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字米开朗基罗的天空赵丽宏梵蒂冈是国中之国,城中之国。它其实只是古都罗马城中小小的一方土地,然而它却令全世界瞩目。0.4平方公里,大概是全世界最小的国家...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
米开朗基罗的天空
赵丽宏
梵蒂冈是国中之国,城中之国。它其实只是古都罗马城中小小的一方土地,然而它却令全世界瞩目。0.4平方公里,大概是全世界最小的国家,然而这里却拥有地球上最伟大的教堂,拥有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博物馆。
圣彼得大教堂花了一百多年才完成它雄伟的工程,米开朗基罗设计的金色穹顶成为罗马城中一颗耀眼的恒星。大教堂一年到头敞着大门,人人都可以免费走进去。天主教徒们进去拜谒耶稣圣母,聆听天国福音,让灵魂接收洗礼;艺术爱好者们进去参观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漫无目标的旅游者进来看热闹,看欧洲人如何在五百年前建造起如此宏伟的建筑。不过,不管你心怀着何种目标来到这里,灵魂都会受到震撼。你会被教堂中神圣安宁的气氛震撼,会被那些静静地凝视着你的雕塑和壁画震撼。
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之作《圣母的哀伤》,就陈列在离大门口不远的一侧。美丽的圣母抱着死去的耶稣,满脸悲伤,那种庄严和逼真,那种优雅和凝重,让每一个观者为之凝神屏息,不敢发出声音,唯恐惊扰了沉浸在悲伤中的圣母玛利亚。这尊雕塑,是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米开朗基罗创作这件作品时,只有25岁。当时,人们面对这座雕像,惊讶得失去了言语,没有人相信它出自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之手。米开朗基罗一怒之下,半夜里悄悄溜进教堂,在圣母胸前的绶带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据说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刻下自己名字的雕塑。这位旷世奇才,当然有资格在他的作品中刻下名字,即便是刻在圣母的身上。教堂大厅中间有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个铜质亭子,四根布满螺旋形花纹的高大铜柱,托起一个雕刻着无数人物和花饰的巨大穹顶,这是教皇的讲坛,更是艺术家的陈列坛。
我曾两次走进圣彼得大教堂。第一次离开时正是黄昏时分,教堂的金色圆顶在夕照中闪烁着金红色的光芒,钟楼上铜钟齐鸣,钟声传遍了整个罗马城。第二次去圣彼得大教堂,是圣诞节后的第二天,走出教堂大门时,天已经落黑,罗马正在下雨,雨雾弥漫中,教堂前的大广场上一片彩色的雨伞,如无数沾露的蘑菇,在灯光和水光中晃动。依然是钟声回荡,钟声仿佛化成了细密的雨丝,从天上落下来,融化在万家灯火中……
对热爱艺术的人们来说,圣彼得大教堂右侧的西斯廷教堂也许更有吸引力。这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博物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无数经典名作,都被收藏在这个博物馆里。站在西斯廷教堂大厅中央,抬头看天花板上的壁画,那是场面浩瀚的《创世纪》。天堂人间,凡人天使,空中的树,地上的云,梦想中的神殿,传说中的巨人,在巍峨的穹隆间翩跹起舞……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幽闭数年,一个人站在空中挥笔冥思,把天堂搬到了人间,把凡人和天使融合为一体。上帝创造人的传说,在这里被简化成一只手指地轻轻点拨,上帝的手指,和凡人的手指,在云天间接触的瞬间,便诞生了伟大的奇迹。画家的奇思妙想和神来之笔,使所有的文字失色。
我站在西斯廷教堂大厅的中间,抬头仰望那铺天盖地的《创世纪》,感觉人的渺小,也感觉人的伟大。在天堂和神灵前,人是何等微不足道,然而这天堂和神灵,都是人类的想象和创造。你可以想象,如果你怀着虔敬的心,对天空伸出你的手指,会有来自天空的手指,轻轻地触碰,点开你的心灵之窗
环顾四周,无数人和我一样抬头仰望,沉思,在米开朗基罗描绘的天空之下。
小题1:根据文意,具体说说人们来到圣彼得大教堂灵魂为什么都会受到震撼?
