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没有名字的东西【英】奈保尔①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英】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得给屋顶上的马口铁皮钉钉子,只在上面压了几块大石头。一到刮大风,屋顶就像散了架似地发出乒乒乓乓的可怕声,随时都有飞走的可能。
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一天我对波普说:“我想做点东西。”
“你想做什么呢?”他说。
我一下子还真想不出到底要什么。
“这不,”波普说,“你也在想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啦。”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倒不是他们觉得他有神经病或是个大傻瓜。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这么说波普不公平。波普有个习惯。每天早上总要拿着一杯朗姆酒站在大街的人行道上。他从不喝杯里的酒。但只要见有熟人,他就用中指沾沾酒,再舔舔手指,然后朝熟人挥挥手。
“我们也买得起朗姆酒呀,”哈特常说,“但我们就不像波普这样炫耀。”
我自己倒从来没这么想过。一天我向波普问起此事。
波普说:“孩子,早晨太阳刚出来,天还有点凉,你一起床就能出去走走,一边晒太阳,一边喝点朗姆酒,你会觉得很舒服。”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哈特说,“波普娘娘腔,不是个好男人。”
波普的老婆在我学校附近的一个大户人家做厨娘。以前,她下午常等我,然后带我去她的大厨房,还给我好多好吃的。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我吃东西时她坐在一旁盯着我的样子,好像我是为她吃似的。她让我叫她阿姨。经她介绍,我认识了那个大户人家的园丁。他是个棕色皮肤的漂亮男人。
一天夜晚,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打那以后,大家经常聚在波普的工棚里。他们谈板球、足球和电影——什么都谈,除了女人——就是想让波普高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喝醉以后我可不喜欢他。他身上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哈特说:“他不说我也知道他去哪儿了。他是去找他老婆了。”
爱德华说:“你想她会跟他回来吗?”
哈特说:“等着瞧吧。”
其实,我们也用不着久等,报上很快就报道了此事。哈特说果不出他所料。波普在阿里马打伤了一个男人,那男人拐走了他老婆。那人就是以前给过我许多袋青草的园丁。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哈特和其他人一带着朗姆酒去工棚看他,他就把他们轰了出去。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
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①奈保尔:英国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章有删节。
小题1:“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各是怎样的?(4分)
小题2: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小题3: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写出理由。(6分)
答案

小题1:“我”眼中的波普热情、健谈、具有诗人气质,后来变得嚣张,令人害怕;(2分)众人眼中的波普傲慢、无用、不受欢迎,后来变成了受欢迎的“好汉”。(2分)
小题2:①“我”是故事的见证人,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展现主人公的形象,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3分)②“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了作品主题。(2分)
小题3:从追求精神(诗意、理想)到追求物质(实际、现实)。(2分)
可悲:是对现实的妥协。(1分)①消失了理想和诗意的生活,工作就会失去情趣性,尽情想像的创造性就会缺失,与世俗趋同的人生将会是平庸的人生。(1分)②波普本来一直都在抗拒命运,最后我的追问触发他的愤怒,招致臭骂,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诗意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不愿提及的伤痛,一个遥远美丽的梦,“做有名字的东西”是对现实生活不得已的妥协。(2分)(要求围绕观点做充分阐述,结合文本,大意符合即可)
可喜:生活的压力需要每一个人面对现实。(1分)①虽诗意但脱离现实的生活,必然会被生活抛弃,走出理想的空中楼阁,脚踏实地生活和工作,是真实而理性的人生。(1分)②波普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作为一个充满诗意的人的时候,他不断地和现实发生冲突,最终在经历了生活的变迁后,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他开始做有名字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证明。(2分)(要求围绕观点做充分阐述,结合文本,大意符合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题干的问法,在“我”的眼里和众人眼里的形象,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找到“我”与波普交往的过程中,波普的言行举止,给“我”留下的印象的提示性语句加以概括;如“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从“我”跟波普的一系列对话中,可知,波普是一个健谈、热情的人;从文章中“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竟臭骂了我一通,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出波普后来的性格发生了变化,成为令我害怕的人;在众人眼里,可以从作者的直接叙述和哈特的语言描写中概括出来,如“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波普太傲气了”““波普娘娘腔,不是个好男人。”