呼啸而过,暴虐里还带着轻狂。
⑵对剑桥的冬天的原谅是在她一月的大雪之后。当妻与我倚凭在克莱亚桥雪栏上的刹那,我们把对隆冬的积怨一笔勾销。没有冬寒,哪能有这样的雪景?在满天飞絮的Backs(剑桥大学七八个古老学院的后园),是一片皓皓然的洁白,一个学院连着一个学院,一片白接着另一片白。原来不敢想像有比绿玉的绿更美的草坪,此刻却发现白雪之白更冷艳敻绝!……有人喜欢剑桥的春,有人喜欢她的秋,也有人更钟意她的夏,但在初雪惊艳之后,不能不说剑桥是属于四季的。
⑶“三月风,四月雨,五月春暖花盛开。”当地有人这么说。三月未尽,剑桥的早春就在风雨中翩翩然来临。风在树梢,风在河上,风在剑桥老师的袍袖,风在剑桥少女的裙裾,风不再冰冻,而只是一股凉意的流动。寒冬之后,谁又能不爱欢跃的春风?
⑷剑桥的早春主色是绿的。那是新绿,是在严冬的灰色中挣扎出来的绿,在雪地的白色中冒露出来的绿。在绿的邀约下剑桥的古老学院这时徐徐地脱卸了寺院的灰寂,至于那条被徐志摩誉为“剑桥灵性所在”的剑河,这时早划破了冰封,载一船船少年男女的欢笑。说真的,剑河是一条最幸福的小河!她两岸不止有赏不尽的自然美景,更有看不尽的历史文物。英伦七个世纪的文化都一一陈列在此,五百里的景物皆卷藏在这几里的方圆。在三四月交接的辰光,克莱亚学院小径上的满地蓝蕊,圣约翰学院溪边的黄色水仙,不等春暖就抢着绽放了,我不知那蓝蕊的名称,但那种蓝使我想起日月潭潭心的湖蓝,而那水仙的黄,则更应是陶渊明东篱下的菊黄了。
⑸剑桥的教育,最有作用的恐不在“言”教(它也不见得好过其他一流学府),导修制是在言教之外还有“身”教,向来被视为剑桥的特色。这点是真,但也不可太过夸张,依我想,剑桥的“心”教也许才是真正的精华。心教是每个人对景物的孤寂中的晤对,是每个人对永恒的刹那间的捕捉。剑桥的伟大之子,不论是大诗人或大科学家,对宇宙人生都有那种晤对与捕捉。剑桥的教育家似乎特别重视一景一物的营造,在他们看来,教室、实验室固是教育的场所,但一石之摆置,一花的铺展,也都与“悟道”有关。在根本上,剑桥人相信人的真正成长必须来自自我心灵的跃越。在剑桥耽上一千零九十五天的莘莘学子,面对无尽景物,能够终年不思不想?毕丕士图书馆下的一缕月色,能不叫人沉思?牛顿居处窗外的苹果树,能不令人驻足凝视?而王家学院礼拜堂百千支烛光中的唱诗,纵使你不信教,又何能了无心动?
⑹剑桥的房屋、店铺,都是清淡的、古朴的。都是经过历史的风雨浸染的那种色调,这里没有高楼、没有巨厦、没有大烟囱。古旧,但不残破,而夹在枣红、杏白里则更显出一片春意中的典庄。它给你一种感觉,一种不陌生的感觉,一种“曾经来过”的感觉。“曾经来过”?是的,我确有些面熟,但我已记不起在哪里见过了。是杜工部诗中的锦官?是太白诗中的金陵?抑是王维乐府中的渭城?有些像,但又不像!但我何来这样的感觉?是因小径溪边花蕊的联想?还是因剑城的那片古趣?
