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序 曲韩少华窗帘,低垂着。每面镜子里,都映出一个正在描眉理鬓的姑娘。多么寂静静,就连让女伴帮助自己顺一顺背后的飘带,都只用轻悄悄的转身...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序 曲
韩少华
窗帘,低垂着。
每面镜子里,都映出一个正在描眉理鬓的姑娘。多么寂静静,就连让女伴帮助自己顺一顺背后的飘带,都只用轻悄悄的转身当作无言的请求。
镜台上的小灯,一盏,又一盏地熄灭着。姑娘们轻提着长裙,走了出去。一阵调试琴弦的声音乘空儿飘进门来。
只剩下一个姑娘了。她承担了这里所有的肃静与严峻。
望着镜子里的那个少女,她想:等序曲奏起来,蓝蒙蒙的灯光向舞台洒下深沉的夜色,那时候,就是你,将要变成那个在人们心里活了千百年的精灵了。而你,刚刚毕业,就在这部壮丽的舞剧里担当这么有分量的角色。今天,首次公演,你究竟能不能……听说三场都客满了,天不亮,观众就排票来了。他们捧出了满把热腾腾的汗珠子献给生活;你呢,你为他们,到底能奉献出什么?
姑娘站了起来,手臂在空中划了一条弧线。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望着镜子,她,慌了……怎么?镜子里,镜子里怎么有一位长者的笑容?噢——,她转过身来:“院长!”
院长,须发斑白,是这部舞剧的导演。老人家望了望姑娘的眼睛。问道:“慌吗?”
“慌。”
院长笑了,说:“艺术这东西,是老老实实的。不要指望什么意外的灵感;但它从不专亏负苦心人。”
老人家端详着她,随手拿起眉笔,把她的双眉略略描长了一些,眉梢,描得微微扬起,这立即给她添上了温柔;也突出了倔强。
放下眉笔,院长伸过手来说:“祝你成功,孩子。”
姑娘伸着手,伸着,竟忘记了送送老人家……
她转回身去,再扬起手臂,划了个圆弧,柔和多了;身子作了个的回旋,裙边漾了起来,飘飘欲举,宛如立在水中的白莲。明月,微风,那白莲在波光里摇曳……她望着,笑了。随后却又猛地收敛了笑容:这衣裙,多好;这一双长眉,多好;我的同台伙伴,乐队,还有这满台的山色月光,都多好啊而我,错半拍,可就……
铃声响了。她怀着不安,进了大排练厅。女伴们围拢来,帮她弄好长裙的折纹,插紧头饰。此刻,院长也到了这边,递给她一张洁白的信笺。她把信笺展开——
我们这两行排队买票的同志,推我当个代表,跟你谈谈心。
我们不是演员,可是都明白,一个人,一辈子头一回正式执行任务,是怎么个心情。你明天第一场公演,这当口儿,可得帮你加大油门儿。这不,我们作了个决议:给你写封信。写什么呢?我刚才讲了自己头趟开车的事。大家说:就写它。那我就说说。
我是个捡煤核儿的苦丫头。解放了,当了全市第一批公共汽车女司机。头趟正式跑车,一上司机座,连哪根操纵杆儿是管什么都忘了。正心慌呢,“登、登、登”,上来一伙子刚下夜班的工人,瞅着我,真乐。有个大眼睛的姑娘,递过粗拉拉的大手来,说:“你好哇,司机大姐!”嗬,这个姑娘好大的手劲儿。
车满了。我定了定神儿,心想:背后都是些多好的人哪,你得好好开。
瞧,就这么开的头儿。你呢?要是也慌了,就想:台下没外人,那里头,不是还有个捡过煤核的苦丫头吗。这么一想,就准不慌了。
她看着想着,不知过了多长,院长又把观众送来的一大束玫瑰放在了她的怀里。花心儿含着水商,透明,清亮,好像凝聚了一夜的露珠儿,在黎明的微光里闪烁。
她选了一朵最红最大的玫瑰,摘下来,轻轻地插在老人家胸前的小口袋里;又一朵一朵地摘着,给女伴们戴在头上,然后,摘下一朵最小的,簪在了自己的鬓边。这朵小玫瑰,头,略低着,仿佛带了几分羞涩,含着泪珠儿,悄悄地微笑了。
随着女伴们,她来到了侧幕旁边。
序曲响了。一串串看不见的音符飞荡着。烟水茫茫的幻境从夜色深处显现出来。月光里弥漫着玫瑰的香气。多么浓郁啊。
这浓郁的芳香,把无边的大气充实得这么深沉,这么厚重,简直给那幽兰如水的月光都增大了浮力。她明白:一切努力向上的,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在这样芳香的空间,都任凭飞跃。
序曲将终。大幕开了。踏进这芬芳的月色,她,展开了双臂,朝着梦想的高度,飞升……
(取材于韩少华同名小说)
小题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开头借助窗帘“低垂”,渲染一种寂静沉郁的气氛,主要表现包括“她”在内的
所有演职人员准备演出的认真心理。
B.“她”刚刚毕业,就要主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对认真而有很大期待的观众,她有些信心不足,压力很大。
C.院长非常理解“她”,并用“不要指望意外的灵感,但它从不亏负苦心人”这样的语言鼓励“她”让其充满自信。
D.优秀的观众不是冷漠的帝观者,而总是积极参与,热情帮助,文中所写的观众
代表给“她”写信鼓励就是生动的事例。
E.“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而我,错半拍,可就……”以及“头,略低着”,
这些细节都表现出她内心的不自信。
