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微笑,并保持微笑     尚德琪不久前,一位朋友发来一条手机短信,用4个英语单词对“SARS”进行了全新的解释:Smile And...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微笑,并保持微笑     尚德琪
不久前,一位朋友发来一条手机短信,用4个英语单词对“SARS”进行了全新的解释:Smile AndRetainSmile。
并注明它的意思:“微笑,并保持微笑。”无独有偶,5月8日《南方周末》上的一则公益广告,其主题内容正是这4个英语单词和这一行简单的汉字。
在非典肆虐的紧要关头,这种不乏幽默的“另类释词”,不仅表现了一种智慧,也传达出老百姓在抗击非典过程中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非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微笑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表情。非典不是微笑的惟一理由,却使微笑更具魅力。
医生的微笑是一种坚定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曾为希望工程捕捉了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在“非典时期”,他又“捕捉”了一双饱含微笑的大眼睛。《北京青年报》5月10日发表了解海龙拍摄的北京佑安医院传染科主任孟庆华在抗非典前线的特写照片。孟庆华戴着大口罩,戴着护士帽,能看到的只有一双大眼睛。但眼睛中所流露出的微笑,是那么的不经意,又是那么的深情;是那么的从容,又是那么的坚毅。
解放军302医院9位护士姐妹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鏖战,于5月初走下了抗非典第一线。
24岁的段艳蕊在回顾这一段经历时说:“虽然隔着口罩,病人看不清我的脸,可我相信,从我的眼神中,病人能感受到微笑。”(《人民日报》5月12日)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在抗非典第一线以身殉职。但是,她在护理过程中那天使般的微笑,却永远留在了患者的心中。今年护士节落成的叶欣雕像,使她的笑容变成了永恒:叶欣依然身穿护士服,依然面带微笑。那微笑曾经给许多患者以希望,也必将给更多的患者以希望。
法国哲学家阿兰在他最著名的著作《幸福散论》中说过:“在医生的药箱里,没有别的药品比微笑更能带来迅速、和谐的疗效。”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医护人员充满坚定的微笑,传送的正是病人最需要的感染力。
患者的微笑是一种信心。
在电视荧屏上,在各种报刊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非典病房里的画面。和医生一样,病人也都戴着大口罩。但是,不用语言,病人们同样能表达他们的情感。在对医护工作表示满意时,他们会微笑着竖起大拇指;在向外面的世界传达他们的状态时,会微笑着伸出两根指头,做出必胜的手势。
住院的人,谁都会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从患者的微笑中,我们也知道里面的世界也并非很无奈。一位患者说过,非典可能夺去人的生命,但却无法夺走人的信心。如果说非典病魔终被战胜,那么首先就不能在精神上输掉。从病人的微笑中,我们能读出迎战非典的乐观,也能读出战胜非典的信心。
大家的微笑是一种平静
《北京日报》4月30日刊发了一组反映非典时期北京人寻常生活的图片。微笑可以说是这组图片的主题。一位女孩的特写照片特别引人注目,大大的口罩遮住了她的大半个脸,“严防死守”4个字则占据了整个口罩。但大大的口罩更加突出了那双满含微笑的大眼睛,“严防死守”4个字则使她的微笑更加生动感人。
突如其来的非典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非典时期的日常生活中,仍然处处荡漾着微笑;非典时期的内心世界中,仍然需要一片宁静的天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微笑的感染力是互相的,也是无限的。不吝微笑的人,必将从微笑中得到得更多。
我们应该多问问别人,也多问问自己:“你的心情,现在好吗?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一首流行歌曲《祝你平安》的歌词)我们应该多提醒自己,也多提醒别人:“让我们把手洗干净,然后握得更紧;让我在十八层口罩后面,看看你微笑的眼睛……”(一则正在流行的“民谣”)微笑,并保持微笑。
我们一定会笑到最后。
【注】这篇报道于2003年非典期间发表在《甘肃日报》,获2004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小题1:“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一条最根本的规律。试举两例分析这篇新闻是如何体现这一规律的。(4分)
小题2:请分析本文的主标题的作用。(5分)
小题3: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小题1:(1)引用:文章中多处引用了人物的原话和其他文献资料,如24岁的段艳蕊在回顾这一段经历时的原话,5月8日《南方周末》上的一则公益广告。人物的原话保证了新闻信息的完整性,加强了新闻的真实性,文献的资料是表明新闻真实性的有力证据。(2分)
(2)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展现真实性。新闻大量地选取了第三人称的角,如“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北京佑安医院传染科主任孟庆华、24岁的护士段艳蕊、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等,第三人称的引入,客观地展现了任务事迹的真实性,避免主观的滥情的信息的丢失。(2分)
小题2:内容上(1)题目的意思让微笑一直保持,微笑地面对生活和困难。(1分)
(2)题目巧妙地化用了“微笑,并保持微笑”的英文开头的字母,不乏幽默的“另类释词”突出了人们在面对疾病面对困难的坚定和乐观、信心和希望。(1分)
(3)体现了作者此时内心的乐观坚定和必定战胜非典的信心,表现了人们的一种智慧,也传达出在抗击非典过程中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给读者以精神的提振和希望。(2分)
