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敬”的当代价值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敬”的当代价值
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深入认识“敬”的精神,不但可以更准确地领会“礼”和“仁”的内涵,而且还能为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新的思路。
礼最早是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在那些高高在上的“天”“神”面前,人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中的敬,出于内心的崇拜仰慕,而畏则是害怕受到惩罚。最早的礼活动即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
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而且其发自内心,也即出于天赋,由“敬”而发的礼活动也就合乎天理,具有道德价值。因此在国家政治活动中要求“敬”。 社会的一切活动和个人的修养也以“敬”为内核,故而强调:“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
孔子继承“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的精神。在《论语》中,“敬”出现21次,频率颇高。这些关于“敬”的阐述,有继承,也有发展。关于祭祀活动,孔子继承了上古对“天”和“神”的敬仰态度,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祭思敬” .即使“敬鬼神而远之” 一语,强调实践理性的重要性,也告诫对于鬼神要有敬畏的心态。关于政治活动,孔子也承传了西周以来的敬谨精神,故而回答鲁哀公说:“治礼,敬为大。” 孔子对于“敬”的发展,在于把它扩展为普通人对待物事的敬业精神。“敬”原本主要表现在人对神、臣民对君王等下对上的关系上,孔子以后则成为所有社会成员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论语》出现的21次“敬”中,关于敬事的即有18次。而且,由“礼”中发展出来的“仁”也以“敬”为本。一般认为,“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故而许多学人着重以“仁”为核心建构孔子的思想体系。其实,“仁”之中也必有“敬”的精神。没有发自内心的“敬”,也就没有真切的仁爱之情。
这种“敬”的思想较之“礼”和“仁”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具有当代意义。“礼”和“仁”的思想建立在小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小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国家不过是一个家族对其他家族的统治,个人也只是家庭成员,而家庭主要由血缘关系构成。当代社会,已经走出了小农业文明时代,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式微。而由于“仁”的观念是基于血缘关系之上的,有着疏近等差的特性,因而在现代社会中就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此不同,“敬”是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 从远古主要对于自然的敬畏,到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再到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敬”的外延在扩大,而所抽象的内涵一直延伸着。
小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敬”最早源自我国远古时期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活动。
B.“敬”以其发自内心、处于天赋的特性而成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修养的“内核”。
C.“敬”作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状态,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
D.“敬”是人作为有限性的个体在面对无限的自然和社会时必然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小题2:下列选项对“仁”“礼”“敬”之间关系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和“仁”都以“敬”为本,“敬”保障了“礼”和“仁”的发展可能。
B.孔子继承周礼的同时,自然吸纳了“敬” 的精神,并从“礼”中发展出了“仁”。
C.比起“礼”和 “仁” 来,“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更符合人类社会的本质需要。
D.“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形式,二者之中都有“敬”的精神内涵。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因此使“礼”由祭祀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
B.孔子对于“敬”的贡献,在于把它发展成为诸如敬重年老位尊者等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
C.在家庭作用愈加式微、血缘关系愈加淡薄的现代社会中,“仁”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D.深入认识“敬”的精神,有助于更准确地领会孔子思想中“礼”和“仁”的内涵。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最早的礼活动内含着这种敬畏的心情”,而不是来源,只是一种隐含。
