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神木李磊①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过了近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神木
李磊
①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过了近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一位寄住在村子里的东北人爬上祠堂,去打探那棵树的“尊容”。那人从房顶上下来后,给我们描述那树的样子:那是一棵驼背的树,树干只有碗口粗,离地不足两米便枝蔓丛生,而且所有枝丫都蛇一样在半空中爬行。
②那是像灌木一样生长的树,当然是一棵废树。它的所有枝丫不分主次,都平等地拥有生长的权利。可是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而变得有些匪夷所思。一棵树在没有任何乔木压迫,也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只要从墙后伸出头来便可以过上阳光丰足、雨水充沛的日子,而它却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
③我们关注那树的那几年里,它一直保持原状,没有长壮更没有长高,仿佛独立于世界之外。它年复一年地枯荣,只是维持生命存在的状态,所以对于它,我觉得不能用生长这个词来形容。它的存在,只能说明它还活着;与其他树相比,它要卑微很多。当它身边那些高大的乔木纷纷被委以重任,成为房屋的栋梁时,它一直安安稳稳地生长在那里,一副昏昏沉沉、与世无争的样子。这样的日子谁都不知道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也没有人知道还要持续多少年。就当这棵树的索然无味的生活将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的时候,突然而来的一场风暴,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④祠堂倒了,那棵树获得了自由,我们也看清了那棵树,它的根部已有坛口粗,根部以上便扭曲如一棵古虬的老藤。在这块水土丰盈的平原上,坛口粗的树木早该高耸入云了。我想如果那树不是生在高土墙的背后,而是生长在人的身边,如果人可以轻易地接近它,随随便便地修剪几斧子,它还会是现在这扭曲狰狞的样子吗?也许在它的身上会发生奇迹。
⑤可是,如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它还是它自己吗?事实上,这些年里生活在它身边的一些乔木已经离开了它们的位置,走到我们的生活中。随随便便推开一家的房门,就可以见以那些树木的身影:一年生的荆条做成了棉弓,两年生的杏树做成了秤杆,三年生的刺槐做成了锄柄,四年生的桑树刚好可以做扁担,而一些具有某种特质的树木未及成年便被委以重任。保持平庸与低调,以换取长久的安宁,也许就是这棵树的生存智慧吧。
⑥在重建祠堂时,村里人决定将那棵百无一用的废树伐掉。锯条在进入那棵树的核心时猝然迸断,换上新的锯条还是如此。有人说,里面难道藏着石头或者钢铁?树倒下之后,人们在它的核心区看到的是一种肉红色木质,细致缜密的年轮紧紧地缩在一起,像凝固在岩石里的纹理。可以想象那些年它生长得多么艰难。
⑦树倒了可根还活着。有人毛遂自荐去挖根,可挖开泥土就傻了眼,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棵树的根,而是一棵树埋藏在地下的王国。那根不是普通乔木的须状根,而是球状根,那根像红薯一样把阳光的能量与泥土的养料都悄然储存在 泥土下面。那树的根系异常浩荡,体积几乎与树冠等同,连青砖的墙基都被搂抱怀中。谁能想到看上去那么卑微的一棵树,会有这么浩荡的根呢?
