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听雨季羡林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听雨
季羡林
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
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
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⑤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6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
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生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绝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
云。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⑥今天早晨,我的梦竞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详和。
小题1:文章围绕“听雨”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6分)
小题2:第③段中“我”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第⑤段中却说“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7分) 
小题3:第③段中引用了许多古诗文,其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从文中来看,听雨可以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境界,文中主要写到了哪些人生境界?请概括出来。(6分)
答案

小题1:听雨的喜悦感受——联想古人听雨有不同的境界——点出听雨喜悦的原因——表现自己的人生境界。(6分)
小题2:不矛盾。(2分)因为作者认为自己也是个文人,也能感受到雨中的诗意,所以不是完全的俗人;而现在听到雨声想到的是麦子获救之类的世俗现实民生问题,所以说是俗人。(5分)
小题3:①印证“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②用古人听雨的境界反衬自己听雨的境界③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学色彩。(一点2分)
小题4:①执著于个人悲喜②超越了人生的悲欢离合③关注民生(一点2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听雨季羡林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红楼梦》阅读(8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4分)
A.贾雨村在应天府审案,英莲被拐卖。买主为皇商之家、王夫人姐姐薛姨妈之子薛蟠。薛蟠虽为争英莲打死原买主,但贾雨村胡乱判案,放了薛蟠。薛蟠与母亲、妹妹薛宝钗也一同到荣国府在梨香院住下。
B.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家。荣国府为了迎接这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荣府。元宵之夜,元春回娘家省亲,贾宝玉和众姐妹献诗。元春回宫,贾政怕大观园空闲,便向元春请求让宝玉及众姐妹入大观园居处,元春答应了。
C.贾赦垂涎贾母丫环鸳鸯,让老婆邢夫人找贾母。邢夫人求凤姐为贾赦求娶鸳鸯,凤姐拒绝。邢夫人先探鸳鸯心意,赞鸳鸯针线好,又浑身打量鸳鸯,为之道喜,说明缘故,要拉鸳鸯回老太太,鸳鸯则一直不说话。鸳鸯对平儿说即使作大老婆她也不干。贾赦叫贾琏去南京找鸳鸯父金彩,亲唤鸳鸯之兄金文翔吩咐,鸳鸯咬定牙不愿意,到贾母面前剪发明誓。贾母也不愿意,斥责邢夫人。
D.由于过度操劳,凤姐小产,无法理家,便由探春、宝钗等人协同理事。探春为赵姨娘所生,赵姨娘弟弟死,探春就多给了些钱,她母亲非常高兴。探春又在园中实行一些改革,将各处派专人管理,既交公一些财物,又给管理人一些利益。
E.紫鹃为宝、黛的爱情操心、担心,谎说“林妹妹要回自己家里去了”,以此来试探宝玉是否真心,结果宝玉信以为真,急得几乎疯狂。宝黛之恋公开暴露,贾母、王夫人等大为吃惊。深夜,黛玉、紫鹃都睡不着,好心的紫鹃劝黛玉对自己的终身大事要早拿主意。
小题2:根据小说内容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或句子(4分)
(1)王熙凤心狠手辣,她□□相思局,害死了贾瑞;而□□宁国府则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弄权铁槛寺,又说明了她贪婪无比……
(2)宝玉挨打,黛玉来看望挨打的宝玉,她泪光满面,眼睛肿的桃儿一般,万句言语无法倾诉,仅抽噎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句,填写在横线上,不能填字母)
A.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B.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3)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深受贾母喜欢,被留在贾府过夜。第二天吃早饭时,为了哄贾母开心,刘姥姥还未吃饭就站起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直不语。她古怪的表现,惹得上上下下的人先是发怔,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读《祝福》选段,完成下列各题。(10分)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了。
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坐在灶下烧火。
……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小题1:下面选项中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眼睛的变化,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生动地表现了祥林嫂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B.不管祥林嫂的境遇多么悲惨,鲁镇永远是过新年,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祥林嫂处境的悲凉。
C.面对众人的嘲笑,祥林嫂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这表现了她胆小怕事、性格懦弱的特点。
D.许多人对祥林嫂额上的伤疤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这说明了众人的无聊、自私与冷漠。
小题2:“你放着罢,祥林嫂!”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表达效果怎样?(3分)
小题3:有人说是柳妈的一席话葬送了祥林嫂,使她走上了悲剧的道路。你是怎么看待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青花瓷起源之谜
青花瓷的起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早在1975年,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古陶瓷专家都一致认定青花瓷由宋朝开始,但完整器仍未发现,而青花瓷则是从元代开始走向成熟,明、清时期盛行。