点评: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将相对表达成绝对,还有选项中是否出现时间倒置和因果倒置的情况。本题的错项与原文之间就是范围和程度上有差异。本题设错点表面上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意思仍然有一些差异。要注意区别
小题2:试题分析:文中没有“敬的思想更能代表孔子的思想”这一说法的依据
点评:解这道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有些似是而非的选项要单独提出来,再次阅读与这句话相关的所有文字,逐字逐句推敲,确定选项。像本题,考查的就是对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筛选能力。学生应该在做题前进行必要的梳理。本题C选项就是一个词语的差异。
小题3:试题分析:A项,从文中“礼由祭祀的仪式活动发展为社会政治活动的规范形式时,‘敬’作为内质也留存下来。这种‘敬’保障了礼的实践可能性”一句可以看出二者不是因果关系。B项,“殷周以后更多对于社会中年长者、位尊者的敬重”和“孔子普遍要求的为人行事的敬业”是“敬”的内涵发展的两个阶段,前者不是孔子的发展。C项,“血缘关系愈加淡薄”,文中无此意。
点评: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据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过细,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还是充要都要搞清楚。本题C项较为容易,B项的范围比较分散,要先梳理出来,再加以分析才行。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 “敬”的当代价值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婶婶
连接鱼
花婶婶并不姓花,他是我的邻居小林叔叔新娶的媳妇。
之所以叫她花婶婶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她长得太漂亮了,二是因为他是小林叔叔的媳妇。小林叔叔家可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贫困户,家里穷得叮当响,托媒人跑了一趟又一趟,就是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小林叔叔一气之下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外出去打工了。
没想到不到一年的工夫,小林叔叔竟讨回了一个新媳妇,那就是花婶婶。花婶婶是个孤儿,也是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
记得成亲那天,小林叔叔家里人山人海,大家听说小林叔叔讨了个“赛貂蝉”的新媳妇,都跑过来一饱眼福。反正也快过年了,大家都难得清闲。
大家一拨接一拨地涌到屋里看花婶婶。花婶婶穿着大红棉袄,红绣鞋,头上戴着大红花,带着好看的笑容望着围在旁边笑嘻嘻的人群,一点儿也不见生。小林叔叔站在旁边一个劲儿地傻笑,他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傻站着干吗,快,招呼大妈大婶们坐,给小孩子拿喜糖啊。”花婶婶用脚踢了小林叔叔一下,小林叔叔这才恍然大悟,抓起桌上的糖就往小孩子手里塞,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新婚不久,小林叔叔就有外出打工了。
小林叔叔一走,家里地里的活儿全都落在了花婶婶的身上,胖奶奶身体不好,至多只能在家里帮忙做做饭。
花婶婶特别能干,别人锄地一次锄一垄,他一次锄三垄。别人早上八点上工,她六点就到了田里,中午大家回家吃饭,她却拿出自己带的馒头咸菜,三口两口吃完了接着干。
花婶婶人还特别好,不但把胖奶奶照顾的妥妥帖帖,邻居家水价有事儿需要帮忙,她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儿,卷起袖管就去。村里人都说,花婶婶看着娇嫩,其实是个孙二娘,风风火火,厉害着哩。
小林叔叔走后不久,花婶婶就发现自己有了身孕,把胖奶奶高兴得,要不是家里穷,非得再摆一次喜宴不可。小林叔叔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在建筑队两天都没有睡好觉,干起活儿来更有劲儿了。
花婶婶要给小林叔叔生个大胖小子,让他高兴高兴,可是,最终,花婶婶没有等来小林叔叔,却等来了一个噩耗。小林叔叔干活的时候,不小心从高脚架上摔了下来。当场就死亡了。
花婶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两只眼睛都直了,她双手放在自己隆起的肚子上,身体慢慢地瘫倒了。
后来工友送来了小林叔叔的骨灰和抚恤金,胖奶奶经受不住打击,瘫痪了,脑子也变得神志不清。
再后来,我就去了城里读书。
再回来的时候,花婶婶的小孩儿已经抱在怀里了,她果然没有食言,为小林叔叔生了个大胖小子。
不久,胖奶奶也去世了,花婶婶没有再嫁,她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做起了生意,一步一步,她靠自己的双手给家里盖起了一栋二层小楼。
如今,花婶婶的儿子已经是一个帅气十足的大小伙子了,花婶婶送他到城里读书,他很争气,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马上他就要参加高考了,现在住在我家里。
“花婶婶。”看着他与小林叔叔出奇像的脸,我忍不住念叨了一句。
“姐姐,你说什么?花婶婶?”他抬起头好奇地看着我。
我笑了,拿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一定会考上大学的,因为你的妈妈是花婶婶。”
小题1:下列 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我”叫主人公为“花婶婶”,这是表明两人的辈分;而在“婶婶”前加“花”,则是因为其漂亮。所以“花婶婶”即“漂亮婶婶”之意。