⑧有人觉得这棵树活得太委屈:这样的一辈子活得值不值?其实,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想法,都会选择自己认定的活法,有的树喜欢以十分招摇的姿态生活在泥土之上,而有的树则恨不得将自己的头颅也深深地埋进土里。而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选自《散文》,有删改)
小题1:请概括文中所描述的这棵树的特点。(6分)
答: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每根枝条的愿望都得到充分表达后,树便没了树的样子而变得有些匪夷所思。(3分)
答:                                                                          
(2)如果奇迹真的发生了,它还是它自己吗?(3分)
答:                                                                          
小题3:举例说明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怎样的作用?(6分)
答:                                                                           
小题4:你认为这棵树活得值不值?请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7分)
答:                                                                       
答案

小题1:特点:①驼背、低矮,生长缓慢,根系浩荡而壮观;②看似平庸卑微,与世无争,却顽强坚韧,生命力旺盛。
小题1:(1)这棵树充分展现出自由平等的天性后,就和一般的在人的意志下生长的树不同了,始终缩头缩脑,对头顶的风花雪月视而不见,因而让人匪夷所思。
(2)所谓奇迹是指它会像其他树一样,长成栋梁之材;而这里用了一个假设性否定句,实际是肯定了这棵树的选择,表达了对它的敬意。
小题1:总体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树喻人,赞美那些看似平庸卑微,骨子里却坚韧顽强的人。另外还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如将这棵与众不同的树与一般的树的生活轨迹进行对比,将这棵树的外表与根系进行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它的误解,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小题1:值。因为它毫不张扬,从而活得长久;众多树木生存在人的意志下,而它却独立、自由地保留了自己的天性;它在逆境中仍活得坚韧与顽强,给人以精神上的启示。
不值。因为一棵树的价值不能仅靠生存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与其他树相比,它固然活得更长久,但它没有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实用价值。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神木李磊①那棵树长得并不特别,在树当中无论是相貌还是身段都算是很平庸的那一种。它生长在一座破败的祠堂背后,过了近百年也没有伸出头来】;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收藏需要开创
徐红梅
收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投资,是家学之脉,是国之典藏……它能够烁耀古今,让无数人为之痴迷,不仅源自收藏是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的综合体,具有无尽的文化魅力和无法估量的财富指征,还因为在其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丰富中,始终贯穿着、隐匿着一种内在的力量——人的创造力的实现。
但凡具有价值、能够据为一己之有、能够分门别类的物品,都可以收藏,可谓包罗万象。收藏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搞收藏,必须先学习。需要熟读书本知识,研究自己喜爱的收藏门类:有多少种材质、多少种工艺、每个朝代的特点、鉴定的方法、保藏的方法等,更要多看珍品,多把玩实物,在智性的学理认知和感性的审美认知中,形成自己的收藏观和价值观,然后,秉持着这种观念在茫茫人世间“淘宝”。
这种文化学习和专业研究之后的再运用,可以说是文化的一种再创造。由于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修养、审美取向、研究方向等各有不同或侧重,即便是针对(有此二字强调重点为藏品处同一时期且门类相同,删此二字,“同一个时期相同收藏门类”就成了“收藏者”的定语,其中“收藏门类”不能做“收藏者”的定语,故建议保留此二字。)同一个时期相同收藏门类的收藏者,其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收藏观和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当一个人对某一类藏品的研究越深入,就越能看到被常人漠视的问题,发现其独特性与价值。因此,每一位藏家的收藏都各具特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收藏爱好者大多是有心人,知识积累使他们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力,所以他们常常会抢先一步,获得还未得到人们重视的藏品或第一手资料。他们或许会一直致力于熟知的领域,也可能会发现被埋没的藏品或全新的收藏领域。正是在这种从无到有的收藏观的建构中,在与之相对应的价值彰显者——藏品的收获中,收藏者体味着精神的充实与满足。