小题2:小说中的“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观众来信,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小题4:这篇小说以“序曲”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出分析。(8分)
答案

小题1:BD
小题2:①好强,渴盼成功但又害怕失败;②完美,追求完美但又缺乏自信;③有责任感,心系观众但又缺乏勇气;④热情认真,终于走向成功。
小题3:观众来信说明正是乘客的支持才让他“头趟开车”迈过心灵之坎,将心比人,他们主动宽慰“她”,让“她”能克服心理劣势,为“她”走出沉郁(焦虑)铺垫;这样写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旨的表达。
小题4:①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序曲”,既指“她”要演奏的“序曲”,也指人们“第一次”做事,情节围绕“她”第一次担当重要角色和院长、观众对“她”宽慰鼓励来写,既突出了“她”内心的焦虑不安,也突出了这些宽慰鼓励的巨大意义。全文暗寓这样的道理: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我们充满自信,相互理解,我们就能把事情做好。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人们“第一次“做事的不自信,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她”面对“序曲”的“焦虑”,正是人们面对“第一件事”时共有的心态。观众的现身说法,更加突出了这种心态的普遍性,使人物形象更加典型。③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序曲”,既指“她”要演奏的“序曲”,也指人们“第一次”做事,情节围绕“她”第一次担当重要角色和院长、观众对“她”宽慰鼓励来写,虚实结构,层次清晰,结构紧凑。
解析

小题1:(A“主要表现”错,这样的细节能表现她们的认真态度,但主要的还是表现她们“临战”前的不自信;C“让其充满自信”略显不准确,后面还有不自主的表现;E“头,略低着”,不是表现不自信,而是表现“仿佛带几分羞涩”;选对一项得2分,对两项得5分,多选一项扣一项正确选项得分;共5分
小题2:(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笼统作答酌情给分;共6分)
小题3:(共6分)
小题4:(酌情给分,共8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序 曲韩少华窗帘,低垂着。每面镜子里,都映出一个正在描眉理鬓的姑娘。多么寂静静,就连让女伴帮助自己顺一顺背后的飘带,都只用轻悄悄的转身】;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25分)
朱仁民:“潘天寿的后人”
毋庸置疑,现实中的画家,大部分是画匠,能成为艺术家的很少。而像朱仁民这样能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则少而更少。在徒具形式、缺乏内函已成为当下中国画作品症结的今天,2002年,他为央视开年大戏《天下粮仓》绘制的贯穿全剧的主题绘画《千里饿殍图》之所以令人震撼,被权威艺术评论家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我们想,这决不仅仅因其风格和技巧如同天启般的豪放表达,不仅仅因其直接而强悍的大视觉、大手笔、大功力,还因为这幅长卷有一种大情怀、大仁义潜伏着,流动着,让我们不禁对当下中国画的症结产生真挚而深刻的反省。
而就胸怀和气魄论,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潘天寿擅作大画,朱仁民精于长卷,他能凭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精湛的笔墨、造型功力,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风情因景而来,思绪随卷而去,若大江奔流,直泻而出。他或许是艺术家中能籍书法入画而不遣用任何底稿照片,并且在创作时落笔无悔就将成千上万人物、舟楫、建筑、山水在百米长卷上一气呵成,而没有任何挖补的极少数艺术家之一。
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年逾六十的朱仁民,总想用温暖的心和乌托邦式的浪漫情怀安慰烦躁不宁的时代,给物欲横流的世界来一个全然不同的提醒和诠释。他至今仍苦行僧般常以饼干充饥,每天都脑体并用,工作15个小时以上……虽然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但他的劳动质量与数量,特别是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令人惊叹。
“10多年前,仁民今天赚一点塑一个罗汉,明天又赚一点,再塑一个罗汉,他自己一个人,没人帮他忙。现在,他也老了……”老母心疼地说。倔强的朱仁民无意间也流露出无奈的感叹:“我已经感到力不可支,不是体力,是心!”