小题2:根据上下文,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惊讶得失去了语言。
答:                                                                  。
(2)在这里被简化成一只手指的轻轻点拨。
答:                                                                  。
小题3:结合文中对米开朗基罗的描述,谈谈你对“旷世奇才”的理解。(6分)
小题4:文中末尾写“无数人和我一样抬头仰望,沉思,在米开朗基罗描绘的天空之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小题1:①米开朗基罗设计的金色穹顶;②神圣安宁的教堂气氛;③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圣母的哀伤》;④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场面浩瀚的壁画《创世纪》。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字米开朗基罗的天空赵丽宏梵蒂冈是国中之国,城中之国。它其实只是古都罗马城中小小的一方土地,然而它却令全世界瞩目。0.4平方公里,大概是全世界最小的国家】;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城市天空里的彩虹
胡 弦
雨后的傍晚,我从一个小饭馆里吃了饭出来,无意间抬起头来,竟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
这是一条狭窄的小街道,每当汽车开过,行人都要小心地闪躲。路边是稀疏的行道树,树梢上面是人家的窗户,窗台上挑出的竹竿晾晒着衣服,楼的棱角折出各种杂乱线条。但就在这一片杂乱的上方,出现了一道彩虹,怎不让人惊异。
我驻足观看。虹十分艳丽,虹身不太宽,但弧度优美,像一座标准的拱桥跨在天上。因为天色向晚,空中又有浓云堆积,它的艳丽更显得分外耀眼。虹往往给人飘逸的印象,但这道虹上部红紫,中间明黄,下部绿蓝,色彩在渐变中显得严整,甚而有了点儿刚劲的味道,似乎是在把它的美用力地布置在那儿。
我的仰望引起了路人的注意,有几个停下了脚步,也跟着仰望,其中一个还惊奇地叫了一声。是的,跟着我抬起头来的人,也许只是以为这街道上方的楼层发生了什么事,比如某家的夫妻大声吵架,摔东西,或者收衣服时褂子不小心掉在了电线上之类,不料,他们却看到了美丽的彩虹。
“好久没看到彩虹了!”一个老者说。
“是啊,真好看!”另一个人应和着。
“快来看彩虹,真的彩虹!”一个从茶叶店里出来的妇人,反转身子朝店里喊。她在喊店里的一个小女孩,那是她的孙女吧。小女孩像一团绒球似的从屋子里跑出来,也许,她有生以来还没看到过真的彩虹,而只是看过彩虹的图片。
众人的站立影响了交通,一个司机在按喇叭,他开着一辆小货车,等大家让开了道,他又不急着开了,他从窗口探出脑袋,望着天空说:“嗬!”
但虹很快就消失了。也就是十几分钟吧,天空暗了下来,小巷也恢复了原来的秩序,地上的霓虹开始闪光。
我慢慢走着回家,脑子里却残留着虹的影子。我在想,临近黄昏时,一道虹出现在城市上空,此景必有深意。一道虹,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短短的十几分钟,在这座城市里有多少人看到了虹?又有多少人对天空中的变化一无所知?
我想起小时候的情景,那时,每当有虹在天空中出现,我们就朝着它奔跑,奔跑,在雨后清新的大地上,在泥泞和积水上,我们追逐、嬉戏,像一群快乐的水珠。微凉而透明的岁月啊,所有感觉都是幸福的,包括滑倒,包括虹。那微微颤动的虹,是我们滑倒时摔出体外的笑声和疼。在激情澎湃的青春时期,又有多少次,我和同龄人仰望着虹,心中溢满了憧憬。虹,一直是美好和纯净心灵的象征。
已有多久不曾看见虹了,十年,或者二十年?现在,虹越来越少见了。除了日益严重的自然污染,一定还有另外的原因吧?
