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逃 跑铁凝①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②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一个开水锅炉。水烧开,老宋站在当院,...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逃 跑
铁凝
①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
②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一个开水锅炉。水烧开,老宋站在当院,亮起大嗓喊:“水开了!”喊是有称谓的。为了这称谓,老宋还颇费了心思:将全团干部演员职工家属统称为老师,这个称谓谁都不反感,无亲疏远近之嫌,无厚此薄彼之意。
③份外的事老宋也没少做。五楼的人们说,老宋,帮我把这罐煤气扛上去吧。三楼的人们说,老宋,我买的沙发来了,你给搭把手吧。一楼的妇女喜欢织毛衣,就喊,老宋,给我架着毛线。
④老宋沉默寡言的时候居多。唱小生的老夏算是他的好友,老宋只向老夏说一些家事。他的闺女,嫁的是一个更穷的地方的懒人。前几年那人忽然扔下老宋的闺女以及一个刚满月的孩子走了,不知去了哪里。闺女的日子很难,处处得老宋接济。
⑤光阴像箭一样。老夏要退了,老宋也更老了。他开始出错,但这团的人们念着他的为人和孤单,没有辞退他。直到有一天,老宋的腿不争气地真出了大毛病。老夏用自行车驮着老宋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尽快手术吧,保腿要紧。老宋问得多少钱,医生说,一万五左右。老宋对老夏说,咱们回去吧。
⑥老夏走家串户,挨门敛钱,为老宋筹集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二元人民币。老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身子像坠入云中。老宋数了一夜钱,即便一张两块的旧票,压在掌上也沉甸甸的。老宋数完钱就开始想心事,难道真的要把刚刚数过的这些东西都扔给医院吗?他决心不再相信这条肿得檩梁似的左腿是条病腿,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他做起了演员练功的高难动作,形态虽然怪诞,却是悲壮。这些动作将老宋折腾得激动不已,直到他稀哩哗啦摔在地上。
⑦传达室的灯亮了一夜。
⑧第二天,老宋从这个剧团和这个城市消失了。
⑨老夏终于气愤起来,团里的老师们也气愤起来,老宋的不辞而别显然是愚弄了他们。老夏想起当年老宋来是靠了一个亲戚的介绍,那亲戚住本市。亲戚说,不瞒你说,他回老家第二天就去县医院把腿锯了,那儿便宜,两千不到。剩下一万多又有什么不好?一个乡下人,又是穷闺女,又是穷外孙。老夏没有再矫情,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
⑩不久,团里有人从北部山区演出回来,告诉老夏说在新开发的一个旅游景点看见老宋了,老宋坐在一个小铁皮房子里卖胶卷。老夏决心去亲眼目睹那逃逸的老宋的现状,用这亲眼目睹来刺激起对方的尴尬、难堪和愧疚。
⑩他很快就发现,在一个小铁皮屋子旁边,老宋拄着双拐,正指挥一个健壮的年轻人卸
货,左腿那儿空着。老夏心中涌上一股酸涩,一时竞想不好到底该不该去和老宋打招呼。
⑧老宋也看见了老夏,木呆呆地愣在那里。突然间,老宋撒腿便跑,他那尚是健康的右腿拖动着全身,拖动着双拐奋力向前;他佝偻着身子在游人当中冲撞,如一只受了伤的野兽;他的奔跑使老夏眼花缭乱,恍惚之中也许跟头、旋子、飞脚全有,他跳跃着直奔一条山间小路而去,眨眼之间就没了踪影。
小题1: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老宋形象的特点。 (6分)
小题2:小说第②段到第④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6分)
小题3:小说第⑨段说“老夏没有再矫情,只是愤怒难平,疑惑难平。”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析老夏的“愤怒”与“疑惑”。 (4分)
小题4:老宋的两次逃跑发人深思,请结合文本探究老宋逃跑背后的辛酸。 (8分)
答案

小题1:剧团的老临时工(开水工),处境艰难,为人小心谨慎,沉默寡言,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对子女充满爱心,为了生存而不惜损害做人的尊严。(每点1分,得满为止)
小题1:表现老宋稳重勤快,为下文团里不辞退他以及捐款作铺垫(2分)交代他和老夏友谊,为下文老夏帮助他及设法寻找他作铺垫。(2分)交代闺女的困难,为下文逃跑提供情节依据(2分)  
