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重建文学批评的公信力我们时代的文学现场和批评家的工作现场距离越来越远,现在该到了文学批评质疑自身存在意义、重建公...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重建文学批评的公信力
我们时代的文学现场和批评家的工作现场距离越来越远,现在该到了文学批评质疑自身存在意义、重建公信力的时候了。而质疑也好,重建也罢,文学批评必须思考一些基本常识问题。
一是文学批评必须“到场”和“到岗”。必须明确文学批评不完全是书斋里的学问。学院化、学理化不是文学批评脱“岗”和离“场”的遁词。文学批评“到场”和“到岗”不只是不断追踪新作家新作品的问题,还关系到熟悉新的批评生态、掌握新的批评媒介、运用新的批评范式的问题。网络、都市报、时尚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呼唤新的媒体文学批评。对于新媒体文学批评和传统文学批评的关系以及差异有待在实践中深入研究。严格地说,当下文学批评与中国飞速发展的新媒体很不相称。“到场”和“到岗”,有一个问题需要正视,中国文学生成于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场域。因而,我们不仅有理由要求批评家懂文学,而且必须懂“中国”,懂“中国问题”。批评家不只是文学鉴赏家,更应该是一个有现实关怀的“杂家”。
二是文学批评必须“批评”。从中国文学批评的现实看,当下有理有据对中国文学挑刺找茬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批评都很稀缺。批评家和作家一团和气、抱团取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批评的锋芒越来越钝化。
三是文学批评必须“文学”。当下文学批评越来越“非文学化”值得警惕。拿近年以“小历史”视角叙述近现代中国史的长篇小说为例,如何对《兄弟》《受活》《生死疲劳》《赤脚医生万泉和》《致一九七五》《启蒙时代》《河岸》等进行文学考量?值得注意的是,批评界对这些小说关注的热点往往集中在和“大历史”叙述的意识形态视角上。问题是文学的任务仅仅是提供一种不同于正史的地方史吗?对于这些小说,如果我们还只是将其意义设定在历史的真伪之辨上,显然是一个背离文学常识的伪命题。
具体到每一个从事文学批评的批评家,首先要追问的是,“谁”在批评?也就是批评者站在什么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观察当下的文学批评,是“谁”在批评,是“谁”发出的声音,越来越不清晰。千人一腔,我们感觉不到文学批评从业者独立的文学观,感觉不到他们的体温和心温。在这里,我们甚至不害怕批评者的偏见和异见。一定意义上,最可怕的不是偏见和异见蜂起,而可能是唯存共识。因此,理想的文学批评生态是不同精神立场和文学观的并起和交锋。其次是,为什么要进行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仅仅是作为人文学科的“非常精确的智识劳动分工”(萨义德),作为谋生手段之一种而存在吗?即便从“智识劳动分工”角度所赋予文学批评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媒体批评的职责来看,我们的文学批评也不能算称职。而且,除此之外,文学批评应该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社会,介入到现实中间。再有就是怎样进行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从业者必须意识到的是在当下中国生活并且进行文学批评实践,因而,如何开展文学批评,运用怎样的批评资源和批评范式开展文学批评是无法回避“在中国”这个现实处境的。从这种意义上,每一个文学批评从业者都面临着不断重新做“会判断、能批评的人”的问题。无论怎么说,在当下,文学批评从业者仍然是文学教育、作品遴选和推介以及文学传统积累等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从业者只有通过广泛的批评活动才有可能重新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建立起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同时重新塑造文学批评自己的形象。
(2011年3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文学批评必须“到场”和“到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不是追踪新作家新作品的问题,而是要熟悉新的批评生态,掌握新的批评媒介,运用新的批评范式。
.在实践中要深入研究新媒体文学批评和传统文学批评的关系以及差异的问题。
.中国文学生成于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场域,所以批评家不仅要懂文学,而且必须懂“中国”,懂“中国问题”。
.批评家不只是文学鉴赏家,更应该是一个有现实关怀的“杂家”。
小题2:对于当下文学批评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网络、都市报、时尚杂志、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发展迅速,而当下文学批评的发展不能与之相称。
.批评家和作家一团和气、抱团取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文学批评失去了其“批评”的本色。
.文学批评千人一腔,体现不出批评者独立的文学观,读者感觉不到他们的体温和心温。
.文学批评从业者仍然是文学教育、作品遴选和推介以及文学传统积累等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题3:下面的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文学批评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学院化、学理化也不应成为文学批评脱“岗”和离“场”的遁词。
.批评界对于以“小历史”视角叙述近现代中国史的长篇小说,只是将其意义设定在历史的真伪之辨上。.不同精神立场和文学观的并起和交锋,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的文学批评生态。
.文学批评从业者只要进行广泛的批评活动就能重新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建立起文学批评的公信力。
小题4:根据原文,一个从事文学批评的批评家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有哪些?