2000年,各路专家云集北京,对青花瓷的创烧时期有了相对一致的定论,即基本确定为元朝开始烧制青花瓷。青花的起源由过去的宋代说,近年的元代说,以及又有人提议的唐代说三种。该怎样确定呢?专家认为,应以出土实物为依据。1975年代扬州遗址出土了一块唐代青花瓷片,它所处的位置是在未被扰乱的唐代文化层里。1983年又陆续出土发现唐代青花瓷片二十多件,其中有罐壁底、碗残片,器型确属唐代无疑。现藏南京博物馆。
认为青花瓷从宋代开始出现,在民国时期吴仁敬、辛安潮合著的《中国陶瓷史》就有所提及,这也是学术界曾经比较流行的一种推断。1975年浙江省龙泉县金沙塔发掘塔基时出土了十三件青花瓷残片,塔砖上模印有“太平兴国二年”(1177)年款,残片里的青花呈褐色、蓝黑色、深蓝色。从青花的呈色,透明釉的透明程度,表现出此时期的青花瓷制作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上述的青花瓷器,不论是出土物,还是传世品,从其制作的质量及生产的数量来看,基本表明,唐宋时期应处于启蒙时期。唐代青花胎釉质、火效呈色还不理想,并没有大量烧制,尚未发现生产窑址。宋代人还未掌握青花瓷釉下彩发色的技术和火候。因此宋青花呈色不稳定,蓝中呈褐色、灰色甚至黑色,由于呈色效果不理想而没有大量生产,所以也没有发现青花瓷烧造窑址。而元代青花则不同于以上两朝,在江西景德镇创立了生产基地。景德镇窑烧制的青花表现得多姿多彩,打破长期以来以青釉为主、单色釉为辅的僵硬局面。蓝白分明的釉下彩,有永不脱色的优点,深受世人广泛欢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元青花的成就成为宋代五大名窑衰退的原因之一。
青花的历史悠久,其在陶瓷工艺上仍占有主导地位,精美的青花瓷器有“国瓷”之称。至于将青花瓷的创烧最终定位于何时,还有待考古发掘的进一步发现新的能够有说服力的早期青花瓷实物。
小题1:下面选项中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青花瓷的起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比较流行的有宋代说、元代说和唐代说等三种。
B.青花瓷起源之“宋代说”,在民国时期就有人提出,这曾是学术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推断。C.唐宋是青花的启蒙时期,所以出土的或传世的青花瓷器,制作的质量和生产的数量都不理想。
D.考古发掘中新发现的能够有说服力的早期青花瓷实物,将有助于确定青花瓷的创烧时间。
小题2:为什么说“元青花的成就成为宋代五大名窑衰退的原因之一”?请结合文本简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并不是离开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中国文化中的“道”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道即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真理。B.道即多样统一的天地之道。
C.道即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D.道即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的作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强调自然物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自在之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审美意义。
B.强调人的审美活动对于自然物是否具有美的意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强调人们只有在对道的研究过程中才能获得道本身固有的各种意义。
D.强调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才能呈现出来。
小题3:据文意,试概括中国的文化家所说的“中”的作用。(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0分)
前几天,我曾把孩子的家庭教师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请到我的办公室来。需要结算一下工钱。
我对她说“请坐,尤丽娅·瓦西里耶夫娜!让我们算算工钱吧。您也许要用钱,你太拘泥礼节,自己是不肯开口的……呶……我们和您讲妥,每月三十卢布……”“四十卢布……”“不,三十……我这里有记载,我一向按三十付教师的工资的……呶,您呆了两月……”“两月另五天……”“整两月……我这里是这样记的。这就是说,应付您六十卢布……扣除九个星期日……实际上星期日您是不和柯里雅搞学习的,只不过游玩……还有三个节日……”尤里娅·瓦西里耶夫娜骤然涨红了脸,牵动着衣襟,但一语不发……“三个节日一并扣除,应扣十二卢布……柯里雅有病四天没学习……你只和瓦里雅一人学习……你牙痛三天,我内人准您午饭后歇假……十二加七得十九,扣除……还剩……嗯……四十一卢布。对吧?”
尤里雅·瓦西里耶夫娜左眼发红,并且满眶湿润。下巴在颤抖。她神经质地咳嗽起来,擤了擤鼻涕,但——语不发!
“新年底,您打碎一个带底碟的配套茶杯。扣除二卢布……按理茶杯的价钱还高,它是传家之宝……上帝保佑您,我们的财产到处丢失!而后哪,由于您的疏忽,柯里雅爬树撕破礼服……扣除十卢布……女仆盗走瓦利雅皮鞋一双,也是出于您玩忽职守,您应付一切负责,你是拿工资的嘛,所以,也就是说,再扣除五卢布……一月九日您从我这里支取了九卢布……”“我没支过!”尤里雅·瓦西里耶夫娜嗫嚅着。
“可我这里有记载!”
“呶……那就算这样,也行。”
“四十一减二十七净得十四。”
两眼充满泪水,长而修美的小鼻子渗着汗珠,令人怜悯的小姑娘啊!
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有一次我只从您夫人那里支取了三卢布……再没支过……”“是吗?这么说,我这里漏记了!从十四卢布再扣除……呐,这是您的钱,最可爱的姑娘,三卢布……三卢布……又三卢布……一卢布再加一卢布……请收下吧!”
我把十一卢布递给了她……她接过去,喃喃地说:“merci(法语:“谢谢”。)”我一跃而起,开始在屋内踱来踱去。憎恶使我不安起来。
 “为什么‘谢谢’?”我问。
 “为了给钱……”“可是我洗劫了你,鬼晓得,这是抢劫!实际上我偷了你的钱!为什么还说:‘谢谢’!”“在别处,根本一文不给。”
“不给?怪啦!我和您开玩笑,对您的教训是太残酷……我要把您应得的八十卢布如数付给您!呐,事先已给您装好在信封里了!可是何至于这样怏怏不快呢?为什么不抗议?为什么沉默不语?难道生在这个世界口笨嘴拙行吗?难道可以这样软弱吗?”
  她苦笑了一下,而我却从她脸上的神态看出了一答案,这就是“可以”。
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跟着把使她大为惊疑的八十卢布递给了她。
她羞羞地过了一下数就走出去了……我看着她背影,悟想道:“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
小题1:文中划线的三处,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小题2:“我请她对我的残酷教训给予宽恕”中的“残酷教训”指的是什么?在小说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分点说明。(4分)
小题3:你如何理解“在这个世界上做个有权势的强者,原来如此轻而易举!”这句话?(4分)
小题4: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分析。 (3分)
小题5:这篇小说的标题是“柔弱的人”,你认为作者有怎样的用意?(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