采访中,我们感受到朱仁民因梦比回忆多而更加活跃和不安的灵魂。我们不敢想象,一种饱受世俗挤压的痛苦,难以寻觅、专注于自己所真正热爱的艺术的焦灼,这两者会不会有一天合并在一起,轻而易举地毁灭、葬送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向世界展示中国软实力的今天,我们是否能给朱仁民这样一辈子专注于生态、全身心奉献给公益文化产业的体制外的艺术家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怀?
让我们多少还有点欣慰的是,朱仁民无须等到三五十年后,今天,已有人如他所说,“向大国文化敬礼!”
瑞典哥德堡号全体海员面对莲花岛,给朱仁民留言:“您就像一座大山,立在我们瑞典人面前!”
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威林伯格在考察莲花岛后评价道:“我第一次看到,从资本投入到规划、建筑、室内、雕塑制作全由一位艺术家独立完成的大地作品,令人难以置信,朱仁民的人文精神、艺术才华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是我们的楷模榜样。”
在国际湿地论坛上,对朱仁民的作品——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代表李朗先生说:“震撼!五体投地!”
意大利国家电视台资深评论家玛丽娜·比契,在《欧华时报》上长篇撰文告诉意大利人:“朱仁民是中国的米开朗基罗!”
面对朱仁民的艺术作品,韩国纪录片协会主席郑秀雄在拍摄后感慨地说:“这是世界上文化人几乎没有可能做到的行为。”
“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民族虚无主义和反传统思想充斥的背景之下,潘天寿对中国画传统的捍卫和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这是潘天寿大师含冤去世后,历史给予老人的崇高评价。
“不是我高了,是时代的潮水降下去了!”朱仁民谦虚地自我评价。
人无法选择历史。但历史会选择故人。百年后,我们不知道历史还会给大师的外孙——朱仁民,一个怎样的评价。
(选自2010年4月9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赏析,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   )
A.在作者看来“画家”和“艺术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那些有“徒具形式、缺乏内涵”的作品的“画家”至多算是“画匠”。
B.作者把朱仁民放在当今画家群体的背景中去看,以突出他的作品与众不同,因为他是唯一将心灵生态、艺术生态和自然生态交融的艺术家。
C.“朱仁民一如其外祖父潘天寿”,这是对朱仁民的高度评价,热情赞赏其卓著的艺术功力、博大的艺术情怀、撼人魂魄的艺术成就。
D.“作为艺术家,艺术是重要的,但比艺术更重要的是做人”,在文中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将文章的思路转入重点写其为人上来。
E.他的探索和创造原本也是性情使然,这不足赞赏;但他的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着实令人惊叹。
小题2:《千里饿殍图》被誉为“近代史上的以书法入画的中国人物画最经典作品”,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6分)
小题3:“劳动精神及渗透在劳动之中质朴的高贵灵魂”中的“劳动精神”和“高贵灵魂”分别指什么?(6分) 
小题4:有人问及朱仁民对他自己的艺术作品有何评价,他回答:“我想再有个三五十年吧,子孙们会在我所有作品面前,作一深深的道歉和崇高的敬礼!”对此,你是如何理解和评价的?联系本文,探究作答。(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阿Q正传》何以被“踢”出课本 
  某地的高中语文教材把鲁迅先生《阿Q正传》“踢”出了课本,取而代之的是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此外,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
  以一个读者的角度,尤其是以一个中学生读者的角度,也许有的人不喜欢读《阿Q正传》。说实话,《阿Q正传》确实太沉重了些,主题非常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再说句实话,有多少十六七岁的中学生能够真正读懂《阿Q正传》,能够深刻体悟鲁迅先生着力批判的“国民性”问题?更何况,这种对人性的批判几乎是“打”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不妨再接着说句实话,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阅读《阿Q正传》是否已经成为一件令人痛感十足的事情?