从这些语言中,可看出,在众人眼里,波普是一个不受欢迎,傲气,无用的人;到后来,“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表现了在众人眼中,波普成了好汉。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是考查第一人称“我”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第一人称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有:内容上,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在结构上,起着线索作用,有利于揭示主题。如这篇小说中,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作为故事的见证人,来展现主人公波普的形象,给人真实自然的感觉,从而拉动了与读者的距离;“我”贯穿于小说的始终,起着线索作用,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小说的具体内容,来理解“没有名字的东西”和“做有名字的东西”的含义,来阐述自己的理由。从小说开始部分,“我”认为波普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具有诗意,像个诗人,可以理解为波普追求的是精神、是理想;到小说结尾,波普开始做“有名字的东西”,如“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表明波普开始追求物质生活。如要认为可悲,就要从理想和诗意的生活与工作的关系角度,从波普屈服于现实生活,而诗意的理想成为了内心永远的痛,可以结合这些具体内容来分析作答。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没有名字的东西【英】奈保尔①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他懒】;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淘宝商城:进化之痛
吴凡
10月10日,淘宝商场发布《淘宝商城商家招商续签及规则调整公告》(以下简称“淘宝商城新规”),根据这份新规,入驻淘宝商城的进场门槛被大幅提高了至少5倍。商家进驻淘宝商城将根据所经营或者代理的品牌缴纳违约保证金,保证金分为5万、10万和15万三个档次。商家一旦有达到一定程度的违约行为,将扣除至少1万元的保证金。消费者一旦买到假货将获得“假一赔五”的赔偿,同时其他商家违规行为对消费者的补偿幅度也将大大增加。而原有商家需缴纳的每年6000元技术服务年费,也提高至3万元和6万元两个档次。
新政引发大量中小卖家的不满。从10月11日21点左右开始,不满新规的中小卖家组织起了数千人的队伍,以“拍商品、给差评、拒付款”的方式对一些大卖家进行攻击,致使不少网店被迫下架全部商品。
这场风波,被认为是“淘宝商城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
17日下午,在阿里巴巴集团所在地杭州,淘宝商城召开发布会,公布了几项对于“淘宝商城新规”的调整。根据这份调整方案,对新规发布后入驻的淘宝商城卖家,新的年费标准仍将从2012年1月1日执行,而新规发布前已经入驻的卖家则保留原来的年费缴纳标准至2012年9月30日,费用按月份折算,明年10月新规执行后,年费金额和返还条件也按月份折算。
另外,淘宝商城商家可以在2012年年内按照新规的一半缴纳保证金。保证金的另一半,阿里巴巴集团将拿出10亿元,以消费者保证基金的形式,由浙江省工商局监管,由中国银行进行资金管理。阿里巴巴集团还将出资5亿元作为现金担保,为符合条件的小商家向银行和第三方金融机构的贷款提供担保支持。在市场推广和技术服务平台的改善方面,阿里巴巴集团将在原有预算的基础上增加3亿元投入,加大对商城商户的支持。
在17日的发布会上,淘宝商城总裁张勇表示,淘宝商城的定位就是网络版的“北京王府井,纽约的第五大道,香港海港城”,“这个定位一直没有改变过”。和一直打免费牌的淘宝网不同,淘宝商城自2008年4月10日建立以来就是收费的。
按照淘宝商城的定位,消费者在商城购物,就像在现实中的商场购物一样,淘宝商城的各间店铺,就等于现实中的商场里的一个个柜台。淘宝商城向卖家收取的年费和保证金,则有类似场租和押金的意味。
而对于此次攻击事件的发生,张勇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一些不明真相的商家混淆了淘宝网和淘宝商城的概念。“淘宝网依然是零门槛的创业平台,在发展过程中,成规模、有品牌意识并具有相当经营实力的企业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到淘宝商城平台上,而淘宝集市的定位则始终未改,即免费的创业者乐园——在较低门槛下,为众多愿意从事网上经营的个人提供运营场所。”张勇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无论淘宝网还是淘宝商城,都是搭建了一个平台,只不过它们的定位,一个类似跳蚤市场,一个类似大型商场。定位上的不同,能够使它们引导商家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进行经营活动的平台。
中国的电子商务面临产业升级,电子商务要持续良性发展,需要加速商家们的分层次进化,将大小卖家逐渐分开,正如现实中的地摊、商店和卖场,不同的形态对应不同的需求。而电子商务平台在适度提升门槛的同时,更应该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淘宝商城已经公布了新规的调整方案,但在提高门槛这一大的原则上并没有改变。眼见“攻击”这样的极端手段也并未迫使淘宝商城退让,一些中小卖家已经开始寻找退路。
从C2C升级成B2C店铺,商家从淘宝获得的,是在搜索中优先的地位,更多的流量,以及借由商城性质的信誉带来的更高的转化率。这些也正是一些中小卖家宁愿缴纳更高的费用而入驻商城的重要原因。
在正常秩序下,市场对企业的约束,是消费者用脚来投票,而不是人们的道德评判。如果不认可收费标准,退出淘宝商城是最好的做法。而集合在一起攻击其他排名靠前的网店,受损失最大的首先是大网商。被攻击的大网商“韩都衣舍”CEO赵迎光表示,“我们作为普通的商家,何罪之有?凭什么要砸掉我们1000多人的饭碗?你们要吃饭,我们也要生存!”他认为这样的恶意购买是网络暴民的不理性行为,“韩都衣舍决不向网络暴力低头”。该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披露,自遭到攻击以来,该网店损失高达日销售量的30%,潜在的伤害仍在继续。
但也有很多业内人士对中小网商持同情态度。比如“经常玩游戏”CEO李学凌就认为,“淘宝发起抗议的人,本质是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公关费,请不要把他们归类成为网络暴民”。
不管道德的天平倾向何方,淘宝商城内讧对于其他电子商务平台来说却是个机会。日前刚上线的腾讯QQ商城便趁机拉拢中小卖家,宣称QQ商城“从今年底到明年3月的促销旺季期间,都不会收费”。