答案

小题1:选。相关区域在第二段,原文是“不只是……还……”。
小题2:选。据原文,项和项都属于“文学批评必须思考一些基本常识问题”,项则属于作为“一个从事文学批评的批评家”应该追问的第一个问题:“谁”在批评?项应是批评家应该担当的社会功能。
小题3:选。相关区域在第五段“理想的文学批评生态是不同精神立场和文学观的并起和交锋”。项在第二段,原文是“不完全是书斋里的学问”。项在第四段,原文是“如果”,仅是一种假设。项在文末,“文学批评从业者只有通过广泛的批评活动才有可能重新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建立起文学批评的公信力”。
小题4:(1)“谁”在批评?也就是批评者站在什么位置发出自己的声音。(2)为什么要进行文学批评?能不能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3)怎样进行文学批评?如何在“在中国”这个现实处境中运用批评资源和批评范式开展文学批评?(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根据题干,在文中锁定答题区域。对于批评家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原文第五段,抓住“具体到每一个从事文学批评的批评家,首先要追问的是”“其次是”“再有就是”等关键词句,筛选整合信息作答。)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重建文学批评的公信力我们时代的文学现场和批评家的工作现场距离越来越远,现在该到了文学批评质疑自身存在意义、重建公】;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恐惧性营养不良
朱耀华
一天,我的门诊来了一个病人。病人四十来岁,面色苍白,奇瘦。经过检查,他患的是一种现在十分罕见的疾病——营养不良,而且相当严重。从他身上,并没有发现其他原发性疾病。老实说,平时,我见多了因为营养过剩引起的疾病,而营养不良,几乎已经从我的病谱中消失了。
  我对病人的妻子说,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多吃些鱼、肉、蛋,加强营养。她一听,笑了。她说,医生,实话对你说吧,我家里并不穷。钱,不是问题。
我有些错愕。
从她的口中得知,病人是一家私企老板,统领着千余号人,有车有别墅。
  我诧异了,他这种人,怎么可能营养不良呢?
  从他的病史中,我慢慢找到了答案。以下是病人的陈述:
  医生,你可能看不出来,年轻的时候,我是一个体育健将。我拿过县里的短跑冠军。游泳,打球,样样在行。我从来不知道进医院的味道,用我母亲的话说,我壮实得像一头牛。我的父亲一生坎坷,但他活到了98岁,我相信自己也会继承他的长寿基因。不过,现在看来好像有点儿不靠谱了,是吧?
  事情得从几年前说起。那年,我的舅舅喝了假酒,中毒身亡。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不知道哪一天,这样的事情会落在自己身上。后来,发生了苏丹红事件。你肯定还记得,就是有人往禽蛋里添加了一种化学物品,为的是使蛋黄看起来赏心悦目。那是一种致癌物质。从那以后,我就不再吃蛋了。惹不起,躲吧。我想。
  后来,又发生了毒米事件,我只好改吃面食。我是北方人,对我来说,这没有太大困难。但是,这样也并不安全,因为不久就有证据表明,面粉里被不法商贩掺入了大量的滑石粉和增白剂。
  瘦肉精,潲水油,假牛奶……这些老套的新闻被不断重复。看来,惹不起,躲也躲不起了。越来越多的事件证明,我们的胃是一个时刻面临着危险的器官。我每一天都变得战战兢兢。据说,有专家论证,潲水油比砒霜还毒。天哪,这不是***人是什么呢?