  几年前看过一套丛书,是复旦大学一位博士生导师编著的。在此书的前言中,这位博导坦言: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整整看了两遍鲁迅全集,结果基本上没看懂。总结一个结论,没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和学术积淀,基本上是看不懂鲁迅的。其实,连鲁迅先生自己也说,一个人没有30岁以上的年龄,是很难看懂自己的作品的。由此看来,别说中学生看不懂,比看不懂危害更大的是由于看不懂而导致的厌烦心态。这恐怕不是教育的本来目标。
  看不懂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鲁迅先生的笔法。鲁迅先生在许多情况下运用了大量“春秋笔法”,行文相对晦涩。而且当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差别,这也是鲁迅作品存在不小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
  那么《阿Q正传》到底该不该剔除出语文课本呢?我总觉得,看得懂、看不懂是一回事儿,剔不剔除是另一回事儿。我是不大赞成剔除这种做法的。把《阿Q正传》“踢”出课本,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编选教材者的一些选文思路。有的人讲,这是因为编委会大多是中青年专家的缘故。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这种选文思路的背后,体现的是当代社会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那就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个以轻浮替代沉重、以低俗排挤崇高的倾向。如今这种倾向也开始影响我们的教育。这里并不是说要我们的社会永远沉重,那当然是不合理的,更不现实。但是一个不重视思想的社会,一个不保持沉重的社会,一个把轻浮当宝贝的社会,是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这倒是为许多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
  其实,类似《阿Q正传》、《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作品,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之中、。在某些情况下,作品的难读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这个环节加以弥补。一个好的教师,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个敬业的教师,会通过自己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的。而现在打着所谓“不符合时代要求”、“离现代较远”等旗号,却真的有些不靠谱。《陈焕生进城》对官僚主义的讽刺,对农民地位的深刻剖析,对农村生活的适度揭露,对城乡二元对立的隐喻性批判,联系我们生活的实际,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些特点,不知道那些编委们是否意识到?不知道教师们是否能真正把它传授给学生们?
  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并不全出在作品身上,也有我们“自身”的不少责任。
  所以,有的时候,鲁迅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我们却主动拉开了与鲁迅的距离。
小题1:文章标题中“踢”字,有何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4分)
小题2:文章中提到的《阿Q正传》不受欢迎,看不懂的原因有哪几条,请分条陈述。(4分)
小题3: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阿Q正传》主题深刻,深刻得令人倍感压抑,年纪小,阅历少,学识浅的人很难看懂它。
B.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阅读《阿Q正传》已经成为另中学生头痛的事情。
C.《阿Q正传》这部小说给教育带来的最大弊端是学生看不懂。
D.作者不赞成把《阿Q正传》剔除课本的做法,因为这是用娱乐性取代严肃性,用可读性取代思想性,这种做法拉开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
E、作者认为类似《阿Q正传》这样难读的作品,可以通过老师的能力,将作品的深义传递给学生,完全可以保留在课本里。
小题4:如果你认为《阿Q正传》应该保留,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雨洒梅花岭
郑纯方
扬州的雨,是多情的泪,纷纷扬扬挥不去。当地人说,扬州一旦下起这样的雨,不见雪花不会晴。偏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一心要去拜谒史可法纪念馆。淋湿的不仅是衣襟,还有凝重的心。也许天公通晓了人意,泪水也有些禁不住似的。
史可法纪念馆原名史公祠,坐落在广储门外梅花岭畔。梅花岭,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我想象着那素洁的梅花瓣上应当浸润着点点血色霞光。冬天还未到,梅花初含苞,正好啜饮着雨汁做一点精神上的准备吧。我缓步跨进纪念馆大门,恍然觉得开封与扬州就近在咫尺了。仿佛英雄史可法伸开巨大的臂膀一搂,两座历史名城就亲如兄弟般地拥抱在一起了。因为,史可法是开封(祥符)人,却为保卫扬州而壮烈殉国,岂不是一个人连起了千里之遥两座城么?        