真正的收藏家不仅仅满足于“收”,重心更在于“藏”。真正的收藏也不仅是对物质文化的保护,更是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其中不乏新的发现和创见。在历经曲折或艰辛将一件件心爱之物收至身边之后,藏家的志趣便由对藏品的获取转移到对藏品的解读。在对藏品的材料、工艺、历史渊源等信息的艰辛考据中,藏品所包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内涵逐渐清晰地展现在藏家面前。结论或许平淡无奇,或许有惊人的发现,在这种亲历亲为的学术梳理中,藏品成为某一段历史或某一类文化的见证或注解。这不仅为藏家增添了更多的乐趣、积累了更多的财富,也是对收藏文化的丰富、对家学的厚积甚至是对国家文化物质遗产的保护与整理。
保护之外,更是一种创造。通过收藏行为和藏品的研究、整理与展示,收藏家成为某种价值标准的建构者。特别是当普通收藏转变为专业收藏,成为有针对性的、专题性的购藏、收集与研究,当一件件或许并不起眼的藏品组合为一个序列,这时,藏家所收藏的也就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个注解,而是另一种历史的书写和另一种文化的开创。
小题1:下列关于“收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收藏是一种有形财富与无形财富的综合体,从古至今都让人痴迷,它是一种对个人、家庭、国家都有益的文化。
B.只要物品有价值,可据为己有并能够分门别类,都可作为收藏对象。如果要从事收藏,必须先具备相关的知识。
C.同一件藏品,在不同的收藏者眼中其收藏价值也不会相同,原因在于每个人都会有异于他人的学习和研究经历。
D.收藏由两个紧密相连的环节组成,是对物质文化的保护,也是对精神文化的传承,其过程还可能形成新的见解。
小题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熟读书本知识研究自己所喜爱的收藏门类获得智性的学理认识,通过多把玩实物来提高感性的审美认知,这两点是淘到宝贝的前提。
B.对收藏专业知识的运用,有文化再创造的成分,在这个创造过程中,收藏者更容易看到被常人漠视的问题,发现藏品的独特性及其价值。
C.有收藏者可以在被埋没的藏品或在全新的收藏领域中建立起自己收藏观,并在此过程中彰显出藏品的价值,也让自己体会到精神的满足。
D.藏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等内涵是在藏品被藏家历尽曲折或艰辛收至身边,并对其材料、工艺、历史渊源等信息考据之后才出现的。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缺少了人的开创,藏品的内涵和外延就无法继续丰富,其文化魅力和财富指征也会大打折扣,收藏文化也可能会因此而减色。
B.收藏者的前瞻性和判断力助其率先获得人们尚未重视的藏品或资料,显示出他们自己的收藏特色,并由此形成自己的收藏观。
C.经过对藏品亲力亲为的学术梳理,收藏家能够获得乐趣、积累财富,并使藏品成为历史或文化的注解,同时也丰富了收藏文化。
D.收藏家研究、整理和展示藏品,建构某种价值标准并将一个个历史注解有序组合,就有可能书写另一种历史,开创另一种文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复活的麦子
罗春会
所有的庄稼都是春种秋收,只有麦子,却是秋天播种,夏季收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我并不想探询究竟,只想它真是庄稼里的另类。
人的死亡是一种永恒,而植物的死亡却是新生。就像麦子,它把自己快乐地埋葬在土地里。深秋,麦田里的芊芊新苗,是麦子重新开始走向生命的一个过程。这过程是残酷的,是一粒麦子由死亡演变成无数麦子复活的不断延续,它的残酷是必须经过一个冬天的寒冷。春来,新生的麦苗是土地上最美丽的孩子。周涛说: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颗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美丽了我们的世界。
葱绿的、欢闹的热烈的麦苗紧紧拥抱着大地,春风飘过,麦子像生命一样地要怀孕了。春天,直挺挺的麦秆上一个饱满的像孕妇一样的肚子里包裹着一个有无数麦子的麦穗。走过麦田,那些与风亲吻的麦子,那些与空气拥抱的麦子,那些与自然亲密相爱的麦子快乐地跳着集体舞,它们是在为自己的新生而舞,它们从没有想到它们即将成熟的结局是死亡。死亡是残酷的,而麦子在整个的生命过程里所经历的从埋葬、复活再历寒冷以至成熟最后割杀都是为了被吞噬,但麦子从没有向谁倾诉,因为它们想到还有新的开始。那是麦子永远不会被消亡的原因,它们还会复活。这就是麦子的思想。
麦子那饱满的颗粒,我总把它想象成一个母亲,只有母亲的肚子里才可以孕育一个孩子,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的生命。麦子的存在为生命提供可以生命的食品,只有麦子不断地复活,就有人的不断延续。麦子的思想很简单,人的思想很复杂。可我不知道是麦子主宰人,还是人在把握麦子?
我是吃麦子长大的北方人,我每天都要嚼食麦子做成的食物,没有麦子,我不知道自己还喜欢用什么来填饱肠胃?我常常想,是麦子在掌控着我的生命,麦子的死亡,仅仅是为了满足我的肠胃;麦子的复活,我的生命才可以继续得以活下去。
周涛深情地说:亲爱的麦子!
我也会说:亲爱的麦子!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很深情地,像周涛一样?
可我却已经远远地远离了麦子!某些时候我甚至有些厌弃麦子,感觉了它的琐碎和细微。麦子在滋润我的肠胃的时候,我却用自己的肠胃消化麦子的生命。可麦子并不仇视我,它继续复活,继续以自己来营养我,养活我,让我活下去。它还在春天的世界里为我的眼睛铺展一卷最庞大的风景。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然后慷慨走进我的肠胃里被我毫不客气地消灭掉。
我为自己的思想惭愧!甚至不能为麦子唱一支歌!
