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23分)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23分)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小题1: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________。(2分)
小题2:“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3分)
小题3:“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________(可用文中词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3分)
小题4: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________。(3分)
小题5: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9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答案

小题1:亭亭擎立。
小题1:池中一大块空白,片叶俱无。
小题1:荷塘夕阳,确也可乐。
小题1: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
小题1:①荷叶太挤,难有“田田”之感。②闻不到荷香。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片空白,大煞风景。
小题1:(A)(E)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23分)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高 等 教 育
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各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各儿瞧起自各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给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赶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就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赶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各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各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么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些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的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们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们高人一等,能做好自各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有改动)
小题1:“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戆蛋”这一句话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根据“暴风雨夜”和“接待外商”这两个情节,概括“强”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历史不可复制 精神却能传承
记者(以下简称记):持续8年对西南联大的关注,你眼中的西南联大是什么样的?
张曼菱(以下简称张):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是到现在为止还发现得不够、张扬得不够,大家认识得也不够的一部历史;它是大学史,是一部学校史、教育史、人文史。应该让它浮出水面,进入大众的视野,让它所蕴藏的财富,成为社会的财富和大众的精神食粮。
记:                                                                
张:我希望知识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热爱研究西南联大。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到开放的世态,我们可以用广阔而不是狭隘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如果有人说这些饱经忧患的前辈们回顾历史仅是在进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说这些人过于偏爱历史的暗角。我不愿意以一种窥视隐私的投机方式,来进入这一部对于我们民族对于我们中国知识分子至关重要的辉煌历史。西南联大总体是一种光明,一种骄傲,一笔珍贵的财富。
记:你在《访谈录》(代序)中提到,在当代挖掘和发扬“重建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事关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联大的历史价值观”是什么?
张:体制,大学的管理,教授参与管理学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历史的价值观。甚至包括什么是校长,什么是教授夫人。当年联大的教授好不容易来到昆明就开始马不停蹄地进行讲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几节课就去游玩。这就是大学的“育人精神”。
同时,学风比知识重要。让学生保持自由的活泼的个性,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这才是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成为人才的输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书,它是一条河,在一直变化的、有生命力的,那个时代的人们穿着长衫讲着现代文明,创造了新的文化阶段。这种文化从“五四”以来开始延续,虽被战争所迫而颠沛流离,万幸的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的大师们,让5000年来的文化命脉得以延续。中华民族要实现全面复兴,必须要重拾这种文化精神。[
记:关注西南联大多年,你个人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人生识字孤独始,人读书识字就是为了提升自己,这是一种成长。求同总是发现异,人的成长就是不断验证这种孤独,你可以掩饰,但是不能拒绝。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你如何解决这种距离感?就是回报。回报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传统,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报,让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东西。
我是一个既草根又有高台运作的幸运者,我从云南走出去,如果总是说云南太落后了,那何处是归宿呢?当你追求个人价值到了一个极高点,一定要回报,这也是熊秉明先生给我的启示,他说过:远行与回归,否则就是没有灵魂。关注西南联大,收存西南联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回归,做这件事,让我感觉与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亲。
第二大收获就是个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现在已不是一般意义的作家,做这件事,影响着我的人生,对生命和价值观的思考、取舍。我珍惜与这些泰斗级大师们的情缘,不能让他们失望。与这些才华横溢、经历过西南联大洗礼的老人相处越多,越让我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第三,做这件事的过程,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要传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给学生们讲课,一个博士生说他只想看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的经历,我当着很多人批评他狭隘,没有人文基础,就成不了大师。过后他专门来找我签名,孺子可教!中国的年轻人是充满希望的,他们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没有人教他们。今后我会更多地给年轻人开一些讲座,把更多的回报给予他们,把大师们的衣钵、苦心传承下去,也会出一些面对青年,更加人文化的书。
注:张曼菱1947年12月生,云南华宁人。当代著名女作家、红学家、电视制作人、社会活动家。