我望着从街道上走过的同类,忽然有了答案:处身在这样一个掘金的时代,人人奋勇,表现在走路上,低着头匆匆往前赶者多,哪有抬头望天的闲情呢!
但天空,一直为我们保留着它的美丽。举头望天,天上不会掉馅饼,但天上有彩虹,有和心灵对应的空间。虹,多像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理想的化身。
小题1:作者回忆小时候见到的彩虹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现代社会“虹越来越少见了”?(5分)
小题3:文章第三段说:“甚而有了点儿刚劲的味道,似乎是在把它的美用力地布置在那儿。”请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小题4:请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彩虹有哪些内涵。(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强调儒学,强调以“中庸”、“中和”为标准,强调一统、整齐划一的美,发展个性则是离经叛道的,不足取的,人的思想与行为都要循规蹈矩,不偏激。这样,在色彩的选择上势必选择黑、白、灰。灰是复色,是中性色,与其它颜色相结合都不会发生冲突。“洗尽铅华,卓尔名贵”,是我国传统的崇尚释躁平矜、平淡自然的美学思想的写照,因此,代代相传,起主导作用的黑、白、灰的“中和”色彩在人们的心理和环境中不自觉地沿袭下来。中国大地上的民间建筑,黑瓦白墙极为普及,连中国的围棋,棋子也只有黑、白二色。被认为是我国正宗艺术的中国画,一段时期曾排斥缤纷色彩的运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书法艺术,则更是黑与白的王国。除了皇帝御批点朱时,任何人使用颜色书写则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或是不正经的野狐褝。
中国人偏爱黑白艺术,更喜爱黑墨白纸的书法艺术。书法家们将自己的炽热情感,通过高潮的书写技法,以黑色的笔画线条倾注在一张张洁白的纸上,使观赏者如痴如醉。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被尊为“书圣”。
“计白当黑”、“知其黑,守其白”,即如何营构每个字的结体,如何营构整幅作品的布局。你如果真正懂得了书法中黑色的奥妙和白色的运用,你的书法就会大有长进了。
书法用墨讲究宜浓不易淡。浓墨有神,淡墨无彩,苏东坡用墨如黍米珠光,如点小儿黑睛。颜真卿用浓墨轻吐如蚕,精气内敛,形质动荡。米蒂用浓墨,墨酣意足,沉着痛快。但也有人专写淡墨,明朝董文敏开创淡墨一派,清朝则出了个“淡墨太守”王文治。用墨讲究“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神韵约略浓淡之际,韵生纸墨想发之间”。若你能巧妙地运用墨色,就能自然而恰到好处;若你运用墨色能得天地自然之意而达到极致的地步,你的书法又将臻新的境界。
被称为黑白艺术的中国书法,并非只有黑(黑的颜色)白(纸的颜色)二种颜色,其实,还有其它各种颜色相符相衬地配合在一起,只是不明显罢了。其中最主要的是红色的印章,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当书房作品完成之后,“三分作品,七分装裱”,经由装裱师装裱后的作品又将是另一番情景;白底黑字红印章的作品外面搭配上了有色彩的绫或纸,你能说完整的一件书发作品只有一种黑的颜色?