这一次,马云还会赢吗?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小题1:根据本文内容,请概括并归纳淘宝商城和淘宝网的区别。(4分)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市场对企业的约束,是消费者用脚来投票”这句话。(5分)
小题3:这一次淘宝危机对于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观点,并给出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试论“文化低保”
“文化低保”是相对于生活低保提出的,在本质上文化低保与生活低保都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的。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二者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具体来说,文化低保是政府各相关部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从文化层面对低保群体进行救助。从作用上来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了老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那么文化低保则是相对于生活低保所建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为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构建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是为了保障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笔者认为“文化低保”有三个层次:第一是群众要读得懂文化,这是指社会文化弱势群体要平等的受教育。著名学者许嘉璐认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础,所以把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放在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第二是群众身边要有易得的可触摸的文化载体,这是指文化资源要充分、平均;第三是群众享受文化,把群众文化提升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的高度。狭义上文化低保是为文化弱势群体(如: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易于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使他们正常参加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也是文化低保的前两个层次。广义上的文化低保则是基于文化弱势群体所提供的文化教育资源、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制度保障等,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现,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的要求,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化低保建设要借鉴最低生活保障的经验,在具体操作中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特点,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统筹规划和建设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文化低保要注重均等性。党和政府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和要求,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开展文化低保过程中,必须强调均等性,这包括教育资源均等性、文化资源均等性以及文化发展成果共享等。
文化低保也要应保尽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个宗旨是“应保尽保”,同样,文化教育领域仍然需要这个法则,文化低保也要“各类人员应保尽保”,将最广大的文化弱势群体纳入到保障之中,尽可能发挥文化低保在平衡教育资源、文化资源方面的作用。文化低保要满足各年龄段、各个文化层次以及各类群体的需求,在资源上予以保障,着力推进文化低保的“制度全覆盖”和“人群全覆盖”。
文化低保要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相结合。文化低保要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形式,成为促进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
(选自2011年12月12日《北京日报》)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表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政府只有解决了老百姓吃饱穿暖的问题之后,才能构建“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保证让文化弱势群体平等地受教育。
B.许嘉璐认为教育的本质功能是留存、传承、创造文化的基础,应该把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放在文化低保第一层次。
C.广义上的文化低保是基于狭义上文化低保的内容,更强调“文化低保”的实施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作用。
D.文化低保借鉴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的宗旨“应保尽保”,强化推进文化低保的“制度全覆盖”和“人群全覆盖”。
E.保障文化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教育权益,政府部门才能实行把文化低保提升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交流的高度。