小题1:老夏为自己的好心换来老宋不辞而别的愚弄而愤怒;为老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质量而感到疑惑。(2分,每点1分)老夏的愤怒与疑惑推动情节发展,同时突出了小说“生存与尊严相扭结”的深意所在。(2分)
小题1:第一次逃跑,是为了省钱接济闺女和外孙,但愧对团里的人,是痛苦的抉择。(3分)第二次逃跑,是逃避老朋友,是良心的极端自责以及自尊受到极大伤害后的本能行为。(3分)对他而言,重要的是吃饭,是他与女儿及外甥的生存问题,而不是自己的一条腿和自己的尊严。文中两次写到老宋的逃跑,是小人物在生存窘境下的无奈选择。(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可仔细阅读前四段,从老宋在哪上班,做什么工作,处境怎样,性格,大家对他的感觉,他的子子情况,生活状态等方面来总结他的人物形象。
点评:本题比较容易。分析人物形象可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来分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可以说这几段交待了老宋一些情况,比较全面,所以为下文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可从三方面来分析,如他没被辞退,如他失踪后,老夏努力寻找他。如他什么又一次逃跑。
点评:本题不难。小说中为了情节的合理发展,开始部分一般会做些必要的交待,这样下文的情节发展才会不显得唐突。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要仔细阅读这句话后面的内容,团里人为他捐的款他没用来医治身体,而是拿给了家人,并且用逃走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和结果是人们所不能接受的。这样的做法引发人们的思考,生存与尊严之间的思考。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理解这两个词不难,但要上升到分析文章的主旨,则有一定的难度。
小题1:
试题分析:联系两次逃跑的情境,可发现第一次是为了给把省下的钱给家人,不得不逃跑,第二次,是羞愧。是无法面对老友。联系老宋的生活经历,可以理解他的逃跑背后的不得已。老宋是小人物,生活在生活的底层,生存有时是第一要务,可以理解,但不推崇。
点评:本题比较难。逃跑的原因好理解,但生存与尊严的讨论可难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解有时需要设身处地。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逃 跑铁凝①二十多年前,老宋从北部山区来到这个城市,这个剧团。②老宋在团里的任务是传达、收发,兼烧一个开水锅炉。水烧开,老宋站在当院,】;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人物传记,完成小题,共15分。
朱自清先生     冯至
⑴远在二十五年前,我读到过一部诗集《雪朝》,是六个人的合集,其中有一位是朱自清。封面是黄色的,里面的诗有一个共同趋势:散文化、朴实,好像有很重的人道主义的色彩。那本诗集现在已经很不容易得到了,并且里边的诗我一首也不记得,但根据我模糊的印象,我可以说,假如《雪朝》里的诗能够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发展下去,中国新诗也许会省却许多迂途。只可惜中国的新诗并没有那样发展下去,中间走了许多不必要的歧路,而《雪朝》中的六个作者也在中途有的抛掉了诗,有的改变了作风。其中真能把那种朴质的精神保持下来,不但应用在诗上,而且应用在散文以及做人的态度上的,据我所知,怕只有朱自清先生吧。
⑵我最初遇见朱先生是在一九三二年的夏天,那时我住在柏林西郊,他在清华任教休假到伦敦住了一年,归途路过柏林。我请他到我住的地方谈过一次,过了几天又陪他到波茨坦的无忧宫去游玩过。他很少说话,只注意听旁人谈讲;他游无忧宫时,因为语言文字隔阂,不住地问这个问那个,那诚挚求真的目光使回答者不好意思说一句强不知以为知的话。此后他就到意大利从威尼斯登船回国了。三年后,我也回国了,和他却很少见面,见了面也没有得到过充足的时间长谈。至于常常见面,能够谈些文学上的问题时,则是共同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书的那几年。
⑶他谈话时,仍然和我在柏林时所得到的印象一样。他倾心听取旁人的意见,旁人的意见只要有一分可取,他便点头称是。他这样虚心,使谈话者不敢说不负责任的话。他对我的确发生过这样的作用。我不知道别人在他面前是否也有过同样的感觉,但愿他的诚挚和虚心——这最显示在他那两只眼睛上——曾经启迪过不少的人,应该怎样向人谈话!