近几年的书法界,逐渐兴起一股“好色”之风。一个书法展览会,其中一大部分作品是用彩色宣纸来书写的。固然,缤纷的色彩,更夺人眼球,本来稍嫌平淡而沉静的黑白世界中,添加了色彩元素,使整个展览顿时活泼起来。
钟繇云:“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我喜爱多彩的世界,崇尚色彩,但更崇尚黑与白构筑成德艺术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求“中庸”“中和”的儒家学说压抑人的个性,强调做人要中规中矩、不偏激。
B.几千年封建社会里中国人在色彩选择上都不喜欢用不会与其它颜色发生冲突的中性色,这与他们信奉儒学有关系。
C.中国人在传统上推崇的平淡自然与平和有涵养的美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比如,中国人推崇水墨画而排斥缤纷色彩。
D除了皇帝所有人在任何时间用颜色笔书写都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或者不正经的野狐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喜欢黑墨白纸的书法艺术归根结底源于中国人对黑白艺术的偏爱。
B、“计白当黑”就是指书法家在字形构造上,的疏密枯湿的合理安排和整幅画面的字形与留白的恰当措置。
C、“润含春风,干裂秋风”就是说书法家在用墨的时候浓淡枯湿要相得益彰。
D、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被视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中国人对书法艺术痴迷的一个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文敏、王文治在用墨上喜用淡墨,这与中国书法用墨讲究是不一致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书法上的成就。
B、书法艺术之所以被称为黑白艺术,并不是因为书法作品中只有黑白两色。
C、“三分作品,七分装裱”是说装裱对书法作品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D、作者对近几年书法界兴起的“好色”之风十分推崇,认为缤纷的色彩能使平淡而沉静的书法艺术更加活泼,更吸引人的眼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25分)
梁思成:有所专而又多能,精于一而又博学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建筑学界一代宗师,毕生为近代中国建筑学术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61年,他撰文教导清华学生 “求学问需要精,但是为了能精益求精,专的更好就需要博。”“既有所专而又多能,能精于一而又博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求学上应有的修养。”
  梁思成先生1901年4月出生于日本,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著名学者、清华国学院导师。梁思成出生时,正是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他的出生给这个动荡不安的家庭带来了欣慰。梁启超给他取名“思成”,希望他多思而事业有成。
  中华民国成立后,梁启超一家回国,先住天津,后搬至北京。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开始了8年的清华求学生涯。
  清华求学期间,梁思成才华出众,爱好广泛,对音乐、美术、体育都有浓厚兴趣。梁思成不但多才多艺,还是学生运动领袖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是清华“爱国十人团”和“义勇军”等社团的中坚分子。一次,梁思成和同学进城宣传被拘,他与其他人一起坚持斗争,迫使军阀政府派一名参议员当众道歉,在军乐队护送下凯旋回校。由于他具有冷静而敏锐的政治头脑,被同学誉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
  1923年梁思成于清华毕业,1924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建筑,开始了作为建筑家的光辉生涯。
  梁思成出生之时正是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灾难之际,在学校和家庭里都受到深切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外求学时,他看到外国博物馆收藏着不少被帝国主义掠夺去的我国文物珍宝,看到许多西方国家对古代建筑文物都有妥善保护并有专门机构进行长期而系统的研究,而仅有的几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著作都是外国人写的,深感这是一种民族的耻辱。从那时起,他就下决心要写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
  在上世纪30年代的动荡岁月里,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及他们的同仁,以简陋的交通工具,奔波于穷乡僻壤与山峦沟壑中,从事艰辛的古建筑踏勘与测绘调查,对中国古建筑研究做开拓性的工作。他坚持调查研究,从总结匠人抄本经验起步,用现代的建筑表现方法,记录整理古代建筑遗产,成为我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他克服生活和身体上的种种困难,历经数年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著作,迄今此书仍以其先例精当、引文浩博、文字精炼而独树一帜。同时他还用英文撰写了《图像中国建筑史》等。李约瑟曾称赞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历史学家的翘楚。
  梁思成是我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他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培养、发掘和团结了一大批人才,他经常说“君子爱人以德”,并以满腔热情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普遍爱戴。
  梁思成认为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综合体,他对文化的理解并非狭义的限于某些学科,而是涉及到更广更深的领域。他主张建筑师必须有广泛深厚的文化修养,建筑师的认识领域要广,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本质的是建筑师应当是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他强调教育要“理工与人文结合”,认为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人文教育缺乏,形成“半个人的世界”,只懂得工程而缺少人文修养的人只能算半个人,他反对“半个人的世界”。在建筑系课程设置上,他有意识地加强专业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认为学术修养要博精结合,“‘专’不等于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牛角尖’里”。“既有所专而又多能,能精于一而又博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求学上应有的修养。”“为了很好地深入理解某一门学科,就有必要对和它有关的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否则想对本学科真正地深入是不可能的。”