B.作品写“花婶婶是个孤儿,也是从小在苦水里泡大的”,这是为后文写花婶婶成了寡妇作铺垫,突出其一生的不幸。
C.作品写“大家听说小林叔叔讨了个‘赛貂蝉’的新媳妇,都跑过来一饱眼福”这是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花婶婶的漂亮。
D.小林叔叔摔死后,花婶婶没有再嫁,是因为要赡养胖奶奶;而胖奶奶去世后,花婶婶也没有再嫁,是有着“从一而终”的封建意识。
E、小说的结尾通过写参加高考的花婶婶的儿子,从侧面表现了花婶婶承担一家重担的艰辛和顽强意志,以及她对儿子的影响。
小题2:作品开头为什么要写花婶婶“太漂亮”了?为什么要写她从小是个孤儿?(6分)
小题3:简析作品中“我”的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说作品的最后四段可以删去,理由是这部分内容与刻画花婶婶没有多大关系。说说你的意见。(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一桥横卧坐千年
徐坤
①赵州桥,是记忆里一段琅琅上口的小学课文,是儿时图画书上一张暗淡发黄的黑白照片,是少年懵懂时被《中国石拱桥》美文引发的崇拜与景仰。模糊之中只记得树影婆娑,流水安静,一孔浑身印满岁月沧桑的古代石桥翩然纸上,静穆之极,在时光中踞守,灿然一段光阴流年。
②及至有机会走进河北赵县,走近天下闻名的赵州桥,才蓦然一惊,因它的巍峨庞大、气韵恢弘!赵州桥竟是这样一个由石头组成的庞然大物!即便是已经看过世界上许多钢梁混凝土的现代化跨江大桥、跨海大桥,仍要被眼前这座一千四百年前设计建造的石头桥所震惊。它朴拙,浑厚,流畅,动人,完美得像一帧画。
③沿着桥身古老的坡起缓缓而上,踩在冰凉的大青石桥板上,时光在脚下停滞。仿佛听见古老的洨河水激越的跳动,感受得到大桥心脏的沉潜与激昂。赵州,这河朔咽喉、京辇屏蔽之乡,是谁,可以一桥横卧坐千年?
④这座著名的跨河拱桥,它的厚重的大青石桥基,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大拱,大拱两边四个猫耳朵形状的“敞肩拱”,桥栏板上雕刻的姿态各异的游龙……都创造了中国古代桥梁史上的“第一”。如今呈现的,是它的现世,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缮的结果。桥下的赵州桥博物馆,才是它的前生。博物馆里,一块块各朝各代雕龙镌字的残破桥栏,按年代顺序排列,苍黄、苍凉而又苍茫。
⑤赵州桥,一座石头砌成的桥,它既被造于这个世间,就要无端无由无奈地经受一切,这是它作为一座桥的命运。难得的是它站住了,它留下来了。有它自己牢固的根基做底,有历朝历代的翻修养护做靠山,它才将运命延续了一千又四百年。千年功业,它修成了活化石——既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也是人心的。
⑥如果赵州桥转世投胎,托生为人,一开口,他将告诉给我们什么?他的一生,经历过多少朝代的更迭、人事的转换,还是生命的轮回、解脱的无望?他这一生,有谁驾幸过,垂怜过,践踏过,唾弃过,爱抚过,珍存过?
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气出一方建筑。没有李春的智慧,就设计不出这样一座桥;没有工匠的心灵手巧,就打造不出这样一座桥;没有坚硬的石料,就留不下这样一座桥。没有历朝历代的养护和修缮,它也早已经化为一堆齑粉。山川壮阔,钟灵毓秀,名贤辈出。赵郡李氏,仅唐代就出宰相十七位,赵州历代进士不计其数。燕赵大地多俊杰,古来青史留姓名。
⑧赵州桥,这如华北大平原一样沉稳的桥,雄浑古朴。及至走近,方才明白,赵州桥,世世代代,苟活与闻达之间,在实用与鉴赏之间,出世与入世之间,以活化石的形态留下来,坚持下来,便是为了供人吃惊鉴赏把玩膜拜踩踏慨叹仰望唏嘘感怀的!
⑨“从来兴废如河水,只有长虹上青天。”赵州桥,你果然是一个奇迹!你就是赵郡李氏的第十八位宰相!“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在璀璨的星空下,暗怀心事,无限转世轮回。
小题1:第①段和第②段同写赵州桥,主要的写作方法和侧重点有哪些不同?(4分)
小题2:赵州桥能“横卧坐千年”,有哪些方面的因素?(不超过25字)(4分)
小题3:本文指称赵州桥分别用了“它”“他”“你”,为何会有如此的变化?(6分)
小题4:请探究第⑤段画线句子蕴含着哪几层深意。(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文学因何而伟大
李建军
对托尔斯泰而言,艺术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为了现实中的人而存在的,所以,它天然地有着“功利主义”的性质——只有对生活有效用,只有成为人们之间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才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
托尔斯泰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他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作者终其一生都不曾放弃的“对真理和博爱的渴求”。无视真理、博爱、苦难和拯救等重大的问题,仅仅追求“文学”价值的文学,是不可能成为伟大的文学的。事实让,文学没落和破败的显著标志,就是作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学”上,只追求技巧的新奇和形式的完美,或者,就放在自己身上,只满足于对肉体快感的叙写和阴暗情绪的宣泄。在那些褊狭、平庸的作家看来,文学与他人是没有关系的,与政治是没有关系的,与道德是没有关系的,与苦难的历史、沉重的现实、茫远的未来,都是没有关系的,总之,文学只为“文学”本身而存在。
文学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是人的生存境况。真正的作家把文学当作讨论生活的一种方式。他关心、同情弱者。他把写作当做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伟大的伦理行为。他大胆地抨击罪恶,无畏地追求真理,执著地探寻生活的意义。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文学的这些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常常被当作做一种陈腐的教条和失效的纪律。