  为了使自己安全地活下去,我不得不小心翼翼。我曾经设想过买一头奶牛,自己养,喝直饮奶——你别笑,这个名词是从直饮水那里来的。据我所知,有我这种想法的人还不少。当然,这只能是想想而已,不然,我们这个城市早就变成奶牛场了。
  可能你会说我神经过敏。不管怎么说,我陷入了严重的抑郁,我没有了安全感。我的食谱也变得越来越窄了。可以说,我已经没有了食欲。我的胃对什么都已经失去了兴趣——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胃,说不定它已经退化了。
  就这样,我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惹不起,也躲不起了。医生,你说,我还有救吗?
  我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建议他逐渐恢复正常的饮食,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事实上,事情并没有他想的那么严重,而且,一切都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很显然,我的疏导是软弱无力的,现实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后来,我给他开了一些必要的营养药。他拿起药单,用缺少光泽的眼神盯着我,说,你保证,你们医院不会有假药?
  我笑了笑。我说,我保证。
  他弯腰仔细看了看我佩戴的胸卡,问,你是专家?
  我说,算吧。
  他摇摇头说,这年头……专家也有假的。
  我脸红了,有些恼怒。但我保持着应有的职业素养,没有和他争辩。他的妻子悄悄对着我的耳朵说,医生,请别介意,他有时连我都不相信。
小题1:“我有些错愕”,小说中有哪些令“我”“错愕”的地方呢?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2:病人是如何患上“营养不良”病症的?请简要概括。
小题3:“我不知道哪一天,这样的事情会落在自己身上”,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一种社会心理?请结合文本分析。
小题4:小说家汤吉夫说:“不合逻辑,违背情理即是荒诞。”你认为本文所叙述的事情荒诞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鱼,飘在空中
江 飞
  (1)很长时间了,我的脑海里总浮现出这么一句生动莫名的话,仿佛一条顽固而狡黠的鱼,时不时地钻出水面,似是引诱,又像是提醒,告诉我这样一个真相:曾经或者将来,鱼,飘在空中。
(2)飘在空中的鱼,是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的那一条吗?从水里直接飞升到空中,再在空中完成难度高超的自由转体,像一只灵巧异常的风筝。我曾见过无数的风筝,挂在十月的高压线上,它们在春天里逃跑未遂。我也曾见过无数的鱼,它们都能侥幸地从鱼网和我们的口中逃脱吗?更多的恐怕是成为鱼缸里供我们欣赏的活物,或是填了我们胃的狭小的一角了吧。我曾经满怀深情地描写过死去的它们:
(3)鱼死在水里,肚皮朝上。
(4)我从湖边经过,从它的身旁经过,它曾经是一尾活蹦乱跳的鱼,现在却是一具尸体。幸运的是,它最终死在水的怀里,水是鱼的情人,它应该感到幸福。
(5)我不知道,这条鱼,是否是从不远的老家游来,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选择在这里死去。
(6)我准确地向它扔了一颗石子。
(7)石子很快沉了下去,浮起来的却是长久的思念。我想起跟鱼关系最密切的我的母亲。她在乡下日复一日地卖鱼。她对鱼充满感情。她的鱼从不轻易死去。
  (8)我能感受到的每个相似的冬天,都渗透着刺骨的寒意,和阵阵逶迤而来的鱼腥的气息。昏暗中的清晨,最先看见的是已坐起身的母亲,而在她看不见的几十里之外的养鱼场里,无数条鱼也在整装待发了。母亲把手伸进冰冷的水里,整个冬天便因此而奠定了寒冷的基调。
