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江 南 蓑 衣  胡明刚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江 南 蓑 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去寻觅所谓的幸福。然而,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他知道,从与蓑衣告别的那天起,曾经宁静的自由的潇洒的心或许迷失,曾经的清雅的志趣或许不再,曾经的平和的生活或许消逝。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从全文来看,江南的蓑衣也被作者附加了另外的含义,它并不意味着清寒贫穷的生活,也不关联着艰辛而愉悦的劳作,只映射着逝去的宁静平和的内心。
B.《江南蓑衣》情切意浓,流动着清丽恬淡的神韵,贯注着一种飘忽邈远的清气,但不乏有沉滞苦涩之味,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令人回味无穷。
C.作者笔下的“蓑衣”成了一个具有深厚意蕴的哲学符号,启迪人们去思考。但文学毕竟不能抽象的说解,作者在段末用的是一幅水墨画式的想象:微风细雨中蓑衣、竹笠伴随主人“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这是渴望,也是呼唤。
D.作者借蓑衣和竹笠的“翘首远望”,形象化告诉我们,人要在平静中反省自己,开始学会渴望活得真实自然,寻找家园,安妥我们的灵魂。
E.作者说“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这一发问暗示了“主人”对相依为命的蓑衣的背叛与绝情,进而引出下文对存在价值的进一步思索。
小题2:文章第②段写的景物有何特点?从全文看,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小题3:“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
答案

小题1:AE(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顶给5分)
小题2:描写了苍翠山峦、层层叠叠的梯田、赶牛群的牧童、穿蓑衣的山地汉子等物象,构成了一幅朦胧迷醉的烟雨江南图,透露平和而安详的气息。为后文的逆转到作者对蓑衣的怀念做好了铺垫。
小题3:.①寻找什么:它们寻找的是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日子。(2分)②远望什么:翘首远望的是主人对它们所代表的潇洒逍遥的志趣和宁静平淡的生活的留恋和回归。(2分)③为什么等待救赎:因为来自江南的主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却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2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E(A.从全文来看,江南的蓑衣也被作者附加了特定的含义,它既意味着清寒贫穷的生活,也关联着艰辛而愉悦的劳作,还映射着逝去的宁静平和的内心。E.作者不说“主人”眷念着相依为命的蓑衣,却说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既饱含着深情,又引出下文对存在价值的进一步思索。)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像E作者不说“主人”眷念着相依为命的蓑衣,却说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并不是暗示了“主人”对相依为命的蓑衣的背叛与绝情。
小题2:试题分析:景物的特点,就是将描写的景物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并归纳出一个名字,像这段景物描写,写了山、梯田,但要将山的特点和梯田的特点都点出来,山是什么山,苍翠山峦,还有层层叠叠的梯田、赶牛群的牧童、穿蓑衣的山地汉子等物象。将这些都找出来以后,再概括图景,然后分析这段景物描写在结构上的作用即可。
点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不只小说中有,散文中也多有出现。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命运,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情等。
小题3:试题分析: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这种救赎是指失落了某些东西,当他放弃蓑衣走入城市,那种生活中至纯至美的东西就在悄然间失落了,失落了曾经宁静自由潇洒的心,失落了曾经的清雅的志趣,失落了曾经的平和的生活。
点评: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江 南 蓑 衣  胡明刚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性情中人沙叶新
魏承思
①在我收藏的一张名片上写着:“我,沙叶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暂时的;剧作家——永久的;某某理事、某某教授、某某顾问、某某副主席——都是挂名的。”这个沙叶新,既风趣幽默,也耿直倔强;既善良憨厚,也嫉恶如仇,可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
  ②初识沙叶新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们在空荡荡的剧场里刚坐定下来,有人就在远处笑嘻嘻地向小施打招呼。此人体型敦实,身材不高,胖乎乎的圆脸上架一副黑边眼镜。过了一阵,他坐过来陪我们看戏聊天。施松桢介绍说,他就是沙叶新。他们是在沙叶新为写此剧去黄山茶林场体验生活时认识的。
