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苏东坡传林语堂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苏东坡传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一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轼亲自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而起。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贡楼”)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苏东坡喜山乐水,被徐州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在此处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黄楼一词是在徐州做的诗歌总集的名称。
B.王安石也曾疏浚过黄河水道,但空耗资财,最终失败,自己也因此畏罪自尽。
C.防水工程数字交待准确,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而真实是传记文学的重要特点。
D.文章中写道了黄楼的兴建,一方面可见苏东坡喜爱建筑,另一方面也引出了他对文学的兴趣及成就。
E.黄楼命名,体现了古老中国的宇宙论信念,五行交互作用,相克相生的思辨精神,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题2:选文第一段交待了徐州哪些方面的特点?交待这些特点有何作用?(6分)
小题3:文章在刻画苏东坡时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结合文章分析。(6分)
小题4:文中的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在治水中表现突出,这种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这种思想根源你是怎样认识的?(8分)
答案

小题1:BC
小题2:(6分)选文第一段交待了徐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具体环境,丰富的物产和自然风光(2分)交待这些方面的特点为下文写苏东坡苦心治理水患和创作大量作品做了充分的铺垫,引起下文(4分)
小题3:(6分)参考答案:⑴王安石曾设法疏浚黄河水道,付出昂贵代价,工程竟归失败用以反衬苏东坡治水方面的突出才能⑵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而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劝阻人们不要恐慌,可见苏东坡的影响力、责任感、使命感(一点3分)
小题4:(8分)形象:工作亲力亲为,奋不顾身,不顾个人安危;以身作则,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能;有远见卓识,前瞻性的眼光。(答对两点即可,4分)
思想根源:关心民生疾苦,为国家分忧解难(1分)
认识:(答案略。学生只要能扣住思想根源的某一方面,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思想根源的正确认识,语言通顺即可)(3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苏东坡传林语堂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诗以简法语言作为自己的本色语言,然而,简省绝不意味着简单。阿恩海姆说:“‘简化’在艺术领域里往往具有某种与‘简单’相对立的另一种意思,它往往被看作是艺术品的一个极重要的特征。当某件艺术品被誉为具有简化性时,人们总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结构中。由艺术概念的统一所导致的简化性,决不是与复杂性相对立的性质,只有当它掌握了世界的无限丰富性,而不是逃向贫乏和孤立时,才能显示出简化性的真正优点。”古代诗学的简省,就是这样一种包含了丰富与复杂的简省,它的价值不在其简,相反却在其简所带来的繁。
对于诗学简省的语言中包含了丰富与复杂,早在刘勰时就已发现,《文心雕龙·物色》曰:“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皎日暳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及离***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所谓诗人丽则而约言,辞人丽淫而繁句也。” 刘勰认为,诗作的语言与辞赋的语言各有自己的特色,诗作简约而辞赋繁丽,然而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简省的诗学语言却并不见得比繁辞丽句差,毋宁说简约的诗句反而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灼灼”“依依”等词所表达的“一言穷理”“两字穷形”“情貌无遗”的艺术境界,就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刘勰以为简省的语言可以少总多。在他看来,在无限丰富的对象世界面前,语词其实相当有限,要用同样多的语词来对对象进行对应式的描摹根本没有可能,其结果只会造成词语的杂沓和堆积。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只有变换一种思维方式,将繁言变成简语,这样与对象相对应的可能性反而可以增大。
其实,从诗学的语言结构来看,以少总多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由于诗学语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语言的冗余性,摒弃了那些只是为了交流的语符,语言的能指系统和表意功能反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活,因此,诗歌的信息含量较之其他文体语言来说确实要更大。王夫之在解释诗学语言的这种特点时,说:“论画者曰 ‘咫尺有万里之势’,……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以为诗学简法语言中蕴含了一种由内向外辐射的力量。由于诗学语言本身的简省,这就给了读者以相对多的想象空间,从而使读者有在想象之中描绘出物象的美丽的机会,这应该是其以少总多实现的最后一个环节。将窗户打开,一览无遗的房间,总是不如挂上一袭窗帘的房间有魅力。