(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西南联大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珍贵的财富”?(4分)
小题2:根据张曼菱的回答,请推测横线处记者的第二个提问是什么,并分析本文记者安排的提问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三国演义》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嘉是曹操的重要谋士,字奉孝。他以超人的智慧为曹操出谋划策,先后消灭了吕布、袁绍、袁氏兄弟,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郭嘉因病英年早逝。赤壁大战,曹操惨败,抚今追昔,他不禁痛哭失声。曹操哭郭嘉,既说明郭嘉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同时又暗含了对众谋士无能的鞭挞,是一种很高明的权数。
B.曹操兵败赤壁,趁天黑往彝陵奔逃。行至乌林之西、宜都之北,一笑诸葛亮、周瑜没有于此处埋伏军马,结果遭遇赵云伏兵截***;行至葫芦口,曹操再笑诸葛亮、周瑜,结果遭遇关羽伏兵截***。
C.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对明月,奠长江,横槊赋诗,高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让我们看到一位慷慨豪壮、壮志凌云的历史英雄。
D.诸葛亮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之后,又帮助周瑜制定巧借东风火烧曹营的决策,旋回夏口,布置人马待时截击曹操。黄盖带领诈降船只,乘机放起火来,火船顺风而下,曹军战船战船顿时一片火海。大火借着风势,一直烧到岸上大营,曹军全面溃败。曹操在逃命中连遭伏击,至华容,关羽念旧情放了他一马,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一上映,就受到普遍质疑和批评。不少人把它和老版相比,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不忠实原著。而导演李少红则坚持认为其实她才是“忠实原著”的,有片中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为证。我觉得这种争论模糊了焦点。
电视剧是视觉艺术、影像艺术,和小说原著文字形式有别。亦步亦趋而不顾艺术表现方式的不同,不见得就叫“忠实原著”。
哈姆雷特穿西装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不是;“铜钱头”是不是问题?我觉得也不是。今日的作品和版不像,当然不会成为问题。时隔二十多年,摄像技术等进步如此之大,如果充当旧版的影子,又何必重拍?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则更不是问题。观众的审美情趣随时代变迁而有差异,但真正“美”的东西始终能得到认可。
问题在于,号称“忠实原著”,实则暴露了导演和编剧用影像再现文字能力的贫乏、想象力的贫乏、运用镜头能力的贫乏、裁剪故事能力的贫乏,于是只好用旁白直接代替表演了事;问题在于号称吸取了昆剧的元素,昆剧的爱好者统统不买账,“铜钱头”从美感变成了恶谥;演员的扮相,“环肥燕瘦”的钗黛颠倒作“环瘦燕肥”,漱口成了吐口水,喷茶倒似弹射暗器……这就难以拿“忠实原著”来遮羞了。据我接触的“90后”们,只要看过原著的,就没有人喜欢这部剧的——他们还因自己莫名其妙成为挡箭牌,觉得十分冤屈呢。
和莎剧一样,《红楼梦》在中国俨然成为产业。从《红楼圆梦》《红楼复梦》种种续书始,对它的“翻修”就不曾停止过。严格来讲,大部分翻修都不太“忠实原著”。大浪淘沙,现在除了专门的研究者,那些续书因为思想的庸俗和文字的低劣,早被遗忘和淘汰。越剧《红楼梦》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突出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照旧被奉为经典,多少观众为黛玉之死一掬同情之泪。至于1987版电视剧产生于“探佚派”全盛时期,非但把后四十回统统砍去,换成了当时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不少情节大可商榷,即使对前八十回,也做了大胆裁剪扬弃,其实又何尝完全“忠实原著”?但是它的受众之广,影响之大,文化含量之高,只怕在国产剧中再无其匹。甚至因为新版的翻拍,让更多人愈发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这部呕心沥血的大制作。当年那批演员,活灵活现地存在于几代人记忆中,与原著难以拆分。
所以我绝不排斥《红楼梦》再一次翻拍,参照RSC《哈姆雷特》的经验,即使演员裸体上场我都能够接受——只要他们演的确实是《红楼梦》,而不是被谑称为“天雷梦”的东西。                                   (节选自2010年7月26日《文汇报》)
小题1:下列有关 “忠实原著”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不大赞同有些人的“指斥它风格怪异,糟蹋经典”观点,因为那些人对“忠实原著”有误解。
B.作者也不赞同导演李少红的“大量直接取自小说的旁白”来作为“忠实原著”的解释。
C.作者认为,“忠实原著”就是要按照原著的故事情节或者原著的精神来具体演绎。
D.在作者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忠实原著”有时候也并不排除大胆裁剪扬弃的一些做法。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新版剧用原著旁白代替表演算不上忠实于原著,只能表明编导能力有问题。
B.运用现代化的摄影技术不应成为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批判的依据。
C.由于审美情趣的不同,试图贴近“90后”年轻人的做法本身无可非议
D.文字能力、想象力以及运用镜头能力等的贫乏是演员拍戏的最大的障碍。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那种不顾电视剧特有的视听艺术而跟随原著亦步亦趋的做法并不见得就是忠实原著。
B.昆剧爱好者以及一些“90后”对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创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否定。
C.那些不大“忠实原著”而思想庸俗和文字低劣的原著翻修最终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社会所淘汰。
D.越剧《红楼梦》以及1987版的电视剧都省略了家族衰亡的线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坚硬的荒原①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④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
⑤“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啊?”“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孩子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
⑦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⑧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⑨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⑩一抔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抔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抔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注】①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中三个孩于 “刨坑”、“攒土”、“浇水”等具体行为和过程的象征意义。(6分)
小题2:文中说“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具有哪些品格?请结合全文概括阐述。(5分)
小题3: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中那一望无际坚硬如铁的荒原象征着生命;瘦骨嶙峋、冷若冰霜的老人象征着意志,而那三个消瘦、穷苦的可怜的孩子是人的机能的象征。
B.老人冷酷无情地逼迫孩子们播种耕耘,三个小孩用牙齿啃穴用口腔攒土用泪水浇灌,种子在坚硬的荒原上在泪水中生根发芽成长结果。这些运用这种荒诞的手法严重脱离了现实。
C.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突出了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种树作铺垫。
D.“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告诉我们人类凭借坚强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绿洲,人类与外在环境的奋力执着的抗争表现了人类不甘屈服的伟大精神。
E. “坚硬的荒原” 生存环境恶劣,是人类奋力抗争的背景(或对象),在荒原和人类的对峙关系中,表现生存环境的险恶,人类的无能为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