为他人而写作,而不是仅仅为自己写作;为真理而写作,而不是单单为荣利写作;敢于对抗邪恶,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勇于直面苦难,而不是视若无睹;充满拯救不幸者的焦虑,而不是陶醉于掉臂而游的逍遥——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的精神传统,也是俄罗斯文学显得伟大和高贵的根本原因。
对比起来看,中国文学则呈现出与俄罗斯文学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章被视为“经国之大业”,诗歌则被当做“观风俗”的镜子和“正得失”的手段。我们的文学被夸大了政治作用,写文章的人反倒失去了自由感和余裕心,而统治者则因为多疑和恐惧,常常通过“文字狱”等手段,在控制写作者的灵魂,长此以往,很多作家便恂恂然如辕下驹,完全失掉了灵气、朝气。然而,大地上总有巨石压不住的竹笋,总有野火烧不尽的春草。从批判精神和责任意识的角度来看,中国也有与俄罗斯大师一样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优秀作家——例如司马迁、曹雪芹和鲁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贵气质,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经验,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作家和作品相比,都毫不逊色。
对那些被市场绑架、被***劫持、被时尚裹挟的作家来讲,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只有像太史公和俄罗斯大师那样勇敢地生活,那样无畏地写作,我们才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才有可能使自己时代的文学显得高贵而伟大。(有删改)
小题1:对于托尔斯泰而言,“真正的艺术”是怎样的一种艺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认为作家的责任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司马迁和俄罗斯文学意味着方向和出路?”(6分)
                                     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一般说来,人类创造的文化分为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两大部分。但文化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丰富多彩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被创造出来。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便是人类衍生和创造出来的新文化,即科普文化。它是人类在科普实践中创造的一类科学而先进的文化。
科普文化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如同谈到人文文化就会想到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和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谈到科学文化就会想到天文、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对自然抽象和总结的成果一样,谈到科普文化,我们也会十分自然地想到包括科普讲座、展览培训、科技节、科普文章、科教影视等一切科普形式和内容在内的科普实践的结晶。
在表现形式、内涵和功能方面,科普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从而形成交叉和渗透。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都追求真理普遍性。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文文化侧重于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科学文化侧重于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和物质世界的营建,而科普文化则致力于传播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互融合、协调和平衡发展。
科普文化是“为人”和“人为”的文化,是调动并激发人们对科学产生兴趣的文化,是致力于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科普文化既提倡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又提倡有亲切人文情怀的科学精神,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引导人们奋发向上,并同时左右采撷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成果,从而使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交互融合,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珠联璧合,共同支撑现代文明大厦。
小题1:下列对“科普文化”这一概念的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
A.科普文化致力于传播科学文化,是人类在科普实践中创造的一类科学而先进的文化。