⑷由虚心产生出来的是公平,没有偏见。党同伐异刻薄寡恩,在朱先生写的文字里是读不到的。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但他对于每个文艺工作者都给予分所应得的地位,不轻易抹***任何一个的努力。去年“五四”,北大举行文艺晚会,我和他都被约去讲演,我在讲演时攻击到战前所谓象征派的诗,夜半回来,他在路上向我说:“你说得对!只是有些过分。”今年七月四日,我到清华去看他——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他已十分憔悴,谈起一个过于主观的批评家,他尽管不以他为然,却还是说:“他读了不少的书。”
⑸一个没有偏见的、过于宽容的人,容易给人以乡愿的印象,但是我们从朱先生的身上看不出一点乡愿的气味。一切在他的心中自有分寸,他对于恶势力绝不宽容。尤其是近两年来,也就是回到北平以来,他的文字与行动无时不在支持新文艺以及新中国向着光明方面的发展。他有愤激,有热烈的渴望,不过这都蒙在他那平静的面貌与朴质的生活形式下边,使一个生疏的人不能立即发现。他最近出版的两部论文集《论雅俗共赏》和《标准与尺度》是他最坦白的说明。他一步步地转变,所以步步都脚踏实地;他认为应该怎样,便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
⑹不幸他在中途死去。中国的新文艺失却一个公正的扶持人,朋友中失却一个公正的畏友,将来的新中国失却一个脚踏实地的文艺工作者。
⑺现在我如果能够得到《雪朝》那本诗集,再把他历年的著作排列在一起,我会看见他在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在走着一条忠实朴素的道路。
一九四八,北京
注释:①《雪朝(zhāo)》: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叶绍钧、郑振铎、郭绍虞等6位诗人的合集,1922年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②乡愿:本指外貌忠厚,实际欺世盗名的人,一般引申为没有原则是非的人。本文所用的是后一种意义。③畏友:能严肃地指引、帮助自己来改正错误的朋友。
小题1:本文写出了朱自清先生哪些优秀的个人品质?请作简要概括。(5分)
小题2:你怎样理解文章第5自然段说的“我们应该怎样呢?每个心地清明的中国人都会知道得清楚”这句话?(4分)
小题3: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诗集《雪朝》,这在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了什么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四十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三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五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五元再加一元,就是三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三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五块其实没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看了看他。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五十岁以上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向前滑行,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从他右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在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向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蹿,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我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我天生是不太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进门?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选自《第二届全国微型小说获奖作品集》,有删改)小题1:面对车夫,“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语段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小题3:作者塑造车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现实意义?请作简要阐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
徐百柯
有这样两份邀请:一份来自世界瞩目的中心,一份来自默默无闻的中国西南边陲。前者邀请你去了解一座3次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一个现代工业文明发源的国度,而后者邀请你去关注“那些时光边缘的村落,那些清泉之上的歌声”——两者会有什么交集吗?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了英国人引以为傲的东西:工业革命、全民医保、流行音乐……但是在这一切的开始,导演邀请全球观众欣赏的是一派乡村田园景象。显然,这同样是英国人内心珍视的传统。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在多数人的目光之外,贵州黎平县的侗族村寨至今还保留着淳朴的乡村田园景象。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数日,一场“重估乡村价值”的论坛在黎平举行。