冬天的冷在残酷着麦子的生命过程,这或许是麦子生命必须的条件。我的忘记时间和空间和地域是不是对于麦子的复活是一个无情的冷漠?因为我已经十多年没有走进麦田,当我远远地看着麦田那些稠密汹涌的麦浪时,觉得它们就像长年劳作在土地上的农民。但我从没有想到过它们和农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在生活的过程中十分体恤农民的艰辛,我并不鄙视土地上的农民,我以一个医者的视角探视他们的生命,我还以学者的心态俯视他们的人情。许多时候我只能以自己仅有的力量关心他们,即使一点点能力。但我不是哲人,我确信自己无能力下确切的论语,无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体味。
但我不得不承认是麦子的复活养育着我的生命,就像农民,没有农民和麦子,我将会饥饿,将会因为饥饿而死去。
我读着胡松涛的《阅读麦子》,他在自己的文章最后这样写道:麦子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是来拯救人类的。麦子是我们生命的门,我们都要从这个门里走过,接受洗礼。麦子是我们生命的依靠,它搀扶我们走过千百年。麦子还将继续抚育我们,拯救我们。
他继续说:麦子一定很累了。很累的麦子会不会变老呢?麦子老了,谁来哺育我们的肚子以文化呢?
哦!麦子难道不就是那些朴实的土地,善良的农民么!这是胡松涛麦子思想的深邃所在!
不断复活的麦子,那养育我们的土地,那日日劳作的农民,不正是我们的生命之门么!
小题1:“但我不是哲人,我确信自己无能力下确切的论语,无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体味。”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5分)
小题2: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概括说明文章中麦子的复活有哪些特点?叙述其特点时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人的思想和麦子的思想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哪里?将二者对举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科学家重新审视达尔文进化论
达尔文学说需要重新审视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恩里克·戴维森认为,“任何没有建立在基因发展体系上的、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进化理论都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重新审视。”
西班牙塞韦罗·奥乔阿分子生物学中心的安东尼奥·加西亚-贝利多指出,“现代生物学的一大贡献就是证明过去的进化论过于保守。我们所看到的令人惊叹的各种生命形式的变化都是根据相同的调控因子产生的,或者说通过基因子系统,它们负责所有动物的发展演化。如果按照达尔文理论,通过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进化论并不会给世界上的生物带来多少变化。”
戴维森与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道格·欧文在《科学》周刊上发表文章就动物进化论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该设想与各高等院校中长期以来教授的正统达尔文学说产生了矛盾,并被心理学和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用来理解人类大脑的构造。
“近五年来,许多科学书籍和文章都提出,传统的进化论需要得到改变和扩充。其中一些观点是建立在可与进化论相比较的发育生物学的基础上,”欧文指出。
“我们的观点不是反达尔文学说。只是强调达尔文的进化论体系只适用于较低级别的系统发育,”戴维森认为。也就是说,达尔文进化论只能用来解释智人这一物种的出现,却不能揭示各种哺乳动物的演进过程,更不用说各种脊椎动物的演化。我们所谈论的已不仅仅是各种动物及构成它们的各种细胞的来源问题了。
戴维森还指出,“对于更高级别的动物,变化会以更加剧烈的方式影响到形态,这需要一种不同的基因变化方式。这也正是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动物进化过程是如何产生的原因。”
发育生物学方面的三位先锋人物加西亚-贝利多、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彼得·劳伦斯和伦敦大学的刘易斯·沃尔铂特均认为,发育生物学是理解进化论的关键。进化论与发育生物学的结合衍生出了一门新学科:进化发育生物学。
进化发育生物学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或者说大批高等生物物种是如何集中在那一段时期出现的,如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以及脊椎动物等。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伴随着多种形式的变化。从地质学角度看,这种形态上的变化是非常快速的。这其中一定包含着基因染色体的因素,”劳伦斯指出。加西亚-贝利多则认为,“当我们能够理解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变化时,我们也就明白了什么是进化。”
已故著名的进化论学者斯蒂芬·杰伊·古尔德曾在1980年发表一篇题为《新的进化论正在产生》的学术文章。在文中古尔德指出,进化论的关键更多的是与变化的内在动力或生物身体的内在不稳定性相关,而非达尔文进化论里指出的肤浅的、表面的自然选择。他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视为旁门左道。对此,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值金斯认为,“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古尔德的理论其实是坚定地建立在达尔文学说基础上的。”
那么,古尔德的理论是否正确?“他的理论没有涉及任何本质。他那令人印象深刻的现象学对于我们的思想没有任何影响。”戴维森说。
欧文认为,“所有资料都没有显示出大量物种的起源是突然性和跳跃性的,而我的怀疑是,这是—个迅速的过程。在我们与古尔德的思想之间不存在直接关联,尽管在部分概念上我们之间的确存在联系。”