结构上:(1)题目意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总领着全文内容的展开,点明了不同阶层面对非典是的共同的乐观的内心感受,让文章浑然一体,中心突出。(1分)
小题3:(1)树立了在面对非典肆虐的困难时具有坚定乐观生活态度的社会公民形象。(2分)(2)在非典肆虐的困难具有积极的社会影响,体现了人们在面对疾病时的乐观与坚强、自信,宣扬在困难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爱互助的人性的美(2分),让读者感受到无情的疾病背后人性大爱的美,人心坚强的美。体现了作者在非典时期人性、对生命关爱的赞美,传递给读者以希望乐观和人心安定。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新闻文体特点的理解能力。
新闻的真实性一般可以通过以下6方面来体现,学生如果从其中来写并举例分析,也可得分。
(1)文中用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来体现新闻的真实性。(2)引用
(3)细节描写的角度展现真实性(4)准确科学运用数据
(5)再现现场情景        (6)叙述人称选择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赏析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以通过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来理解。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选出标题在文中相关的内容。从标题的意思,所包含的表现手法,和对新闻事件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结构上的作用,从文章的线索,总领全文,设置阅读悬念等方面着手。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新闻价值的理解。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微笑,并保持微笑     尚德琪不久前,一位朋友发来一条手机短信,用4个英语单词对“SARS”进行了全新的解释:Smile And】;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论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
杨明伟
①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保守主义的理解有许多的歧义,将它与“保守”一词视为一体,因而“守旧”“反动”“悲观”“顽固”“僵化”等都和保守主义发生联系,保守主义则被曲解为拒绝变革、无条件的集权与树立政治权威,甚至认为保守主义就是主张原封不动的保守旧的文化传统。其实,保守主义与保守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保守是一种守旧拒新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愿看到任何形式的剧变,无论急速前进还是大步倒退。而保守主义中的“保守”是与“激进”相对应的,而不是“进步”,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本身,只是反对以激进方式来取得进步,面对进步,它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
②保守主义应被称为“守成主义”——把人类历史上已经取得的成就牢牢守住,“保”就是保持现状与稳定,“守”就是守住传统和秩序。因历史背景的不同以及策略的需要,保守主义有着种种不同的历史面相,但是其基本主张是要求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同时反对社会的重大变革。
③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下:
④社会连续性原则。保守主义视域中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因此,保守主义主张人类社会要同过去保持连续性,面对社会的变革,它采取的是逐步进行的审慎态度并且尽可能不去打乱原来社会的正常秩序。从一般意义上说,保守主义总是坚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坚持传统文化可以转化为现代因素,主张传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底版,反对激进的变革。认为 “所有伟大的民族都是保守的,他们缓慢地相信新鲜的事物,在实际当中对于错误极具耐心,深深地而且永远地确信,一度建立起来并长期被看作是公正和终极之物的法则与习俗是伟大的。”因而,保守主义始终相信“人在历史中,人是历史的,人就是历史”。对于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经验以及人的尊严和价值应该保持尊重,任何有关人类社会的变革只能是渐进而审慎的进行。认为“制度和道德,语言和法律,是通过一个累积的过程进化而来的。只有在这个自我意识的历史框架内,人类社会才能成功地运转。”
⑤传统原则。保守主义认为,传统的基本含义是指过去流传下来的东西,是历史的一种“积淀”,并在时间向度上能够重复出现。认为“传统指的是从过去传达到现在的惯例和礼仪。”相信“传统总是有连续性的,而且一定有连续性……这些连续性应该描述得像一条流动的河。”主张尊重传统就是对人类整体的文明成果和群体长期积淀下来的习俗的尊重。认为对传统的敬重并非是盲目守旧,不思进取,而是人们通过经验感悟到,传统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是人类多少代祖先智慧的结晶。保守主义认为“传统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是各种类型革命的对象,是所谓‘进步’的障碍。”“不管人们是否喜欢,传统总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波普尔相信,传统强调我们的信仰在任何时候都主要来自继承,而不是自己的创造。