这里有侗族大歌——一种古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被赞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这里的地扪侗寨,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时光边缘的村落”。这里的肇兴侗寨,其构成本身就像是传统价值的一种象征,分为仁、义、礼、智、信五“团”。论坛会场,就设在其中的义团鼓楼下。
正是乡村生活及其中蕴涵的价值,使相距遥远、量级似乎也相差甚远的两场人类活动,产生了某种关联——如同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
工业革命之前,乡村的价值既在于生活,也在于生产,它要扮演社会演进的物质推动角色。而在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当下,乡村的价值则主要在于生活,即作用于人的内心。“重估乡村价值”论坛的举办方信奉这样的原则:以城市文化的善意输入,带动乡村文化的有效输出。实际上,只有在人的内心的意义上,我们才可能去谈乡村价值的输出。
乡村价值的良性诉求是:在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助力下,让乡村少年建立起一种文化自信,“首先让他们拥有和城里孩子同样的少年阅历,然后告诉他们如何融入外界,最终让他们明白,你有你的骄傲,并传播自己的骄傲”。
实际上,这意味着一种“处理”乡村生活传统价值的过程。田园生活场景之所以成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要桥段,恰恰说明已完成工业化的英国成功地处理了其乡村价值,从而使这种价值有机融入国民心理和当代生活,并且骄傲地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
相比之下,中国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现代化之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在当下的中国乡村,没有经济提振的乡村文化复兴,注定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对乡村传统价值的保育和处理,必须同时展开,以实现生产和生活的平衡、外在发展指标和人的内心的平衡。
一种应当避免的悲哀前景是,现代化在中国展示其摧毁性的力量,待到传统的乡村价值已经飘零,待到很多人的内心已经干涸,人们才幡然醒悟,才去进行所谓的抢救。
要实现平衡的发展过程,切忌有意或无意的不对位——面对现代化的洗礼,试图用陋习陋规去加以阻挡;或者用半吊子的所谓现代观念,去否定基于人性的传统价值。
伦敦碗里上演的开幕式获得诸多赞誉,给中国人的启迪不少。但许多人忽视了那个长而有力的前奏:英国人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如果说承办奥运会是对全世界的一次诚挚邀请,那么开幕式的邀请非常清晰:请看我们内心珍视的传统,那些是构成英国人之为英国人的要素。
在黎平,肇兴侗寨的义团鼓楼里,老妇在搅拌大瓦缸里的蓝靛染料,孙女在一旁玩耍,公鸡悠闲地踱步。几米之外是寨里的花桥,老乡们坐在桥上,一边抽着长烟斗休憩,一边饶有兴趣地打量一帮外地人热烈地开会讨论。到了晚上,所有人一起欣赏曼妙的大歌,全无大牌教授、村野老人的区隔。这样的建筑,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是村寨之为村寨的要素,也承载着这样一场论坛所试图唤起的、需要乡人和城里人共同保育的价值。
期待中国的土地上,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活所含蕴的良善价值,能够被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虚心接纳,并藉此成为国民内心珍视的传统。
(原载2012年8月8日《中国青年报》第9版,有删改)
小题1:文章标题“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有哪两层含义?(4分)
小题2:“重估乡村价值”论坛的举办方信奉“以城市文化的善意输入,带动乡村文化的有效输出”这一原则,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原则?(5分)
小题3:当今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和乡村文化的平衡发展?请作简要阐述。(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第小题3分)
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我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叫做“文字之著于竹帛者”。这个定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了,但却指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帛”。竹是指竹简,帛是指帛书。古代曾经把文字写在竹简或白绢上。除此之外,还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的。现在,又有电子文本这样一种全新的载体。不管用什么载体,都只是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不是文学文本本身。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做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林中路》里说,贝多芬的四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什么两样。的确,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箱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于文学文本的载体,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的。