小题1:文章开头“剑城的冬天真不好受”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答:
小题2:简要分析第(3)自然段的修辞手法。(5分)
答:
小题3:作者在第(4)段中说“五百里的景物皆卷藏在这几里的方圆”,请说说该句中“卷藏”二字的妙用。(5分)
答:
小题4:探究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8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茶”字最早见于《神农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据考证,该书为战国时代的著作)一书。到了唐代,被后人尊为“茶圣”的陆羽于公元758年左右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
茶叶在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代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间,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缓解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饮茶推广了佛教,而佛教又促进了茶灶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茶佛一味”的来源。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成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茶叶自古以来就是联结中国和世界的纽带。唐朝时,日本僧人最澄来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研究佛学,回国时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现在的池上茶园),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他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间,日本佛教高僧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将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了日本茶道,并促进其发展。我国宋代时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运销茶叶;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首先从澳门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西方的大门。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1900-1995,英国人)称茶叶是四大发明之后,中国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茶馆的最早记载见于唐代开元年间的《封氏闻见记》,其中有“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宋以后,不少地方都开设了以卖茶水为业的茶馆。到了清朝,民间曲艺进入茶馆,使茶馆成为文化娱乐和休息的场所。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都极为舒适。
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之一是“客来敬茶”。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 “以茶雅心” “以茶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李白、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等,他们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颂和描写过茶叶。
小题1:下列对“茶叶自古以来就是联结中国和世界的纽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日本僧人最澄从我国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带回茶籽种植于日本贺滋县(现在的池上茶园),茶由此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B.宋代,日本佛教高僧来我国攻研佛学,回国时将浙江径山寺的“茶宴”和“抹茶”制法传播到日本,启发了日本茶道,并促进其发展。
C.明代,郑和下西洋,茶叶也随着销售到东南亚和南部非洲各国;公元1610年荷兰商船运茶到欧洲,打开了中国茶叶销往西方的大门。
D.近代,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 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茶叶就已经开始在我国被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
B.从西周到西汉时期,茶叶曾先后被当作祭祀用品、烹饪菜食、治病药品,并成为主要商品之一。
C.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因为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所以佛家利用饮茶缓解坐禅瞌睡。
D.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雅心”“行道”,我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文明习惯。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第一部药物书《神农本草》和“茶圣”陆羽撰写的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两部古籍的存世,可以证明我国是茶的故乡。
B.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因对中国茶叶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而被尊为日本茶祖,他开创了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
C.在我国茶馆广布,清朝以后,人们在茶馆或饮茶或聊天或打盹,或欣赏民间曲艺,可见茶馆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丰富,精神更愉悦。
D.古代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还以诗咏茶,诗茶共雅,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便是典型一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会上楼的牛仔裤
刘永飞
  十年前初来这个城市工作,为了省钱,我在市郊租了一套六楼一居室的老式工房。因公司每天加班,我终日早出晚归,快半年了还没真正认识一个邻居。
  说心里话,我对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城市毫无好感可言,我觉得它冷漠,排外,以为自己叽里咕噜的方言十分优越,视所有的外地人均为乡下人。
  那时候我从市区回到住处往往已是深夜,自己随便弄点吃的,或者洗洗积攒下来的替换衣服,沾床就睡。常遇到早晨挂上阳台晒***衣服,被傍晚突来的雨打湿,第二天还要重洗的情况。而那条牛仔裤就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掉下楼的。
  发现牛仔裤不见了,我没着急,一是因为那是条旧裤子,本不打算穿了,二是因为已是午夜,底楼的邻居早睡了,如果贸然为一条旧了的牛仔裤,以一个陌生人加外地人的身份去敲邻家的门,遭训斥和白眼肯定免不了。