⑥审慎原则。最为保守主义所厌恶和痛恨的就是以激进方式进行的社会改革,因为激进的改革最容易使社会走向崩溃,故保守主义主张谨慎的改革,特别强调谨慎是政治家的首要美德。柏克在《自由与传统》一书中写到:审慎,在所有事物中都堪称美德,在政治领域中则是首要的美德;审慎将引导我们去默许某些有限的计划,而不会引导我们去大力推行无限完美的计划。在国家发生的所有变革中,中庸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不仅和平友善,并且强大有力。这是一种精心选择、调停纷争、妥协互让、促进和谐的美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审慎之所以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必要美德和态度是与保守主义对人的认识有关的。在保守主义看来,人的理性是不完善的,有着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因而通过人的理性获得的知识同样无法避免其局限性,人的知识不仅具有局限性而且会出错,甚至会经常出错。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保守主义源自保守,它是与 “激进”相对应的,它并不反对进步本身。
B.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是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不主张以激进的方式取得进步。
C.尊重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经验以及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类社会的变革就能渐进而审慎的进行。
D.保守主义认为传统是各种类型革命的对象,是进步的障碍,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E.审慎之所以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必要美德和态度,是因为人的理性是不完善的,有着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一切旧文化从而建立新的文化,是激进的表现,与之相对的主张都属于保守主义范畴。
B.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苏轼丰富了它的表现内容,使其在宋代成为主流。这说明我们的进步主要来自于继承。
C.孔子学院秉承孔子 “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受到广泛的欢迎,这是保守的价值的最佳证明。
D.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我们秉承的一个原则“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盲目冒险,不符合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
小题3:请分别指出“人在历史中,人是历史的,人就是历史”三个分句的意思。(4 分)
                                                                            
小题4:201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说:魔幻现实主义对我的小说影响非常大,我借鉴了马尔克斯的魔幻叙事风格,尝试从全知全觉的角度去写作,但绝没有照搬。依据文意,分析莫言的做法符合保守主义的哪些原则。(4 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15分)
下坡或者上坡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小题1: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5分)
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
杨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你的故事被媒体宣传,被政府的最高***肯定,其实你一直生活在社会关注当中,被当成一个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榜样,这种情形是否会让你自觉不自觉地压抑一部分天性以满足人们的期待?
张海迪:不,我觉得人要有思想,活着才有意义。我从懂事起,我就一直这样想,我虽然已经病了49年,但心理上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在生活。我觉得我是站在被宣传的海迪之外看这个海迪的,我觉得我坚持了一些应该坚持的东西。
杨澜:后来有大学要授予你荣誉学位,你拒绝了。其实作为一种荣誉,也可以接受。
张海迪:是山东大学。我想他们是对残疾女青年的一种尊重,对我学习的一种认可。我从未进过一天学校的门,这真的太不容易了,给我那个荣誉学位,我为何不要呢?但我想有一天我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真才实学,这才是重要的。
杨澜:你恨自己的身体吗?
张海迪:不恨,我爱它,我总是很细微地照顾自己的腿。
杨澜:需要换个姿势吗?
张海迪:不用,我惯了,就是胳膊,撑着很疼的。
杨澜:你用两个手支撑着自己的身体,所以我在你面前我也坐得很挺拔,因为我觉得你坐得很挺拔。
张海迪:你知道平常有时候要开大会。
杨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张海迪:对,一坐几个小时,就这样坐着,在那个过道里面,很显眼,但是我就这么坐着,有时真的找不着劲了,太难受了,我就这样那样地变换姿势,有的时候会给自己一粒薄荷糖吃。
杨澜:所以你应该是最主张会议少说废话的,因为你要忍受身体很大的痛苦来支撑。
张海迪:对。如果是重要会议,我愿意把会议坐到底。人总要有点意志,革命者不怕把牢底坐穿,我不怕把轮椅坐坏。
杨澜:所以一个人要做自己,实际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张海迪::对,我觉得残疾女性,要做自己;健康女性,也要做自己;漂亮而健康的女性,尤其要把握好自己。我要求我自己做到不仅仅活着,而且要活出诗意来,这个诗意是个范围很大的东西,这里边包括了对完美人生的追求。诗意是完美的。
杨澜:你觉得你会拥有完美人生吗?