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这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文本的概念。文本在英语里是text,在词源上与编织物(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作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这里所说的“能指”、“实体”,有许多种,比如说建筑、舞蹈、音乐、绘画,各自的文本是由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学文本,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能指。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语言组合体,它用语言文字传达具有审美意味的情感,塑造具有审美意味的形象。层次性在这里是很关键的。理解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文本,一定要注意到它的立体性、多层次性,不能是平面的、单一的。所谓“层次结构”,包括了表层和深层,构成文学文本的具体层次主要有:语音、字形、词义、句式、篇章结构,整体形象、意蕴与意味。
文学文本有口语文本和文字文本之分。人类最早的文学是口头文学。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据说是采诗官从民间采集起来加工整理的。其中的作品原先是以口头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原先也是口头传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故事,都曾经长期以口头形式传播。口语文本在流传中常常会发生许多的变异。口语的文学文本至今没有完全消失,近年常见的人们在酒席间讲的笑话,有些就属于口语文学。在旅游的时候,导游有时也会给游客讲唱富有当地特色的口语文学。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文本有着多样化的载体,并且随着时代的进程不断变化发展。
B.文学文本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可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
C.文学文本是以用语言文字塑造审美形象为主要目的的语言组合体。
D.文学文本由至今仍在特定环境中流传的口语的文学文本发展而来。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与货物没有区别的例子,表明第一文本是指各种各样记录文学符码的载体。
B.第二段指出以语言文字为能指的文本与建筑等其它文本的区别,强调对前者的解读要注意到他的立体性、多层次性。
C.第三段主要运用例证方式,从中外经典作品成型的角度分析口语文学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口语文本具有变异性。
D.文章基本结构采用总分式,先从作为载体的第一文本入手,再深入到作为本体的第二文本,最后加以分类辨析。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文字之著于竹帛者”才是文学,口头文学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
B.我们要研究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文本就是被接受者掌握的第一文本的内容。
C.文学理论批评研究范围不包含文学符码的载体,而专注于阅读中的意义整体。
D.建筑、绘画等文本由于具有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因而不能表达相同的意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人前我是乖乖仔   一上贴吧就爆粗
(记者王鹤、刘小星报道)“吴××,你知道吗?自从我第一天看见你,就被你深深地吸引。虽然你不很帅,也很爱逞能,但我心中还是很喜欢你。你的性格和言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但后来,我从别的女生口里得知你甚至‘两天换一个女朋友’时,我很震惊。虽然我很想找你谈话,但却很害怕别的女生会骂我。我哭了一个星期……”这篇题为“一个爱吴××的女生的告白”的帖子,来自百度广州某重点小学的贴吧,作者署名为“爱的泪太苦”。 紧随其后的是一条写着“你有病!”的回帖。
浏览一下该贴吧,共有主题594个,帖子6118篇,内容除了毕业留言、笑话,更多是评选帅哥美女和爱情告白,还有辱骂同学及老师的言论等。
记者随意浏览了包括中小学生的20多个贴吧,发现里面很热闹,许多帖子都受到热烈追捧,你来我往的情况很多。其中,小学生的贴吧内容更丰富,言辞更激烈,原创帖更多,很多是讨论早恋的感觉,以及评价身边美女俊男的帖子,而中学生的贴吧更多则是集中在情感、人际交往、学习以及对“性”的好奇。
“小莉因为看到贴吧上有人把她评为年级的四大丑女之一,最近一个月都不怎么跟我说话。”正在念小学六年级的小婧告诉记者。她的小姐妹小莉原本是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女孩,而且很愿意替女孩子们出头。有些调皮捣蛋的男生欺负女同学,小莉总会挺身而出,和男孩子们理论。结果,这些男生就以“八婆”称呼她,一开始,小莉不以为意。可是有一天,有人在学校的贴吧上评选年级四大丑女,把小莉提了出来,说她长得难看,还老爱抛头露面,后面有七八个人跟帖认同。小莉看了这些帖子以后,嚎啕大哭,这段时间,她就变得沉默寡言,甚至连头都不愿意抬。
由于贴吧上都是匿名帖,即使上面的话说得很过分,大家也不知道该向谁追究责任。一些骂人帖用语之狠让人吃惊。在越秀区某小学的贴吧上,就有这么一段对话:“扒了他的皮,抽了他的筋,打断他的骨头,吃了他的心!”