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 “文化低保”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化低保”是政府部门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对弱势群体从文化层面进行的救助。
B.文化低保是为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文化生活构建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
C.文化低保与生活低保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以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的。
D.文化低保在实际操作中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特点,同时也必须强调“均等性”。
小题3:综观全文,“文化低保”的实施有何现实意义?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4:根据文意,简要说说“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在“文化低保”建设中的表现?(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怅对花魂
王充闾
去年中秋节前两天,妻子打来电话,说家里的昙花已经绽蕾,马上就将开放,催我快速回去观赏。
推开屋门,只见妻子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那盆平素并不引人注意的昙花。在扁平的叶状新枝的边缘,翠玉般的花蕾,无风自荡,颤颤摇摇,似乎不胜负载;过了一会儿,竟和电影特写镜头里的一模一样,逐渐地,逐渐地张开了,中心闪现出一簇黄澄澄、金灿灿的花蕊,每一茎都像纤细的金丝,又像粉蝶的触须,在微微地颤动。四围的层层花瓣上的每根筋络,还在拼力地向外舒展,仿佛要把积聚了多年的气力和心血,尽情地倾泻无遗。
有人嫌它花时太短,稍纵即逝。其实,这是过苛的挑剔。生命无论短长,关键是看它有无亮色;没有亮色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虚空。只要能在“一现”之中,像一颗陨星冲入大气层之后,能在剧烈的摩擦中发出耀目的光华,同样称得上星云灿烂。
据说,昙花原属热带植物,为了避开日间的燥热,便躲在深夜里开花。史载,南宋画家、词人张铉当牡丹开放时,招邀好友举行赏花盛会,宾客齐集后,吩咐开帘通气,立刻满座皆香,然后伴以歌姬舞女,檀板清樽,喧腾彻夜。我想,这种“厚爱”如果施之于昙花,肯定是难以忍受的。
我默坐一旁,仔细地端详着这隽秀的幽姿。超逸,雅静,妙相庄严,这哪里是花?分明是一颗怦怦跳动着的心!此刻,我既满怀着兴奋,也夹杂着一种酸楚与歉疚,不觉慢慢地沉浸在如烟往事的回忆里。
记得是暮春时节,一位朋友赠给我一段昙花的叶状嫩枝。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顺手将它插在一个幼苗尚小的菊花盆里。十几天后,它竟扎下根须,渐渐长大起来。我于养花纯属外行,如何给水施肥,全然不懂。有时看盆里发干,就随手将一大杯凉茶倒进去。赠花的朋友发现后,嗔怪我硬拉着李逵去跟张顺泅水。原来菊花耐湿,而昙花喜干。我这么“一锅煮”,岂不苦了它也!此后,我就把它移进另一个小花盆里。转眼间,一千个昼夜过去了,这株昙花却硬是在寂静的秋夜里悄然开放,把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和盘托出,给人们以爱的温馨和羡的享受。
冰心老人写过这样的诗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想到这些,我益发觉察到心中留下的缺憾。我筹划着,明春一定买个大花盆,满装上肥沃、松软的腐殖土,早早地把它移植过来,殷勤、合理地加以培护。
……
呀!昙花巨大的花冠已经垂了下来,花瓣全部闭合了。再看那青葱的枝叶,似乎也渐形枯萎。这该是长期疏于管理、养分匮乏所致。昙花,昙花!为着绽放一朵奇葩,竟然使尽浑身解数,最后力尽而竭!做人果能如此,也就很够标准了。
自然界的花卉自有其生长的规律,本与人事无关。但事有可鉴,理有可通,有时一些物象也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怅对花魂,我蓦然记起《随园诗话》中记载的一则轶事。一个叫陈浦的老寒士,带着自己的诗稿,请求当时的诗坛巨擘袁枚评点。袁枚日夕游宴于权贵、才女之中,对这个寒士的诗稿并未重视,随手放在一边。几年后想起了这件事,取出诗稿细细品玩一遍,发现作者原是一个才分很高、颇有造诣的诗人,诗稿中不乏一些传世之作。他便忙着打听其人下落。不料,这位老寒士早已在贫病交攻之下黯然故去。袁枚满怀深情地录下已故诗人的七绝:“贫归故里生无计,病卧他乡死亦难。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身后识方干!”然后,凄然地在《诗话》里写道:“呜呼!余亦识方干于死后,能无有愧其言哉!”
这里说的方干,是唐代的诗人,很有才识,科场失意后,息形山林,郁郁以终。后来,朝廷发现了他的才干,追认他进士及第。但逝者已矣,已经于事无补了。这种情况,今天不是也时有出现吗?               
(选自2007年8月8 日《今晚报》,有删改)
小题1:作者认为昙花之“魂”是什么? (4分)
小题2:面对昙花,“我”为什么“既满怀着兴奋,也夹杂着一种酸楚与歉疚”? (5分)
小题3:常见的昙花之作,大多取“赞”,而本文却取“怅”,你认为恰当吗?既然写“怅”,为什么还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昙花之美?请作简要分析。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乡土本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删改)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
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
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E.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暴露出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
小题2: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十分熟悉,于是终老乡土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小题3: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4分)
小题4: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这是谁的城市化?