  梁思成先生将自己一生的心血投入教育事业,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结出了丰硕成果,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就是对先生最好的汇报。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梁思成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古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迄今仍以其选例精当、引文浩博、文字精练而独树一帜。
B.在动荡的岁月里,梁思成及同仁克服了重重困难,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的建筑表现方式,记录整理了古代建筑遗产。
C.梁思成有狂热的政治热情、冷静而敏锐的政治头脑,被同学们誉为“一个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
D.梁思成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深厚的人文素养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E、梁思成认为深厚的文化素养,专而多能、精而博学是成就一位建造师的决定性因素。
(2)李约瑟曾称赞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学家的翘楚,为什么?(6分)
                                                                       
(3)请简要概括梁思成为中国的近代建筑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6分)
                                                                        
(4)梁思成教导清华学生“既要所专而又要多能,能精于一而有博学”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北京近日开始整治商家在广告中滥用成语的行为。实际生活中,滥用汉语成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打开电视,2011年是农历兔年,你“宏兔大展”了吗?“钱途无量”了么?日常生活享受“口蜜腹健”(营养液广告词)了么? 除了广告文艺节目甚至某些新闻媒体也都出现过。
②怎样看待“滥用成语十分普遍”的问题呢?首先我们必须界定什么样的使用是滥用,什么样的使用不是滥用。并不是说对成语中的某个字进行变化使用,就都要归入“滥用成语”之列。
③成语的使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需要发展变化,惯用语、俗语、谚语、诗句等也是,人们在使用中经常会根据需要而加以发展变化,巧妙地化用,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这种化用是修辞学上的一个修辞格,名叫“仿拟”,就是仿照已经存在的现成的语言形式而拟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利用仿拟法构词造句,常常有仿音(即谐音)、仿义、仿形和套叠相仿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谐音相仿的用例为最多。谐音相仿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词、成语等已有的影响,仿拟化用之后,以音近或者音同所带来的亲近感觉,制造出意蕴深厚、妙语迭出的意外表达效果,出奇制胜使新作品及其影响广为流传。
④如果仿拟不够成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这样的仿拟之作,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成语的滥用,没有达到作者要表达特殊意思的目的,甚至还可能引起人们的反感。
⑤拙劣的仿拟成语对语言健康肯定是没有好影响的。无论它用得正确与否,首先在程度上已经是“滥”了。另外,媒体滥用成语现象的不良影响尤甚。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在引领并传播着规范的语言。媒体的影响力会使其中所用的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力加倍放大。媒体语言应用规范则宣传效果好,广大受众受益;反之,则受众遭殃。
⑥仿拟成语是成语魅力的体现,汉语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名人故事、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极强。
⑦过度的、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的形成与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有一定关系,人们“享受”快餐文化,很难潜心读书,甚至不求甚解,使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语言的使用只是其中一个表征。
⑧这种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形成,与我国国民语文素养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大家不读书,语文素养不会太高。所以,要避免仿拟成语拾人牙慧,甚至闹笑话的状况,需要进一步提升国民的语文素养,要大家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读书。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3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仿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仿拟”是根据需要对已经存在的现成的语言形式进行巧妙地化用而拟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B. 谐音相仿利用人们熟知的语词、成语等已有的影响,仿拟化用之后,以音近或者音同所带来的亲近感觉,制造出意蕴深厚、妙语迭出的意外表达效果。比如“咳不容缓”(止咳药广告词)。