“我决不会让儿子上这样无聊的论坛。”医生孙小姐说。她的儿子小方今年读初一,平时孙小姐对儿子上网看得比较严,小方一般在休息时间玩玩赛车之类的竞技游戏,以及上与学习相关的网站,一般时间都不会太长。不过,当孙小姐在记者介绍下看完贴吧里的帖子后有点吃惊,她说,决不会让儿子上这样的网站。其实贴吧上的话题在她的意料之中,很多成年人在青少年时代都有类似的想法和好奇。不过,把孩子私下里想的问题正大光明地搬到网络,并用不理智的言论来讨论就不妥当了。孩子们天天都在上面讨论这些无聊的问题很浪费时间,而且孩子的判断力和自控能力都很差,如果经常上这样的论坛,说粗话或不用正常的方式讨论问题,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某知名IT公司的刘先生说,自己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从小就喜欢电脑,也喜欢上网。他是一次无意间看到女儿在这个论坛上灌水时发现这种论坛的。看了这些帖子后,他大吃一惊,由于在百度开个贴吧很容易,而且上去贴帖子的人都是匿名的,所以很多小学生和中学生可以很自由地建立这种论坛。虽然现在的孩子懂得多,想得多,但对很多问题都只是一知半解。不少孩子看到别人在贴吧上写的暗恋故事、情感经历,觉得很浪漫、很美,就有样学样,或者想入非非。贴吧上的内容鱼龙混杂,孩子缺乏分辨能力,很容易学坏。
为什么中小学贴吧会如此火爆呢?广东实验中学心理咨询室老师蓝玲表示,一般孩子从11岁开始进入青春期,开始关注“性”,企图了解“性”,但获知渠道却很少,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他们对两性关系可能产生一种向往的心态,便在贴吧上把这种情绪发泄出来。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认识,自我定位都处于一个混乱时期,不清楚自己在他人的心目中应该有个什么样的形象,于是便会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包括说脏字,在他们看来,这都是一种“酷”的表现。在很多孩子看来,以匿名的形式去表达这种尝试,既满足了心理需要,又比较安全,不容易受到权威的指责。因此,他们便在上面尽情释放,畅所欲言。
广州市南方医院心理科主任洪军说,早恋、暗恋之类的话题,孩子们都会因为好奇私下讨论,但是贴吧容易使孩子过多关注这类问题,当孩子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都接受了早恋这类东西,而在现实中又不能发泄出来,容易形成巨大反差,就有可能造成孩子性格扭曲。
其实贴吧问题反映的主要是现今父母和孩子关系的问题。由于社会压力大,很多家长平时忙工作,对于孩子往往只是一味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而漠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关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人在的精神上的关怀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无法在感情上得到父母和家庭的满足,就容易使孩子将注意力转向贴吧、网络游戏去寻找满足。
但是,在孩子的眼睛里,在贴吧讨论的问题却属于“正常范围”。在越秀区读初二的小任在浏览了贴吧内容后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帖子里讨论的话题并不算出格,这些帖子上的问题他们同学平时也会私下里讨论,比如班上谁和谁好了,谁在暗恋谁,以及谁长得比较好看之类的。不过这种用帖子表达出来的方式更新鲜,而且参与讨论的人也多了很多,一些不方便的话题也可以自由地在上面表达。
今年读六年级的小亮说,由于平时学习压力大,在学校里又要遵守这样那样的规矩,很多孩子把在贴吧发帖子看作是一种发泄渠道。而且,很多平时不敢骂的人在网络也敢骂了,“毕竟在这个吧里不会有人查出你是谁。”不过,他也承认,其实经常在贴吧发帖也很浪费时间,虽然大家平时在网上可以发泄一下自己平时的不满,但如果经常在上面肯定对学习不好。
小题1:下面对这篇新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来自广州某重点小学贴吧里一篇“一个爱吴××的女生的告白”的帖子引来了同学的不少口水,贴吧里泛滥的露骨字眼更引来了家长的担忧。
B.“爆粗”在新闻中指的是说粗话或辱骂同学及老师的言论等。使用这种不正当的方式在网上讨论问题,容易产生不良影响。
C.很多小学生和中学生都可以很自由地开贴吧,其内容又无一例外是一些暗恋故事、帅哥美女评选以及辱骂别人的言论,所以危害很大。
D.孩子却认为在贴吧讨论的问题属于“正常范围”,因为这些问题他们平时私下里也会讨论,只是用帖子表达起来更自由。
E.由于贴吧上都是匿名帖,所以即使上面的话说得很过分,用语狠得让人吃惊,大家也不知道该向谁追究责任,因此不会太当真。
小题2: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试简要分析“人前我是乖乖仔,一上贴吧就爆粗”这一标题的精彩之处。(6分)
小题3:贴吧现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请根据新闻的内容分别概括家长、心理专家以及孩子们对这一现象所持的主要态度。(6分)
答:家长:                                                           
心理专家:                                                       
孩子们:                                                         
小题4:这则新闻报道以后,有读者认为在贴吧上“爆粗”的行为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代表什么,因此“不要太紧张”,甚至还有人说,现在的网络就像公共厕所,什么脏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发泄,小孩子有不平时,利用网络这件利器,敲敲键盘,排解郁闷,也应该算是“90后”孩子的成长方式吧。对此,请结合新闻内容谈谈你的主要观点,并稍作分析,要求言之有据,言之成理。(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