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国学大师钱穆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学大师钱穆
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范围涉及史学与史学史、哲学及思想史、文化学及文化史等,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如《国史大纲》、《国学概论》、《中国思想史》等,总共1400万字。
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1930年,他在燕京大学教国文时,看见“M”楼、“S”楼、“贝公楼”时,极为不快,质问学校当局: “此何文?所谓中国文化者又何在?”事后,学校采纳了钱穆的建议,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
钱穆大半生在中华民族危亡和西学东渐、中国文化衰落的年代中度过,他时时刻刻都在思索,如何才能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赶快学到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好把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地位支撑住;第二,如何学到了欧美西方文化的富强力量,而不把“自己传统文化精神丧失掉”。若第一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国家民族根本不存在;若第二问题不解决,则中国的国家民族虽存在,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失。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它必须要体认和凭借中国文化自身的机制。只能从以往的旧有中孕育生成,决不能凭空翻新,绝无依傍。
钱穆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1933年秋,钱穆在北大一人独任“中国通史”课。经过一年的讲授,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中国通史”课。钱穆的“中国通史”课,事实性强,不尚空谈,有考有识,简要精到。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如他比较中西文化,说秦汉文化犹如此室的四周遍悬万盏明灯,打碎一盏,其余犹亮;罗马文化像一盏巨灯,熄灭了就一片黑暗。当时钱穆讲课的教室设在北大梯形礼堂,是普通教室的三倍。每一堂课听者近三百人,坐立皆满。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据说只有胡适一人可与之媲美。
钱穆学识广博,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1942年9月8日,钱穆带学生徒步到新都赏桂,途中告诉严耕望等人:“一个人无论读书做事,一开始规模就要宏大高远,否则绝无大的成就。……中国学术界实在差劲,学者无大野心,也无大成就,总是几年便换一批,学问老是过时!这难道是必然的吗?是自己功夫不深,写的东西价值不高!求学不可太急,太急,不求利则求名,宜当缓缓为之;但太缓又易懈怠,所以意志坚强最为重要。”至于读书方法,钱穆谈道:“读书或采直阅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之,久了自然可尽奥旨。”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这些治学和读书的经验是他多年积累而得,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钱穆自1912年登上讲台,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学、中学、大学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1990年钱穆在台湾辞世。有人称他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的守护者》)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钱穆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作70余种,总共1400万字,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国学大师。
B.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能自外生成,也不能凭空翻新。据旧开新、老干萌新便是钱穆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的道路。
C.钱穆是当时北大最叫座的一位教授,不仅因为他学力、才气兼备,讲课深入浅出,还因他富于民族感情,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
D.钱穆认为只要不急于求名求利、意志坚强,就会学问不过时、学术成果有价值,最终读书做事有大成就。
E.钱穆是自学成材的名家,在多年治学和读书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他摸索出的“直阅式”“跳跃式”“闲逛式”等读书方法都有借鉴价值。
小题2:“钱穆是一位民族意识强烈、文化情结深厚的史学家”,为什么这样评说钱穆?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为什么说钱穆“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有人称钱穆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此后国学大师四字成为绝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师”的认识。(6分)
答案

小题1:答B给2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小题1:①钱穆很重视语言文字对于民族文化的承载作用,在燕大任教时,要求校方将建筑的英文名称改为汉语名称;②钱穆时刻都在思索使中国既达到富强而又不失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途径,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为中国文化发展指出据旧开新的道路。
小题1:①钱穆教学风格独特,教学效果好。②钱穆教学经验丰富,他把自己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对后来的治学者多有启迪。③钱穆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
小题1:答案示例:大师应该是有才华有建树的人。①钱穆学识广博,治学范围广,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②著作等身,毕生著作总共l400万字;③成就多面,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史学家,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
解析

小题1:A正因如此错,前后无因果关系。C认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错,不能丢掉中国文化。D只要就,有误,这不是充分条件,而只是必要条件。
小题1: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将“M”楼改为“穆”楼,将“S”楼改为“适”楼,“贝公楼”改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冠以中国名称。一部分为
他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指出,西学东渐后,中国人面临两大问题。