  第二天下班,我发现我的那条牛仔裤被装在一只干净的马夹袋里,系在一楼楼梯扶手上。本来就破的牛仔裤,经过大雨的洗礼,污秽的浸泡,越发显得丑陋。第一眼看到我就决定放弃它。于是,我没去动,继续让它留在那里。
  奇怪的是第三天下班,那条牛仔裤又出现在二楼的扶手上。我没收牛仔裤,我相信过不了两天这条裤子会像垃圾一样被人丢掉。
  然而,我没料到,第四天这条牛仔裤竟然“走”上三楼,我觉得这个“好事者”真够执著的。我产生一个好奇的想法:“就不收,看你会不会‘跑’上六楼。”我想人的耐心总是有限的,他(她)总不至于为了一条无人理睬的旧裤子跟自己过不去吧。
  出乎我的意料,第五天这条牛仔裤上到四楼,这让我感动之余感觉很有意思,我有了“认识认识”这位好心人的冲动。
  不出意外,第六天下班它在五楼出现。那一刻,我坚信明天这条裤子准会跑上六楼。倘若再不见见这位执拗的好心人,我会后悔一辈子的。于是第七天我破天荒地请了“病”假。
  这天早晨醒来后我感到莫名兴奋,楼道里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跑至猫眼前望一望。后来我干脆搬个凳子持本杂志在猫眼下坐等。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那个人没有出现,我的耐心受到挑战。我正为是否先去买菜而犹豫不决时,楼道里忽然传来沙沙的缓慢而沉重的脚步声。我预感到那个人要出现了,忙起身,向外张望,结果猫眼里除了墙壁上的一只电表盒,其他一无所有。我没失望,因为那脚步声正越来越近。我发觉这个人的步履间隔很长,行进时走走停停,仿佛在寻找什么东西,而他的喘息越发强烈,胸腔内不断发出“咝咝”的杂音。
  脚步声和喘息声先在五楼短暂停驻,随着一阵摆弄东西声,脚步向六楼来了。我原想开门迎接,怕是误会,决定在猫眼里观察。
  终于,他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弯腰、低头、银发稀芜的老人。老人拎着那条牛仔裤,背对着我的门口一阵粗喘,然后哆哆嗦嗦将手里的塑料袋系在楼梯扶手上。
  “大爷!”老人欲转身下楼,我喊住他。老人先是一愣,左耳缓缓转向我,接着眯起的双眼斜睨过来。天哪,他竟是个盲人!
  我告诉老人这条裤子是我的,不准备要了,并表示了歉意和感谢。老人听后很开心,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我问老人既然行动不便又为何一层层“送”上来?老人说这栋楼里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几户,远离故乡来到异地“讨生活”不容易,“我是怕你们来去匆匆的看不见”。我说:“你完全可以敲门问问的,也不至于费这番周折。”他说:“这样不好,一个瞎老头子随便敲人家的门不礼貌,再说了,好多人只希望过自己的小日子反感人家打扰呢!”
  老人下楼时我要送他,被他婉拒,他说自己能行。看他颤颤巍巍摸索着下楼,我的心弦莫名地被谁抚动了,眼睛湿润起来。我蓦然觉得这城市原来也有爱,而且爱就在身边,只是之前太过于封闭自己而恐惧于接受它罢了。
小题1:在第二段中,作者说“说心里话,我对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城市毫无好感可言,我觉得它冷漠,排外”,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小题2:小说在刻画“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时成功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3:“会上楼的牛仔裤”作为小说的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说明。(6分)
答: 
小题4:结合小说主旨,谈谈“我蓦然觉得这城市原来也有爱,而且爱就在身边,只是之前太过于封闭自己而恐惧于接受它罢了”这句话对你的启示。(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皆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兴盛长远规划,流传至今。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钩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容辞的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宁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来表达情意。至于结的表意价值,历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动的描写。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着中华民族和繁衍繁衍壮大,生活空间的拓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诗经》中关于“结”的诗句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可,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这一婚礼上的仪式,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屈原在《哀郢》中写到: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而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表达男女情爱代表之作:“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结尽百年月。”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小题1:下列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结的外形一看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B.中国结的“结”字具有力量、和谐等含义,充满情感。
C.“结”与“吉”谐音,寄寓着中华民族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D.不同的“结”,不仅有各自的造型和色彩之美,而且都具有不同的寓意。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结的文化内涵源于中国先民在文化形成时期对绳子的崇拜。
B.本命年里为了驱痫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
C.中国人往往用“同心结”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
与对方,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D.梁武帝诗有“腰问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是借“结”来表达相思和别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了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吉祥结、蝴蝶结、如意结外,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新的“结”。
B.中国结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古到今未曾改变。
C.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绳结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
D.《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的文化将会因现代人的重视而再次复兴和繁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