张海迪:不可能。人生总是不完美的。我有时候这样想,造物主啊,他总是破坏美,破坏美叫别人去感受美的珍贵。前段时间我去看了一位受伤的舞蹈演员,看到她的时候我觉得她是那么地完美,如果不是瘫痪的话,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完美,前程无量。但是生活都是这样的,总是把美打碎,让你留下很多很多的遗憾,这才是生活。很多很多的坚韧,顽强,其实都是在对美的一种捍卫中产生的。它让人更加珍惜生活,也让被破坏了以往生活的人,去想另一种生活。假如说,那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磨砺中走下去,他的坚韧、顽强将给人生带来另一种东西。
杨澜:如果做一个假设,你遇到上帝的时候,会不会第一句话就是劈头问他一句,你为什么让我的腿无法走路?
张海迪:不会。
杨澜:你会说什么。
张海迪:我就跟他说“hello,It’ very good”,谢谢你给了我生命,尽管它是残缺的,我也认为很好,如果我不承受的话,别人也可能承受,既然是我承受了,我就说一句,勇敢地说一句,我不承受谁承受。人要大度一点对吧。
杨澜:有一种承担啊。
张海迪:对,应该锻造这样一种品格。
小题1:这篇访谈涉及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条列举。(4分)
                                                                         
小题2:杨澜在访谈中多次提及张海迪目前的身体状况,其用意是什么?(5分)
                                                                         
小题3:本文题目是“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那么你是怎样看待“缺憾和完美”的关系的?请结合文意和自己所熟悉的典型事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
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而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则更为接近。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誉为“姊妹艺术”。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创作都基于人们要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人类的祖先本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之中的,但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城市里日益增加的建筑物,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郊游活动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往。山水画又毕竟只是一张平面观赏的图画,只可“神游”。古代的达官贵人,为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气息,欣赏自然美景,便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了。他们挖湖堆山,栽树植竹,养花种草,使经过提炼加工的自然山水景观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其主旨,因而注重“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用摹拟自然的表现手法达到再现自然的目的。我国古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就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要求艺术家要广泛地游览,搜集自然佳景,为山水画的创作打下基础。我国园林史上最负盛名的造园大师之一、明代的计成自述他“……性好搜奇……每宗游燕及楚”。他自少年时就广游博览,观察自然山水景观,搜集造园的素材。再如元代画师倪瓒,取法于常熟虞山的岩层石理结构,制造了山水画皴法中的折带皴。而古代造园师学习虞山岩层结构后,形成了黄石假山的堆叠法。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也具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山水画讲求神韵,不仅要写实,更要入情写意;而中国园林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之中”。二者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一致的。中国园林造园,注重使用隔景、抑景、漏景、夹景等艺术手法,使空间分隔,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和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性也是一致的。这里所表现的正是“含蓄美”。中国园林以自然为美,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也不修剪,但却安排得疏密有致,高低有情。而中国山水画也讲究气韵生动,布局洒脱自然而忌讳刻板、规则。中国山水画对画面的虚实处理,提出“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的重要观点。而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空间的虚实变化与对比:山色与水景,石岩与山洞,驳岸石与水洞,墙体与门窗洞……都是虚实构造的实例。
另外,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都十分注重借助文学形式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山水画中题写诗歌赋于其上者,屡见不鲜。这些题词很有讲究,不仅能使画的“诗情”更加浓郁,而且会让画的意境更加深远。在中国园林中,各景区的题名、赋额、楹联,更是绝不可少的。如《红楼梦》中所论“佑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被誉为“姊妹艺术”,是因为它们的创作风格完全相同。
B.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创作要反映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
C.中国园林造园中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与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含蓄美是一致的。
D.中国园林艺术 “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再现了自然。
E.中国园林比中国山水画更注重借助文学形式表情达意。
小题2: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园林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长期的都市生活使人们想亲近自然。
B.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郊游活动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住。