  ③到了80年代初,尽管没有再和沙叶新来往,但他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因为他接连写的两部戏都引起了争议。一部是《陈毅市长》,当时一位市委领导不同意上演这部戏。他认为,写陈毅老市长是个严肃题材。沙叶新却不吝重墨地去刻画陈毅的幽默性格,显然和以往歌颂共产党人的创作风格不一样。虽然在他的阻扰下,《陈毅市长》没有正式上演,但不久后这部戏的剧本不但获得了“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另一部戏《假如我是真的》,是根据上海发生的一起骗子冒充高干子弟招摇撞骗的真实案件编写的,是第一部反映干部特权的话剧。顿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一直闹到由国家***出面表态。其实,这两部戏,一部歌颂,一部批判,爱和恨是相通的,都出自沙叶新对“文革”后干部能够真正成为人民公仆的期许。
  ④到了1985年,我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任职,沙叶新刚出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在讨论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的会上,我们重逢了,老沙居然还认得出我。那次会上,老沙的发言给我印象很深。他用俏皮的语言道破了阻碍上海文化发展的要害——缺乏一个自由创作的环境。此后,沙叶新就成了宣传部的座上宾。大凡有关文艺政策的讨论都能见到他的身影。那些嫉妒沙叶新的人在背后说,他被官方招安了。其实,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沙叶新和宣传部里的年轻人,是因为共同的理念走到了一起。
  ⑤其间,发生了一桩也许老沙本人至今都没听说过的事情。1986年,宣传部提名沙叶新出任上海文化局长。在市委最后批准任命前,老沙在《世界经济导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以他惯常的幽默笔法提倡:“离经不叛道,崇洋不媚外,犯上不作乱,自由不泛滥。”于是对这项任命就出现了争议。恰巧这时候一位中央领导在上海。市委领导就去征求意见。中央领导看过文章后一锤定音:“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当文化局长?”沙叶新与文化局长的头衔就此失之交臂。不然,他的那张名片上也许会写着:“上海文化局长——暂时的。”
  ⑥在那些日子里,我们的私人友谊也在与日俱增。只要有话剧上演,老沙一定请我去看戏,并且介绍我认识了许多话剧界的朋友。我明知他对官位不以为然,故意逗他,见面时一口一声沙院长。风波之后,我们的来往更是频繁。有段时间,老沙躲在永福路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文学部招待所写剧本。那是一项政治任务,为建党70周年写一部电影剧本。他约我去商量该怎么写这部戏。我说,党的早期***是一群有理想有朝气、追求民主自由、反对独裁的青年知识分子,就把他们当成80年代的中国知识青年来写吧。老沙会心一笑,说:“不管写出来能不能上演,我都会倾注全部心力写好这部戏。”老沙的戏还没写完,我就出国了。他的剧本没有被采用,但不知道他后来的得意之作《幸遇先生蔡》是不是源自这部剧本。
  ⑦在我快要离开美国前,老沙来洛杉矶,我开车陪他游览,畅叙别后之情。他说正想写一部戏《饭桌》,把20年来目睹的人情世态聚焦在一张饭桌上。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八九十年代以来的饭局就像二三十年代老舍的《茶馆》一样重要。我连声叫好:你笔下的这样一部剧作必定是传世之作。可惜至今仍未见到老沙的《饭桌》面世。
  ⑧今年春上和章诒和大姐相约去上海找老沙聊天,想见面时一定问个所以然。到了后,打电话怎么也找不到他。过了两天,老沙从纽约发来调侃我的短信,原来他出国了。
⑨有人说,沙叶新是中国当代最具正义感的剧作家。我看,他是当之无愧的!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1月)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暂时的”“永久的”“挂名的”……沙叶新名片上的这些说法,反映出他真实的内心世界:怎么想就怎么写,不虚伪,淡泊名利。
B.作者初识沙叶新,印象并不深刻,也无特别好感,因此直到十多年后才再次见面。
C.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作者再没有和沙叶新来往,但1985年二人重逢,沙叶新居然还认得作者,这令作者印象深刻。
D.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沙叶新经常请作者看话剧,这样,他们的友情日益深厚,甚至到了可以相互开玩笑的程度。
E.这篇传记主要从沙叶新创作的几部戏的内容和命运以及作者跟沙叶新的交往等角度,刻画出了沙叶新的个性特点、人生追求。
小题2:“性情中人”一般指感情丰富、率性而为的人。本传记所叙述的哪些内容表现了沙叶新是一个“性情中人”?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在不太宽松的创作环境里,沙叶新创作了多部反映现实生活、有个性特色的、反响强烈的优秀剧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给你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1)却说司马懿正忧闷间,忽哨马报说:“蜀兵用木牛流马转运粮草。人不大劳,牛马不食。”懿大惊曰:“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之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请问司马懿想出了什么计策?结果如何?