  (9)母亲的鱼一个挨一个的匍匐在地上,母亲也就蹲在鱼的旁边。蹲得久了,母亲就随意地抬起头来,看来来往往的过路人,也只是随意地看。街道实在是太小了,跟大城市没法比。母亲是去过首都北京的,那里人多得就像整筐整筐的鱼。现在回想起来,我和母亲都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向安分守己、谨小慎微的母亲,怎么敢在北京的许多街道上兜售盗版影碟呢?母亲知道那是犯法的事,她也曾为此被便衣警察带到派出所两次。有一次,是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把她关在一间封闭的小房间里,手被铐在固定的桌脚上。夜深了,他们都去吃夜宵,只剩下母亲一个人,抚摩着被踢打过的青肿的脚踝,坐在地上,坐在黑漆漆的夜里,捱着饿。就这样关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才把她放了。母亲并没有告诉那个年轻的警察,她有两个儿子,和他一般大,都在读大学,为了高昂的学费,她铤而走险。后来,母亲跟我们说起这些的时候,也总是轻描淡写的,就像是在天黑之前去了一趟菜地,顺便割了点韭菜而已。就在今年七月,我第一次去了北京。站在陌生的胡同街头,首先想到的便是若干年前我的母亲就是站在这样的地方左顾右盼,小心翼翼。我痴痴地立在那里,想象着母亲那谨慎卑微的笑脸,直想哭。
  (10)母亲拿起塑料瓶,不时地给鱼洒点水。街上的人越来越少了。浙江义乌的深夜好像也只有这么少的人。那一年,母亲跟老家的一对夫妇到那里打工,洗盘子,洗碗,洗菜,收拾里外。最让母亲难受的,是连续地熬夜。她们必须等,一直等那些从酒吧舞厅里散场的人,到她们那里吃点馄饨、水饺。母亲那时已经有四十多岁了。她的脚和胳膊都浮肿了。母亲累到极点的时候,就想家里的男人,想两个儿子,想着想着,就一个人偷偷地哭。坚持了大半年,母亲终于还是回来了。转来转去,还是卖鱼好啊,一回来,母亲就对父亲说。
  (11)在外奔波多年之后,母亲又重操旧业了,仿佛是一条漏网之鱼,在城市的大江大海中艰难游渡之后,最终又回归到乡村的小河小溪里。有时候,我喜欢胡思乱想,常常在心里完成这样的自问自答:为什么母亲的鱼从不会轻易死去?那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鱼,就是她的第三个孩子。有一天从市里回来,远远的望见鱼市上的母亲,蹲在那里,就像是一条失去光泽的鱼。我能料想到母亲会继续这样的与鱼为伴的生活,却无法预料,是否有一天,我也会走出她以及村庄的视线,像一尾柔软的鱼,从她的竹篮里获得新生,或在寻找新生的途中悄然死去。
  (12)波纹层起,水藻繁盛,白色的鱼浮在其间若隐若现,然而我却能轻而易举地提起一条又一条鱼来。只是那一夜的梦里,风很大,鱼儿很小。咬在鱼钩上的轻飘飘的小鱼,我散乱的衣裳,塘埂上齐膝的野草,以及来寻我回家的母亲的发梢,都一起飘向我身后倾斜的天空。
小题1:文章以梦境结尾,有什么作用?
小题2: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
(1)为什么母亲的鱼从不会轻易死去?那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鱼,就是她的第三个孩子。
答:                                                                       
                                                                           
(2)我能料想到母亲会继续这样的与鱼为伴的生活,却无法预料,是否有一天,我也会走出她以及村庄的视线,像一尾柔软的鱼,从她的竹篮里获得新生,或在寻找新生的途中悄然死去。
答:                                                                       
                                                                           
小题3: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小题4:结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悟,谈谈你对标题“鱼,飘在空中”含义的理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陈生:把猪肉卖出北大水平
你们是肉类切割专业的国内第一批毕业生。”北大“猪肉才子”陈生在屠夫学校的结业典礼上跟学员们骄傲地强调。今年5月,陈生一手创办了全国首家屠夫学校,筹备历时8个月,200人报名,招收68人,不收学费,包吃包住,外带补贴,近日首批40名毕业生终于毕业了。
陈生是位成功的创业者,从房地产“老大”到广东天地食品集团总裁到“猪肉大王”,再到屠夫学校的校长,陈生在这几个角色间华丽穿梭,游刃有余。
屠夫学校培养“多面手”
谈到办屠夫学校的设想,陈生对于行业的分析总是精准而敏锐的,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现在总共有300个档口,每个连锁店大概需要3个刀手。而从全国来说,每天6亿多头猪出栏,需要两三百万名的屠夫或‘卖猪佬’”。陈生认为,现在任何一个职业,假如从业者超过100万人都应该有学校,“但我们这个行业,几百万的从业人员,却没有培训机构。其实这也算是一个服务行业,而且还是一个很讲技术活儿的行业”。