C.山水画毕竟只是一张平面观赏的图画,只可神游。人们为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信息,欣赏自然美景,便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了。
D.人们挖湖堆山,栽树植竹,养花种草,使经过提炼加工的自然山水景观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
小题3:中国园林创作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4:请就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姊妹艺术”的某个相似点,联想其他的某种艺术(如戏剧、书法、舞蹈、音乐、诗词等),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这句话的理解。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不要活在新闻里
熊培云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不妨先想想人类历史。你一定会轻而易举地想到许许多多黑暗的场景:冲突、流血、暴动、自***,甚至大屠***……公平总是理所当然,而不公正的事却长久萦绕于心,时而让你寝食难安。难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当年会这样感慨:所谓人类历史,不过是一个写满人性坏话的记事本。
那么新闻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新闻一样在不断地说着人性的坏话:某些官员腐败了,侵占了大量民脂民膏;某地又发生了屠***婴幼的惨案,而此前其他地方的相同罪恶早已经令人发指;某地有人自***了,而且是几连跳;某地有人自焚了,有人推倒他家的房屋;某地有人在政府门前集体下跪了,为了解决问题;某人遭遇了巨大的不公正,而你对此无能为力……
天天面对的都是这样的新闻,你难免会心生绝望:这世界、我所处的时代就是这样的么?当然,这样的绝望时间通常不会很长,常常转瞬即逝,人得学会积极生活,化解悲情,至少我是这样。因为我知道,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新闻是免不了要说人性的坏话的。就像我们现在通常说的“要在生活中维权,不要在维权中生活”,那好,也请你不要活在新闻里。
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媒介素养的问题。所谓媒介素养,说到底就是受众接受、解读媒介信息的一种能力。
就个人而言,如果你能积极独立地思考,通常都不会天真地以为新闻里的“坏人坏事”就是我们的生活全部,并由此得出一个“形势一片大坏”的结论,正如当年“形势一片大好”的宣传不能够遮蔽现实的贫困一样。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好也罢,坏也罢,都只是对生活的取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就政府而言,同样应该具有的媒介素养是,负面新闻并不构成对其工作的全盘否定,更不意味着媒体包藏恶意。一个人在生活上有洁癖,人们多会投以同情之理解,毕竟,那也算是个人自治的一部分,其他人无权干涉;但如果带着洁癖去看新闻,去搞管理,去执政,难免脱离实际,而且显得公私不分。生活不是童话,童话里也有大灰狼。又必须承认的是,媒体大张旗鼓报道“说人性坏话的新闻”,除了商业上的考虑外,还因为媒体肩负了一种责任,即社会需要通过它了解国家与社会运行是否正常。
伴随着自***案与恶性***人事件频繁出现,人们在讨论一个问题,即媒体的相关报道是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方面有些媒体着实需要省思。在过去的文章中,我曾经批评中国的一些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人过程与***人现场,唯恐读者不能身临其境。但另一方面,公众或者政府过度批评媒体的负面报道,难免有苛责之嫌。
作为一种平衡,其实重要的是改变受众的观念:一方面,需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体报道远处的一场火灾,你却因此烧毁自家的房屋,不理智的显然不是媒体,而是纵火者;另一方面,全社会更要直面已然发生的不幸事件,以求彻底改造,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幼儿园不安全,要加强保安,更要消除“深层次原因”,而不是嘴上说说;有人自***了,更要查找究竟是什么导致其走上绝路。如果一个工厂接二连三发生跳楼事件,这已经不是个体的绝望,而是集体性的绝望。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该给那些潜在的自***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仆后继的勇气。说一个人以死“唤醒社会”,实在是轻贱了人的生命,因为谁都应该好好活着;如果这种死不能够让社会去了解背后更实在的原因,而停留于指责是媒体起了坏作用,并大加讨伐,实在是用错了力。
因为这些事情的发生,许多人都在讨论“维特效应”。据说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造成了极大的轰动,不但使歌德名声在欧洲大噪,而且在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的风潮。说“风潮”,显然是言过其实了。事实上,《少年维特之烦恼》也让很多人活了下来,帮他们消解了内心的绝望与忧愁,其中包括歌德本人。
(选自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新星出版社)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媒介素养,是指各大媒体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修养。
B.作为媒介受众,人们要在各种负面新闻中学会独立思考,认识到新闻不是生活的全部。
C.媒体报道“说人性坏话的新闻”,完全出于媒体所肩负的一种社会责任。但不在这种新闻里丧失判断力,则关系到媒介素养问题。
D.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并不是消除社会上自***现象的根本途径。因为自***往往有其更深层的原因,停留于对媒体的指责是不正确的。
E.对政府而言,如果某些媒体经常报道一些负面新闻,就应该调查这些媒体所包藏的不 可告人的目的。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人们通过新闻了解社会运行是否正常,这也是媒体肩负的一种社会责任,所以政府和个人都应理智接受“说人性坏话的新闻”。
B.如果媒体报道了一些负面新闻,结果引起很多人的悲观绝望情绪,这说明媒体将个体的绝望变成了集体性的绝望,应该受到责备。
C.如果一个工厂接二连三发生跳楼事件,我们不能指责媒体起了坏作用,只能让社会了解背后更实在的原因。
D.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发表,使整个欧洲引发了模仿维特自***的风潮,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不要活在新闻里”的理由。(4分)
小题4:回想2010年,国内频发校园砍***事件,从3月23日发生在福建南平的血案,到4月30日发生在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不到40天的时间内发生了5起校园血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媒体在这些恶性事件中的责任呢?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