其实,史可法的确一人成全了两座城池。
先说开封。一个地处中原的历史文化名城,多少年来尽管历史地位不断下滑(由都城而省会而省辖市),始终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么一种皇城人的派头。这里不缺少帝王将相文韬武略。不缺少才子佳人风花雪月,就是一个普通的市民也多少带点儿精明、算计、义气,外加上显而易见的自负自居。这里出过眼睛向下、虚心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的梁惠王;出过能言善辩、纵横天下的一代奇才张仪;出过招贤纳士、重用人才的信陵君:出过因为一首《黄鹤楼》诗让诗无敌的李白刮目相看的崔灏;出过执法如山、铁面无私的清官包拯(但包拯不是开封人,是合肥人);出过忠诚爱国、一门英烈的杨家将(杨家将也不是开封人,是山西人);也出过号称“南秋 (瑾)北刘”中的女革命家刘青霞。它所欠缺的大约也就是燕赵之士的那种慷慨悲歌、大义凛然的英雄大气吧!但恰好又由史可法填补了这项空白。他在扬州仅仅十天的时间,却用生命完成了开封人另一面性格的辉煌展示:忠诚、爱国、大义、爱民,清正廉洁,文武全才,视死如归。宛如女词人李清照因为“人比黄花瘦”等绮丽词章被冠以婉约派之名,终于也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金刚怒目式。这倒是开封人更可引以为傲的一个资本。
再说扬州。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扬州是一个“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自古以来就是达官贵人、诗家墨客诗酒游乐的地方。晚唐诗人杜牧可以说才华横溢,时人把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名声可谓高矣。他曾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邀,赴扬州任节度推官,后转为掌书记,监察御史里行。牛十分器重颇有才华的杜牧,“凡文词之事,皆出书记”,对外接待答辩,也委托他办。可是杜牧并没有好生地做官,却与娼楼歌妓每每交好,很有点儿“锦袍玉带多拘谨,乐不思蜀醉此生”的味道了。直到后来离开了扬州,仍念念不忘那里的歌舞宴乐,眷恋之情萦绕于心。有诗为证: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红楼梦》中写的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曾是扬州一位负责盐运的官员,当年林府乃是这里的名门望族,据说他的政绩和名声都不错。林黛玉在病入膏盲时还念念不忘梦里扬州,不住地感叹;父母若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诸事可以任意。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相传也是以扬州的园林为背景的。这里的秀丽风光也多是与诗人居士等有着不解之缘的。凡此,扬州之美、之秀、之文、之雅、之风流、之享乐等等,应有尽有了,惟一缺憾的仍是史可法这样的大丈夫气概也!所以,短短的扬州十日,绝不仅仅是史可法全其名节、成为一个时代大英雄的特别时段,也是历史给予扬州一个机遇,得以展现刚烈强悍、威武不屈的性格风采。偶尔露峥嵘,就消除了一漫长的历史误会:除了“烟花三月”,还有“绿扬喋血”!这也许就是扬州那场大悲剧的喜剧余音。见仁见智,大约总不是一个开封旅游者的牵强附会吧。
还应该感谢那位写出千古名剧《桃花扇》的孔尚任先生。生活窘迫,不得不卖掉心爱的马,穷得几乎“离唱莲花落不远”的程度,他仍旧大义凛然地写出了史公“为国事,不顾残躯”的壮哉之气:领着一枝兵/和他三家傲/似垒卵泰山压倒/你站住繁华二十四桥/竹西明月夜吹箫/他也想隋堤柳下安营巢/不教你蕃嫠观独夸琼花少/谁不羡扬州鹤背飘/妒***你腰缠十万好/怕明日***声咽断广陵潮。他不拘史实,让史公在恨与爱的痛彻肺腑中“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而慨然沉江殉国。因为史可法,开封与扬州可以说同时完成了自己的城市性格史,找回了久藏于内的精神主体。所以,它是英雄用生命写下的血色诗篇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宏观题旨啊!