提起办屠夫学校之前招刀手的情况,陈生感慨万千,“之前找的刀手都是在市场里面经营不下去的个体户,服务意识、技术水平都挺差的。而仅有的少数比较优秀的刀手则都是从超市‘挖’来的,我们都变成行业的公敌了,所以无论从行业还是自己的需求来说,我都要办学校,这跟我们整个公司在行业立足的需要,跟整个行业目前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屠夫学校筹备了8个月,课程开设得也相当全面,除了学习如何“解猪”,还要学习市场操作流程、超市管理制度、猪肉营养烹饪等多门课程。“我就是要办一所学校,培养一些‘多面手’,卖猪肉的时候还可以教别人做菜,以前的屠夫们对别人都是板着脸的,我会训练他们要有笑容,他不仅仅卖猪肉,还附赠别人不能卖的,让顾客带回欢乐,我们提供的价值超过顾客的预期,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力。”陈生笑着说。
如今,屠夫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已经顺利毕业奔向岗位,陈生对自己的学员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手脚灵活,二是要有服务意识。除了这两个,其他东西都不重要。
像谈恋爱那样去创业
北大毕业卖猪肉的,陈生并不是第一个,但是把猪肉卖出北大水平,分店遍及全国各地的却只有“猪肉大王”陈生一个。陈生喜欢把自己在“土猪壹号”之前的所有创业尝试统称为谈恋爱,“谈了几个,直到找到自己最心仪的那个结婚”。
他同记者一起分享了他的“择偶标准”与“恋爱史”。“我们选择职业的时候,有很多的时间性、空间性问题,时间就是那个时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外部环境,空间就是我的周围到底有多少条路可以供我选择。”当初陈生下海经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生存,什么赚钱就去干什么。等收获了“第一桶金”之后,陈生就开始慢慢规划自己的人生。“要做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创业者。”陈生告诉记者。但最终选择“土猪壹号”做起“卖猪佬”,并开办屠夫学校,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兴趣。“我在湛江做了几年房地产,虽然很赚钱,但觉得跟自己的兴趣还是不一样,不是自己喜欢的,最终不是我靠岸的地方。”
北大的影响在于价值观
屠夫学校的又一特色可以说在于两个北大“卖猪才子”的合作,谈起曾经在2003年掀起“陆步轩现象”的北大第一任“卖猪佬”,陈生说:“我请他来给屠夫学校编教材,半年时间编了10万字,其他人根本不可能做到。”在陈生眼中,虽然陆步轩没有自己分店开得多,但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也是不可复制的。陈生告诉记者,当初就是因为北大校长的一句“我们北大的学生既可以当***,也可以卖猪肉”给了他莫大的启发。
在陈生看来,北大对他最大的影响不在于名誉和专业知识,而在于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他今天的成就主要还是得益于丰富的社会经验。“做公务员和在其他企业工作的几年为我交了创业的‘学费’。”他很直白地建议当下刚毕业的大学生尽量不要去创业,而应该在社会其他岗位上历练几年,努力学习人际交往,积累社会经验。“学校里学的东西拿到社会上创业,能用的是很少的,所以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是没什么优势的,在社会上混个三五年时间,学到的创业知识与能力要比在大学里学到的多得多,这样你再创业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
而面对风险和可能的失败,陈生也显得很坦然。“我们常说,‘吃得咸鱼得忍得住渴’,我的公司常会经历一些低谷期,但外人看我还是能吃能睡,失败有什么可怕呢?大不了回归到零,我们努力做好,但如果真的没做好,我也坦然面对。”
(中国青年报 2010-8-9)
小题1:“你们是肉类切割专业的国内第一批毕业生。”作为一篇通讯报道,文章一开始便以北大“猪肉才子”陈生在屠夫学校的结业典礼上演讲的话语开头,这样写有何作用?