如果单纯地从表意的效率来看,叙事学的繁法语言以几千几万言来表达一个简单的道理,其效率当然是相当低下。然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并非只是为了传情达意,甚至可以说主要并非是传情达意,既然如此,也就不能只是以表意的效率的高低来衡量叙事学。事实上,表意效率之低恰恰是叙事学的需要与吸引力所在。与诗学的向着作者不同,叙事学是一门向着读者的艺术,换句话说,叙事学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向读者提供娱乐与消遣。这可以说是小说叙事学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这就决定了小说不仅要用通俗的语言,而且也要用详尽细琐的语言,这样,叙事作品就会更加直观,更加接近于形象本身,而读者接受起来也可以毫不费神,能够自得其乐。严复、夏曾佑说:“读其书者,一望之顷,即恍然若亲见之事者然。故读简法之语言,则目力逸而心力劳,读繁法之语言,则目力劳而心力逸。”当然,从小说的说理教化的目的来看,以详尽的笔墨来渲染或解说某个道理,也能令人接受,正如管达如所说:“凡事详切言之则易晓,浑括述之则难明。”
诗学语言简而不觉其短,叙事作品繁而不觉其烦,这就是中国诗学与叙事学语言的艺术魅力。
(选自《中国叙事之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简省语言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简省绝不意味着简单,在艺术领域,“简化”与“简单”往往是相对立的概念,而与“复杂”“丰富”不是对立的概念。
B.古代诗学的简省,就是指文字的简约,它的价值在于其简所带来的简洁明快,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语言的冗余性。
C.简省的诗句所达到的“一言穷理”“两字穷形”“情貌无遗”的艺术境界,是辞赋语言所难以企及的。
D.从诗学的语言结构来看,简省的语言以少总多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将繁言变成简语,这样由于诗学语言本身的简省,给读者以相对多的想象空间。
小题2: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诗学语言与叙事学语言的不同之处的是(    )
A.与诗学的向着作者不同,叙事学是一门向着读者的艺术,换句话说,叙事学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向读者提供娱乐与消遣。
B.诗学以简法语言作为审美特征,叙事学以繁法语言作为审美特征。《长干行》是以简法语言为主要审美特征的作品,《水浒传》则是繁法语言的代表。
C.诗学语言表意效率高,信息含量大,留给读者较大的想象空间;叙事学语言表意效率低,更加详尽、直观即更接近形象本身。
D.诗学语言让读者目力逸而心力劳,叙事学语言让读者目力劳而心力逸。正如管达如所说:“凡事详切言之则易晓,浑括述之则难明。”
小题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咫尺有万里之势”的绘画原理与“以少总多”的诗歌原理有相通之处,可用来形象地说明语词的少与意义的多之间的辩证关系。
B.“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如是解释诗学语言特点,即诗学简法语言中蕴含了一种由内向外辐射的力量。
C.“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说的是诗歌的语言特点。
D.民间说书艺人的“说书”是向着听众的艺术,它运用的是繁法语言,即用通俗、详尽的语言叙事,使听众听起来毫不费力,以提供娱乐与消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手禁不住要伸出去握住什么。这个多么重要,在我表面生活的背后,意识到自己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而这些情感一直活在心里。
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那与我失之交臂的时光和旧梦,充满恍惚怅然的珍惜之感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疲惫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灵活。
我对实际生活中过分热络的友情,对虚拟世界激情的可靠性一直保持平和的怀疑态度。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手指一次次触摸熟悉的键盘,心里充溢着更新鲜更深刻的感动和疼痛。忽然的,想起海子的一首诗: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小题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作者提到“梦”,这些梦是孤独的旅行者吟咏的悲凉的歌,传递给读者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B.“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对心灵的重要性,它能带给人清凉慰藉。
C.本文从《瓦尔登湖》写起,以梭罗为线索贯穿全文,用细腻的笔法书写自己的感受,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D.文章引用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海子的心愿衬托了作者的理想,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强化了情感。
E.文章结尾写出作者为自己能与梭罗等对话而欣慰,为自己在这纷纭的尘世中仍能用文字表达心中的感动与疼痛而落泪。
小题2:文中作者说“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这种“愉快”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非常遥远”?(5分)
小题3:请概括出作者眼中的现实生活和他理想中的生活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6分)
小题4:请写出你对文题“我们这么近,我们这么远”含义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一般定义上,反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并非人生价值的全部,还有其它的因素(如品性、勇气、见识、德行)在影响人的成败;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其极端表现就是中国“文革”期间、苏联李森科主义时期,以及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前一类反智,我们可以称之为理性的反智,后一类则只能说是片面甚至病态的反智。