肖锋
(一)城市化必须回答两个命题
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迁移,时间之急、规模之大、冲突之剧烈、影响之深远,无以匹敌。
中国的城市化或城镇化必须面对两个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市长的城市化还是市场的城市化?
历史上的城市是自然生成,先有“城”(防卫)后有“市”(交易),逐渐融合为城市。
今天,城市化是一场运动,一场围绕权力、资源的角逐。君不见,“拆城市长”们大手一挥,千年文脉断绝。所谓“国际大都市”清洗一切。老外说,中国的城市越来越没看头了。因为千城一面。
城市策划人王志纲称,城市经营是市长和市场的一场“双人舞”。在这场双人舞中,两者的分工应该是政府主导、企业运营。而实际上,市长们既是指挥官(定规划),又是运营商(搞开发),还是建筑师(指导设计)——建个“标志性”建筑;“给我搞一百年不落后的”;要有突破性的;要有国内没有、国际领先的。他们要的是GDP、税收和表面的光鲜靓丽。
可历史是城市之根,文化是城市之魂。人们看到的是越来越陌生的老城和千篇一律的新城。过去三十年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破坏比“文革”十年更甚。
不但老北平、老上海、老广州等都将成往事,老宁波、老青岛、老昆明也成往事。它们是图片上的绝版城市。今天的市长们如何面对后人的指责?
第二个命题:是本地人的城市化,还是与外地人共享的城市化?
未来20年将有约5亿中国人口成为新市民。205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51%提高到76%以上。
中国城市化的本质是利益博弈、利益再谈判。城市化关键在“化”,即新移民成为市民以及居民成为公民。其中外来人员融入是社会公平问题。当涉及个人利益时所有漂亮的口号都靠边站。
外来人员检验着一座城市的包容度。“北漂”说明北京容得下他们;“新上海人”说明上海试图包容;“新客家人”或者“过江龙”说明或许最包容的还是饱经市场化洗礼的广东。
革命时期,中国的问题是农民和土地问题;今天,中国的问题是2.5亿农民工及其家属融入城市的问题。这意味着他们要像市民那样,享受学校、医院、养老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福利。据城建部测算,一个外地人变成市民,财政要掏8万元。按目前全国2.5亿农民工计要掏20万亿元(未计其家属)。但这个测算忽略了外地人创造的价值——只有每人8万元吗?
新生代农民工不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们要成为新市民,他们要享受现代化。可现实是他们乡下回不去,城里进不来。试想数亿年轻人进不来也回不去,中国的城市如何安定?
(二)城市化必须解决两个矛盾
张钦楠的《阅读城市》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一栋栋建筑是“字”,一条条街道是“句”,街坊是章节,公园是“插图”。透过它们,我们阅读到“人”,活着的和逝去的人。是人缔造了城市也创造了城市文化。
城市的发展有如铺一张底图,然后一层层书写,仿佛古人与今人在对话。而今天是速成城市。权力的大手一挥,于是系统格式化。
正如丘吉尔所说,“人创造建筑,建筑也塑造人”。在一样的建筑群中,人们一样的服饰,一样的冷漠表情。无论梁思成如何叹老北平,于坚如何叹老昆明,旧城连同那些儿女情长一并被涤荡而去。
一个只有骨干没有细胞的城市,是一个没有魅力的城市。
随着老建筑的铲除,原来的社区温情也被冷漠取代。城市人疏离化、原子化。于是“老人摔倒不去扶”,于是“小悦悦式悲剧”发生,于是陈水总们就报复社会了。
广州城管被小贩狠抓下体的场景刚为该群体赢回点同情心,延安城管就以更具视觉冲击力的踩头激发声讨,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连为一体。“以暴制暴”或成为城市管理的常态。
厦门是个享受生活的城市。工夫茶与信佛让厦门人温良敦厚。老城区的小吃店,老辈人做不好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卖,因为怕被街坊笑话。哪像现在人脸皮厚,只要赚钱,只求短平快。
以上这些其实都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培护好“社会”的细胞,城市不要疏离化、原子化,要有老礼,要有温情,许多悲剧或许就化为无形了。
(选自《新周刊》第398期,有删节)
小题1:城市化必须解决哪两个矛盾?(4分)
小题2:分别指出两处划线文字的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5分)
(1)城市的发展有如铺一张底图,然后一层层书写,仿佛古人与今人在对话。
(2)一个只有骨干没有细胞的城市,是一个没有魅力的城市。
小题3:如何才能让“城市化”健康发展?依据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