C. 利用仿拟法构词造句,常常有仿音(即谐音)、仿义、仿形和套叠相仿等几种类型,其中尤以谐音相仿的用例最多。
D.如果仿拟不够成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这样的仿拟之作,常常会被人们认为是对成语的滥用。
2.下列选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即使使用正确,在程度上过分“滥”用以及手法拙劣的仿拟成语对健康语言也肯定没有好影响。
B.因为媒体是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最主要和基本的用语,它引领并传播着规范的语言,所以媒体滥用成语现象的不良影响更加严重。
C.对成语的滥用常常是指不够成功的仿拟,这种仿拟容易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甚至情感不和谐的感觉。
D.成语的魅力体现在仿拟成语上,因为汉语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寓言传说、古人原句和谚语俗语等,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表现力极强。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媒体尤其是广告滥用成语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当似是而非的成语充斥耳畔,会对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影响。
B.过度的仿拟、笨拙的仿拟这种语言使用现象折射出一种浮躁的文化心态,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不良影响。
C.浮躁文化心态的形成是信息化时代、读图时代,人们习惯于“享受”快餐文化,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心理状态之后的恶果。
D. 简单而机械地模仿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因为人们读书不专心甚至不求甚解,这种心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女教师的特异功能
张玉庭
  假如没有粉笔,你知道怎么上课吗?请准许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头有一所小小的学校。
  有一天,上课必需的粉笔突然用完了,女教师便想了一个办法。她找了杯清水,然后对孩子们说:“来,老师蘸着水在黑板上写,上课——”孩子们懂事地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她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学。
  当然了,这需要速度——因为,只要教得慢了点,或者记得慢了点,那用水写的字就立刻干了,看不见了。
  这以后,每当没有粉笔的时候,女教师就以水代笔;而可怜的孩子们,也便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
  一天,女教师哭了。她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蓬头垢面的孔乙己,为了教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认字,曾用他的长指甲蘸着酒,在柜台上写过“茴香豆”的“茴”字;可是今天,她——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却要用那仙女般的纤纤玉指,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在冰凉冰凉的黑板上耕耘了!可她想想,又笑了。磨秃了自己的手指头,却丰富了孩子们的心灵,值得。
  她从容,坦然,一如既往。
  又一天,她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突然发现杯子里的水已全部漏完。——也难怪,那盛水的杯子太陈旧了,陈旧得让人想起这个古老民族的沉重的历史。
  没水,怎么板书?没水,怎么上课?也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水——亮晶晶的水珠——水!水!有水就能上课!女教师猛地转身,在黑板上不停地写了起来。
  她写得飞快。孩子们也记得飞快。
  就这样,每当她转身板书的时候,那指尖上的水珠也就恰到好处地冒了出来。
  天!她从此有了特异功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古怪教育的奇异结果,便是造就了一批可以高速理解、高速记忆、高速运算的神童。也正是由于这种神奇的高速度,这批神童被一所著名的大学破格录取了。
  后来,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批神童,发现他们都具有特异功能,即: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地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悲剧,还是喜剧。
那么,从女教师的手指上奔涌而出的那些液体,究竟是什么呢?有人化验过,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报载,在七届人大的一次分组讨论会上,一位来自山区的小学教师,曾经含着泪讲了这样一件事:因为没有经费,买不起粉笔,他们曾用手指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没有摆脱贫穷的偏僻的山村,在上课的基本工具粉笔短缺的情况下,女教师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创造性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B.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创造灵感,女教师“神奇的上课板书方式”终于造就了一批神童,故事令人感动。
C.作者用“亭亭玉立”和“仙女般的纤纤玉指”满怀深情地刻画了女教师的美好形象,虽然是纤弱的女性却承担起振兴贫困山区教育的使命。
D.偏远山区对教育的不重视,使我们想到民族未来和教育的均衡问题,这不能不让女教师有了沉重的使命感。
E.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表达了对现实的忧虑,对女教师充满了诗意的赞美,发人深思,令人动容。
(2)可是有一天,女教师“哭了”后来又“笑了”。试从人物的哭和笑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6分)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女教师的形象。(6分)
(4)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右手的手指尖上,正在不断地渗水——亮晶晶的水珠——水!水!有水就能上课!女教师猛地转身,在黑板上不停地写了起来。这个情节有人认为令人感动,有人认为有些荒诞,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