暮秋时节,扬州多雨。那雨总是不停地洒落在郁郁葱葱的梅花岭上。古老的梅花岭耸起英雄的脊梁,便将那雨点点吸入冬梅的苞蕾,一经雨收雪飞,漫岭的梅花吐艳流芳,于是,扬州便绽开了最美的笑容。
小题1:阴雨绵绵的日子,作者为什么仍然“一心”要去拜谒史可法纪念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也许就是扬州那场大悲剧的喜剧余音。”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什么说“史可法的确一人成全了两座城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扬州的雨中梅景,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太阳系外首次发现疑似宜居星球
地球是宇宙中人类唯一能栖居的星球吗?这个困惑推动着天文学家不断望向宇宙深处。日前,科学家首次宣布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它的温度、体积估计与地球相似,而且还可能有液态水。这一发现被认为是“搜寻宇宙生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南欧天文台网站报道,这颗新发现的星星被命名为“581c”。它围绕着一颗叫Gliese581的红矮星运转。红矮星是一种低能量的、体积较小的恒星。红矮星发射暗弱的红光,比太阳持续存在的时间长。Gliese581的质量是太阳的三分之一,亮度只有太阳的五十分之一。
“581c”的重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发现“581c”的科学家还不能肯定,它是像地球一样的岩石行星,还是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大冰球”。如果它拥有地球一样的岩石结构,直径可能是地球的1.5倍(地球直径为8000英里)。如果是个“冰球”,直径可能会更大。
从理论上说,“581c”应该是大气层。不过大气层的成分还是个谜。如果大气层太厚的话,行星的表面温度就会太高。研究人员估计,“581c”的平均温度在0到40摄氏度之间。
除了温度适宜,“581c”上可能还充满了液态水。领导此次观测的瑞士天体物理学家特凡.乌德瑞表示,这一假设基于行星形成的理论,而不是基于任何证据。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格扎维埃.德尔福斯表示:“众所周知,液态水是生命出现的必要条件。这个星球在温度和其他条件上与地球相似,很可能成为未来搜寻地球外生命的重要目标。”
据悉,科学家拍摄到“581c”光谱图片需要再等20至30年。通过行星的光谱,科学家将能够发现行星上是否有水及地外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581c”的发现第一次将太阳系之外的星球纳入了宜居星球考察范畴。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是:大小跟地球差不多,有类似地球的温度,有液态水。就太阳系来说,只有火星还算接近科学家的宜居定义。
据悉,“581c”是由11名欧洲科学家组成的观测组利用欧洲南部天文台(ESO)在智利的腊希拉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ESO是由欧洲部分国家出资建立的国际性天文组织,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为了找到这颗疑似宜居星球,科学家们一一排查了100多颗恒星及其周围的行星系统。
一些天文学家认为,此次发现肯定会引发对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关注。地球附近大约80%的恒星都是红矮星。就在几年前,天文学家还认为红矮星周围的行星系统不可能是生命的栖居地。而在这次研究中,90%的时间也都用在观测与太阳类似的星系上,没想到在一个暗弱的红矮星身边找到了突破口。
(选自《大众日报》
小题1:下面对“581c”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太阳系外围绕一颗叫Gliese581的红矮星运行的行星。
B.科学家推测如果它是岩石行星的话,那么重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直径可能是地球的1.5倍。
C.如果它是个大冰球的话,直径可能会超过地球的1.5倍。
D.科学家从行星形成的理论方面推测,“581c”上可能存在液态水。
小题2:对第一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的可能存在生命的疑似宜居星球。
B.这一发现会引发科学家对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关注。
C.“581c”的发现,第一次将太阳系之外的星球纳入了宜居星球考察范畴。
D.这一发现会使科学家把搜寻宇宙生命的目光由与太阳类似的星系转入到暗弱恒星周围的行星上。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再等20——30年,科学家通过拍摄到的“581c”的光谱图片将能够发现“581c”上是否有水及生命。
B.目前,科学家发现只有火星还算符合人类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
C.科学家虽然推断“581c”上的温度、体积和地球相似,而且可能有液态水,但是否有生命还不能确定。
D.“581c”的发现将有可能打破天文学家们认为红矮星周围的行星系统不可能有生命这一理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8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小题1:对《荷塘月色》的评价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林黛玉在《咏海棠》中有句好诗:“借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魂就在一缕香中,《荷塘月色》中突出表现荷花“送来缕缕清香”,可谓深得荷花精神。
B.天上、地上、远处、近处、高处、低处、明处、暗处、树上、水中,构成了一幅幽静、淡雅、朦胧、柔和、美丽的水墨画。
C.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光皎白而无暇,取荷花,又取月光,选材实在精当。
D.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写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小题2:这段文字写景很有层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描写的对象。(4分)
答: (     )——(    )——(    )——(     )                     
 
小题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喻香味,你觉得这样合理吗?为什么?(2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