美国社会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研究发现,美国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存在反智运动,杰斐逊和约翰·昆西·亚当斯这两位总统在竞选时,也曾深受反智主义的困扰。而在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抢先于美国上天后,美国社会的反智浪潮就开始退落,知识和科学成了时代的强音。可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又出现一波反智浪潮,其宗旨就如电影《阿甘正传》、《雨人》所昭示的,每个人都应该提升内在的天赋自信感,而不是迷信那些所谓的精英;按照非世俗的标准,就连有些傻傻的阿甘、雨人其实都是有无限智慧的。
美国这一波反智浪潮,因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勃兴而一度归于沉寂,但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和美国遭到恐怖袭击的背景下,在政治领域又开始抬头,除了把智商一般的小布什两次送入了白宫外,还在2008年借麦凯恩之手挑选了学业不佳、知识贫乏,却富有情感魅力的阿拉斯加州女州长莎拉·佩林担任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如今方兴未艾的“茶党”运动,也有这股反智潮流的影子。因其政治效应发生在美国从电视辩论民主走向网络民主的时代,旅美学者薛涌甚至认为,美国社会的“反智主义”传统,与启蒙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政治生活的两极。薛涌指出,反智主义是一个充分民主社会的必然产物,“一个大字不识的人,无论从政治权利还是政治人格上,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平起平坐,这种传统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够挑战、制衡精英主义,突破知识阶层的既得利益所制造的文化霸权,保持社会的原创力和民主的草根性”。
与美国新一波反智浪潮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不同,当下中国网络上颇为典型的暴民心态则体现了“病态反智”只负责恶搞与讥讽,不负责创造与建设的弊端。它表现在,见任何精英及其言论,都是条件反射地先说“不”、“我不相信”、“扯淡”,到最后教授干脆成了“叫兽”、专家成了“砖家”,商人富人统统“为富不仁”,官员则“天下乌鸦一般黑”,总之,理智与客观被各种偏见掩盖,主观的情感性冲动(体现为嘲讽、谩骂与攻击)却往往能得到喝彩与附和。由是观之,在反智的庞大公众队伍里,很明显地存在简单的二元逻辑思维,非此即彼,不能理性地宽容与共存。就在这样的“群体的狂欢”与“个体的迷失”之间,来去无踪的群体被一步步驱动着向“群氓”靠近,成了乌合之众。
这样的社会情绪与形态,很大程度上是源自精英对大众的背离乃至背叛——文化精英权奴化与商业化,政治精英利益集团化,商业精英权贵化——从而导致中国社会信任关系破裂。信任关系一旦破裂,就很难重建,而缺乏信任,病态反智就只会愈演愈烈。它不仅难以塑造出人格健全的个体,还瓦解和破坏了精英治理的平衡的可能性。当下中国的社会形态就是:神倒下了,人却没有站起来,诸神纷争,乱象丛生。而这种纷争越久,中国离真正现代文明国家就越远。
(选自《南风窗》2010年第22期,作者张天潘)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分别属于理性反智和病态反智的两项是(5分)
A.电影《阿甘正传》、《雨人》对阿甘、雨人的正面表现/笼统地把教授叫成“叫兽”、把专家叫成“砖家”
B.把智商一般的小布什两次送入白宫/(认可)大字不识的人在政治上与诺贝尔奖得主平起平坐
C.杰斐逊和约翰·昆西·亚当斯参加总统竞选/见任何精英及其言论,都是条件反射地先说“不”
D.阿拉斯加州女州长莎拉·佩林被挑选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美国麦卡锡主义时期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
E.苏联人造卫星抢先于美国上天后,美国社会对于知识和科学的尊崇/中国网络对主观的情感性冲动的喝彩与附和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理性反智认为,影响人的成败的不是智性或知识,而是品性、勇气等因素。
B.片面的或者病态的反智指的就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打击与迫害。
C.美国的反智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
D.中国目前的“病态反智”的原因与“个体迷失”有关。
小题3:文中说美国新一波反智浪潮“富于文化和政治理性色彩”,请分别从“文化理性”和“政治理性”的角度简述这一波反智浪潮的基本主张。(4分)
小题4:中国目前典型的“病态反智”的根源是什么?请作简述。(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
蒋雪婕
“我的中学生活很凄惨。”蒋方舟说。“天才儿童”、“美少女作家”,这些贴在蒋方舟名字前的标签,让她的身份不同一般。蒋方舟从7岁起写书,先后在20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初中毕业时,她已出版7本书,高中时,又出版了两本书。
2008年9月,从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毕业,蒋方舟踩着冲刺拼来的高考分数和自主招生加分,来到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要搞清出题人在想什么
其实,从中学起,蒋方舟就是一个戴着耳机、默默穿梭在食堂和教室间的普通学生;是夜晚为了考试挑灯奋战、白天在食堂吃3元钱套餐的普通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会阐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但蒋方舟非常注重自己的赏析和判断,不被所谓“标准”限制。如果发现某个作家有价值,即使课本上只是简单引用了一句,蒋方舟都会找来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阅读。
蒋方舟说:“考语文很简单,你一定要搞明白出题人在想什么。”有时考完试,和同学一起讨论时,她一边评价试题一边推论:“出题这人,起码50岁以上,文革过来人,喜欢看《读者》。”“出题的这个人,是女的,小资情调。”“出题的这个人,恐怕只看余秋雨。”
对于“如果鲁迅来参加高考,也不会及格的”说法,蒋方舟不同意,她说:“聪明人从来不会被考试玩弄。”
数学从50多分提到143分
蒋方舟说,因为数学作业最多、最占时间,初中时她“坚持”不做数学作业。后果便是,初中毕业时,数学成了她的绝对弱项。高中分文理班时,蒋方舟的数学只能考50多分,她那时只希望自己可以考进年级的1000名以内。
因为老师的一句“爱不爱学习,就看爱不爱做题”,蒋方舟由从来不做数学题变为“狂做”数学题。对于数学,蒋方舟不相信除了做题外还有更好的方法。她说:“我学数学,靠的是蛮干。”
文理分班后,数学难度降低,蒋方舟终于在半年内,将数学从原来的50多分提高到了143分。总分从进校的1000名以外,提高到第8名。高考时,她的数学考了131分。
挑灯冲刺的高三