小题2:陈生为什么要办屠夫学校?这一学校都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说明。
小题3:文中说到,“陈生喜欢把自己在‘土猪壹号’之前的所有创业尝试统称为谈恋爱”,这个比喻很精彩,请分析它的精彩之处。
小题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3小题,共1 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有一批才气很高的诗人,被称做“七月诗派”。这个诗派的诗,现在还偶被人吟诵。
在纪念阿珑百年诞辰的会议上,“七月诗派”的诗人鲁煤朗诵了《又见阿珑》,声音苍冷浑厚,有回旋的力度。八十岁的老人能够有如此激越的声色,在场的人无不动容。都是普通的句子,没有奇异的词语,可句句打在心头。诗如果是真情的盘绕,就是好的。
鲁煤健谈,至今还恪守着纯粹的诗格,不媚俗,不趋时,缘情而文,因爱而诗。他早期的诗很美,与那个时代的不少同派诗人一样,受过俄国诗人的影响。作品虽不多,却是在苦海里寻找暖意的波光。那都是从内心里流出来的,不矫情,无粉饰,即便幼稚,也有自己的能量。比如1 945年那首《致普式庚(普希金)》:
“在被二十世纪的蓝天笼罩的/东方亚洲的黄土上/作为一个中国的子民/为什么有你一样的忧愁?”
他后来的诗,基本都是从这样的惆怅里升腾出来的,忧郁,不屈,果敢。他诗中的一些意象和艾青是接近的,虽然没有艾青那么柔润。但他拒绝京派诗人和海派诗人的精致与灰色,向着太阳的饥渴从来没有消失过。那是时代受难者的吟哦,在大地的荒草和野林间,他犁下了绿色。
鲁煤的可爱还在于他常常解剖自己,比如,抗战刚结束,他就在((忏悔》中写道:
“是我吗,朋友/那忘掉了自己的奴隶身份/在兄弟们被侮辱与损害的灵魂面前/大发绅士脾气的?……”
这或许是他精神的原色,在诗中没有自怜的声音,殊为难得。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而那些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人的诗,则盛气凌人。
鲁煤没有这些,他的境界是高的。文字虽流于直白,却真实、可爱。通读他的诗,感到他是一名战士,唱的是浑厚的歌。他不屑于和权力及贵族为伍,自我是在时代的烽火里映照出来的,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诗句,显现着历史的心灵投影。
阿珑、绿原、鲁煤等“七月诗派”的诗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人。他们在浑浊的人世间,却有自己的一块绿地,时代狂风的扫荡之后,依然泛出美的色泽。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丈人大概是最有才气的。他们在红色的心绪里,不乏缠绵和爱欲,纯情的与崇高的因素汇聚一起,于是有了特别的诗格。这个诗格源于个性与时代使命感的挥洒,自我的困苦与民族的困苦是一体的。  
(取材自孙郁的《诗格》,有改动)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
A.“七月诗眶”的一些诗人诗作,明显地受到俄国诗人的影响。
B.“七月诗睚”的很多诗人,都具有非凡的才气和鲜明的个性。
C.“七月诗零”的诗作,总是混杂着缠绵与爱欲、纯情与崇高。
D.“七月诗海”的诗具有自我困苦与民族困苦合而为一的特征。
小题2:作者以鲁煤扫例,写到了“七月诗人”的哪些“诗格”?(3分)
小题3:文中说“一般的诗人常盘旋在小我的旋涡里,格调不高”,你如何看待这…评价?请联系自己的读写书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化生物学家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研究或多或少地与两个不能比较的领域相连:一个莲信
息领域,一个是物质领域。,你可以将种种星系与灰尘粒子相提并论,固为它们都有质量、电荷以及长宽等尺寸;但你不能这样比较信息和物质,信息没有质量、电荷或毫米足寸的长短。同样,物质世界也没有比特单位,你不能度量多少黄金有多少比特;这儿没有冗余量、失真度或任何其他我们用来描述信息的符号。缺少共用的符号使物质和信息两个领城互相独立、彼此隔离,只能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讨论问题。
基因是信息包,而不是实体。DNA分子碱基对构成的式样指定了基因的成分。但DNA分子只是媒介,不是信息。注意区别对待媒介和信息对于理清进化思想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在生物学领域,当你在谈论基因、基因型和基因库这类事情时,你就是在谈论信息,而不是现实存在的物体,它们是两种模式。