(2)关羽在何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请简述相关情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微公益”的队伍中,这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微公益”汇成了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往往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微公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参与者多数是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善举,它强调有无,而不追求多少。
“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微博。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公共话题在网民社群中快速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手段。
即时性也是“微公益”的特点之一。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一种现象的舆论凝聚,尤其是当弱者命运广受公众关注,都可能即时引发出公益行为。
“微公益”的慈善主体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大企业家,它甚至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快乐的参与方式。“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对比“微公益”和传统的机构型公益形态,可以发现,前者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交集。现实中,传统公益机构纷纷上网,为公民参与公益提供网络渠道;另一方面,近来兴起的“微公益”组织者也意识到,单纯利用网络,缺乏机构的规范管理,活动将难以持续。现今针对“微公益”的部分质疑,亦与专业化不足的现状有关。从这个角度说,传统公益形态与“微公益”并非泾渭分明,“微公益”不会取代前者,只有互相补充,新生力量才可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微公益”是源自草根的星星之火,互联网则将这爱心之火引燃燎原。面对公民对慈善的热情参与,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为“微公益”建立规范机制和游戏规则,引导其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观念中的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争。
B.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微公益”就会及时跟进,使之成为舆论焦点,从而改变社会弱者的命运。
C.“微公益”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慈善的认识,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D.“微公益”汇聚草根的“微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公益”的力量是微弱的。
小题2:请简要概括“微公益”的特点。(3分)
答:                                                                     
                                                                         
                                                                         
小题3:你认为应如何改进“微公益”,使它有更长远的发展?请简要回答。(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流亡者  
他执意钻回古希腊,为自己关于政治和宗教的问题找答案。他拒绝承认一个大多数人从不怀疑的结论:现代哲学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古代。最极端的时候,他甚至宣称:“彻底质疑近三四百年来的西方思想学说是一切智慧追求的起点。”列奥·施特劳斯看不起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学说。