小题1:第三、四自然段为此内容。可从中找出三点内容。1、形成了具有钱氏风格的“中国通史”课。上课时满腔热情,激荡全室又能深入浅出、就近取譬。2、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利用各种机会把自己积累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3、钱穆自1912年登上讲台,先后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等地的小学、中学、大学任教75年,培养出众多著名的文史专家。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为开放题,切入点可参考前几题,可从他的成就、学识、风格等入手。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国学大师钱穆国学大师钱穆学识广博,著作等身。按传统学科分类,他兼及经史子集四部,为传统国学中的“通儒之学”。按现代学科来看,其治学】;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绝顶聪明与额外愚蠢   陈子展
郑板桥有一句常常爱说的话:“难得糊涂。”我曾藏过他写的这四个字的横幅,对于他那种篆隶兼行的字,字里面所含的意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郑老先生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要装糊涂,自然不免几分做作。但在一般仅有世俗之见的读书人看来,他有官不做,有财不发,有福不享,偏靠卖画卖字过活,老死江湖,又未免额外愚蠢了。
偶然和周谷城先生论到当代人物,他以为绝顶聪明的人,同时额外愚蠢。话是好像矛盾,其实有大道理在。不过这个道理懂得的怕不见得十分多,就是懂得,未必有人会自己承认自己额外愚蠢。倒是自命绝顶聪明的人太多,每每把人家看做额外愚蠢,此所以人人自命什么天才什么才子,个个被人骂做什么低能儿什么傻子什么笨伯等等也。
老子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他还教训孔子道:“良贾深藏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他要孔圣人去掉一点骄气。孔子毕竟是圣人罢,他自愧浅薄,以为老子高深莫测,把老子比做一条龙。自然,龙是被人家作为一种神物,同时它也被人家认做一种聋虫。据说聋字从耳,龙耳,本是形声字,却又兼有意义,说是龙没有耳朵,拿角来听的,这就可见龙顶聪明,可以比做圣人,又顶不聪明,连耳朵都没有,真可算得是一种聋虫了。拿这东西来比喻老子,真是再好没有了。孔子既然到过老子那里,登过龙门,他也就沾了一点龙气,学了一点乖。他虽然不肯学像神龙一样的老子,见头不尾,逃开这个人间,出关而去,不知去向,可是他在当时能够鬼混过去,做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大龙头,还得被人家称做圣人,他是懂得神龙变化、左右逢源之法的。他有时做圣人,有时又做蠢物。他称赞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他自己也会看风使舵,绝顶聪明额外愚蠢兼而有之,此所以有人恭维他是“圣之时者也”!孔子难学又最好学,所以自古以来圣人之徒最多。
是学孔子又智又愚,时时变化的哲学(文言叫做中庸之道)好,还是学老子原来是上智,偏偏要做下愚的好?当代不是没有圣人,不是没有绝顶聪明像老子孔子一流的人,好歹由他自择。至于在下呢,孔子既不学,老子学不到,原是额外愚蠢的人,安分守己,还是额外愚蠢的好吧
(选自1935年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版《人间随笔》,有删改)
小题1:文章开篇从郑板桥写起,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文中为什么说“孔子难学又最好学”?(6分)
小题3: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起码有六十岁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尾《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4分)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的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内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虔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一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的再现出来,因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出色。
小题2: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和“神情凝重的唱赞美诗的教士”为什么会给予作者这种感受?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分析。(4分)
小题4:“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在文中有哪些具体的含义?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现实简要探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共23分)
演奏快乐
①曾经有人对我说过:“听说,摩天轮的每个格子里都装满了幸福。在我仰望摩天轮之际,是否也能感到些许的快乐?那么,幸福为什么离我如此遥远?”我对这个人说:“既然想要幸福快乐,为什么只是仰望摩天轮,而不去亲身体验一番?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会感悟到幸福与快乐……”
②的确,快乐的人是会演奏快乐的。
③演奏快乐,就是品位快乐。不论是巍峨雄壮的高山,广袤无垠的大海,云彩飘飘的蓝天,还是沁人心脾的气味,绚丽斑斓的色彩,感人肺腑的话语……这些如宝石一般晶莹璀璨的快乐总是在我们身边盘旋。眺望高山,我们应有心田豁然开朗之感;遥望大海,我们应为生命的宽广而骄傲;仰望蓝天,我们应为云朵飘散后的重聚而高兴……懂得品位这些快乐的人,自然会得到快乐的青睐。
④演奏快乐,就是留住快乐。流星瞬间的消逝,昙花一现后的凋零,蒲公英随风飘零……这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总会带给我们瞬间的幸福与快乐。快乐的人知道将快乐延续:流星消逝,还有宁静美好的星空;昙花凋零,还有来年绽放的期许;蒲公英飘走了,还有随风飞舞的绚烂……即使人生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试图留住这些快乐,学会将快乐延续。那么,快乐的天使终将降临在你的身上。
⑤演奏快乐,就是寻找快乐。童年时的我们是那般天真灿烂:一个硬币能让我们玩儿出许多花样;一张纸能让我们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一个易拉罐能让我们踩成高跟鞋;
                                                                       
                         ……那时的我们有什么忧郁?有什么烦恼?那时的我们总是寻找快乐,沉浸在快乐的梦幻里。现在为什么不能?考试没考好会难过很长的时间,比赛失利了会不停地责怪自己,恋人离开了会惆怅得难以自拔,工作不顺利会一个人生闷气……难道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代价?在历经沧桑,饱受岁月的洗礼之后,那份童年时寻找快乐的本能也消逝得无影无踪。万世沧桑,悲欢岁月,痛苦难免,可是,懂得寻找快乐的人,快乐的旋律总会在他的心头回响。要相信,仰起头,就有蓝天!
⑥你是否还在仰望摩天轮,期盼些许的快乐?不妨亲自去坐一下吧。独自转动的摩天轮,会带你领略你所想不到的快乐!快拿起你心爱的乐器,从现在起,用你的心灵去演奏快乐。相信你能演奏出无比精彩的乐章!