小题1: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论需要重新审视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达尔文进化论不是建立在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基因发展体系上。
B.达尔文进化论过于保守,只适用于较低级别的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
C.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更高级别的动物形态的演进过程。
D.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释动物进化过程是如何产生的原因。
小题2:
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生物学更多从基因发展体系上来研究各种生命形式的变化。
B.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生命形式的变化是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
C.新的进化论与传统进化论迥然不同,认为进化论的关键更多的是与变化的内在动力或生物身体的内在不稳定性相关。
D.传统的进化论只是用肤浅的、表面的自然选择来解释生命进化问题。
小题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没有建立在基因发展体系上的、与身体构造变化相关的进化理论。
B.达尔化进化论认为生物的演变是缓慢和渐进式的积累的结果,这种观点根本无法用以解释生命大爆炸问题。
C.进化发育生物学中的部分概念与新的进化论存在着联系,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关系。
D.重新审视达尔文进化论并不表明进化发育生物学反对达尔文进化论,而只是强调达尔文进化论在对生物演变的看法上存在着不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河流的秘密
苏童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岸是河流的桎梏。岸对河流的霸权使它不屑于了解或洞悉河流的内心,岸对于农田、运输码头、餐厅、房地产业、散步者表示了亲近和友好,对河流却铁面无情。很明显这是河与岸的核心关系。岸以为它是河流的管辖者和统治者,但河流并不这么想。居住在河边的人们都发现河流的内心是很复杂的,即使是清澈如镜的水,也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大脑器官,河流的力量难以估计,它在夏季与秋季会适时地爆发一场革命,淹没傲慢的不可一世的河岸。这时候河与岸的关系发生了倒置,由于这种倒置关系,一切都乱套了,居住在河边的人们人心惶惶,他们使用一切可能使用的建筑材料来抵挡河水的登门造访,不怪他们慌张失态,他们习惯了做水的客人,从来没有河水来登堂做客的准备。他们埋怨洪水破坏了他们的生活,他们没有意识到与水共眠或许该是他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河水与人的关系被人确立,河水并没有发表意见,许多人便产生了种种误会,其实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河流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试想想,你如果经常去一个地方寻欢作乐,那么这地方的主人必将回访,回访是一种礼仪,水的性格和清贫决定了它所携带的礼物:水,仍然是水。
河流在洪水季节中获得了尊严,它每隔几年用漫溢流淌的姿势告诉人们,河流是不可轻侮的。然后洪水季节过去了。如果你站在某座横跨河流的大桥上俯瞰秋天的流水,你会注意到水流的速度和热情足以让你觉得震撼。那是野马的奔腾,是走出囚室的思想者在旷野中的一次长篇演讲,那是河流对这个世界的一年一度的倾诉。它告诉河岸,水是自由的不可束缚的,你不可拦截不可筑坝,你必须让它奔腾而下;河流告诉岸上的人群,你们之中,没有人的信仰比水更坚定。河流的信仰是海洋,多么纯朴的信仰啊,海洋是可靠的,它广阔而深邃的怀抱是安全的,海洋接纳河流,不索香火金钱,不打造十字架,不许诺天堂,它说,你来吧。于是,河流就去了。
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房屋、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 ——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多少年来我一直难以忘记我老家一带流传的关于水鬼的故事,我一直相信那些湿漉漉的浑身发亮的水鬼掌握了河水的秘密。原因简单极了,那些溺死的不幸者最终与河水交换了灵魂,他们看见了河水的心灵,这就是水鬼们可以自由出入于水中不会再次被溺的原因,他们拿到了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能够打开河流的秘密之门。
水鬼如果是人类的使者,那他们一定背叛了人类,忠实于水了,他们不再上岸是为了保持河流的秘密。水鬼已经被水同化,如今他们一定潜伏在河流深处,高昂着绿色的不屈的头颅,为他们的祖国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岸上的人们啊,你们去征服月球,去征服太空吧,但是请记住,水是不可征服的。
小题1:作者为什么说“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请联系语境,解说原因。(4分)
小题2:文章最后写了水鬼的故事,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小题3:结合全文,你认为“河流的秘密”是什么?请分3条概括。(6分)
小题4:作者说“其实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河流的行为是可以解释的”,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报业第一人:王韬
施 亮
林语堂曾经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