这样一来,他所置身的学术界孤立他,也就顺理成章了。他创立了一个学派,堪称一代宗师,然而,他的学派在大半个二十世纪都受到冷落。
作为一个德国籍的犹太人,他本已因为族群身份备受疏离之苦。希特勒统治下,1938年,年过四十的施特劳斯,不得不离开德国流亡到美国。
但他一生最大的“流亡”,则是对当时整个西方学术世界的背离。他将现代哲学和神学对古典学术传统的批判和突破视作“青年对老年的反叛”。而他本人,则不停地翻索着古人的经典,对现代问题指手画脚。以至于,后人发现,从施特劳斯本人的著述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引自当代西方学术界的成果。
事实上,他自身矛盾重重,需要启发。作为犹太人,他一度投身于犹太复国主义浪潮;作为一个学者,他却在其中发现了政治和神学的种种矛盾之处:政治上的犹太复国主义,走到头之后,就变成了宗教上复兴犹太主义。但关于后者,当时的理论无法提供指导。
即使如此,他也不肯向当时的学术界寻求一丁点儿帮助。在他看来,当时的所有思潮,无论是左翼,还是其他流派,归根结底都属于同一个派别:以当今观点非议古代观点。他反其道而行之,回到文艺复兴以前的时代去寻找思想根源。
西方学术界对他的反应,则不加理会。仔细研究当时西方主流政治学、哲学的讨论,不难发现,不管是自由主义,还是后来兴起的后现代主义,都不怎么提及他的名字。他和学生们编辑丛书,建立学说,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
但这可不是施特劳斯的本意。他所作的“古典研究”,绝不是为古典而古典的,不是为了躲进古代的堡垒中不问世事。相反,尽管他一生不问政治,也不参与现实的政治讨论,但他的所有努力,几乎都是为了给当代的现实政治提供可供遵循的方法。他相信,用古典哲学对现实政治加以制约,可以防止政治走火入魔。
其实,施特劳斯不光反感民主制度,他甚至还“隐秘”地指出一条颠覆这一制度的道路:通过民主制度本身选举出的精英,将会由于本身的傲慢和忽视道德,使人们最终失去对这种制度的信任。
到小布什政府遭到人们批评的时候,施特劳斯又成了热点。很多批评者相信,施特劳斯的信徒把持了布什政府。有人甚至认为,小布什所作的种种惹人恼火的行为,正符合施特劳斯心目中用来颠覆民主制度的那类精英人物的要求。
看起来,死去多年之后,施特劳斯仍然在反对着他毕生反对的那些东西。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列奥•施特劳斯虽然创立了一个学派,堪称一代宗师,但在他所置身的学术界中,他是孤立的;包括他的学派,在大半个20世纪里也都受到了冷落。
B.列奥•施特劳斯作为德籍犹太人,曾一度投身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但作为一个学者,他发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和犹太神学之间有种种矛盾之处,便完全放弃了对政治的关心,转而全身心走向了宗教上复兴犹太主义的道路。
C.列奥•施特劳斯在文艺复兴以前的时代中寻找思想根源,而不是在当时的思潮中找寻知识资源,因为在他看来,当时的所有思潮,无论是左翼,还是其他流派,归根结底都属于同一个派别:以当今观点非议古代观点。
D.列奥•施特劳斯所作的“古典研究”,并不是为古典而古典的,更不是为了躲进古代的堡垒中不问世事。相反,他积极参与到现实的政治中,认为只有用古典哲学对现实政治加以制约,才可以防止政治走火入魔。
E.列奥•施特劳斯反感民主制度,甚至还“隐秘”地指出一条颠覆这一制度的道路:通过民主制度本身选举出的精英,将会由于本身的傲慢和忽视道德,使人们最终失去对这种制度的信任。
小题2:在标题中,作者为什么将列奥•施特劳斯定性为一个“流亡者”?请简要回答。(4分)
答:                                                                    
                                                                        
                                                                        
小题3:文章最后一句写道:“看起来,死去多年之后,施特劳斯仍然在反对着他毕生反对的那些东西。”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关于《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刘备在荆州受到刘表款待,获许屯兵新野。刘表的后妻蔡夫人始终对刘备心存疑虑,时时劝刘表要防备刘备。
B.在单福辅佐下,刘备连连得胜。曹操得知单福就是隐姓埋名的徐庶。不禁长叹:“贤士都归了刘备。刘备眼看羽翼渐丰,该怎么办呢?”
C曹操攻打樊城。刘备弃樊城往襄阳撤退,百姓随其同行。众人劝刘备弃民先行,刘备不忍舍弃百姓独行,因此行动迟缓。
D.张飞横矛立马长坂坡,发出三声巨雷般的断喝,竟然将曹操的大将夏侯惇吓得肝胆碎裂,坠马而死,一时乱了曹军阵脚。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