相信,快乐的乐曲可以演奏到地老天荒!                            (选文有删改)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2:综观全文,作者开篇和结尾都写了摩天轮,简要分析作者写摩天轮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演奏快乐,就是寻找快乐。相信你在童年时代也寻找到了许许多多的快乐。结合你的体验为第⑤段空白处补写两个句子。(注意:不要答在第⑤段空白处,6分)
答:童年时的我们是那般天真灿烂:一个硬币能让我们玩儿出许多花样;一张纸能让我们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一个易拉罐能让我们踩成高跟鞋;                              
                                                             ……
小题4:请谈谈你对全文最后一个句子的理解。(4分)
小题5:你会演奏快乐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演奏快乐的。(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欧也妮·葛朗台》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夏尔得知父亲自***的消息时痛不欲生,葛朗台却嘲笑道:“这年轻人真没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要。”当欧也妮央求他救济夏尔时,葛朗台威胁说要送她到修道院。
B.欧也妮把自己的嫁妆全部送给了夏尔,她的父亲发现这件事之后,就把她幽禁在房间里。欧也妮没有火取暖,只有面包和清水度日,夏尔只能在夜里给她送点吃的。
C.老葛朗台的葡萄园这一年收成非常好,他十分高兴,于是从太太的衣柜里挑了一件漂亮的衣服,送给了拿侬。这是老葛朗台送给拿侬的许多礼物中最贵重的一件。
D.德·蓬风先生去世后,作为丧夫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她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天国,并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
小题2:阅读下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5分)
老家伙扑向梳妆盒,犹如猛虎扑向熟睡的孩子。“这是什么?”说着他一把将那箱宝贝抓过来,站到窗子旁边。“是真金!是金子!”他大叫起来,“金子真多!足足有两磅。哦!哦!夏尔给你这个,换走你美丽的金币。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是宗好买卖啊,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承认你。”
老家伙就是葛朗台,接下来他想做什么?夏尔为什么把“梳妆盒”给了欧也妮?“梳妆盒”后来怎么还给夏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我的早年生活 (丘吉尔)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
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 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我进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是极其严格的。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这非常难得,因为拉丁文试卷上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我在试卷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试题的编号“1”,经过再三考虑,又在“1”的外面加上一个括号,因而成了〔1〕。但这以后,我就什么也不会了。我干瞪眼没办法,在这种惨境中整整熬了两个小时,最后仁慈的监考老师总算收去了我的考卷。正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这说明,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是一个不以卷面分数取人的人,直到现在我还非常尊敬他。
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
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正是由于长期在差班里待着,我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他们全都继续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以及诸如此类的辉煌的学科,我则被看作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光荣的事情。几年以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优美的拉丁文诗歌和辛辣的希腊讽刺诗而获奖成名的同学,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语来谋生或者开拓事业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自然我倾向让孩子们学习英语。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英语。
我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这着实让人觉得自相矛盾。我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就我在学校的名次来看,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因为许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败了。我也是碰巧遇到了好运──在考试中,将要凭记忆绘一张某个国家的地图。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地球仪上所有国家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放进帽子里,然后从中抽出了写有“新西兰”国名的纸条。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不料,第二天考试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我开始了军旅生涯。这个选择完全是由于我收集玩具锡兵的结果。我有近1 500个锡兵,组织得像一个步兵师,还下辖一个骑兵旅。我弟弟杰克统领的则是“敌军”。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这非常重要!
一天,父亲亲自对“部队”进行了正式的视察。所有的“部队”都整装待发。父亲敏锐的目光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他花了20分钟的时间来研究“部队”的阵容。最后他问我想不想当个军人。我想统领一支部队一定很光彩,所以我马上回答:“想。”现在,我的话被当真了。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他自己也只是最近才升到下议院议长和财政大臣的职位,而且一直处在政治的前沿。不管怎样,小锡兵改变了我的生活志向,从那时起,我的希望就是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再后来,就是学军事专业的各项技能。至于别的事情,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
补充介绍: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丘吉尔的一生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但他的历史著述和传记文学写作也成就卓著。在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把他比作“具有西塞罗文才的凯撒大帝”(《颁奖辞》)。
小题1: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综合,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段开头一句,运用比喻,显示了传主的自信和自谦,并隐喻了传主人生的微不足道。
B.“蛛丝马迹”一词幽默而又意味深长,自嘲了自己学识水平低下和哈罗公学校长的慧眼。
C.文段以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了自己求学中的尴尬和兴趣爱好,语言诙谐幽默。
D.文中叙述“背诵”和“征兵考试”两件事,旨在批判当时的教育制度扼***青少年的个性。
E、学习英语、背诵长篇史诗、玩锡兵,这些事例隐含着传主的一个观点,学习要有自己的爱好,它关系自己今后的志向和发展。
F、本文语言诙谐幽默,不是单纯的搞笑,它折射出传主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
小题2:此文诙谐幽默,文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读后令人忍俊不禁,试简析它们的作用。(6分)
小题3:丘吉尔在哈罗公学的成绩不佳,后来却成为著名的传记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请结合全文和“补充介绍”,简要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请分条列举(可联系自身实际)。(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