你可以把《唐·吉诃德》当成一叠印有墨迹的纸,但你能把它制成光盘、磁带,把它变成让盲人听到的声波。不管这本书(的内容)进入何种媒介,它总是同一本书,同一种信息。这对于文化领域中的任何事都是一样的真理。它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媒介中记录,但不论它记在何种介质中,它包含的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信息总是相同的。很明显,在文化的进化中,咖啡杯或桌子这样的概念是能持续存在的,而咖啡杯和桌子却不会持续存在,它们作为信息特续存在的结果而一再出现.告诉人们怎样制造咖啡杯和桌子。
在生物学中有同样的方式:手脚鼻子和其他部分不会持续存在,它们作为形成手脚鼻子的遗传构造的结果而反复出现。这就是能持续下去并不断进化的信息。显然,正是由于信息的这种生理表现,我们才得以了解信息。
不弄清信息与物质间的区别,就不能驱散在进化选择的层次这个问题上的迷雾。例如,将基因与个体相比较,来讨论选择的层次是不合适的:从“个体”方面讲,你指的是物质实体;而从“基因”方面讲,你指的是信息包。我们谈的应该是“基因”和“基因型”。你必须在这两个主要领域内看待进化选择的层次这个问题,意识到你在做什么。选择层面的对照应该保持在同一个领域内。
弄清了领域的区别后,要确定层次了,而你却发现在这两个主要领域里,进化选择的层次并没有完全对应。一般规律下,如果我们只注意有性生殖种群,那么,信息(也称载码)领域里只有两个可能的选择层次:基因和基因库。自然选择可以在同一个种群中作用在不同的基因上;也可以在同一个生态区内作用在不同的基因库上。这两种情况都属于能产生有趣效果的进化因素。
另一方面,在物质领域,自然选择可以在个体的层次上起作用,即不同的个体或某一群个体,后者指昆虫群落或家族,不管该家族是否是分化后的群落。这些个体暂时聚集的群落导致了所谓的“特征群选择”,以及不同种群间的自然选择的产生。这就是不同的基因库之间的自然选择的物理基础。但是,在这个层次之下,同一个种群之间的内部竞争,在载码领域并没有相对应的细化的层次。昆虫群落间竞争中的种种重大事件都记录在基因的层次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澄清两大领域的区分问题和自然选择的层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摘编自美国约翰·布罗克曼《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基因是信息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因不是现实存在的某些物体,不同于具有媒介性质的DNA分子。
B.基因包含生物形成遗传构造的结果能持续下去并不断进化的情息。
C.基因中信息的持续与文化领域中信息的记录和持续具有相同的原理。
D.基因就是指选择层次上的“基因型”,并不是强调复制重要性的物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星系与灰尘粒子虽然没有冗余量、失真度等符号,但都有质量、电荷及长宽等尺寸,都属于物质范畴,可以作比较研究。
B.在生物领域,过去的进化思想不够清晰,是因为生物学家不能注意区别对待媒介和信息,研究讨论的模式发生了错误。
C.把《唐·吉诃德》制成光盘、磁带,或者变成能让盲人听到的声波,只是记录的媒介不同,其中能持续的情息是一样的。
D.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选择可在同一个有性生殖种群中作用于不同的基因,也可在同一个生态区内作用于不同的基因库。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缺少共用的符号,物质领域和信息领域互相独立、彼此隔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不是生物学家的研究范围。
B.生物学的基因与物质实体有着本质区别,它承载生物的遗传结构等信息,同时通过生理表现的形式复制各种信息。
C.在物质和信息这两个主要领域中,自然选择层次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这是曾经笼罩在进化选择的层次同题上的迷雾。
D.对研究生物进化来说,澄清物质领域和信息领域的区分问题和自然选择的层次问题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前提,尤为重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