王韬是江苏省苏州人,他的父亲为乡村塾师,亦是饱学之士。王韬少年聪慧,从父苦读古代经史。1847年,王韬父亲在上海设馆授徒,也有学者推测他为英人所设的墨海书馆服务。次年春天,王韬至上海探望父亲,在墨海书馆首次与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及两个女儿会面,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这次相见时,麦都思盛意邀请王韬留墨海书馆工作,但王韬却未应邀。第二年农历六月其父去世,王韬因经济窘迫,遂应聘至墨海书馆,从此接触西学,耳目为之一新,一生事业始发轫于斯。
王韬于1870年重返香港,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为《华字日报》撰稿。不过,这份由外国人掌控的报纸当然不会为中国人说话。他颇感言论不自由的束缚,很多自己的政见不能得到充分表达。四年后,他在友人黄平甫帮助下集资买下原英华印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随后又创办了《循环日报》。这是第一份“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的新闻政论性报纸,也是清末第一份传播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自办报纸出版时间最长也影响最大的。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他与香港报业人士交往甚密,比如《华字日报》的陈廷蔼等都是其好友,良好的人脉关系使他在报业声望很高。中国知识分子古来就有“清议”传统,王韬在报纸上以“遁窟废民”、“天南遁叟”、“欧西寓公”等笔名撰写的政论文章大都刊登在“中外新闻”栏目里,据学者研究约有上千篇,大概分为三种内容:一是评说国际时事和中外关系;二是呼唤社会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各方面;三是议论社会生活中如防火、防盗、禁赌、赈灾等实际问题。他还邀请了郑观应等具有早期改良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写文章,痛陈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主张学习西方,变法自强。《循环日报》的新闻版分“京报选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等栏目。除日报外,每月另出月报一册,选择重要新闻和评论文章汇编而成,单独发行。《循环日报》还有固定的商业性专栏,如“香港目下棉纱花匹头杂货行情”、“公司股份行情”、“船期消息”等,商业经济信息占了一版、四版两个版面,新闻占了二版全版和三版半个版面。全报约一万八千字,商业经济交通信息占一万一千字,新闻占七千字。由于经济版适应了香港、广州及澳门地区华人贸易的需要,成为了报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使之能长期维持经济独立。
经过多年办报,王韬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他在许多论文中阐述了办报目的、报纸职能与作用,报纸应该坚持的立场及主笔的遴选等。他提倡报刊应发表自由言论,彰显其民主议政的职能;主张加强报刊信息沟通的功能,担负起“广见闻、通上下”的桥梁作用;还强调报刊应当“辅教化”,明确其去恶扬善和开启民智的社会责任。他特别呼吁报业从业人员应该道德高尚,通晓古今,因为报纸不仅要“博采群言、兼收并蓄”,传播新知识,而且要评论时事,开启民智;“纪事”和“述情”两方面都要求报人有“通才”的业务素质。
王韬以《循环日报》主编身份,应日本《报知新闻》邀请,1879年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月的访问。这次访问被认为是“中日两国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第一次交流”。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他深刻感受到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变。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国内的文字、文化、风俗甚至政治生活领域都存有中国古风,所以他总情不自禁将两国加以互相比较。他认为,中国应该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政治变革经验,提倡西学,发展工商业和新式交通事业。但是,他也对当时日本社会盲目崇拜西方、全盘西化等种种做法持否定态度。日本之行使他思考了很多,后来写成了《扶桑纪游》一书。他晚年时中日关系紧张,发生甲午战争,他由于对日本社会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所以能够提出对付日本的诸多方策。
王韬于1884年重归故国,主持格致学院,后来发展为岭南大学,曾经为国内培养了许多人材。王韬在这一段时间,曾经与洋务派的丁日昌、盛宣怀等官宦交往甚密切,但他更多的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写了不少文章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他反对闭关自守,呼吁变法图强以挽救民族危机。
1897年秋,王韬阖然长逝于上海寓所。
【注】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原名得宾,1862年改名韬,字紫诠,号仲韬,又号天南遁叟、蘅华馆主等。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王韬曾经为香港《华字日报》撰稿,自己的政见无法得到充分表达,这是他自办报纸的动因之一。
B.王韬担任首任《循环日报》主编之后,身体力行,经常在该报纸发表政论文章,针砭时事,主张西化。
C.王韬在业界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报纸又办得内容丰富务实,形式多样,因而能长期保持经济独立。
D.文章写王韬应《报知新闻》的邀请前往日本进行访问一事,从交流角度突出了他是中国报业第一人。
E、文章写王韬主持格致学院,与洋务派的盛怀宣等官宦交往,照应前文,表现王韬对教育的重视与开明。
小题2:文中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林语堂称赞王韬是“中国新闻报纸之父”,你赞成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