B.科普文化是人类衍生和创造出来的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C.科普文化侧重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D.科普文化具有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双重性,因而缺少独特的功能表现。
小题2: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
A.科普文化可以使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珠联璧合、融为一体、协调和平衡发展。
B.在表现形式、内涵和功能方面,科普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是交叉、渗透的。
C.科普文化是科普实践的结晶,包括科普讲座、科教影视等一切科普形式和内容在内。
D.科普文化是一种传播人类文化并以探索人类物质世界为根本目的的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普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共同发展,必将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B.科普文化的普及必能弘扬、传播和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C.科普文化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一类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弘扬人文精神。
D.在科普实践中形成与发展的科普文化将随着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发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故乡的山梨  
李辉英
①一个人谁没有一个故乡呢。对于故乡的留恋,或是说一些回忆,恐怕也全是人人少不了的。
②故乡使你留恋的地方太多了,一座山,一丛林,一条小溪,甚而是一些荒坟,都会给你留下亲切的影子;说到故乡的特产,那就更叫你关怀了,愈是久离故乡的人,愈是关心不忘故乡的特产,有时管叫你渴想得口水直流——那是为了思念特产得不到手的缘故。
③但这种特产,却并非都是名贵的东西,即以食品一类来说,肉包子也许就是特产之一,五香豆腐干也可以算是故乡的一种特产,此种食品,全在于地方风味的宝贵,而且更可以进而以某种特产物品或食品传名外方,叫别人一听到某种物品时,不自觉地就会联想起那出产物品的地方来,譬如南翔的包子,南京鸭肾,福建肉松,莱阳梨等全是。
④说到梨,故乡也出产一种梨,因为不是种在人家园子里面而是自己生长在山上的,所以叫作山梨。这些山梨虽然并不出名,外人很少知道,在当地却是家喻户晓的。由于这种山梨的生长,很可以推想到故乡偏僻落后的社会情形来,若在繁华的省份,人烟稠密的地方,那是无论如何不会让这些山梨自由生长的,大概不等结到七成熟时,早被别人打光了。留待成熟后再摘下来吃的事情,怕是不会有的。
⑤说起故乡的山梨,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它的酸和粗厚的皮!因为它是和一般梨子迥乎不同的。如果让植物学家来解释的话,山梨的酸味和粗厚的外皮,正可以说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才长着的,因为山丛之中,杂虫甚多,如果它生得又嫩又甜,怕不待成熟早让虫子们蛀光了。果然,山梨里面很少有生虫子的。
⑥山梨的外皮虽然粗糙异常,但它的内中肉瓤却又嫩又甜,比起本地生梨和天津鸭梨要细致得多,而且又富有水分,剥了皮,一口就全吃净吮干了。
⑦山梨的酸味是特别让人难忘的。普通一般人对于甜的感觉得之容易,忘之更快,不比酸的味道,虽不能使人愉快,却足可叫人轻易忘记不掉。在事务方面,我觉得也是这样,得意的事情容易忘记,酸辛的事情倒是时常留在头脑之中不能忘去。
⑧我爱故乡的山梨,特别爱吃它的酸味,因为我每每从它的酸味中,来比拟自身寒酸的境遇;是的,我的生活永远是在酸味中过着的,我没有过一日属于甜味的生活!也许,我此后的日子还是要在酸味中过着的呢。所以,对于故乡的山梨就因此更给我不能忘记的深深的印象了。
⑨故乡的山梨又是上市的时候了,村妇们定又一群一群的提着筐,肩着担子,还有背着口袋的,到人家里去作交易。她们不要钱,只是换些得用的东西,像棉花、布头、绒线一类的物品。这种交易倒很和上古时代“日中为市”的“以己之有,易己之无”的情形有些相像,不同的就是没有固定的交易时间罢了。我爱故乡的山梨,但我更忘不掉比山梨还要酸上万倍的故乡人们诉苦无处的非人生活。 
小题1:结合④⑤两段的内容来谈谈为什么作者家乡的山梨可以在完全成熟以后被摘下来吃。(6分)
                                                                             
                                                                             
                                                                              
小题2:文中第⑤段说“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不忘的呢”,请结合全文来分析山梨让作者念念不忘的原因。(6分)
                                                                             
                                                                             
                                                                             
小题3:文章标题是“故乡的山梨”,但直到第四小节才点题。请思考:
(1)前三节写了什么样的内容?请用30字以内的一句话概括。(2分)
 
 
 
 
 
 
 
 
 
 
 
 
 
 
 
 
 
 
 
 
 
 
 
 
 
 
 
 
 
 
(2)前三节的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