9月份高三开课,每个教室都挂着高考倒计时牌,有的班甚至夸张地挂上了“距高考只有1天”。每天感受着临战氛围,一向喜欢自己控制时间的蒋方舟感到非常不适。十一假期,她给自己放了半个多月的假,回家调整。之后,她停止写长篇小说,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每天晚上,蒋方舟从6点多开始做题,晚自习后接着做。宿舍规定11点熄灯,蒋方舟于是就挑灯“夜战”,每天基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
她听“状元班”的讲座,看状元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她说:“无论我关注什么领域,都希望知道那个领域最好的样子是什么,哪些人是最好的,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在“状元班”讲座上,老师说:“据我观察,状元有两个特点:一是状元都是独来独往的,二是状元喜怒不形于色。”这成了她“青春孤僻”的启蒙。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她戴着耳机独来独往,以极快的速度吃饭。而且她在一间宿舍里一个人住了3年。
我没有一天不在研究学习方法
在蒋方舟的高中,老师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做的作业,比老师布置的还多。一开始,蒋方舟做完习题后喜欢去翻书后的答案,后来发现这样效率极低,就克制了。她说:“我向来不相信跟人讨论作业题能讨论出个什么,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蒋方舟平时做历史题,总是很慢。做选择题,她除了从四个选项中挑出正确的,还会注意看其他三个错误的。“因为错误的选项,也是重要的知识,只不过故意把年代啊人名啊写错。这样做一题,等于做四题。”问答题答完后,她会在旁边另外写一些话,用来分析出题人的用意。
揣摩出题人的用意,是蒋方舟对待考试的一大秘诀。引用和解释日本校园剧《龙樱》中的台词——“考试就是对话”,她说:“应该是三方的对话:跟出题的人对话,跟写文章的人对话,跟改卷的人对话。”
蒋方舟说,高考是另一种竞技体育,只承认成绩。既然参与了这个竞技,就要认可它的规则。“整个中学阶段,我想,我没有浪费我的智力和时间。”她说。
(《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10日12版有删改)
小题1:本文以“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为题有何用意?(4分)
小题2:结合文本,请总结蒋方舟在高中学习中的独特感悟。(5分)
小题3:作者此篇报道着力于蒋方舟的中学时代有何用意?(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唐诗的建筑美
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例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象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唐诗的建筑美那以具体的物象的描绘来打动我们的感染力,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建筑善于以小见大,在极小的空间中展示出广阔的人生。唐诗在结构上,也具有建筑的这种特点,在短短的绝句或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例如王维的《息夫人》,短短二十个字,不仅写了历史,而且写了现实。在写历史和现实的时候,更重要的,它描写了深厚的令人难以言说的内心的悲哀与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我们说,绝句的结构,有如中国亭子的四根柱子。就是这么四根柱子,它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象,自成一个天地,另一方面却又吞吐着整个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选自《唐诗十二讲》,有改动)
1.下列关于“唐诗的建筑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诗的建筑美是指唐诗在结构方面体现出来的美,它是一种让人在诗歌中体会到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美。
B.唐诗的建筑美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使得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具有空间的立体美感。
C.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是唐诗的建筑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D.短短的绝句和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展示出广阔的人生,使唐诗的建筑美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往往通过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B.建筑通过门窗等结构,使之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而唐诗则通过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表达某种深永的感情。
C.唐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把时间艺术转化为空间立体感上,更体现在把空间并列关系转化成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上。
D.建筑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宇宙浓缩到房屋之中,唐诗则通过这种手法,用简短的诗展示出广阔的生活内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既然唐诗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那么我们可以对唐诗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品味和解读。
B.只要诗人并列地把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罗列在一起,不须分析说明,读者就可以领会其中的深永的感情。
C.唐诗之所以美,与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许多唐诗一旦翻译成别的语言,它的美就会被削弱。
D.唐诗绝句中每一句都好比中国亭子的一根柱子,因而诗的内容犹如亭子的空间,诗的思想情感犹如广阔的宇宙空间。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